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液体复苏是失血性休克恢复组织灌注,缓解组织细胞缺氧最重要的手段.失血性休克液体复苏时由于内源性或外源性损伤因素使肝细胞线粒体结构发生改变,出现代谢功能障碍,诱发或(和)调节细胞凋亡,促进细胞凋亡、坏死的进程,进而出现肝脏功能障碍和肝衰竭.  相似文献   

2.
石汉平  缪明永 《生理学报》1997,49(2):173-177
本文观察了失血性休克条件下大鼠白细胞介素1(IL-1)与内毒素的关系。结果表明:失血性休克早期血浆IL-1及ET均明显升高,前者升高在先;无菌大鼠失血性休克后IL-1活性也升高,但ET无明显变化;预先给大鼠口服乳果糖以清洁肠道,或静注内毒素抗体,休克后血浆IL-1活性仍然明显升高,而血浆ET无明显升高;大鼠失血后1h将失血回输再灌注后5d血浆IL-1与ET呈平行性变化,乳果糖或抗内毒素抗体治疗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中药提取物丹参酮IIA磺酸钠在创伤失血性休克中的作用。方法:复制SD大鼠创伤失血性休克模型,即经右侧股动脉插管放血,左侧股静脉建立液体通道,经颈动脉插管至左心室监测创伤失血性休克大鼠平均动脉压;在达到最大放血量后,治疗组大鼠给予丹参酮IIA磺酸(10mg/kg)。按时间点经股静脉取大鼠静脉血,测量血清肌酸激酶(CK)及乳酸脱氢酶(LDH)水平,比较各组心肌酶改变。并以酶联免疫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促炎因子IL-Iβ、IL-6、IL-10和TNFα的改变。结果:丹参酮IIA磺酸钠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创伤失血性休克导致大鼠的血流动力学的改变,显著减轻了炎症反应过程中的各种炎症因子的表达。结论:丹参酮IIA磺酸钠改善了创伤失血性休克导致大鼠的低血压;抑制了大鼠创伤失血性休克过程中炎症因子的表达,可能在创伤失血性休克过程中发挥保护作用,为临床提供了疗创伤失血性休克提供了新的可能的参考。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探究不同组织细胞线粒体数量及功能的休克敏感性差异。方法:在整体和细胞水平模拟失血性休克和脓毒性休克模型,通过mtDNA检测、线粒体形态分析和线粒体ROS检测观察休克不同时相点肠组织(肠上皮细胞)、血管组织(血管平滑肌细胞)和心肌组织(心肌细胞)中线粒体数量和功能的变化。结果:对于失血性休克(缺氧)刺激,肠组织线粒体数量的休克敏感性明显强于血管和心肌组织(P<0.05)。肠、血管、心肌组织中线粒体数量明显增多分别开始于失血性休克后0.5小时、1小时和2小时。对于脓毒性休克(LPS)刺激,肠组织线粒体数量的休克敏感性明显弱于血管和心肌组织(P<0.05)。肠、血管、心肌组织中线粒体数量明显增多分别开始于脓毒性休克后9小时、6小时和3小时。只有高浓度长时间LPS刺激才会引起肠上皮细胞线粒体数量的明显增高。各组织细胞线粒体功能对各型休克刺激的敏感性和反应程度虽然存在差异,但都晚于线粒体数量异常的发生(P<0.05)。结论:各型休克的组织器官敏感性差异可能与不同组织细胞中线粒体的休克敏感性不同有关。线粒体数量异常增加是引起休克后线粒体损伤和细胞功能障碍的始动环节,不同组织细胞线粒体的休克敏感性差异也是影响休克组织器官损伤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5.
