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Ke Q  Yang Y  Rana JS  Chen Y  Morgan JP  Xiao YF 《生理学报》2005,57(6):673-681
我们以往的研究表明,直接在心肌梗塞(myocardial infarction,MI)动物的心脏缺血区注射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temceils,ESCs)可以提高其心肌功能,干细胞组织工程学可以使组织再生、修复。本研究旨在观察将ESCs接种到生物降解膜内并移植到梗塞部位的效果。通过结扎小鼠左冠状动脉制作MI模型,将培养3d的带有小鼠ESCs的聚羟基乙酸膜(polyglycolicacid,PGA)移植到心肌缺血及边缘区表面。实验小鼠分成4组:假手术组、MI组、MI+PGA组、MI+ESC组,移植操作8周后检测血流动力学和心肌功能。MI组的血压和左心室功能显著降低。与MI组和MI+PGA组相比,MI+ESC组的血压和心室功能显著改善,存活率也显著增高,在梗塞区检测到GFP阳性组织,表明ESCs存活,并可能有心肌再生。以上结果表明,移植生物降解膜内的ESCs可修复小鼠梗塞区心肌细胞并提高心脏功能。将ESCs和生物降解材料联合运用可能为修复受损心脏提供一个新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与施万细胞(SCs)联合移植对大鼠周围神经损伤端侧吻合的修复效果。方法:选取SD雌性大鼠60只均制作成坐骨神经损伤端侧吻合模型,并将其随机分为联合移植组、MSCs组和SCs组,分别对吻合端进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SCs联合移植、MSCs移植、SCs移植。观察分析三组大鼠的神经电生理学指标和腓神经功能指数(PFI)和神经传导速度(NCV)。结果:三组大鼠的PFI和NCV均有所改善,且联合移植组的PFI和NCV均优于其他两组,并随着时间推移损伤坐骨神经功能恢复越来越好。结论:MSCs与SCs均具有促进大鼠周围神经身上修复的功能,且两种细胞联合移植效果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3.
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 MSCs)作为一种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能力的细胞,因其免疫规避、修复再生和免疫调节等特性而受到广泛关注。此外,MSCs还被用作负载治疗药物的载体。近几年来有关MSCs的实验数量大幅增加,但MSCs在体内的分布、迁移、归巢、分化、存活及安全性问题目前尚不明确,仍限制着干细胞疗法的发展。随着成像技术的不断提升,无创活体示踪方法逐渐成为应用主流,能够对移植的外源性MSCs存活和迁移模式进行动态监测。本文对不同标记方法、成像方式及其优缺点进行了探讨,并对示踪技术的未来进行了展望,以期为MSCs示踪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探讨了人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移植对NOD/SCID小鼠放射性肠损伤的修复作用.将雄性NOD/SCID小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6只,即A组为空白对照组,B组为模型组,C组为治疗组.B组和C组小鼠全腹接受5 Gy 60Co γ射线单次照射,剂量率为100 cGy/min.照射后B组小鼠经尾静脉注射生理盐水,C组小鼠移植MSCs.于移植后第15天取小鼠空肠标本,通过免疫荧光方法检测MSCs在受损肠道的定植和分化情况.结果表明,治疗组小鼠的生存状况明显好于模型组小鼠,病理切片显示小肠黏膜得到修复,免疫荧光结果显示MSCs可定植于辐射损伤的肠道,并表达波形蛋白(vimentin)和α-SMA.MSCs移植入肠损伤的小鼠体内后可在受损肠道定植,并向间质细胞分化,参与辐射损伤的修复.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间充质干细胞(MSCs)由于其多向分化潜能和组织修复功能被广泛应用于细胞移植中,但由于安全性、有效性等问题大多仍然滞留于临床前研究。研究发现,MSCs可以通过分泌活性因子影响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利用含有自体细胞因子的间充质干细胞条件培养基(MSC-CM)同样可以发挥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本文探讨了应用MSC-CM作为干细胞移植替代疗法的可行之处,为优化干细胞治疗提供了新方向。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大鼠骨髓间质干细胞(MSCs)移植治疗脑出血的可行性。方法:分离MSCs后,连续传代培养、扩增,Brdu标记的MSCs通过颈动脉、侧脑室2种途径移植入脑出血大鼠模型体内,采用爬行计分法评估神经功能的恢复程度,并观察脑部Brdu阳性细胞的分布。结果:通过侧脑室、颈动脉移植后大鼠神经功能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经颈动脉注射组较经侧脑室注射组爬杆实验评分低(P<0.05)。移植的MSCs主要迁移到出血灶、大脑皮层、海马区等处。结论:MSCs移植对脑出血具有保护作用,而经颈动脉给药疗效优于经侧脑室给药。  相似文献   

7.
