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肝硬化患者肝脏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的表达及其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作者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研究8例肝硬化患者及6例非肝病患者肝脏表皮生长因子(EGF)受体的表达及意义。结果显示肝硬化患者肝细胞核出现EGF受体阳性反应;增生的小胆管上皮细胞呈EGF受体强阳性反应并出现细胞核EGF受体。提示肝硬化患者肝脏EGF受体分布与对照组肝脏明显不同。肝硬化患者肝细胞核内EGF受体可能与维持肝实质细胞数量有关;EGF与胆管上皮细胞增生有关  相似文献   

2.
采用超微组织化学方法,观察了体外冲击波碎石术(ESWL)对家免肝脏酶活性的影响。实施 ESWL 后,肝细胞的琥珀酸脱氢酶(SDH)和毛细胆管壁上的碱性磷酸酶(ALP)、焦磷酸硫胺素酶(TPPase)反应活性减弱或消失。TPPase 从损伤的肝细胞高尔基体分泌面扁囊、溶酶体样小泡和毛细胆管内溢出,并伴有肝细胞面的质膜上出现了 TPPase 反应产物和形成膜包内凹小泡。结果提示 ESWL 可对肝细胞及毛细胆管的功能和结构有损伤作用。  相似文献   

3.
肝外胆管是肝脏胆管系统的组成部分,包括胆囊、胆总管等组织。近年来研究发现肝外胆管组织中存在一群具有干性特征的细胞。这群细胞在体外可以扩增培养,形成类器官结构,改变培养条件可以使胆管上皮干性细胞分化为具有一定功能的肝细胞、胆管细胞以及胰腺β样细胞等。将分化后的功能细胞分别植入肝脏受损、胆管缺陷、胰腺受损的模型小鼠中,功能细胞可以修复模型小鼠受损的肝脏或胆管,分化后的功能细胞甚至可以在胰腺受损的模型小鼠中分泌胰岛素。该文描述了肝外胆管组织的发育过程,阐明了干细胞的定位分布与具体特征,介绍了肝外胆管组织干细胞治疗疾病的相关应用,为后续研究启发思路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王棋文  常翠芳  谷宁宁  潘翠云  徐存拴 《遗传》2015,37(11):1116-1124
自噬是存在于真核细胞内的一种溶酶体依赖性的降解途径,在肝脏生理和病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肝脏具有强大的再生能力,在受到急、慢性损伤时,残肝细胞将会被激活进入细胞周期进行细胞增殖,以补偿丢失的肝组织和恢复肝功能。文章阐述了各种类型损伤之后的肝再生与自噬的关系。在物理性、酒精、食源性等因素引起的肝损伤中,肝脏通过启动自噬来促进肝再生;在化学性损伤的肝再生模型中,自噬在其中的作用仍然有争议;在病毒感染之后的肝再生中,一些嗜肝病毒(如丙肝病毒和乙肝病毒等)反而利用自噬来促进病毒颗粒复制,抑制肝再生。对自噬和肝再生机制的研究,将有助于进一步阐明再生过程,为治疗肝脏疾病提供新方法。  相似文献   

5.
肝脏是哺乳动物中唯一能够在损伤后再生恢复到100%最初重量的内脏器官,是再生研究的理想模型。关于肝脏再生过程中的信号传导与调控方式的研究由来已久,尤其是肝脏手术切除后的再生过程,积累的研究结果已能对该再生时空坐标系进行相对完善的描述。该文将整合目前人们对肝脏再生的认识,结合小鼠和斑马鱼模型的最新的研究成果,对肝脏的再生过程调控和细胞来源问题进行概述。  相似文献   

