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大鼠中枢甲硫脑啡肽和亮脑啡肽含量与电针镇痛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放射免疫法测定电针镇痛大鼠各脑区和脊髓中甲硫脑啡肽(MEK)与亮脑啡肽(LEK)样免疫活性物质含量。结果表明,电针组大鼠尾核和下丘脑内的 MEK 与 LEK 含量显著升高,丘脑、低位脑干和脊髓的含量基本不变。将每只鼠电针镇痛效果与脑内脑啡肽含量作直线相关处理,可见尾核与下丘脑的 MEK 含量与大鼠针效呈正相关(P 均<0.05),而这两个脑区的 LEK 含量与针效优劣无相关关系。本工作提示,尾核和下丘脑的 MEK 可能在电针镇痛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本工作采用了行为和脑内注射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大鼠尾壳核的 GABA 能传递在条件性行为调控中的作用。在分辨学习的基础上训练大鼠完成条件性回避任务,以比较药物对分辨学习和条件性回避的不同效应。实验结果表明,于大鼠双侧尾壳核内分别注入 γ-氨基丁酸(GABA)(每侧100μg/μl)和 GABA 受体激动剂蝇蕈醇(Muscimol)(每侧0.1μg/μl)后可暂时抑制条件性回避反应的出现,但分辨学习无明显影响。作为对照,于尾壳核内注入等量的生理盐水则既不影响条件性回避反应,也不影响分辨学习。在条件性回避反应被 Muscimol抑制后于尾壳核内再注入 GABA 受体阻断剂印防己毒素(PTX)(每侧0.1μg/μl)则可拮抗Muscimol 的行为抑制效应,即条件反应的出现率可恢复到或接近注射前水平。实验结果表明,大鼠尾壳核的 GABA 能传递在条件性行为调控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于家兔尾核头部分别注入γ-氨基丁酸(GABA)3mg/5μl、GABA 转氨酶的抑制剂氨氧乙酸(AOAA)10μg/5μl 及 GABA 受体阻断剂印防已毒素(Picrotoxin)0.5μg/5μl 后,可暂时抑制食物性条件反射的出现,但一般运动、摄食等机能无明显障碍。作为对照,在尾核头部注入生理盐水或士的宁不影响条件反射的出现,注射 Picrotoxin 等于内囊区及海马也不影响条件反射活动。实验结果表明,尾核头部 GABA 能突触传递与实现条件反射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乙酰胆碱(ACh)对大鼠尾核痛反应神经元电活动的影响,探讨尾核在痛觉调制过程中与胆碱能系统的关系,为痛觉调节的中枢机制和镇痛治疗提供新的依据。方法:应用玻璃微电极细胞外记录的电生理学方法记录大鼠尾核内神经元放电,观察尾核内分别注入Ach、毛果芸香碱、阿托品、生理盐水等药物后痛反应神经元的放电表现,即痛兴奋神经元(PENs)的频率净增值(NIV)、潜伏期和痛抑制神经元(PINs)的NIV、抑制时程(ID)的改变。结果:大鼠尾核内注射ACh可以减少刺激坐骨神经诱发的尾核内痛相关神经元PENs的NIV,延长潜伏期,增加PINs的NIV,减少ID。尾核内注射毛果芸香碱后,产生和ACh类似的作用,而注射M受体阻断剂阿托品后则表现相反的效应。结论:外源性ACh能够调节大鼠尾核痛反应神经元的电活动,具有减弱痛觉在大鼠尾核中的传递作用,表现出镇痛效应,且可能主要与毒蕈碱受体途径有关。  相似文献   