休克淋巴液对大鼠肺微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作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无菌条件下复制大鼠重症失血性休克模型,引流肠系膜淋巴液或收集门静脉血,同时,引流正常淋巴液、正常门静脉血。以不同处理因素与原代培养的第三代肺微血管内皮细胞(PMVEC)共同孵育,通过光镜、透射电镜、扫描电镜观察细胞形态及超微结构,MTT法检测不同终浓度的休克淋巴液及正常淋巴液对PMVEC增殖的影响;流式细胞仪检测PMVEC周期变化;同时进行细胞核DNA电泳分析。结果表明,休克淋巴液对PMVEC具有损伤作用,表现为细胞收缩、核固缩等,扫描电镜可观察到凋亡小体;随着休克淋巴液终浓度增加,PMVEC的增殖活力逐渐降低,显著低于正常淋巴液组;4%终浓度的休克淋巴液作用PMVEC 4h后,G0-G1期细胞比值增大,S G2-M期细胞比值下降,其他处理因素无明显变化,同时细胞核DNA电泳形成典型的阶梯状电泳图谱(DNA ladder)。结果提示,休克淋巴液可导致PMVEC形态学及超微结构损伤,同时抑制细胞增殖、影响细胞周期、诱导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6.
不可逆休克一词原指失血性休克的最终阶段而言,1947年C.J.Wiggers在研究动物失血性休克时,曾将动物失血后所产生的低血压称“少血性休克”,而将动物经过一段低血压时间重新输回血液后再度产生的循环衰竭称正常血量型休克。而正常血量型休克的发生,一般认为是少血性休克进入最终阶段即不可逆时相后所必然产生的后果。正常血量型休克既经发生后,过去一般认为不可能挽救,故某些学者又将不可逆休克作为正常血量型克的向义语。为了区别二者,本文将少血性休克的最终阶段改称“不可逆期”而将正常血量型休克称作不可逆休克。失血性休克是近代医学特别是国防医学的重要研究题目之一。这一问题的许多方面都已作过不少的研究,许多问题都已得到阐明或接近解决,但对不可逆休克的病因发病机制及预防治疗方法,仍然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本文拟将近年来资本主义国家为对这方面的研究概况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失血性休克大鼠模型的改进及胃黏膜血流量的测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失血性休克大鼠模型的建立及胃黏膜血流量的测定。方法16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n=8)、失血性休克组(n=8)。失血性休克组使用颈动脉失血-颈静脉失血回输的方式制备失血性休克大鼠模型。维持平均动脉压40mmHg 1h后复苏,复苏后2h动物模型制作成功。使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测定大鼠胃黏膜血流量;采用光镜及透射电镜观察胃黏膜损伤情况。结果失血性休克组胃黏膜血流量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非常显著(P〈0.01),胃黏膜细胞坏死、脱落、溶解,局部溃疡形成。结论失血性休克大鼠胃黏膜血流量明显降低,存在广泛的胃黏膜损伤。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对无特殊致病菌大鼠失血性休克后肠道微生态的改变及肠道细菌易位进行了动态观察。结果表明,失血性休克复苏后5小时,肠道微生态即发生改变,表现为回肠内肠杆菌菌量增多,肠道内类杆菌与肠杆菌菌量比值下降,而后这一改变随时间推移逐渐恢复;肠道细菌易位率也有类似变化,易位细菌以肠杆菌为主。结果提示,大鼠失血性休克后肠道细菌易位与肠道微生态的改变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9.
本文应用荧光分光光度法对25例失血性休克家兔血浆儿茶酚胺系统(酪氨酸、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及肾上腺素)的含量进行了分析研究,井分别观察休克后输血组和非输血组家兔的儿茶酚胺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失血性休克家兔血浆儿茶酚胺及其前身物酪氨酸含量均增高,其中非输血组更为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提示失血性休克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儿茶酚胺含量的适度增高是休克时机体的一种代偿机制。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肠淋巴液引流对失血性休克大鼠红细胞流变性指标以及血液黏度的作用。方法:Wistar雄性大鼠均分为假休克组、休克组(复制失血性休克模型)、引流组(复制失血性休克模型,自低血压1 h引流休克肠淋巴液)。在低血压3 h或相应时间,经腹主动脉取血,检测红细胞参数、红细胞电泳、红细胞沉降率(ESR)以及血液黏度,计算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变形指数。结果:与假休克组比较,休克组红细胞数量、红细胞比积(HCT)、血红蛋白(Hb)、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红细胞电泳率与迁移率、红细胞变形指数、全血黏度、全血低切与高切相对黏度和还原黏度显著降低,休克组平均红细胞体积、红细胞电泳时间、ESR、血沉方程K值与校正K值、红细胞聚集性指数、血浆黏度显著升高;引流组MCHC、红细胞电泳率与迁移率、全血黏度、全血低切与高切还原黏度均显著降低,引流组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SD)显著增加。同时,引流组HCT、RDW-SD、红细胞变形指数、全血黏度、全血低切与高切相对黏度显著高于休克组;ESR、血沉方程K值与校正K值、红细胞聚集性指数、血浆黏度显著低于休克组。结论:休克肠淋巴液引流可改善失血性休克大鼠红细胞流变行为,从而改善血液流变性。  相似文献   

11.
