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肠埃希菌α溶血素是RTX毒素家族的典型代表,也是大肠埃希菌肠外感染的重要毒力因子之一。详细介绍了大肠埃希菌α溶血素的成熟、分泌、溶血机理及其生物学效应,这将对大肠埃希菌肠外感染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其他细菌溶血素致病机制研究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
<正> 以前,我们从E1 Tov生物型OI群霍乱弧菌提纯了溶血素,发现这是一种分子量为60000的蛋白,它与非OI群霍乱弧菌溶血素在生物学、物理化学和免疫学上都难以区别之。  相似文献   

3.
蜡样芽孢杆菌属于革兰氏阳性菌,分布广泛,具有一定的致病性。不同的蜡样芽孢杆菌携带有不同的毒力因子,这直接决定了蜡样芽孢杆菌株致病性的差异。研究和探讨毒力因子分布以及具体毒素的生物活性有助于对蜡样芽孢杆菌病采取更科学的防控。本研究通过原核表达系统将溶血素BL三亚基重组表达,并对表达蛋白进行了纯化和部分生物学活性的检测。研究结果表明,牛源致病性蜡样芽孢杆菌溶血素BL可以在原核表达系统中成功表达和纯化,牛源致病性蜡样芽孢杆菌溶血素BL拥有溶血性、细胞毒性、很好的免疫原性以及对小鼠具有一定的免疫保护性。本研究表达了溶血素BL三亚基,并探究了牛源致病性蜡样芽孢杆溶血素BL的生物学活性。本研究为进一步揭示蜡样芽孢杆菌溶血素BL的致病作用机制和建立针对牛源致病性蜡样芽孢杆菌病的检测方法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环介导恒温扩增法快速检测海产品中的副溶血弧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副溶血弧菌广泛分布于海水或海产品中,人类摄入或接触污染的水源和食物易引起感染。近年来,有关致病性弧菌引起腹泻的报道逐渐增多,但GB标准的细菌学诊断方法检测周期长达1周左右,而且操作较为复杂,难以满足控制疾病暴发和传播的需要,就这一现状,建立了一套不仅快速、准确,而且操作简便、不依赖昂贵仪器的检测方法,应用于海产品中副溶血弧菌快速检测。采用环介导恒温扩增方法(LAMP),针对副溶血弧菌的gyrB基因设计特异引物,进行恒温扩增。使用该方法最低检出限达到101CFU/mL,灵敏度可以达到0.1pg副溶血弧菌基因组DNA,为海产品中副溶血弧菌的检测提供了一个新的辅助方法。  相似文献   

5.
分别从中华蜜蜂Apis cerana cerana和意大利蜜蜂Apis mellifera工蜂毒腺中抽提总RNA,通过RT-PCR方法扩增,各得到了蜂毒前溶血肽原蛋白的cDNA,再将扩增产物克隆到pGEM-Teasy载体上,进行测序和序列分析。结果表明,所扩增到的这两个片段长度均为213 bp,均为编码蜂毒前溶血肽原的cDNA,并分别推导出两者所编码的氨基酸序列。经序列比较,中华蜜蜂前溶血肽原与意大利蜜蜂、印度蜜蜂Apis cerana indica前溶血肽原的同源性都为97%。所报道的中华蜜蜂蜂毒前溶血肽原的核苷酸序列的GenBank登录号为AF487907。  相似文献   

6.
利用生物软件设计单增李斯特菌溶血素蛋白的基因hly的引物,通过PCR扩增hly基因,并将其克隆至PET28a(+)原核表达载体,转化大肠杆菌BL21进行优化表达。用镍柱纯化表达产物LLO,通过免疫印记鉴定其免疫原性,并通过溶血实验鉴定其溶血活性。琼脂糖凝胶电泳结果表明PCR扩增出1 590 bp的片段,经测序鉴定其序列同源性可达99%。SDS-PAGE结果表明诱导表达的产物大小约为58 kD,其最优化的表达条件是28°C下用0.1 mmol/L IPTG诱导6 h。Western blotting结果表明重组表达的LLO具有免疫原性;溶血实验表明重组表达的LLO具有较强的溶血活性,其溶血效价可达1:1 024。这为制备针对单增李斯特菌的单克隆抗体及其检测方法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葡萄球菌细胞外代谢产物的研究,多年来大部分集中在毒素及个别酶方面。证明了α-溶血素有溶血、皮肤坏死、致死、平滑肌麻痹等作用;杀白血球素能破坏自血球。目前认为这是  相似文献   

