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解剖、HE和AB-PAS染色技术研究了菲牛蛭消化系统的形态结构及组织化学特征。结果表明, 菲牛蛭消化系统由消化管和单细胞唾液腺组成。消化管包括口、咽、食道、嗉囊、肠、直肠和肛门。口开孔于前吸盘腹中部, 口腔内有3片呈三角形排列的颚片, 颚片由辐射肌和横纹肌构成, 其脊上具单列细齿, 可切开寄主皮肤。单细胞唾液腺开口于颚片两侧的乳突上, 可分泌蛭素; 咽呈短球形, 由黏膜层、肌层和外膜构成,肌层发达; 食道短而窄, 黏膜层见少量杯状细胞和大量嗜酸性颗粒; 嗉囊两侧有10对侧盲囊, 最后一对侧盲囊最长且延伸至肛门两侧; 肠部尚无明显分化, 可细分为肠和直肠。肠前段腔内有多个盲囊状的细管, 形成 肠内盲囊, 黏膜层具较多腺细胞, 黏膜下层发达, 具丰富的血管和淋巴细胞; 直肠肠腔明显大于肠的肠腔, 褶皱高度明显比肠的低, 上皮细胞间可见少量杯状细胞。AB-PAS染色结果显示菲牛蛭消化管黏液细胞有4种类型: Ⅰ型被染成红色, Ⅱ型被染成蓝色, Ⅲ型染成紫红色, Ⅳ型染成蓝紫色。口腔部黏液细胞分布以Ⅳ型和Ⅲ型为主, 少量Ⅱ型与Ⅰ型黏液细胞, 咽部以Ⅲ型为主, 食道、嗉囊、肠前部以及直肠壁均无酸性和中性黏液细胞存在, 肠中后部以Ⅰ型为主, 肛门壁存在大量的Ⅱ型黏液细胞。讨论了菲牛蛭消化管结构特点与食性的关系等问题, 发现肠是菲牛蛭整个消化管最主要的消化和吸收场所, 且消化管特殊的结构特征决定了菲牛蛭主要以血液作为食物来源。  相似文献   

2.
应用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技术,研究了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胸神经团的神经分泌细胞,描述了其显微和超显微结构。依据细胞形态、细胞核、内分泌颗粒和细胞质的特征将胸神经团神经分泌细胞分为3种类型:Ⅰ型细胞最大,胞质中存在许多大小不同的空泡,分泌颗粒数量很少;Ⅱ型细胞中等大小,细胞器发达,分泌颗粒数量较多,形态多样;Ⅲ型细胞最小,分泌颗粒数量最多,细胞器很少。  相似文献   

3.
我国产日本医蛭水蛭素的分离和纯化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采用离子交换柱层析与凝胶过滤柱层析的方法对从我国产的日本医蛙[Hirudonipponica(whitman)]活体中提取出的唾液腺分泌物进行分离和纯化,获得了较纯净的水蛭素(Hirudin)。测定结果表明:日本医蛭唾液腺分泌物提取液中水蛭素含量为4AT-U/ml;纯化总得率为15%;纯化后的产物比活力为6708AT-U/mg蛋白。  相似文献   

4.
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明察了大豆根瘤菌1132—2对大豆子苗根愈伤组织的侵染。愈伤组织培养到第10—25d,接种根瘤菌再共同培养lO-30d光学显微镜观察发现:在愈伤组织疏松区域中有根瘤菌存在。扫描电镜观察发现:只有在细胞质较少的薄壁细胞之间和薄壁细胞内有根瘤菌存在,处在细胞间的根瘤菌许多处于分裂相,有的已经形成类菌体。  相似文献   

5.
锯缘青蟹窦腺显微和超微结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借助光学和电子显微镜观察据缘青蟹(Scylla serrata)窦腺的形态结构。窦腺位于眼柄视神经节内髓背侧近外髓处。窦腺呈羹状;腺体壁山神经分泌细胞的末梢和神经胶质细胞组成。神经末梢内充满了电子致密的神经分泌颗粒。根据颗粒的大小、形态及电子致密度等特征,可以区分出4种类型的神经末梢。一些末梢中的多形性颗粒可能是由Ⅱ型末梢中的颗粒转变而成的。一些现象表明,神经分泌物质可以通过胞吐作用或一种类似“顶浆分泌”的方式释放,从而说明神经激素的释放可能是多途径的.  相似文献   