曾文涓  石美龙  李晓荣 《蛇志》2011,23(3):316-317
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是II缶床常见危重症,病情发展快,死亡率高。我院急诊科于2001年1月~2011年1月对286例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施行院前急救,现将急救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2.
曾翠雄 《蛇志》2004,16(3):47-48
异位妊娠破裂失血性休克病情发展凶、险、急,如不及时有效抢救,休克继续发展,将造成生命危险.我科自2001年1月至2003年12月共收治异位妊娠破裂失血性休克患者156例,由于抢救及时,护理周到,无1例发生意外,平均住院天数为8.75天,均为治愈出院.现将抢救及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3.
交感神经对大鼠失血性休克过程中淋巴微循环的调控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张静  刘艳凯 《生理学报》1995,47(2):179-186
为了探讨交感神经对失血性休克过程中淋巴微循环变化的影响,应用显微电视录像技术,观察了切断内脏大神经的大鼠在失血性休克及输血、补液过程中肠中系膜微淋巴管(ML)收缩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去神经后ML自主收缩频率及总收缩活性旨数(IndexⅡ)、淋巴管力学指数(L.K-Index)显著降低,失血性休克时神经完整组及去神经组ML的自主收缩性均降低,神经完整组在回输血液及输液期,ML自主收缩性显著高于休克前  相似文献   

14.
阿片受体阻断剂纳洛酮治疗休克的作用和机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循环性休克时,内阿片肽释放量显著增多,可直接或间接抑制心血管系统。纳洛酮静脉或中枢给药,可改善多种动物的失血性、内毒素性、内脏缺血性、脊髓损伤性等休克状况,并能提高生存率或延长生存时间。注射α受体阻断剂、摘除肾上腺、充分耗竭儿茶酚胺,或脑室内注射5-羟色胺,均可取消纳洛酮升压、抗休克作用。临床试用治疗感染性等休克,取得一定效果。本文作者对其进一步临床应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应用超微电极技术在体测定骨骼肌细胞膜电位(Skeletal Muscle Cellular Membrane Potential 简称SMCMP)可以直接反映和监测休克状态下细胞膜和细胞功能的改变,但是有关休克时SMCMP下降的机制尚有争议。本实验应用“半浮置”式玻璃超微电极技术在体测定SMCMP的实验方法,同时观测家兔失血性休克不同时相中SMCMP和血乳酸、SMCMP和骨骼肌组织ATP含量之间的相互关系,以期探讨休克时SMCMP的变化及其可能机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失血性休克复苏后肠内营养与肠粘膜血流改变的关系 ,从SD大鼠开腹制作空肠袋 ,将激光多谱勒探头和肠粘膜张力计放置在空肠袋两端 ,根据动物分组分别向袋内注射葡萄糖、谷氨酰胺、丙氨酸及甘露醇。复制失血性休克模型 (30mmHg ,维持 6 0min) ,然后用林格氏液复苏 ,恢复灌流 6 0min。分别测定肠粘膜血流量和局部PCO2 张力 (PrCO2 )。结果显示 ,失血性休克和复苏过程中 ,谷氨酰胺和葡萄糖组粘膜血流量比甘露醇和丙氨酸组显著增加 ,PrCO2 显著降低 ;而肠内给予丙氨酸进一步降低肠粘膜血流量 ,升高PrCO2 。提示 :失血性休克复苏后 ,肠内给予丙氨酸减少肠粘膜血流量 ;而给予谷氨酰胺和葡萄糖能增加肠粘膜血流量 ,对缺血再灌流损伤的肠道提供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灵光注射液 (复方樟柳碱 )对失血性休克再灌注大鼠胃肠粘膜损伤的影响。