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城市生态学学科定义、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的分析与探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阎水玉 《生态科学》2001,20(Z1):96-105
从生态学的学科定义、生态学的发展现状、城市生态学的发展历史与现状、城市生态学未来发展趋势的出发,认为将城市生态学定义为“研究城市及其群体的发生、发展与自然、资源、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和规律的科学”,既能涵盖城市生态学已有的内容,也能指导城市生态学未来的发展。城市生态学的研究中,城市与自然、资源、环境相互作用的具体机制应全面深入地展开,城市生态系统的研究应更为精确,城市生态学应参与可持续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保护、全球变化的研究。结合城市生态学的发展经验和目前面对的挑战,案例研究与理论研究相结合、现场观测资料与统计资料相结合、对比研究与定位研究相结合、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并充分利用现代新技术和数理模型分析方法应该是城市生态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2.
阎水玉 《生态科学》2001,20(1):96-105
从生态学的学科定义、生态学的发展现状、城市生态学的发展历史与现状、城市生态学来发展趋势的出发,认为将城市生态学定义为“研究城市及其群体的发生、发展与自然、资源、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和规律的科学”,既能涵盖城市生态学已有的内容,也能指导城市生态学未来的局长。城市生态学的研究中,城市与自然、资源、环境相互作用的具体机制应全面深入地展开,城市生态系统的研究应更为精确,城市生态学应参与可持续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保护、全球变化的研究。结合城市生态学的发展的经验和目前面对的挑战,案例研究和理论研究相结合、现场观测资料与统计资料相结合、对比研究与定位研究相结合、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并充分利用现代新技术和数理模型分析方法应该是城市生态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3.
自然模拟实验,通过适当控制影响因素研究自然状态下生态系统变化,已经越来越受到生态学家的欢迎。新兴的快速发展的城市生态学越来越多的采用自然模拟实验方法。研究从城市生态学的实验设计方法(如人工梯度、自然梯度和城市建设实验)、环境因子(如空气污染、热岛、灯光和地表硬化)生态效应和生态系统(如社区、绿地、绿化屋顶和集水区)响应等方面,分析了国内外大量城市生态学自然模拟实验的研究案例,并总结了城市生态学自然模拟实验的特点,指出了城市生态学模拟实验应该考虑的主要问题,并提出未来主要发展方向:(1)多种环境因子复合影响模拟实验研究,(2)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响应模拟实验研究,(3)近自然的长期模拟实验研究,(4)大范围的联网模拟实验研究和(5)面向城市生态恢复和建设的模拟实验研究。希望研究能够为推进我国城市生态学的实验研究起到抛砖引玉作用。  相似文献   