8.
副溶血弧菌作为一种革兰氏阴性海洋菌,在海洋及河口环境中普遍存在,并占据了多种生态位。近年来,近岸及河口环境中副溶血弧菌引发疾病事件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热点。该文综述了沿海地区副溶血弧菌的分布规律,着重阐述了影响副溶血弧菌在近岸沿海分布的主要环境生态因子,以及副溶血弧菌的主要毒力基因tdh、trh和tlh的分布特征,为开展近岸及河口环境中副溶血弧菌分布研究及沿海生态系统中副溶血弧菌相关疾病的暴发预测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9.
目的:克隆溶血素基因,为评价溶血素的毒力与抗原活性,构建猪链球菌疫苗提供依据。方法:从致病性猪链球菌II型四川资阳分离株基因组中分离溶血素基因,经中间T载体,将其克隆至改造的pGEX-6p1中,最后通过蛋白质电泳和溶血实验检验溶血素的表达及活性。结果:SDS-PAGE结果表明,重组溶血素在5h表达水平最高,10h次之,15h最弱;溶血实验重组菌周围形成明显的透明溶血环。结论:溶血素为分泌性早期表达,具有正常的β溶血活性。  相似文献   

10.
宋超  郭顺星 《菌物学报》2013,32(4):690-697
利用3'-RACE-PCR方法首次从药用真菌猪苓中克隆得到与真菌形态发育相关的溶血素基因。结果表明,猪苓溶血素基因的全长cDNA为744bp,其中编码区占447bp,共编码148个氨基酸,推测其分子量约为15.79kDa,理论等电点为4.89。推定的猪苓溶血素蛋白具有与杨树菇溶血素类蛋白家族相同的结构域和功能位点,两者同源性为60%。系统进化树结果显示猪苓溶血素隶属于担子菌类群。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结果表明在菌核形成初期猪苓溶血素基因表达量较高,且显著高于菌丝体中猪苓溶血素基因的转录水平,说明溶血素基因参与了猪苓菌核的形态发育。  相似文献   

11.
用PCR方法对几种芽胞杆菌溶血素BL基因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7株蜡样芽胞杆菌含有溶血素BL基因hblA、hblC、hblD,其他枯草芽胞杆菌、多粘类芽胞杆菌、地衣芽胞杆菌检测到部分溶血素基因;通过血平板培养的方法检测结果表明只有含有溶血素全部基因的菌株才会产生溶血环,从而为筛选不产生溶血素的有益芽胞杆菌奠定一定基础。  相似文献   