6.
肝细胞生长因子(HGF)是一种细胞素,它能引发损伤肝脏的再生。首次发现已二年多了。它不仅能愈合损伤的组织,对肝细胞癌和其它癌症还有防护作用。目前,一研究小组又鉴定了一种调节HGF基因表达的分子,他们称之为“injurin”。该分子有可能应用于HGF疗法。此发现也使科学家们重新评价HGF在活体内的作用。九州大学(Fukuoka,Japan)的研究者损伤了大鼠的肝脏或肾脏,并将受伤大鼠的血清注入正常的、非损伤大鼠体内,结果正常大鼠产生明显增多的HGF。此外,这种血清还能诱导离体人肺成纤维细  相似文献   

7.
心脏、肺脏和肝脏等内脏器官的损伤和疾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遗憾的是,哺乳动物包括人类的不同器官间的修复再生能力有一定差异,其心脏基本没有任何再生能力,肺脏损伤后可以进行补偿性生长,而肝脏损伤后肝脏/体重值可基本恢复到损伤前的正常水平。在模式动物中研究心脏、肺脏和肝脏等内脏器官的修复和再生过程的分子机理,对临床治疗相关疾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研究发现,Hippo通路的核心转录调控分子Yap对细胞增殖和分化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并能感受和响应损伤后各种微环境的变化,启动并参与了多个器官的再生过程。该文主要介绍了Yap因子在心脏、肺脏和肝脏再生过程中的作用及其调控机制。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大鼠肝再生中8种肝脏细胞的丝氨酸族氨基酸代谢相关基因转录谱, 文章用Percoll密度梯度离心结合免疫磁珠分选分离大鼠的8种再生肝细胞, 用Rat Genome 230 2.0芯片等检测它们中丝氨酸族氨基酸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变化, 用Cluster和Treeview等软件分析上述基因在肝再生中表达模式, 用生物信息学和系统生物学等方法分析上述细胞中丝氨酸族氨基酸代谢活动。结果表明, 在27个发生有意义表达变化的基因中, 肝细胞、胆管上皮细胞、卵圆细胞、肝星形细胞、窦内皮细胞、库普弗细胞、陷窝细胞、树突状细胞的基因数分别为13、16、11、14、13、11、12、14, 相应细胞的上调、下调和上/下调的基因数分别为7、6和0, 2、10和4, 2、8和1, 8、3和3, 6、5和2, 4、6和1, 2、10和0, 6、6和2。总的来看, 肝再生中各细胞的表达下调基因占优势, 但在肝再生启动阶段, 肝星形细胞和窦内皮细胞的表达上调基因占优势。上述丝氨酸族氨基酸代谢相关基因转录谱预示丝氨酸族氨基酸的合成主要在肝再生启动阶段的肝细胞、肝星形细胞、窦内皮细胞和库普弗细胞中增强, 它们的降解主要在肝再生进展阶段的肝细胞、胆管上皮细胞、陷窝细胞和树突状细胞中进行。  相似文献   