4.
杨玉盛 《生态学报》2017,37(1):1-11
随着全球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影响的日益加深,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发生强烈变化,生态系统提供各类资源和服务的能力在显著下降。在这种背景下,全面认识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与全球环境变化的关系已成为当前生态学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综述了全球环境变化对典型生态系统(包括森林生态系统、河口湿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影响以及全球环境变化适应的研究现状,分析研究面临的困难及挑战。在此基础上,提出对未来研究发展趋势的展望。在森林生态系统与全球环境变化研究上,未来应重视能更好模拟现实情景的、多因子、长期的全球环境变化控制试验,并注重不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之间的耦合作用。在湿地生态系统与全球环境变化研究上,未来应加强氮沉降、硫沉降及盐水入侵对湿地生态系统碳氮循环的影响,明晰滨海湿地的蓝碳功能,加强极端气候和人类干扰影响下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变化及恢复力的研究。在城市生态系统与全球环境变化研究上,未来应深化城市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机制研究,实现城市生态系统的人本需求侧重与转向,并开展典型地区长期、多要素综合响应研究。在全球环境变化适应研究上,未来应构架定量化、跨尺度的适应性评价体系,加强典型区域/部门的适应性研究以及适应策略实施的可行性研究,注重适应与减缓对策的关联研究及实施的风险评估。期望本综述为我国生态系统与全球环境变化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5.
李明顺 《生态科学》1992,(1):127-131
总结了中国城市生态学的研究历史及通过对现状的分析,认为我国城市生态学主要开展了8个方面的研究工作:城市环境污染与监测;三废治理与综合利用;城市规划与发展;理论探索;城市生态经济;城市生态系统;问题与对策;城市资源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6.
随着城市化快速发展,城市生态学进入了空前繁荣时期,一些新理念和新范式引起了广泛关注。从生态系统角度,分析了城市生态系统组分、结构、过程、功能和服务的特点,提出了城市生态系统研究的黑箱范式和结构-过程-功能-服务级联范式。重点分析了人与自然在城市生态系统的组分、结构、过程、功能和服务等方面上的不同角色,探讨了人与自然在城市生态系统组分上镶嵌、结构上融合、过程上耦合、功能上互补和服务上协同的相互作用机制,提出了城市生态系统研究的人与自然共同进化范式,即人类和自然相互作用和适应,推动了城市发展。这将为深入认识和研究城市生态系统提供重要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7.
王白雪  程维明  宋珂钰  李浩 《生态学报》2022,42(11):4334-4348
生态地貌学作为一个“新兴”的跨学科的概念,受到地貌学家、生态学家及政策制定者的日益关注。地貌在控制许多生态系统过程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而生态系统又可以对许多地貌形态和地貌过程产生深远的影响。过去几十年,在地貌学和生态系统生态学的交叉点上开展了大量的研究。通过梳理地貌学和生态系统生态学相似的发展历程,讨论了两个学科相结合的必要性;归纳了两者相结合的研究现状;总结了两个学科融合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未来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地貌过程与生态过程相互作用的研究,并将生态地貌学与现行生态保护与生态修复建设及相关政策有机结合,促进生态地貌学的有序和可持续发展。正确认识地球的地貌形态与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拓展地貌学与生态系统生态学的研究尺度,促进学科体系发展;深入研究生态地貌学,对于维持生态平衡,保护生态多样性及增强未来对生态系统的管理和恢复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城市生态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生态学是一门正在发展成长中的新兴的应用生态学分支 ,处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结合和交叉点上。它的兴起不到 30年 ,仍处于发展阶段 ,尚未形成 1个比较成熟和完善的理论与方法体系。本文就该学科的研究对象及研究内容等作一介绍。1 城市生态学的研究对象目前 ,对城市生态学的研究存在着几种不同的观点 ,还没有 1个为科学界共认的定义和理论体系。但这些研究都是以人类活动密集的城市为对象 ,将城市作为1个生态系统 ,探讨其结构、功能和调节控制的生态学机理与方法 ,并将其运用到城市规划、管理和建设中去 ,为城市环境、经济的持续发…  相似文献   

9.
应用生态学的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何兴元  曾德慧 《应用生态学报》2004,15(10):1691-1697
应用生态学是迅猛发展的现代生态学的主体.寻求解决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是应用生态学发展的主要动力.经过40年的发展,应用生态学已发展成为一个庞大的学科门类.应用生态学未来的发展应更多地关注受人类影响和管理的生态系统并将人视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应用生态学在当前和今后应给予优先重视的研究领域,包括生态系统与生物圈的可持续利用、生态系统服务与生态设计、转基因生物的生态学评价、生物入侵生态学、流行病生态学、生态预报、生态过程及其调控等.在今后若干年内。围绕这些领域,可能会出现广泛而活跃的研究热潮以及一些新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我国土壤线虫生态学研究进展和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晓珂  梁文举  李琪 《生物多样性》2018,26(10):1060-156
土壤线虫生态学主要探讨土壤线虫群落和其周围环境(包括生物和非生物)的相互关系, 包括不同生态系统中土壤线虫群落的分布和结构组成、线虫群落与土壤环境及其他土壤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等。本文回顾了我国研究者近年来在土壤线虫生态学研究领域的研究现状, 包括不同生态系统土壤线虫群落的分布、组成和多样性及其影响因素, 土壤线虫群落与全球气候环境变化的关系, 土壤线虫群落的生态功能以及土壤线虫群落生态学分析方法的发展及应用。重点评述近年来我国土壤线虫生态学的发展现状, 同时分析和比较了国内外土壤线虫生态学的发展态势, 提出建设全国范围的监测网络的重要性。未来我国土壤线虫生态学的发展方向应继续加强小尺度下土壤微食物网联通性和大尺度下全球气候变化对土壤线虫群落影响的研究以及加强相关新的研究技术方法的应用。  相似文献   