12.
米氏凯伦藻溶血毒素的溶血反应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探讨了温度、pH值、二价阳离子等对米氏凯伦藻(Karenia mikimotoi Hasen)溶血毒素溶血活性的影响,分析了米氏凯伦藻溶血毒素的溶血反应特征.结果表明,实验室培养米氏凯伦藻的溶血活性约为64.69±6.43 HU L-1,单个藻细胞的溶血活性为6.17±0.61×10-6 HU;在实验温度(0~37℃)下,溶血活性随温度的增加而增加;pH6.0时的溶血活性最高;Cu2+、Mg2+、Mn2+、Ca2+、Co2+、Zn2+和Hg2+等对米氏凯伦藻的溶血活性的影响不同.离子浓度为5 mmol/L时,Hg2+的抑制作用最强.高浓度Hg2+对红细胞的集合效应不但阻止了Hg2+进入血细胞诱导的溶血作用,而且阻止了毒素对细胞膜的破坏,但这种抑制作用可被EDTA消除.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调查无临床症状健康人肠道内有无溶血菌的存在,并利用分子方法对溶血菌进行鉴定。方法 通过血平板分离培养,对17例无临床症状个体肠道内溶血菌的存在情况做了3周的动态调查,对分离到的溶血菌的16SrDNA进行ARDRA(Amplified Ribosomal DNA Restriction Analysis)酶切分型,将溶血菌分为不同类型,最后利用ERIC—PCR指纹图谱技术对不同类型的溶血菌进行菌株水平的鉴定。结果17例个体中发现5例个体能检测到溶血菌,其中4例个体(A~D)只有1次样品检测到溶血菌,而个体E在3周的5次采样中均能检测到溶血菌。根据ARDRA酶切图谱将溶血菌分为2种类型,Ⅰ型16SrDNA全长测序后与蜡状芽胞杆菌(Bacillus cereus ATCC 10987)序列同源性达99%,Ⅱ型与大肠埃希菌菌(Escherichia coli CFT 073)的16SrDNA序列同源性达99%。结论 在健康个体肠道内也有溶血菌的存在,且溶血菌的存在可能与机体的疲劳程度和饮食情况有关。  相似文献   

14.
贺美  柏仕杰  邱德全 《生态科学》2013,32(5):576-581
论文以副溶血弧菌噬菌体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黄芩素对副溶血弧菌噬菌体裂解宿主的影响来反映黄芩素的抗病毒效果,同时还研究了将黄芩素制备成环糊精包合物后对副溶血弧菌噬菌体裂解其宿主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黄芩素及其环糊精包合物均抑制了副溶血弧菌噬菌体对其宿主的裂解,且抑制作用均与它们的浓度与作用时间(一定时间范围内)成正相关;将黄芩素制备成环糊精包合物后有利于黄芩素对副溶血弧菌噬菌体裂解抑制作用的增强,在相同浓度下,黄芩素环糊精包合物对副溶血弧菌噬菌体作用60 min就能完全抑制了副溶血弧菌噬菌体对其宿主的裂解作用,而黄芩素则需要120 min。可见,利用副溶血弧菌噬菌体对其宿主的裂解作用来研究一些药效成分的抗病毒作用是一种简单、方便、成本较低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大肠杆菌α-溶血素分泌系统基因表达调控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引起人泌尿道感染的大肠杆菌(UPEC)的α-溶血素分泌系统属于Ⅰ型分泌系统,能够分泌一种RTX毒素蛋白-α-溶血素。近年来α-溶血素分泌系统的应用日益广泛,特别是在减毒活载体疫苗中呈递外源抗原。本分析了大肠杆菌α-溶血素分泌系统的遗传特性,详细介绍了其基因的表达调控,为构建更加有效的分泌型载体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实验室培养球形棕囊藻溶血毒素的提取、分离及其生成特征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研究从实验室培养的球形棕囊藻(Phaeocystis globosa)提取溶血毒素的条件,探讨不同生长期球形棕囊藻溶血毒素的生成特征,用薄层色谱法对溶血成份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球形棕囊藻细胞壁的超声波破碎最适条件为:功率600W,4℃下处理30min。对数生长期、平稳期和衰亡期藻细胞适宜处理量分别为每次3000、2000、1000ml;在球形棕囊藻生长的平稳期和衰亡期具有明显的溶血活性,对数生长期溶血活性很低,甚至检测不到。球形棕囊藻溶血毒素至少含有4种糖脂类化合物。  相似文献   

17.
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检测产β-溶血素嗜水气单胞菌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嗜水气单胞菌(A.hydrophila Stanier下略为Ah)隶属弧菌科气单胞菌属,分布广泛,是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和哺乳类的致病菌。一般认为Ah的致病机理与其产生的毒素密切相关,尤其是溶血素1-5。作者推测采用PCR法检测β-溶血素基因也能用于确认鱼类的致病菌株。本文根据鱼源Ah卜溶血素基因序列设计了两对引物,用Nested-PCR法证实了我国鱼源Ah流行株亦存在卜溶血素的基因后,探讨了应用PCR法检测产卜溶血素Ah的方法及其灵敏度。    相似文献   