6.
运用Grimelius银染法对菲牛蛭(Poecilobdella manillensis)消化管内嗜银细胞的分布和形态进行观察,并根据嗜银细胞的分布特点统计其分布密度。消化管除食道外各部位均有嗜银细胞分布,细胞染棕色或黑色;嗜银细胞基本位于上皮细胞之间和固有层内,主要呈圆形、椭圆形、锥体形和长条形等多种形态;部分细胞胞突明显,细胞内可见黑色分泌颗粒。嗜银细胞分布密度为颚片最高,嗉囊次之,直肠最低,食道内未检测出嗜银细胞。消化管各段嗜银细胞的形态特征和分布规律可能与其食性和消化生理活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银杏精子细胞生毛体及其它细胞器的超微结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毛体与嗜锇颗粒是银杏 (Ginkgobiloba)精子细胞中最具有标志性的结构。生毛体是细胞质内一直径为 3~ 4μm的圆球形结构 ,它由一个电子致密的核心和由此向周边发散出的辐射状中心粒组成 ,致密核心上具有微管结构的弱电子染色区域 ,并有微管从生毛体延伸到细胞质。嗜锇颗粒直径为 1 0~ 2 0μm,呈圆球状 ,位于生毛体和细胞核之间 ,其相对的另一侧存在纤维颗粒体。在精子细胞质内 ,特别是嗜锇颗粒和生毛体周围线粒体、质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等细胞器丰富。银杏精子细胞核较大 ,在细胞核内 ,核仁结构呈球形 ,电子染色致密的颗粒区在周围 ,而纤维组分则在圆球的中间。在核膜表面布满了分布不均匀的核孔复合体。  相似文献   

8.
中华绒螯蟹窦腺神经末梢及X-器官神经分泌细胞的类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了性未成熟的中华绒螯蟹黄蟹的窦腺及X-器官的超微结构。X-器官位于眼柄神经节终髓的腹外侧,与窦腺位置斜相对,窦腺主要由神经分泌细胞的末梢和胶质细胞组成。神经末梢含有大量的膜结构包围的颗粒、线粒体、粗面内质网和许多电子透明的小泡,末梢外周有时可见指状突起。依据颗粒的大小、形状、电子致密度以及胞质特征,可区分出6种类型的窦腺神经末梢及7种X-器官神经分泌细胞。观察了末梢中神经分泌颗粒的胞吐作用方式的释放过程,并且尝试对窦腺不同末梢中的颗粒及X-器官神经分泌细胞中的颗粒作了比较,发现二者之间具有较好的对应性,即电子致密度无大的变化,形态特征相似,只是大小稍有增加。  相似文献   

9.
中华绒螯蟹窦腺的显微和超微结构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孙金生  刘安西  杜育哲  顾景龄 《动物学报》2001,47(1):27-31,T003,T004
借助光学和电子显微镜观察了养殖河蟹 1龄蟹种、早熟蟹种和 2龄成蟹窦腺的形态结构和神经分泌物质释放方式。河蟹窦腺位于眼柄视神经节内髓与终髓交界处背侧 ,活体为乳白色 ,扁球状 ,大小约为 0 5 5mm×0 45mm× 0 2 3mm。窦腺呈囊状 ,腺体壁由膨大的神经分泌细胞末梢和胶质细胞组成 ,神经末梢内充满电子致密的分泌颗粒。根据颗粒的大小、形态和电子致密度等特征 ,区分出 6种不同类型的神经分泌末梢。河蟹窦腺中的神经分泌物质以胞吐作用方式释放 ,一些现象表明 ,神经胶质细胞参与神经分泌颗粒的释放。 1龄蟹种、早熟蟹种和 2龄成蟹窦腺的形态、结构无明显差异 ,但神经激素颗粒释放情况明显不同 ,从形态结构上证实了窦腺对养殖河蟹性腺发育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0.
安祖花组织培养及其细胞和叶绿体发育过程的电镜观察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取安祖花的幼嫩叶片在添加适当浓度植物激素的MS培养基上,诱导愈伤组织并发化出试管苗,分别取疏松型和致密型的愈伤组织以及小苗幼嫩叶片进行电镜观察。结果显示,三者在细胞超微结构上有很显著的差异;疏松型愈伤组织的细胞细胞质稀薄,液泡大,细胞器的个烽少,观察不到典型的质体或前质体;而致密型愈伤组织细胞和幼嫩叶的细胞,细胞质浓,液泡小,并可清楚地观察到叶绿体和线粒体的内部结构及其发育过程。由此可以推断,经长  相似文献   