5.
刺激大鼠尾壳核对脑内脑啡肽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确定刺激某一脑区时,远隔脑区脑啡肽含量是否改变;如有改变,甲-脑啡肽和亮-脑啡肽的变化是否一致。本工作在乌拉坦麻醉大鼠上,用放射免疫测定方法测定了电刺激尾壳核对六个脑区(下丘脑、纹状体、丘脑、海马、皮层及脑干)两种脑啡肽含量的影响。放射免疫测定的结果表明:(1)动物经乌拉坦麻校舍醉及手术操作后,除纹状体外,其它五个脑区亮-脑啡肽含量均明显降低,甲-脑啡肽含量只有下丘脑和丘脑明显降低,其它脑区无显著变化。(2)在乌拉坦麻醉及手术的基础上,再刺激尾壳核,除丘脑无显著变化外,其它五个脑区甲-脑啡肽含量均明显降低,亮-脑啡肽含量均明显升高,甲-脑啡肽/亮-脑啡肽比值减少(其中纹状体的比值改变无统计学显著性)。以上结果表明,刺激大鼠尾壳核可明显影响远隔脑区脑啡肽含量。关于甲-脑啡肽和亮-脑啡肽反向变化的意义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脚内核在电针镇痛及兴奋尾壳核镇痛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Wu GJ  Chen ZQ  Shi H 《生理学报》2002,54(1):55-59
用行为学和电生理学的方法 ,探讨脚内核在电针镇痛及兴奋尾壳核镇痛中的作用。脚内核微量注射红藻氨酸 7d后 ,电针对辐射热引起的大鼠缩腿潜伏期无明显影响 ,电针或兴奋尾壳核对丘脑束旁核神经元的伤害性反应亦无明显影响。与正常对照组电针或兴奋尾壳核产生的抑制作用相比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与脚内核微量注射生理盐水 7d后 ,电针可提高大鼠缩腿潜伏期 ,及电针或兴奋尾壳核对束旁核神经元伤害性反应的抑制作用相比 ,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上述结果提示 ,脚内核在电针及兴奋尾壳核镇痛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电针刺激加速大鼠中枢脑啡肽的合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袁和  韩济生 《生理学报》1985,37(3):265-273
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大鼠纹状体、下丘脑、丘脑、桥延脑内甲啡肽和亮啡肽样免疫活性物质(Ir-MEK,Ir-LEK)的含量。脑室注射氨基肽酶抑制剂 bestatin(B)或“脑啡肽酶”抑制剂 thiorphan(T)各50μg 并不影响脑内 Ir 脑啡肽含量,合并应用 B T 各50μg 仅引起下丘脑 Ir-MEK 含量轻度上升。这说明安静状态下中枢脑啡肽的更新率不高。给大鼠电针30min 使纹状体和下丘脑 Ir-MEK 和 Ir-LEK 含量升高约40%(33—52%)(P<0.01)。在脑室注射 B T 各100μg 以及腹腔注射非特异性肽酶抑制剂 D-苯丙氨酸250mg/Kg的基础上电针,则使 Ir-MEK 和 Ir-LEK 含量升高约120%(94—147%)(P<0.01)。以上结果说明30min 电针刺激既促进脑啡肽的合成,也促进其释放。由于前者超过后者,因此静态含量升高。在中枢脑啡肽含量升高的同时,电针镇痛效果加强。说明由于肽酶抑制剂的保护作用而积聚于脑内的脑啡肽是具有功能意义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索一种新的、可靠的模型,用于惊恐条件反射的相关研究。方法:通过使用条件刺激(声音)和非条件刺激(足部电击)相结合的方法,可使动物对条件刺激产生惊恐反应。同时对动脉血压进行长期监测并测定利多卡因阻断杏仁基底外侧核群前后的血压变化。结果:该惊恐条件反射建立后(需经4d训练),单独给予动物条件刺激即可引起血压明显升高。我们将它作为条件反射已形成的标志。此时,用利多卡因阻断杏仁基底外侧核群的作用,单独给予动物条件刺激不再引起血压明显升高。结论:慢性动脉血压监测模型在惊恐条件反射的研究中是一种可靠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9.
缰核介导刺激岛叶、杏仁中央核引起的升压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证明缰核(Hb)是刺激岛叶(INS)、杏仁中央核(CeA)所引起的升压效应下行通路的主要中继站之一。方法:分别电刺激INS、CeA均可引起升压反应,在刺激电极的同侧及双侧Hb内微量注射盐酸利多卡因,再电刺激INS、CeA观察升压效应。结果:单侧Hb内注射利多卡因,电刺激INS、CeA所引起的升压反应分别降低36.9%、39.6%。双侧Hb内注射利多卡因,电刺激INS、CeA所引起的升压反应分别降低41.7%、46.1%。单侧或双侧Hb内微量注射生理盐水或人工脑脊液均不能降低电刺激INS、CeA引起的升压反应。结论:缰核是介导电刺激岛叶、杏仁中央核引起升压效应下行通路的主要中继站之一。  相似文献   

10.
分辨学习训练在三等分辐射式迷路箱中进行,灯光信号示安全区,不予电击。每个实验曰给予大鼠20个测试,每周连续训练5天。空白对照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动物的正确反应率在第3个实验日即能达到90%以上。在每天训练结束后立即向实验组大鼠脑室内注射40μg 的 QNB,连续注射4个实验日,其分辨学习的速度较对照组为慢,在第5个实验日正确反应率才达到90%以上。如在训练结束后1小时再向大鼠脑室内注射 QNB,其分辨学习的速度仍慢于对照组的学习速度,而如训练结束后30分钟注射 QNB,其分辨学习速度的减慢尤为显著,在第5个实验日反应正确率仍未达到90%。脑室内注射[~3H]-QNB 后的放射自显影观察表明,海马和侧脑室周围的银颗粒密度较大。而皮层内的银颗粒则很稀少。看来,脑室内注射 QNB 引起学习速度的减慢可能不是由于 QNB 作用于皮层的 M-胆碱受体,而主要是由于QNB 作用于海马等皮层下结构的 M-胆碱受体。文中还讨论了有关记忆巩固的时程问题。  相似文献   

11.
12.
13.
图论在中国慈姑属数量分类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慈姑属(Sagittaria L.)是水生单子叶植物泽泻科(Alismataceae)的一个重要属。近年来,陈家宽等对中国慈姑属进行了系统研究。作者应用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进行了中国慈姑属的数量分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由于慈姑属分类性状数目较大,因而在压缩后的三维空间中描述分类群间的距离,  相似文献   

14.
15.
16.
1. When myosin is exposed to a typical denaturing agent (acid) it becomes insoluble and its SH groups are activated. 2. The same number of active SH groups is found in the soluble myosin of resting muscle as in the insoluble myosin of muscle in rigor. No activation of SH groups accompanies the formation of insoluble protein in rigor. 3. When the insoluble myosin of muscle in rigor is treated with a denaturing agent its SH groups are activated. 4. Protein coagulation as brought about by denaturing agents (heat, acid, alkali, alcohol, urea, salicylate, surface forces, ultraviolet light) is a distinctly different change from the coagulation of myosin brought about by the unknown agent in muscle.  相似文献   

17.
18.
Wood with cambium of Plumeria rubra Linn. was cultured in modified Schenk and Hildebrandt medium for 75 days. Change in dimension and frequency of cells was compared with that grown in situ for 75 days. Feeding of 41% sucrose in vitro brought about the same type of differentiation as occurred in situ , where non-reducing sugar percentage increased (from 0.0004 before culture to 0.0032 after 75 days' growth in situ ). Sucrose favoured enlargement of axial elements and numerical increase of all lignified elements.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