18.
本文将国外脊椎动物血清补体溶血活性标准测定方法,运用到荷斯坦种公牛研究中,首次建立了测定荷斯坦种公牛血清补体溶血ACH50的方法。种公牛血清经相应靶红细胞吸附后,可溶解悬浮在EGTAMgGVB缓冲液中的正常的兔血红细胞、人A,B,AB,O型红细胞,小鼠、大鼠、鸡红细胞,但对绵羊、山羊、猪红细胞溶血活性较低;对奶牛红细胞无溶血活性。且发现种公牛血清的溶血活性和靶红细胞的动物种类在系统发育上和种公牛的亲缘关系远近没有直接联系。种公牛血清在EGTAMgGVB缓冲液中对兔血红细胞发生溶血的最适条件是:温度是37℃,最适pH是7.3-7.4,最适Mg2 的浓度是4mmol/L,最适孵育时间为90min。溶血活性是二价离子依赖、热敏感(溶血活性热灭活温度是56℃)。种公牛血清对兔血红细胞的溶血活性在受到酵母聚糖、甲胺、肼、EDTA、鸡抗酵母聚糖牛血清结合物抗血清处理时,溶血活性可全部或部分消失,溶血活性抑制程度与补体抑制剂浓度相关。我们运用建立的标准溶血方法并以兔血红细胞作为指示细胞检测不同年龄的53头种公牛血清补体替代途径的溶血活性,溶血值在13.2-44.3u/ml之间,还发现不同年龄组公牛之间溶血活性有随年龄增加而逐步增大趋势,但差异不显著(P>0.05),在4-5岁公牛群中达到最大值。对种公牛血清补体系统溶血水平进行系统研究,一方面可以填补国内在此领域研究空白,另一方面也利于种公牛疾病监测、控制,此外也为兽医临床诊断试剂的研制提供新的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19.
<正> 早在80年前就已发现肺炎链球菌溶血素是肺炎链球菌产生的一种巯基激活的细胞溶素,但对其性质和在肺炎链球菌致病性中起的作用一直不清楚。生长在血琼脂平板上的肺炎链球菌菌落可以形成绿色的α溶血环,这种α溶血与肺炎球菌溶血素无关,已经证明加一滴纯化的肺炎球菌溶血素到血琼脂板上可以产生透明的β溶血。目前尚未有准确数据说明肺炎链球菌产生溶血素的频率,但发现从临床分离到的肺炎链球菌99%以上能产生这种溶血素。  相似文献   

20.
迟缓爱德华菌溶血相关基因的测序和初步的功能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高大庆  阚飙  陆承平  刘延清  吴守一 《遗传学报》2001,28(12):1162-1167
溶血素是迟缓爱德华菌(Edwardsiella tarda简称ET)的重要致病因子。用鸟枪法从ET-12菌的染色体中克隆到1株含有溶血活性的克隆子,经测定其序列的大小为4264bp,和已报道的ET两种溶血素基因无同源性,其中开放阅读框3(ORF3)424bp序列和伤寒沙门氏菌溶血调控基因(slyA0序列有68%同源性。含有完整的ORF3的亚克隆子有溶血性,而卡那霉素基因插入ORF3内的酶切位点,其转化子无溶血性,斑点杂交和Southern blot证实,该基因片段来源于供体菌ET-12,而且也存在于其他ET菌染色体上,但这些ET菌表型不一定溶血。含有溶血相关基因重组质粒的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简称E.coli)JM109、E.coli LE392有溶血现象。含有溶血相关基因重组质粒的ET菌,不一定有溶血现象。该基因不是溶血结构基因,而是溶血相关基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