刘晶  宋琳  邹伟  诸葛栋  崔占峰 《生物工程学报》2010,26(12):1629-1635
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免疫抑制能力、来源充足、可避免伦理学争议等优点,使其有望成为种子细胞,应用于临床干细胞移植治疗多种难治性疾病。目前通过生物反应器等方法已能实现MSCs的大规模体外扩增,使体外获取足量移植用MSCs成为可能,但扩增MSCs应用于临床移植前还存在着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即MSCs扩增后的安全性和移植有效性评价,目前国内外对这方面研究尚不系统,未建立起有效评价体系,经检索还未发现有就扩增MSCs有效性和安全性的总结性资料。在全面检索相关文献基础上,就MSCs扩增后临床应用有效性、移植安全性两大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希望对今后扩增MSCs临床移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Li ZW  Fu R  Zhao YR  Zhao C  Li ZY 《生理学报》2011,63(6):525-532
本研究采用缺氧、血清饥饿(hypoxia and serum deprivation,H/SD)联合处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模拟MSCs移植的心脏缺血微环境,研究蛋白酶体抑制剂MG-132对H/SD诱导的MSCs凋亡和旁分泌的影响.采用Annexin V/PI流式...  相似文献   

9.
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 MI)是目前全球主要的死亡病因之一。随着临床治疗水平的提高,MI急性期的死亡率已显著下降,但其对心肌重构及心功能的长远影响仍无法有效防治。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 EPO)是一种糖蛋白细胞因子,具有促进造血、抗凋亡和促血管生成的作用。研究表明EPO在心脏缺血损伤、心力衰竭等心血管疾病中发挥心肌保护作用,机制与促进心脏祖细胞活化有关。本研究旨在探讨EPO是否可通过增强Sca-1+干细胞的活性促进MI的修复。通过直接注射法将达贝泊汀-α (darbepoetin alpha,一种长效EPO类似物,EPOanlg)注射到成年小鼠MI的交界区,观测MI面积、心脏重构及功能、心肌细胞凋亡及微血管密度变化。用磁性分选技术从新生和成年小鼠心脏中分离Lin-Sca-1+干细胞,分别用于克隆形成能力及EPO效应的测定。结果显示,和单纯的MI组相比,在体应用EPOanlg可显著降低MI面积、心肌细胞凋亡率,减轻左室腔的扩张,同时提高心功能、增...  相似文献   

10.
糖尿病心脏病(diabetic cardiomyopathy,DCM)患者心脏病变弥漫、病变程度严重,患病率与死亡率逐年上升,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找到其他的治疗途径已成为一项重要内容。有研究发现,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作为一种具有多分化潜能的细胞,能够通过多种机制作用于DCM的病理改变,提高心脏射血分数、改善心室重塑,是一种富有前景的治疗手段,本文着重就DCM的发病机制、MSCs对DCM的治疗机制及效果做一综述,为MSCs在DCM治疗中的应用提供重要的临床前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1.
