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捕食风险及其对动物觅食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对捕食风险的涵义及其对猎物动物觅食行为的影响、猎物动物面对捕食风险时的反应进行了论述。捕食风险可以简单地理解为一定时间内猎物动物被杀死的概率。当捕食风险存在时 ,动物会选择相对安全但觅食效益较低的地点觅食 ;由于死亡率和消化方面的限制 ,一般都会产生食谱收缩 ;觅食活动方式的时间格局也会因捕食风险而发生改变 ,如水生动物的昼夜垂直迁移、某些陆生动物昼行性与夜行性活动的转换、月光回避等。在与捕食者发生遭遇时 ,猎物动物的主要反应是 :①发出某些信号以阻止捕食者的追捕 ;②靠近并注视捕食者 ;③逃逸 ;④在一定的时间恢复觅食活动。在以往的研究中 ,对捕食者种类已经有了较多的了解 ,而对猎物如何判断捕食者丰富度信息、估计风险程度等方面则知之甚少 ;同时 ,对捕食风险水平的调控、对多种因素的综合分析也较少涉及。在今后的研究中 ,还应该考虑研究的尺度问题 ,因为在不同尺度的环境条件下 ,猎物动物对于捕食风险的反应可能大相径庭。  相似文献   

2.
刘国梁 《化石》2003,(3):12-12
科莫多巨蜥的大名 ,人们并不陌生。这种被当地人称为“科莫多龙”的动物是世界上最大的蜥蜴 ,生活在印度尼西亚的几座小岛上。据最近的估计 ,现仅存不到 35 0 0条。科莫多巨蜥主要以捕食鹿、山羊和野猪为生 ,有时也攻击比它大数倍的水牛。它也捕食年幼的同类 ,对动物的腐尸更感兴趣。人们发现 ,巨蜥生性懒散 ,从不费力追捕猎物 ,通常喜欢采取偷袭的方式授猎 ,只花少量气力 ,即可达到猎食的目的。奸诈的它常会长时间地静伏在猎物的必经之地的灌木丛中 ,当猎物一走近 ,便猛扑上去 ,照其足部狠咬一口 ,然后放行 ,不与猎物搏斗。一般体型不大的…  相似文献   

3.
繁殖期雌性凹耳蛙(Odorrana tormota)的声信号已有过深入的研究,但目前国内对其交配行为研究较少,近距离时,雌性凹耳蛙如何与雄蛙交流并完成抱对尚不清楚。为探究繁殖期雌性凹耳蛙与雄蛙近距离交流、交配过程,采用焦点动物取样法和全事件取样法对雌性凹耳蛙交配前行为进行记录。2013至2016年及2018年记录并分析了49组雌雄蛙抱对过程和42组未抱对个体的视频数据。结果表明,凹耳蛙雌蛙与雄蛙近距离交流过程涉及多种信号,包括视觉信号(眨眼、低头、腹部膨胀、脚趾震动、背转向雄蛙)与声信号两类;在每组雌蛙发出信号且抱对成功的实验中,各视觉信号出现1或2次较多,声信号出现1至3次较多,眨眼、鸣声、腹部膨胀三种信号的总次数较多;5个繁殖期所记录的雌蛙交流信号中视觉信号所占的比例均高于声信号。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同一只雌蛙在抱对成功与失败时所发出的眨眼、低头和腹部膨胀三种视觉信号的次数存在显著性差异(P < 0.05),声信号、腹部膨胀、脚趾震动和背转向雄蛙这四种信号仅在抱对成功时出现。因此,推测这些信号在抱对前出现时,有助于提高雌雄凹耳蛙抱对成功率。  相似文献   

4.
免疫组化法检测美国青蛙组织中的蛙虹彩病毒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不同时期,收集经人工感染了蛙病毒的样蛙,取其心、肺、肾、肠脾、肝六种组织,并通过免疫组化方法进行检测。结果分别在感染了病毒3d、9d、11d后的幼蛙这六种组织中,由表及里观察到了深色的阳性信号,从而测定了病毒在入侵组织中的存在部位,其中,肺和肠组织中阳性信号最强,呈灶性分布,其余四种组织中的阳性信号则呈散性分布。在未注射病毒的幼蛙阴性对照组六种组织设计中没有检测到阳性信号。  相似文献   

