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神经系统损伤会导致神经环路的缺损,造成此神经环路所调节的功能丧失或紊乱,并给病人的正常生活造成极大的障碍。所以,重建受损神经环路并恢复其功能是治疗神经系统损伤的重要目标。近年来,针对新生神经元替代缺失细胞并整合入损伤神经环路机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研究进展。高等哺乳动物利用内源性新生神经元或外源移植神经干细胞可以实现一定的神经环路重建和功能恢复,同时低等脊椎动物可以通过自发的神经发生来实现神经系统损伤后较为完美的再生,而对这些模式动物的研究也揭示了很多可以促进再生的因子和神经环路连接重建的机制。该文对这些方面的研究进展做了简要的综述。  相似文献   

2.
神经干细胞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NSCs)为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抯 disease,AD)神经系统的损伤修复和治疗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手段,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NSCs治疗AD的目的是修复和替代受损的神经细胞,重建细胞环路和细胞功能,主要通过两种途径:内源性途径,即诱导内源性NSC增殖与分化;外源性途径,即直接替代缺损组织或植入基因工程细胞,使受损伤的中枢神经系统修复.NSCs给AD的治疗带来了希望,如何诱导脑内的内源性NSCs增殖并分化为神经元形成功能网络是今后 AD治疗的重要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3.
脊髓损伤后的常规治疗手段是在有效时间内进行手术缓减外力压迫,防止脊髓神经进一步受损。细胞替代治疗理论上可治愈脊髓损伤,不同类型细胞可从各角度产生治疗作用,包括损伤后的脊髓轴突再生、神经元再建和轴突髓鞘化等,进而促进功能恢复。对近年来干细胞治疗脊髓损伤研究中的最新结果进行了概述,以期为干细胞治疗脊髓损伤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脊髓损伤造成神经组织坏死,传导通路中断,损伤平面以下运动和感觉功能丧失,导致瘫痪甚至死亡.脊髓损伤的病理变化极其复杂,早期主要为分子基因水平的改变,亚急性期主要为细胞组织水平的变化.这些变化引发继发性损伤,致使组织坏死、神经元死亡、轴突断裂并形成由瘢痕组织包裹的囊性空洞,抑制轴突再生.目前临床上仅能通过手术减压或者使用药物对症干预,无法从根本上改善受损神经的功能.脊髓损伤后功能难以恢复有多方面的原因:炎症反应贯穿脊髓损伤全过程,炎症介质导致损伤区域的神经元及胶质细胞变性坏死,轴突因瓦勒变性而萎缩;神经元再生能力弱,轴突再生乏力,并且瘢痕组织导致轴突无法穿越损伤区域与远端的轴突形成联系.本文就脊髓损伤后的病理改变进行综述并探讨修复策略.  相似文献   

5.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是神经系统最严重的创伤之一,其所造成的高致残率和严重并发症,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均造成巨大负担。脊髓损伤后,由于原发性损伤和继发性损伤等一系列病理变化,使轴突再生和受损神经元的重塑变得非常困难,其中微环境的紊乱是导致二次损伤恢复的主要障碍。脊髓损伤治疗的药物选择对于其预后有较大影响。其中,生长因子(growth factors,GFs)在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与损伤修复中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目前,利用GFs干预治疗锯齿动物SCI后的结构和功能恢复方面,包括神经发生、轴突生长、神经保护和再生,促进血管生成、组织修复、保护内源性神经干细胞等方面已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为SCI的临床治疗提供了良好的应用前景。随着对GFs的研究深入,单一的GFs难以满足脊髓损伤后复杂的生理病理变化。因此,探索多种GFs的联合应用以期达到协同的神经再生和功能恢复,是目前治疗SCI的重要策略之一。由于GFs是大分子蛋白质类药物,存在半衰期短,以及原位注射在损伤部位易流失等缺点限制了GFs的临床应用。因此,很多研究将GFs结合不同生物材料治疗SCI,以此克服GFs本身的缺陷,并进一步延长该类药物的修复效果。本综述归纳总结了几种典型的GFs对SCI修复的研究进展和可能的作用机制,并展望不同的生物材料结合GFs提高SCI修复效果的未来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6.
脊髓损伤是一种严重的神经损伤,脊髓损伤后在局部形成抑制神经再生的微环境,使得神经再生尤为困难.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20年,随着再生医学的发展,在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重点项目等支持下,我国在脊髓损伤后再生微环境的重建、脊髓损伤再生修复机制研究和临床转化研究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研制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神经支架材料,建立了支架材料与再生因子或干细胞特异结合的功能生物材料制备技术;并通过移植重建有利于神经再生的微环境,建立了大段缺损的全横断脊髓损伤模型,提出神经桥接是功能生物材料促进完全性脊髓损伤动物运动恢复的主要机制;在国际上率先开展了支架材料结合细胞引导完全性脊髓损伤再生修复的临床研究,使得我国脊髓损伤再生修复的临床转化研究走在了世界前列.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脊髓损伤再生修复系列产品必将填补市场空白,造福患者.  相似文献   