11.
用免疫组化和光镜、透射电镜等观察了中国少棘蜈蚣毒腺的结构。结果显示,纵贯颚肢的弯月形毒腺为单管泡状腺,主要由柱状分泌细胞和介于其间的纤细表皮细胞组成。被肌肉束环绕的分泌细胞辐射状排列于几丁质的毒液导管外,其纤细的颈部由环状括约肌控制,分泌端以折叠回转的单向瓣膜经导管壁上的孔道直接伸入管腔,膨大的盲端直达毒腺底膜。高电子密度的分泌溶酶体向分泌口汇集时电子密度逐渐降低并降解为分泌小泡,其中的杆状结晶样毒蛋白也经无定型状态逐渐分散,经胞吐作用进入管腔并进一步疏散和均质化。免疫组化显示,分泌细胞颈部密集的分泌颗粒的主要成分为毒蛋白,毒蛋白在分泌细胞中呈明显的向心式梯度增强型分布。根据上述观察,提出了蜈蚣毒液以分泌溶酶体介导的非经典途径分泌的观点。  相似文献   

12.
通过半薄及超薄切片,比较了正常和受白粉菌感染的小麦叶片细胞的显微及超微结构的差异。观察结果发现(1)受感染小麦叶肉细胞的细胞壁上局部沉积大量团状电子致密颗粒;(2)叶绿体形状由原来的椭圆形转变成圆形,叶绿体膜破裂,类囊体膨大,基粒片层排列疏松,同时,叶绿体内嗜锇性颗粒数量增加;(3)线粒体膜解体,内含物分散到了细胞质中  相似文献   

13.
油松含树脂细胞组织化学和细胞化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油松茎端的皮层薄壁组织和幼茎木薄壁组织中具含树脂细胞分布,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硫酸奈尔兰染色的切片,发现树脂滴分布于细胞质中,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狐染色切片,发现树脂滴分布于细胞的线粒体,高尔基体,内质网,核膜和小液泡中,同时也分布于质膜两边。从形态演化分析含树脂细胞在树脂分泌结构中属原始类型,由它演化为树脂道。  相似文献   

14.
白粉菌侵染对小麦叶片显微及超微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若林  刘建云等 《西北植物学报》2001,21(2):293-296,T010,T011
通过半薄及超薄切片,比较了正常和受白粉菌感染的小麦叶片细胞的显微及超微结构的差异。观察结果发现:(1)受感染小麦叶肉细胞的细胞壁上局部沉积大量团状电子致密颗粒;(2)叶绿体形状由原来的椭圆形转变成圆形,叶绿体膜破裂;类囊体膨大,基粒片层排列疏松,同时,叶绿体内嗜饿性颗粒数量增加;(3)线粒体膜解体,内含物分散到了细胞质中。  相似文献   

15.
用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对粘质沙雷氏菌(Serratia marcescens)的临界点干燥标本和负染标本作了观察,均可见到细胞表面常有一至二个直径为0.12~0.24μm的颗粒。在超薄切片中颗粒则有两种不同的结构:一种是外膜泡(Outer membrane vesicle);另一种是致密体(Dense body)。致密体可能是一种分泌性颗粒,它既不是内部的贮存物,也不似外部进来的异物。它们看来形成于细胞质内后分泌到细胞外。在细菌中这是一种罕见现象。有关致密体的化学性质和功能尚不清楚。文中指出粘质沙雷氏菌的纲胞表面也具有茂密的菌毛(Pili)。  相似文献   