5.
该文以虎纹蛙(Hoplobatrachus chinensis)蝌蚪为研究对象,检测其作为捕食者对同域分布两种不同类型(可口性和非可口性)猎物蝌蚪(黑眶蟾蜍和黑斑侧褶蛙)的食物选择及行为响应。结果表明,由于该两种被捕食物种在面对其共同捕食者或天敌时采取不同的反捕食策略(化学防卫及行为表现),即虎纹蛙蝌蚪在进食具有毒素的黑眶蟾蜍(Bufo melanostictus)蝌蚪后,能够在短时间内减少对这种可口性差的食物的选择,具有短期记忆行为,而黑斑侧褶蛙(Pelophylax nigromaculatus)蝌蚪能够采用行为防卫机制以减少被捕食风险,因此,虎纹蛙蝌蚪对两种猎物蝌蚪的总体选择不表现明显倾向。该结果为这3种两栖类动物的行为生态学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6.
张方  陈潘  赵书仪 《动物学研究》2013,34(3):196-203
为了解同域分布的两种无尾两栖类动物武夷湍蛙(Amolops wuyiensis)和凹耳蛙(Odorrana tormotus)在高噪音环境下的求偶鸣声特征及其适应策略,该研究利用超声录音设备录制并分析了繁殖季节武夷湍蛙和凹耳蛙雄性个体在同一噪音环境下的求偶鸣声。结果显示,繁殖期武夷湍蛙在不同时段均能发出3~6个音节数不等的单一鸣声,每个音节由2~10个声脉冲组成,鸣声平均持续时间为2198.20ms,主频为2231.90Hz,信噪声强差为33.00dB,且鸣声不含超声组分,不具备超声通讯的基础。凹耳蛙在每天的18:00—21:00有集中鸣叫行为,鸣声平均持续时间为331.80ms,主频为6665.50Hz,信噪声强差为37.00dB,且鸣声谐波包含超声组分,与前人描述一致。经进一步分析发现,武夷湍蛙和凹耳蛙的鸣声主频和声强均高于背景噪音,噪音不会对其鸣声产生掩蔽作用。通过比较分析得知,武夷湍蛙鸣声主频率<凹耳蛙,推测其声信号传播距离相对后者更远,该蛙在噪音环境下有可能通过调整自身的发声策略(即采用多音节鸣叫声、增加鸣叫时长和鸣叫频次等)来完成种内通讯,并通过改变鸣声时长来体现雄性自身的品质,以便提高对雌性的吸引力。而相同噪音环境下的凹耳蛙则可能采用较为节约能量的方式提高声信号频率的通讯策略,完成种内竞争和交流。  相似文献   

7.
杨萍  刘洋 《动物学杂志》2019,54(2):298-310
蛙类是典型的依赖声音通讯的物种,具有季节性繁殖特点。繁殖季节雄性大多通过广告鸣叫竞争领地和吸引配偶,雌性通过雄性鸣声来评价个体特征及其所占有的资源,并以趋声行为完成配偶选择。趋声过程的行为学参数,通常用于检验动物对声音信号的偏爱和行为响应的特征。本文通过对蛙类趋声行为相关研究的回顾,总结其产生机制、评价方式及影响因素,并结合当前发展趋势对蛙类趋声行为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8.
捕食者—猎物功能响应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夏楚贵 《生态学报》1990,10(3):266-271
本文通过分析在捕食的情况下猎物种群的平均绝对增长速率与捕食效应的关系以及捕食者的捕食平均绝对速率与猎物密度的关系,建立了捕食者-猎物功能响应的一般模型: 其中,A为捕食者与猎物行为常数,f(H_t)为待定函数。 在上述模型的基础上讨论了在捕食速率与猎物密度无关和有关时的功能响应行为。 通过对上面模型的分析,笔者认为功能响应模型按Holling的Ⅰ、Ⅱ、Ⅲ型响应曲线相应划分很不方便。建议按“捕食速率与猎物密度无关或有关”两个类型划分。并认为Ⅲ型模型在昆虫中也能得到较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9.
红狐     
正红狐(Vulpes vulpes),又名赤狐,是体型最大的狐狸,成年狐狸体长约70厘米,体重为5~7千克。其体型细长.四肢较短,尾较长,约为20~40厘米,略超过体长之半。红狐有着灵敏的听觉和发达的嗅觉,腿短爪利,行动敏捷,善于游泳和爬树,以便追捕猎物。2015年4月17日,加籍华人摄影师陈胜在加拿大育空阿拉斯加highway近Telins,Yukon用Canon 1dx带  相似文献   