血管新生(angiogenesis)是机体内一个复杂的生理学和病理学过程,是治疗缺血性疾病的重要措施。大量实验研究已表明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 MSCs)等干细胞移植可促进心肌梗死后血管新生,近期研究证实这一作用可能主要通过分泌外泌体形式介导。外泌体(exosome)通过传递与血管新生相关微RNA(microRNA, mi RNA)或蛋白质等生物活性物质,调控靶器官中与血管新生相关通路的基因表达,提高内皮细胞在缺血缺氧环境下的存活、迁移、成管能力,促进心肌梗死区域血管新生。通过基因修饰手段增强外泌体介导的心脏修复作用,以及将外泌体与生物活性肽结合形成工程外泌体来靶向缺血心肌治疗,是目前外泌体在心血管领域的热点研究方向。本文结合近年外泌体研究的相关文献,就MSCs来源外泌体促进心肌梗死血管新生的具体机制及现状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为探讨急性肾损伤后,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在损伤肾内的存活能力及分化情况,通过复苏、扩增培养已完成鉴定、经慢病毒EGFP转染的MSCs,观察备用MSCs的EGFP(enhanced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表达情况,采用雄性C57BL/6J小鼠12只建立小鼠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后(结扎双侧肾蒂40 min后开放血流并经尾静脉注射MSCs),分别于第1、3、7、14 d处死3只小鼠,采集小鼠左侧肾脏制作石蜡切片,倒置荧光显微镜下观察MSCs在肾内的存活及分化情况,定量分析每个时间点存活于肾内的数目的差异.结果表明复苏、扩增培养出的MSCs增殖活力旺盛,成功建立小鼠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移植的细胞随时间的延长,存活于肾脏内的数量显著减少(第14 d存活于肾内的细胞数量仅为移植后第1d的1/5),第1、3、7、14 d表达EGFP的MSCs主要分布于肾小球周围、肾脏小血管内壁、肾小管与肾小管之间的间质而肾小管内壁未见到表达EGFP的MSCs分布.这说明移植的MSCs在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肾脏内能够存活,但肾脏内的微环境限制了移植细胞的存活能力.在肾小管内壁未观测到表达EGFP的MSCs,提示MSCs对肾脏修复的途径不是直接向肾小管内皮细胞分化而另有其它途径.  相似文献   

13.
适宜运动是防治心脏疾病的有效方式,其作用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安全有效的运动处方需要系统研究。运动可使正常心肌细胞发生生理性肥大与增殖以及多种细胞因子的分泌和干细胞的有效动员,促进心肌细胞增殖分化。成体心肌细胞增殖的来源包括存活的心肌细胞、心肌干/祖细胞以及外周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等。干细胞的动员、趋化归巢并分化为心肌细胞是心肌损伤修复的细胞基础。本文从心肌细胞增殖潜力、心肌梗死(MI)的干细胞治疗和运动促进MI心肌细胞增殖等三个方面综述运动促进干细胞动员,诱导内源性心肌细胞再生对MI心肌修复和心功能改善的可能机制、存在问题及相关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4.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ells,MSCs)是存在于骨髓中一类低免疫原性的非造血成体干细胞,体外研究表明MSCs能够通过抑制混合淋巴细胞反应抑制抗原呈递细胞分化成熟及功能发挥、抑制CTL形成、抑制NK细胞活性、增加调节性T细胞比例等途径发挥免疫调节作用。体内实验证明,MSC输注能够延长狒狒异体皮肤移植的存活时间,而在小鼠心脏移植的模型中,体外诱导免疫耐受的MSCs在活体内反而加速了小鼠的排斥反应,临床上输注MSCs可缓解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本文对MSCs的免疫学特性及免疫调控功能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慢性肝病进一步发展为肝纤维化并导致肝硬化,此时除了器官移植外没有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法。然而器官缺乏的问题迫使人们寻找更为有效的治疗策略。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有着免疫调节、分化成肝细胞、促进原位肝细胞再生和抑制肝星状细胞的激活等能力,所以利用MSCs开展细胞移植治疗具有非常广阔的前景。本文通过综述各类人的肝病动物模型和运用这些动物模型开展MSCs细胞移植治疗肝病的临床前研究的进展和意义,将为今后在MSCs开展临床治疗的广泛应用中提供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价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间充质干细胞(MSCs)在再生医学领域应用前景无限。它取材较容易,无论是天然的还是通过细胞工程诱导获得的均具有多向分化能力。成功的MSCs治疗依赖于有效的细胞输送和移植细胞的长期存活,以便能长久地在目标位点更多地发挥效应。在MSCs移植前应用基因工程技术对其进行修饰可取得这一效果。本文介绍了能提高移植MSCs的迁移能力、防止MSCs衰老和凋亡及提高MSCs存活率的基因工程方法策略。  相似文献   

17.