16.
目的:建立小鼠唾液腺干细胞体外分离培养方法。方法:从7~8周龄的C57BL/6J小鼠唾液腺分离唾液腺干细胞,采用悬浮唾液球法培养唾液腺干细胞,应用倒置显微镜动态观察细胞形态;细胞计数观察细胞生长状况;免疫荧光检测LN(层连蛋白)的表达。结果:倒置显微镜下,接种2 d后细胞(salispheres)小聚集体明显增加;接种4 d后唾液腺球直径逐渐增大,形成直径约100μm的神经球,球周围无明显刺突,存在明显细胞聚集。接种7 d后唾液腺球周围存在较多微刺,10 d后球继续增长,形状明显不同于4 d,表明处于活跃的增殖状态,唾液腺干细胞已经开始分化。生长曲线结果显示随着培养天数的增加,唾液腺球的数目呈明显递增趋势,同时,唾液腺球的直径也明显增大。免疫荧光结果显示,培养2 d后,唾液干细胞球开始表达LN,培养第4 d后,随着唾液干细胞球的增加,层连蛋白表达更明显。结论:应用该方法获得了唾液腺干细胞,具有成体干细胞的特征,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的潜能。  相似文献   

17.
本文采用解剖学观察、显微摄影、透射电镜等方法对麦蛾柔茧蜂Habrobracon hebetor幼虫唾液腺的显微形态、超微结构以及发育特性进行了观察和分析。麦蛾柔茧蜂幼虫唾液腺为一对无色透明至乳白色的管状腺体,自口腔沿中肠两侧向后延伸,单侧腺体在中部先分支、后合并成一不规则环状,端部呈单盲管状。唾液腺管道长度随幼虫龄期增加而呈线性增长。对唾液腺切片进行超微结构观察,发现腺管由两类差异明显的单层细胞组成,I型细胞微绒毛层较厚,胞内除有丰富的内质网和线粒体之外,还含有大量囊泡,并观察到囊泡运输分泌颗粒的现象;II型细胞微绒毛短,胞内的内质网和线粒体数量丰富。本文研究为深入探究寄生蜂幼虫的消化生理以及寄生蜂-寄主互作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取安祖花的幼嫩叶片在添加适当浓度植物激素的MS培养基上,诱导愈伤组织并分化出试管苗。分别取疏松型和致密型的愈伤组织以及小苗幼嫩叶片进行电镜观察。结果显示,三者在细胞超微结构上有很显著的差异:疏松型愈伤组织的细胞细胞质稀薄,液泡大,细胞器的个数少,观察不到典型的质体或前质体;而致密型愈伤组织细胞和幼嫩叶的细胞,细胞质浓,液泡小,并可清楚地观察到叶绿体和线粒体的内部结构及其发育过程。由此可以推断,经长期培养的愈伤组织细胞不能分化的原因之一是由于叶绿体过度退化,丧失其再生功能所造成的。  相似文献   

19.
采用焦锑酸钾沉淀法测定狭叶薰衣草腺毛发育过程中的钙分布动态,结果表明,腺毛钙的分布表现出了一种特殊的时、空变化过程。腺毛发育早期,腺毛原始细胞中有大量的钙颗粒分布,尤其是在细胞壁、质膜和液泡膜上;到2-细胞与3-细胞时期,钙颗粒的数量明显减少,但颗粒较大,且主要集中在细胞壁、液泡、线粒体上;当腺毛成熟并开始分泌时,角质层下间隙中靠细胞壁上的钙颗粒非常丰富,但基细胞和柄细胞的钙颗粒明显下降,特别是头部细胞的细胞质和液泡中;最后,到分泌后期,角质层间隙中的钙颗粒减少,且不规则地分布在细胞质中。推测在腺毛分泌时期,钙呈现出顶部集中分布的特征,这很可能是分泌的一种信号表现。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正常和模拟海拔5000米高度24、48和72小时后豚鼠Clara细胞GERL进行了超微结构和ACP活性的电镜酶细胞化学观察。结果表明Clara细胞具发达的GERL,包括ACP阳性的致密膜囊、致密囊泡、有衣小泡和细胞衣被覆区,Clara细胞GERL参与了分泌颗粒的形成。在低氧下GERL肥大,ACP阳性分泌颗粒增多,提示低氧导致GERL功能亢进,形成分泌颗粒的作用增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