10.
毒液在毒蛇捕食行为中是重要且有限的资源,对不同状态的猎物进行差异化的毒液输出(毒液衡量)于毒蛇具有适应意义.蝮亚科Crotalinae蛇类具备感知热信号的红外系统,能对猎物体温进行差异化识别.毒液系统与红外系统均主要用于蝮亚科蛇类的捕食行为中,但2套系统间的互作却研究较少.实验使用化冻乳鼠作为猎物,将不同温度的乳鼠提供...  相似文献   

11.
仙姑弹琴蛙蝌蚪对陌生捕食者克氏原螯虾的反捕反应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峨眉山的仙姑弹琴蛙 (Ranadaunchina)蝌蚪作为猎物 ,该地区潜在的入侵物种克氏原螯虾 (Procambarusclarkii)为捕食者 ,于冬季设计实验观察仙姑弹琴蛙蝌蚪对陌生入侵捕食者的反捕行为反应。实验按照 3× 3× 2因子设计 ,即 :捕食者状况 3个水平 (食植物的克氏原螯虾、食蝌蚪的克氏原螯虾和无捕食者 ) ,蝌蚪年龄组 3个水平(31- 35期的 2 .5龄蝌蚪、2 6 - 30期的 1.5龄蝌蚪和 2 5期的 0 .5龄蝌蚪 ) ,以及蝌蚪短期经验 2个水平 (有经验和无经验 )。实验发现 :有短期被捕食经验的蝌蚪的活动时间极显著低于无被捕食经验的蝌蚪 ,而静止时间以及隐蔽所利用时间却极显著地高于无经验的蝌蚪 ;短期经验和捕食者状况的交互效应对蝌蚪的活动时间有显著影响 ;而蝌蚪年龄、捕食者状况及其交互效应对蝌蚪的行为反应没有显著影响。这表明 ,有短期被捕食经历的仙姑弹琴蛙蝌蚪并未通过个体学习建立起对陌生捕食者克氏原螯虾的识别能力 ,而是表现出无针对性的活动性受抑、隐蔽时间增加的行为反应。如果自然条件下的仙姑弹琴蛙蝌蚪也有类似反应 ,在克氏原螯虾入侵初期 ,仙姑弹琴蛙蝌蚪则可能会由于无法识别新的捕食者而表现出过度的反捕行为反应 ,承受更大的亚致死作用 ,而对种群生存造成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2.
《植物杂志》2009,(11):87-87
箭毒蛙亦称毒标枪蛙或毒箭蛙,属於毒蛙科。是世界上最毒的两栖动物,也是现在世界上已知的最小的两栖类动物,某些种类成年蛙的身长仅1.5厘米,但也有少数种类可以达到6厘米。也就是说箭毒蛙至少持有两项世界之最。它们很有可能还是世界上最美的蛙。它们通身鲜明多彩,多半带有红色、黄色或黑色的斑纹,四肢布满鳞纹。  相似文献   

13.
问:蛙类为什么没有肋骨?答:古生物学和胚胎学都证明蛙类曾经是有肋骨的。现代蛙类起源于三迭纪的原蛙(也称三选蛙),原蛙头骨和四肢骨与现代蛙相近似,但仍然有肋骨和一条残余的尾巴。脊柱长,由16枚脊椎骨组成。从原蛙到现代蛙,身体结构向着适应于跳跃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4.
王江 《生命世界》2012,(8):52-65
序幕拉开追捕、躲藏、杀戮,一幕幕惊险的场景诠释、演绎着大自然残酷的法则,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造就出一批又一批的职业杀手,它们生活在丛林的角落里,施展各自的独门秘籍,蜻蜓就是其中之一。在昆虫的王国里,蜻蜓被视为不折不扣的杀手,是因为它有着绝对的制空权,风驰般的飞行速度、进退自如的飞行动作、能测出对方距离的一对"电子眼"——这些得天独厚的条件使蜻蜓成为名副其实的"飞行家"。一旦猎物被锁定,无论它是在空中飞行还是在  相似文献   