11.
城市森林生态学的基本理论与研究方法   总被引:37,自引:5,他引:32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城市人口的增加,城市环境问题严重阻碍了城市可持续发展,形成了城市森林生态学这一新学科,森林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园林学和人类生态学4种学科的相关理论相互融合构成了城市森林生态学的理论基础,城市森林生态学的形成使人们从生态系统的角度审视城市的发展,并把生物环境即人类及所有植物和动物的群体视为这个系统的一个要素,引出了“城市森林”的概念,本文较系统地介绍了城市森林生态学的基本概念,主要研究内容。理论基础及基本原理,研究方法及其发展展望。  相似文献   

12.
2016年7月8-10日在中国上海召开了第二届国际城市生态学大会,会议的主题是“快速城市化和全球环境变化背景下城市生态学面临的挑战”。会议设16个专场,主要议题包括:城市化动态、城市可持续性研究、城市生物多样性评估和城市生态学教育等。城市绿地是大会的研究热点之一,会上讨论了城市绿地与城市生物多样性的密切联系、城市绿地的温度调节作用和文化服务,以及城市绿地与紧凑城市的关系等众多城市发展中的重要科学问题。为了推动城市绿地和城市生态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本文对SURE大会上与城市绿地相关的研究内容进行综述和介绍。本次大会对未来城市绿地研究具有重要启示:(1)加强城市绿地的生态系统服务与可持续科学教育的研究;(2)加强小尺度城市绿地的评估、规划和管理研究;(3)加强城市绿地多功能的综合性研究。  相似文献   

13.
城市生态系统服务研究综述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维持和改善城市生态系统服务与人类福祉、促进可持续发展是当前城市生态学研究的重要议题之一.本文对城市生态系统服务的已有研究进行综述:基于城市生态系统服务的概念与内涵,总结了城市生态系统服务的主要特征,即人为主导性、高需求性、异质性、动态性、多功能性、社会经济属性以及负效应;当前城市生态系统服务的评价方法主要有指标法、价值评估法与模型模拟法;在城市生态系统不同类型服务中,调节服务与文化服务对提高城市居民健康尤为重要;城市生态系统服务的权衡主要表现在支持服务与文化服务之间、调节服务与文化服务之间.最后,总结了未来城市生态系统服务发展的主要方向,特别强调了城市生态系统服务研究在城市景观规划与设计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张晓燕  崔宽  吴迪  赵宇  吴钢 《生态学报》2020,40(22):8207-8217
资源枯竭带来的城市问题,已经成为影响资源枯竭型城市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紧迫问题,现有资源枯竭型城市在产业转型、城市发展上所采用的策略,缺乏将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与城市自身文化的挖掘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满足相结合。景感生态学以实现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为愿景,以"人"为核心,以"感"为途径和手段,以土地利用及其物质空间要素的改变最大化的增进人类福祉,其理论与方法对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具有较高的适用性。梳理了资源枯竭型城市研究进展及问题,同时对景感生态学理论基础及适用性进行分析阐述。经研究发现,以景感生态学理论为指导,对资源枯竭城市进行景感营造,对资源枯竭城市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实现工业遗弃地的景感营造,首先系统化对工业遗弃地综合体系构成进行梳理,并对工业遗弃地景感营造趋善化模型进行构建,将社会、经济、生态环境要素与土地利用紧密结合,是景感生态学在城市土地利用及物质空间改造上的创新性运用,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并以景德镇为例,研究了景德镇在传统工业体系造成的景感失调情况下,如何遵循景感营造的方位顺脉性、物理感知系统性、不同文化差异性、时空组合的多尺度性和营造过程渐进性等基本原则,对景德镇的工业遗弃地体系进行景感挖掘,为景德镇工业遗弃地体系改造提供有力借鉴。  相似文献   