9.
小鼠肝大部分切除(partial hepatectomy,PH)实验是研究肝再生的一个重要的实验。本文以C57小鼠为例,对肝大部分切除实验做了较为详细的介绍。实验结果显示,在术后的1~8天,小鼠的肝脏体重比值逐渐增加,在术后的7~10天里可以达到原来肝重的90%以上,10天以后肝细胞停止分裂。正常情况下,实施肝大部分切除后,小鼠的存活率可以达到90%以上。该模型的建立为研究肝脏再生的细胞和分子生物学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应用自制的表皮角蛋白(EK)家兔抗体,对胚胎期及成年大白鼠的肝脏进行免疫细胞化学定位。结果表明,大白鼠肝脏内,肝细胞EK阴性,胆管上皮细胞EK明确阳性;大白鼠胚胎肝脏也显示出这种EK染色差别。随着肝内胆管上皮的形成,EK阳性物质在其胞浆内出现。作者认为,EK阳性物质的出现是肝内胆管上皮结构分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体外肝细胞损伤模型分子机制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肝损伤是临床常见的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是各种原因引起肝脏疾病的共同的表现,也是各型肝病共同的病理基础。建立稳定可靠体外肝细胞损伤模型,对于肝损伤病理机制研究及有效防治肝损伤药物筛选提供了前提。针对肝细胞损伤分子机制不同,目前已成功建立基于免疫损伤、氧化损伤、脂肪损伤等体外肝细胞损伤模型,用于临床药物筛选及疗效作用机制研究,本文对目前常见体外肝细胞损伤模型及其发生的分子生物学机制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异硫氰酸 1-萘脂 (ANIT)所致黄疸时 ,量化小胆管上皮细胞体积的意义及与机能的关系。方法 在以ANIT所致大鼠黄疸模型上的大黄退黄疸研究中 ,通过空白组、大黄 ANIT组和ANIT组 ,观察小胆管上皮细胞在不同条件下的体积变化 ,与显示组织细胞机能的肝肠通过时间、肝细胞摄取指数、胆汁分泌量、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活性、总胆红素和甘胆酸含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方差与逐步回归分析。结果 方差显示各项目的组间 ,除肝肠通过时间与胆汁分泌量为空白组与大黄 ANIT组之间无差异外 ,余均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量化的小胆管上皮细胞体积的变化与各项机能变化具有复相关 ,与肝肠通过时间和肝细胞摄取指数呈偏相关 ,有极显著的统计学意义。结论 小胆管上皮细胞的变性是ANIT所致黄疸的病理学基础 ,量化小胆管上皮细胞能以数字阐述这种组织形态变化。大黄 ANIT组的统计学结果揭示了大黄的药理特性 ,因此试验中多角度设置项目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肝细胞极化的形成和维持是肝细胞发挥正常功能的保证。与简单极化上皮细胞不同,肝细胞在肝脏血管与胆小管间形成多个极化膜面,并由紧密连接分隔。极化肝细胞膜及细胞内骨架结构与功能复杂并有序,其分子组成及物质转运机制近年来已被逐渐认识。由于肝细胞极化与肝脏生理功能及多种肝脏疾病时的病理改变有着密切关系,该文就目前肝细胞极化分子和细胞水平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并探讨此领域研究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大鼠诱发肝癌过程中Sonic Hedgehog(Shh)信号通路相关基因的表达变化,探讨其在肝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雄性Wistar大鼠48只,随机分成4组,利用二乙基亚硝胺(DEN)制备诱发性大鼠肝癌模型,应用原位核酸杂交技术检测Shh、Ptc、Gli1 mRNA在对照组、模型组(6w)、模型组(14w)、模型组(22w)大鼠肝脏癌变过程中的表达变化.结果 在模型组(6w)大鼠肝脏的肝小叶周边可见嗜酸性、气球样变性等肝细胞损伤的表现,模型组(14w)大鼠肝脏中可见肝假小叶和非典型增生结节,模型组(22w)大鼠肝脏中可见到高分化的肝细胞癌结节.Shh、Ptc、Gli1 mRNA阳性表达细胞主要分布在大鼠肝脏中的肝细胞损伤区、增生结节、癌结节、小叶间胆管上皮和癌旁组织中,Shh、Ptc、Gli1 mRNA在模型组的大鼠肝组织中表达的平均光密度值均高于对照组.结论 Shh信号通路在诱癌过程中异常激活,可能促进肝损伤后的正常修复、异常增殖及肝细胞癌变过程.  相似文献   