15.
动物的觅食行为包括对食物的搜寻、捕捉和加工处理三个方面。动物觅食的搜寻方式、捕食效率和处理技能都对动物的食性范围有直接影响。但是这三种觅食技能的相对重要性却依食物的特性而有所不同,以叶栖昆虫为食的小型鸟类就是这方面的一个典型事例,这些鸟类专门以小型和隐蔽的猎物为食,所以它们特别善于搜寻,而不太善于追捕和对付那些比较活跃的动物。下面就动物觅食行为的三种技能分别作些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16.
天敌昆虫利用信息化学物质寻找寄主或猎物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魏建荣  杨忠岐  杜家纬 《生态学报》2007,27(6):2563-2573
应用天敌昆虫控制害虫是传统生物防治中的主要内容。信息化学物质是天敌昆虫远距离向寄主或猎物栖息地进行定向,以及近距离对寄主或猎物进行定位所依赖的重要信号。综述了能够引诱天敌昆虫的信息化学物质的产生、分类、作用、异同及背景,并介绍了天敌昆虫对信息化学物质的行为反应和特异性。同时,对这类物质在生物防治中的应用及前景作了介绍与探讨。对不同营养层的种间化学通讯作为研究协同进化时的重要参考也作了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17.
昆虫对植物次生性物质的适应策略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7  
植物次生性物质是植食性昆虫在取食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障碍之一,也是天敌昆虫寻找寄主或猎物的主要信息来源。当今,昆虫学中的一些重要理论问题,如寄主植物的识别,食性的形成,植物求救信号的释放,天敌对寄主或猎物的识别和寻找机制等等,均与植物次生性物质有关。在长期的演化过程中,昆虫适应了植物次生性物质的种种不利作用,改变了这类物质对植物本身的防御作用,使其能充分地利用各分类阶元的植物次生性物质作为寻找寄主植物、昆虫寄主或猎物以及取食的信号。昆虫与植物次生性物质的这种关系是当今协同演化理论得以产生的主要依据之一。关于昆…  相似文献   

18.
不同开口饵料对棘腹蛙幼蛙生长和存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摇蚊Chironomidae midges幼虫、水蚯蚓Limnodrilus hoffmeisteri、蝇蛆Musca demestica、人工饵料作为棘腹蛙幼蛙的开口饵料饲养棘腹蛙幼蛙28 d,观察这些饵料对棘腹蛙幼蛙生长、存活情况的影响.结果表明,人工饵料组幼蛙生长速度最慢,存活率也最低(61.88%);摇蚊幼虫组的存活率最高(79.38%),生长最快,是棘腹蛙幼蛙适宜的开口饵料.  相似文献   

19.
石建斌 《动物学杂志》2013,48(1):150-158
捕食者不但可以通过直接捕杀猎物而控制猎物的种群数量,还可以通过捕食风险效应影响猎物种群的繁殖和动态,并且在某些情况下,捕食风险效应对猎物种群动态的控制作用甚至大于捕食者的直接捕杀.关于捕食风险效应对猎物动物繁殖产出和种群动态变化的作用及其机理方面的野外研究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者重视.本文介绍了近年来捕食风险效应的研究进展,重点关注了美国黄石国家公园中捕食者对马鹿(Cervus elephus)、加拿大育空地区的捕食者对白靴兔(Lepus americanus)的捕食风险效应等案例研究,以阐明捕食风险效应对猎物种群动态影响的重要性,以及关于捕食风险效应影响猎物种群繁殖和动态机理的两个假说(捕食者敏感食物假说、捕食应激假说).并结合我国在捕食者与猎物之间关系的研究现状,提出了进一步在野外开展捕食风险效应对濒危有蹄类猎物种群动态影响研究的建议,阐释了开展这些研究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1988—1989年利用雄蛙活体取精、雌蛙活体挤卵的试验,对棘胸蛙卵子实行人工授精37次,成功率达100%。卵子受精率和孵化率达90%以上。不仅改变了传统的杀蛙取精方法,而且探索了棘胸蛙人工授精及受卵的孵化技术。通过试验得知,秋后对棘胸蛙注射蛙脑垂体液进行人工催产和授精的效果是极差的,不宜采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