7.
创伤性脊髓损伤会导致患者感觉运动功能的严重缺失,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负担.针对创伤性脊髓损伤目前主要集中于处理原发性创伤损伤以及通过康复训练提高生活自理能力等方法,而对于神经再生及运动功能恢复却未有有效方法.以干细胞及生物材料为核心的再生医学技术的发展,为创伤性脊髓损伤的再生修复提供了新的治疗的可能.再生医学修复脊髓损伤的研究已逐渐进入临床试验阶段,为脊髓损伤患者的治疗带来了希望.本文对干细胞或功能细胞以及生物材料治疗创伤性脊髓损伤的临床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8.
神经干细胞是一类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潜能的细胞。在特定的条件下能够分化成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从而参与神经发生和损伤修复。通常情况下,成体神经干细胞大多数处于静息状态。最新研究表明,在病理状况下,静息态的神经干细胞可以被激活,经增殖、迁移和分化,从而在损伤的部位进行神经元的再生和环路重建。该文主要对静息态和激活态神经干细胞的特征以及静息态神经干细胞激活的细胞和分子机制等方面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制作小鼠脊髓损伤打击模型,观察神经干细胞(NSCs)移植对脊髓损伤小鼠运动功能恢复及Nestin表达的影响。方法将50只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5只)、模型组(15只)、对照组(15只)、治疗组(15只),运用改良Allen's法制备小鼠T10脊髓损伤模型并立即在损伤节段进行NSCs移植,于损伤后1、3、7、14、21d进行BBB评分,并通过免疫荧光法及荧光定量PCR检测Nestin的表达情况。结果所有脊髓打击后小鼠均出现双后肢瘫痪,但随时间延长运动功能可有不同程度恢复,NSCs移植14d后治疗组较模型组及对照组BBB评分显著增高(P0.05),且治疗组Nestin表达量也高于模型组及对照组。结论成功建立了小鼠脊髓损伤打击模型;移植的外源性神经干细胞在脊髓损伤处存活并促进损伤后小鼠运动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0.
美国科学家将人类神经干细胞植入脊髓受损伤的瘫痪实验鼠体内,结果成功修复了实验鼠的脊髓组织,并改善了它们的行动能力。这一最新成果证明,属于成体干细胞的神经干细胞也与胚胎干细胞一样具有修复受损神经组织的功能。在9月20日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网  相似文献   

11.
随着神经干细胞理论的提出,为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带来了很大的希望。神经干细胞(NSCs)是指自我更新、且具有分化为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等多向分化潜能的细胞。当中枢神经系统受到损伤或退行性变时,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开始启动神经修复,但受到数量及微环境的影响,作用非常有限。近年,人们采用各种体外培养方法,可以获得一定数量的外源性神经干细胞,在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各种神经系统疾病,包括缺血性脑卒中、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和脊髓损伤等方面做了很多动物及临床前研究。本文综述神经干细胞移植在神经系统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2.
<正>脊髓损伤是尚未解决的重大医学难题.在脊髓损伤研究中,损伤后重建神经元联系被奉为研究圣杯.人们为此进行了外源细胞移植(包括神经干细胞以及各种成年体细胞)的实验研究,却鲜有成功[1].最近,李晓光和孙毅团队在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上连续发表2篇文章,成果令人兴奋.他们在脊髓损伤治疗中通过载有神经营养素  相似文献   