15.
城市生态风险评价研究进展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随着城市化发展和城市人居环境的恶化,城市生态风险越来越受到关注,但尚缺乏有关城市生态风险评价的深入系统研究.本文依据城市生态学原理及生态风险评价框架从驱动力、风险源、风险受体与评价终点,以及生态风险综合评价方法等方面对城市生态风险评价研究进行综述.指出城市经济社会活动类型与程度是城市生态风险产生的主要驱动力;城市生态系统不同等级功能实体和城市整体是城市生态风险评价中的风险受体;城市生态风险评价终点包括城市生态系统结构、过程、功能要素,以及城市整体水平的性质和功能变化;耦合了社会经济需求的生态系统模型是城市生态风险评价方法的发展方向.未来城市生态风险评价研究应明确生态风险管理具体目标,确定综合性评价终点,建立多指标评价体系和综合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16.
城乡交错带的生态控制论分析──天津实例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胡聃  王如松 《生态学报》1996,16(1):50-57
本文应用人类生态学原理和复合生态系统理论,选择城市系统和乡村系统的交错过渡地域-城乡交错带为研究对象,对城乡交错带的概念内涵作了生态学分析。借助生态控制论原理和灵敏度模型方法,以天津城乡交错带为实例,探讨了一个具有典型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边缘效应特征的人类生态系统的重庆控制论行为与机制。  相似文献   

17.
城市是人类改造自然、科技进步、社会发展的产物;它具有自然与社会双重属性独特的城市生态系统。城市规划确定城市发展战略、性质、规模,要运用生态学观点,充分考虑区域自然环境条件的可能,使规划要素与生态条件相协调;处理好人与环境、自然与社会、生产与生活、各部门不同层次现实与未来的关系。城市规划与生态学观点都有追求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为人类创造一个安全、舒适、清洁、美丽的城市生态环境,促其健康发展的共同目的。因此,探讨城市规划同  相似文献   

18.
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是国家生态环境建设的迫切任务,但生态系统质量及其稳定性的生态学原理是亟待阐述的生态学难题。本文在梳理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及其相互作用关系基础上,从生物集聚与结构嵌套的自组织、生态要素关联及生态过程耦合、生态系统整体性及功能涌现、生态服务外溢及功效权衡、资源供给能力和环境适宜性的协同互作、自然变化和人类活动交互影响等视角,论述了生态系统质量及其稳定性演变的生态学原理,并围绕生态系统宏观格局调整、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区域复合生态系统综合管理、退化生态系统恢复、受损生态系统重建、典型生态系统过程管理等层级,提出了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及其稳定性的技术途径与管理策略。  相似文献   

19.
转型期城市生态学前沿研究进展   总被引:85,自引:16,他引:69  
王如松 《生态学报》2000,20(5):830-840
城市是一类以人类活动为中心听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城市人类活动对局地、区域和全球环境的胁迫效应,自然生态系统的响应机制,城市时、空、量、构、序的耦合规律、动力学机制和控制论方法是当前国际社会和学术界关注的热点。介绍了转型期城市人类生态影响研究的一些主要国际科学计划,如SCOPE及IHDP等,综述了城市生态学研究三大前沿领域的国际研究动向和案例,即人居生态学、产业生态学和城镇生命支持系统生态  相似文献   

20.
李锋  王如松  赵丹 《生态学报》2014,34(1):190-200
城市生态基础设施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建设生态城市的重要保证。生态系统服务是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的核心与关键。在快速城市化的背景下,保障生态基础设施的结构完整性和功能完善性尤为重要。在阐述生态系统服务的基础上,对生态基础设施的概念与类型进行了概述;从城市湿地生态基础设施、绿地生态基础设施以及城市地表硬化的生态工程改造3个方面对城市生态基础设施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对生态基础设施结构与功能评估方法进行了总结,对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的城市生态基础设施研究进行了综合评述,首次提出了城市表面生态学的概念与研究展望,为城市生态系统服务的强化与调控提供了方法论指导。城市生态基础设施与表面生态学的整合研究将对城市水文效应(内涝)、灰霾效应(PM2.5)、热岛效应、水体污染与富营养化等备受关注的重大问题提供新的解决思路与科学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