减轻肝脏损伤、促进肝脏修复和再生始终是肝脏疾病研究中的重点。间充质干细胞(MSCs)是众多具有组织修复和再生能力细胞中的明星细胞,合成的多种细胞因子经旁分泌途径发挥调控细胞生存,调节炎症反应,促进血管再生和减轻纤维化等多种生物学效应,肝细胞生长因子(HGF)便是重点细胞因子之一。基于HGF的信号调控作用,再结合MSCs的干细胞优势,HGF基因修饰间充质干细胞(HGF-MSCs)作为一种干细胞治疗新策略能够发挥“1+1>2”的效果。本文就HGF-MSCs在减轻和修复肝损伤中的研究进展作综述。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MSCs)移植于大鼠卵巢后存活的情况,为MSCs参与动物实验提供实验依据。方法以腺病毒介导绿色荧光蛋白(GFP)基因体外转染MSCs 48 h,于大鼠腹腔卵巢注射移植,于注射移植后1h及移植后3、7、21 d取材并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MSCs的存活情况。取材石蜡切片行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移植细胞部位组织病理图像。结果 MSCs注射移植后3 d、7 d时GFP荧光表达较强,细胞轮廓清晰,与注射后1h平均吸光度值比较,移植后3、7 d检测荧光吸光度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移植后21 d时GFP荧光表达较弱,吸光度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大鼠组织切片光镜下移植的MSCs细胞清晰可见,无急性排斥反应特征出现。结论 MSCs在大鼠腹腔卵巢移植,其与异种个体组织相容性较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同种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移植对放射性空肠的修复作用。方法全骨髓贴壁体外培养大鼠MSCs并进行DAPI标记。对大鼠行5 Gy X线全腹部照射,每隔72 h照射1次,共5次,制备放射性空肠损伤动物模型。取40只大鼠,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模型及MSCs治疗组及DAP标记组。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DAPI标记的MSCs在空肠组织中富集情况。病理学观察MSCs对放射性空肠损伤的修复作用。结果正常大鼠空肠黏膜结构清楚,隐窝深遂,腺体丰富,模型组7 d黏膜上皮细胞坏死脱落,隐窝几乎完全破坏,治疗组7 d黏膜坏死组织较少,黏膜增厚,30 d治疗组核分裂相增加,较模型组增加明显。结论成功建立放射性空肠损伤动物模型,MSCs可以促进空肠再生与修复。  相似文献   

20.
椎间盘(IVD)退变是一种常见的病理状态,保守治疗往往失败,IVD变性的患者最后往往需要手术干预。已经提出的几种治疗方案中,只有椎间盘切除术和关节融合术被证明可以达到预料的效果。生物治疗的目的是预防和控制椎间盘变性,改善椎间盘的功能、髓核和纤维环细胞的合成代谢和修复能力,并抑制基质降解。目前,临床应用仍处于起步阶段。间充质干细胞和基因治疗在预防和治疗IVD变性的作用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最近的研究向我们展示了一种新的保护椎间盘的结构和功能的治疗策略:间充质干细胞(MSCs)移植,尤其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s)。而了解MSCs是否可以以及如何在有排拆性的退化的椎间盘中存活并繁殖是十分重要的。因此,本文着重讨论内源性蛋白酶、细胞因子、低氧、低营养、机械负荷及渗透压的调节对移植的MSCs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