13.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是一种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创伤性疾病。SCI最初导致血脊髓屏障(blood spinal cord barrier,BSCB)破坏。修复损伤后的血脊髓屏障是避免二次损伤和恢复运动感觉功能的关键。大豆甙(daidzin,DDZ)具有抗氧化应激和抑制炎症的作用,但尚未将其应用在脊髓损伤治疗上。本研究探讨大豆甙是否具有抑制内质网应激水平而增加细胞连接蛋白质,保护血脊髓屏障而改善脊髓损伤后大鼠的运动感觉功能的能力。通过毒胡萝卜素(thapsigargin, TG)在体外作用于内皮细胞模拟脊髓损伤后内质网应激,通过RT-PCR、Western印迹、免疫荧光、运动功能评分等实验,探讨大豆甙修复血脊髓屏障和恢复运动功能的相关机制。结果发现,大豆甙可以显著提高紧密连接蛋白(tight junction,TJ)和黏附连接蛋白(adherence junction,AJ)的表达,并呈剂量依赖性。不论是RNA水平还是蛋白质水平上,和单纯毒胡萝卜素组的连接蛋白质基因表达相比,大豆甙治疗后连接蛋白质的基因表达水平明显提高(P0.01或P0.05)。不仅如此,深入探究了大豆甙减少血脊髓屏障渗透性的机制发现,大豆甙下调内质网应激相关蛋白质水平,从而减轻炎症对血脊髓屏障的持续破坏。最后,建立了大鼠T9夹闭脊髓损伤模型,评价大豆甙在体内的效果。与对照组相比,腹腔注射大豆甙(10 mg/kg/d)治疗的大鼠,在损伤后28 d的BBB评分(9.8分)和斜板实验角度(45.3度)均显著提高。总而言之,脊髓损伤后大豆甙通过抑制内质网应激的过度激活,促进连接蛋白质的表达,减少血脊髓屏障的通透性,从而促进脊髓损伤后丧失的功能恢复。因此,大豆甙可能是治疗脊髓损伤的备选药物之一。  相似文献   

14.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 SCI)是中枢神经系统最严重的创伤之一,其可造成患者感觉和运动功能障碍,并且引发一系列严重的并发症。促进轴突再生是修复脊髓损伤后功能恢复的关键因素。京尼平苷酸(geniposidic acid, GA)具有神经保护作用,但其在脊髓损伤后轴突生长的作用及机制方面尚未见报道。本研究通过提取原代神经元,并建立糖氧剥夺模型(oxygen glucose deprivation, OGD)。通过RT-PCR、Western印迹、免疫荧光等方法,探讨GA对神经元轴突的促进作用及其机制。结果发现,GA可以显著促进神经元轴突生长,并呈剂量依赖性。与OGD组神经元轴突长度(22±5.788 μm)相比,给予10 μmol/L的GA可使神经元轴突长度显著增加(68±17.73 μm)。同时,轴突生长相关蛋白(GAP43,MAP2)的基因和蛋白质水平都显著上升。不仅如此,我们发现,GA促进轴突生长与稳定神经元轴突微管相关,可使A/T的比值增加约1.5倍。同时,通过建立大鼠急性脊髓损伤模型评价GA在体内的效果,与对照组相比,每天腹腔注射GA(10 mg/kg)的大鼠在术后28 d的BBB评分(11.8分)和斜板试验(41.7°)均显著增高。上述结果表明,GA可能通过稳定微管从而促进轴突再生,最终促进脊髓损伤后运动功能的恢复。因此,GA 可能成为治疗脊髓损伤的有前景的候选药物。  相似文献   