方法 将 5 6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 4组 ,分别设为假休克组 (8只 )、模型组 (16只 )、灵光注射液低剂量组 (16只 )和高剂量组(16只 ) ,除假休克组外 ,大鼠均经历 4kPa ,70min的失血性休克 ,在休克复苏后 6h和 12h各组分别处死半数动物 ,观察大鼠肠道菌移位情况、病理组织学和超微结构变化。结果 灵光注射液对大鼠失血性休克再灌注引起的肠道细菌移位和胃肠粘膜形态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其治疗机制可能与改善微循环、清除氧自由基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建立犬失血性休克模型,探讨失血性休克犬模型制备的影响因素及特点,评价模型的有效性,满足实验研究的需要。方法:选择20只健康比格犬,分为对照组及实验组,用改良的Wiggers方法建立失血性休克犬模型,从股动脉导管放血至平均动脉血压(MAP)50-55mm Hg维持1h;采用输液及自体血回输进行复苏,分别于休克前,休克期间及液体复苏后测定实验动物犬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血球压积(HCT)、血色素(HB)、动脉血气及存活率,结果:假手术组动物全部存活,实验组动物死亡2只。实验组动物犬通过放血使休克期间MAP维持在50-55mm Hg,放血量403.8±64.47 ml,HCT及HB较基础值显著下降(P0.05),PH及剩余碱(BE)明显下降,复苏后4小时,实验动物犬的HR和MAP基本接近基础值,PH及BE较休克期间明显改善。结论:犬是较适合建立失血性休克模型的动物,采用固定血压失血性休克犬的模型简便易行、符合临床实际、成功率高且可重复性强。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研究认为在创伤失血性休克的发生发展及液体复苏、缺血再关注过程中均伴随着炎症因子的变化,现将与炎症因子密切相关基因环氧化酶-2(COX-2)、核因子κB(NF-κB)、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血红素氧合酶-1(HO-1)、寒冷诱导的RNA结合蛋白(CIRBP)在创伤失血性休克中的作用机制方面的研究及进展作一综述,为创伤失血性休克临床救治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失血性休克后小鼠心肌组织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ACE2平衡的变化及肠淋巴液引流(PHSML)的作用。方法:BALB/c雄性小鼠24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假手术组、休克组、休克+引流组(n=6)。建立失血性休克模型,行液体复苏;休克+引流组液体复苏后,引流肠淋巴液。在液体复苏后6 h或假手术组相应时间点、对照组于麻醉后,留取心肌组织,qRT-PCR法检测ACE、ACE2、血管紧张素Ⅱ (Ang Ⅱ)1型受体(AT1R)、Mas相关G蛋白偶联受体(Mas1R)的mRNA表达,ELISA方法检测Ang Ⅱ和Ang (1-7)含量。结果:休克组小鼠心肌组织ACE与AT1R mRNA表达、Ang Ⅱ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与假手术组,ACE2与Mas1R mRNA表达显著低于对照组与假手术组、Ang (1-7)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ACE/ACE2、Ang Ⅱ/Ang (1-7)、AT1R/Mas1R显著高于对照组与假手术组;PHSML引流显著抑制了失血性休克对这些指标的作用。结论:失血性休克上调心肌ACE-Ang Ⅱ-AT1R轴、下调ACE2-Ang (1-7)-Mas1R轴表达,引起ACE/ACE2失衡;PHSML引流下调ACE-Ang Ⅱ-AT1R轴、上调ACE2-Ang (1-7)-Mas1R轴表达,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了ACE/ACE2平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