15.
肝脏是一个特殊的器官,不仅因为它独特的解剖结构和生理特征,而且它还具有无限的再生能力。在各种动物模型中,应用病毒或非病毒载体将肝细胞生长因子等基因转入体内,能增强肝再生能力,这就是肝脏基因转染技术在肝再生研究中的应用。未来的研究目标就是消除病毒载体的毒副作用和增加非病毒载体的转染率,这也是目前肝内基因转染技术中面临的主要难题;另一个研究目标就是用受体介导基因靶向肝转染,使转入基因在肝细胞中特异高表达。这些研究成果将有助于肝再生基因机制研究,以及将来临床基因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肝细胞是高度特化的极性上皮细胞,细胞质膜蛋白的分选和极性转运对于肝细胞极性的建立与维持至关重要.首先,膜蛋白在内质网中合成,随后经高尔基体加工修饰,再由反面高尔基体进一步分选,最后通过膜泡运输等不同的机制分别转运到胆汁腔面或窦状隙面,行使其特殊的功能.近些年来,细胞内负责转运的细胞器和主要的分选信号已逐步被揭示.特别是循环内体也被证明参与了胆汁腔面和窦状隙面膜蛋白的极性分选和转运.肝细胞的极性一旦遭到破坏,将会引起胆汁分泌障碍以及其他肝脏功能的损伤,从而可能导致肝脏糖脂代谢紊乱,甚至丧失正常的生理功能.因此,深入研究肝脏细胞极性的形成与维持机制,将为多种肝脏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寻找到新的方向和靶点,具有重要的理论和临床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7.
肺作为一个复杂的多功能器官,对人类生存至关重要。肺上皮细胞对维持肺脏功能和修复肺脏损伤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研究认为,位于细支气管与肺泡交界处有一种肺干细胞,即支气管肺泡干细胞(bronchioalveolar stem cells, BASCs),但由于体内示踪BASCs的技术瓶颈,该干细胞是否具有再生为肺脏上皮细胞的能力一直存在争论。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周斌研究团队及其合作者的最新研究成果利用双同源重组系统(Cre-loxP和Dre-rox)特异性标记和示踪BASCs,并结合不同小鼠肺脏损伤模型揭示,BASCs在体内具有再生肺脏的能力,为肺脏的修复和再生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及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8种肝脏细胞的缺血反应相关基因与大鼠肝再生的相关性, 用percoll密度梯度离心和免疫磁珠方法分离大鼠部分肝切除后不同时间(0, 2, 6, 12, 24, 30, 36, 72, 120和168 h)再生肝中的8种细胞, 用Rat Genome 230 2.0芯片等方法检测上述8种细胞的缺血反应相关基因在大鼠肝再生中表达变化, 用生物学和系统生物学等方法分析上述基因与大鼠肝再生的相关性. 结果显示, 缺血反应主要在肝再生启动阶段及进展阶段前期发挥作用, 且上调占优势, 可刺激il6, tnf等肝再生关键基因表达; 肝星形细胞、树突状细胞中的缺血反应相关基因具有表达的相似性. 缺血反应能推动肝再生的顺利进行, 但胆管上皮细胞的基因表达情况特殊, 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9.
医源性胆管损伤(IBDI)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最常见的并发症。复杂的医源性胆管损伤涉及肝汇流的中断和肝脏血管的损伤,对复杂的医源性胆管损伤患者施行的肝部分切除的目的是去除血管或感染性病变引起的肝实质纤维化和肝萎缩,可以彻底消除胆道狭窄、胆汁淤积及反复发作的胆管炎。肝切除术在医源性胆管损伤的手术治疗中并不是一个标准及必需的程序,但却应被视为对胆囊切除术后胆管损伤外科治疗中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20.
日本的研究人员鉴定和表达了另一个新的肝生长因子,它在肝脏的再生中似乎起一定作用。这个因子叫做肝细胞生长因子(HGF)。据九州大学和东洋纺有限公司的医药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说,它是肝部分切除和损伤后再生的引发物。 HGF最初是从大鼠血小板细胞中提纯的。现在,日本的研究人员已经部分鉴定和表达了从COS-1细胞中提纯的人HGF。据报道,在部分肝切除和经肝毒素处理的大鼠血清以及肝病患者的血清中,类似HGF的活性明显增强。在大鼠体内,HGF活性增加到原来的20倍。虽然大鼠的血小板和肝均能产生HGF,但人的血小板中HGF很少,说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