15.
干细胞是目前生命科学研究的热点方向。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及定向分化的潜在能力。近年来,干细胞移植治疗在治疗压力性尿失禁和膀胱损伤方面已成为研究重点,不同来源的干细胞在治疗膀胱损伤已取得瞩目的研究成果。干细胞对阴茎勃起神经和海绵体血管内皮细胞起着修复保护作用。干细胞具有向多种谱系细胞转化的能力来治疗压力性尿失禁。干细胞移植为泌尿系统的神经肌肉疾病的修复重建提供了一条新途径,使认为不可修复的的神经肌肉疾病的结构修复和组织重建成为可能。干细胞包括脂肪干细胞(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ADSCs)、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narrow mesenchymal stem,BMSCs)和肌源性干细胞(muscle-derived stem cell,MDSCs)等。组织工程学是一类交叉学科,主要包括综合细胞培养、材料构建和细胞种植等。组织工程技术为泌尿外科临床医师提供了一条修复乃至重建受损脏器的新思路。本文就利用干细胞作为种子细胞,对膀胱缺损、压力性尿失禁、勃起功能障碍泌尿系疾病的组织工程修复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周围神经损伤的修复是临床外科中的一个难题。尽管周围神经系统在损伤后具有内在的自我修复能力,但一般很难达到完全功能恢复,特别是近端的损伤或者大段的神经缺损。近年来,基于干细胞的细胞治疗为周围神经再生带来了曙光。大量研究表明干细胞可促进周围神经损伤的再生,然而其作用机制还不明确。为此,本文将对脂肪干细胞在周围神经损伤修复中作用包括向雪旺细胞分化、神经营养、血管形成、神经元保护、靶器官保护和免疫调节等作用进行归纳,并进一步探讨其潜在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Neuritin对大鼠脊髓损伤后神经元突起再生的作用.方法:分为Neuritin组,His组和假手术组.使用改良Allen's打击法打击Neuritin组和His组大鼠T10或T11节段脊髓.Neuritin组和His组经蛛网膜下腔置管局部连续给予Neuritin和His蛋白(6ug/d)一周.假手术组仅咬除椎板不损伤脊髓,经蛛网膜下腔置空管而部损伤脊髓.术后6h、3d、7d、14d、28d、56d分别观察:①运动功能评分(BBB评分)观察大鼠后肢运动功能恢复情况;②HE染色观察脊髓组织形态学变化;③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损伤段脊髓神经中丝蛋白(NF200)的修复与再生.结果:①BBB评分,Neuritin组和His组在一周内没有明显差别,但Neuritin组和His组的评分均低于假手术组,从术后第14d,实验组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②HE染色可见损伤段脊髓出血、坏死及炎性细胞浸润;③免疫组化检测,Neuritin组的NF200平均光密度值(IOD/AREA)较His组明显增高(P<0.05);Western blotting检测的NF200灰度值(GMD)较His组明显增高(P<0.05),结论:持续外源性Neuritin能促进大鼠脊髓损伤后伤区神经元突起的再生,并能促进大鼠后肢运动功能的康复.  相似文献   

18.
神经退行性疾病是一类可导致感觉丧失、运动功能丧失和记忆衰竭等症状的难治性疾病,传统治疗方法虽能延缓疾病进展,但局限性明显。而神经干细胞移植作为一种潜在的新型治疗方式能够有效促进神经细胞的功能恢复及组织再生,在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治疗应用方面前景广阔。因此,本文通过对神经干细胞的现有来源及其在神经退行性疾病治疗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神经干细胞移植在神经退行性疾病治疗中的应用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9.
为了研究不同电针对脊髓损伤(SCI)大鼠(Rattus norvegicus)脊髓内神经营养因子3(NT-3)及其酪氨酸激酶受体C(Trk C)表达的影响,探讨NT-3,Trk C在实验性脊髓损伤发病及修复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及不同电针干预对其的影响.将雄性清洁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模型、脉冲电针及音乐电针4个组别,每组12只,采用改良式的Allen’s打击法复制模型.两组电针组选取"大椎"、"命门"进行不同电针干预,1次/日,20 min/次,空白组及模型组在治疗组治疗时进行抓取束缚,保证处理条件的相同.SCI后14天,通过BBB(Basso-Beattic-Bresnahan)评分评价大鼠后肢运动功能的变化,采用HE染色、尼氏染色观察大鼠受损脊髓病理改变及神经元情况,Western blot检测NT-3,Trk C在大鼠受损脊髓表达的情况.BBB结果显示,经脉冲电针与音乐电针治疗后,脊髓损伤大鼠后肢运动功能较模型组均有改善(P0.01),且音乐电针评分高于脉冲电针,但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HE染色与尼氏染色结果示,经14天脉冲电针与音乐电针治疗脊髓损伤大鼠神经元形态均可得到恢复,且音乐电针优于脉冲电针;Western blot结果显示,损伤脊髓大鼠中NT-3,Trk C经脉冲与音乐电针治疗后较模型组均有显著升高(P0.01),且音乐电针对NT-3,Trk C表达的影响高于脉冲电针,但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脉冲电针与音乐电针均能诱导SCI大鼠脊髓内NT-3及Trk C表达,促进脊髓损伤后神经再生修复功能,且音乐电针较脉冲电针作用略胜一筹.  相似文献   

20.
神经干细胞的迁移是近年来神经科学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神经干细胞的增殖、迁移、分化和网络重建的特性为研究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及损伤后功能的恢复奠定了基础,其中神经干细胞的迁移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已经有大量研究探索神经干细胞的迁移,本文将分别从神经干细胞的迁移现象、神经干细胞迁移的影响因素及其应用意义等方面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