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工作系以6只不同慢性胃手术狗(巴氏小胃、胃瘘、海氏小胃)为实验对象,連续注射组织胺于皮下,在引起恆定胃液分泌的背景下,观察针刺“足三里”或非穴位点,疼痛刺激,戊巴比妥纳麻醉后针刺“足三里”等情况对胃液分泌的影响,结果表明: (1) 针刺“足三里”可使各种不同慢性胃手术狗的组织胺胃液分泌量和胃蛋白酶增多,胃酸(游离酸和总酸)则无明显变化。针刺非穴位对胃液分泌量、酶和酸度均无显著影响。 (2) 强烈针刺狗前腿皮肤使产生防御反射,使组织胺胃液分泌受到显著抑制,可见足三里对胃液分泌的促进作用具有一定的特异性。 (3) 用戊巴比妥纳麻醉动物后,则上述针刺“足三里”的效应消失,而且此时由组织胺所引起的持续性胃液分泌水平较不麻醉时低。故推测针刺“足三里”的效应可能与神经系统有关。  相似文献   

2.
《生理通讯》2006,25(2):60-60
人中穴又称水沟穴,位于鼻子下面的鼻唇沟正中及上1/3与中1/3的交界处,为中医“醒脑开窍”的重要穴位。针刺或用指甲刺激该穴位。可治疗中暑、中风、昏迷、晕厥、一氧化碳中毒以及全身麻醉过程中出现的呼吸停止、低血压、急性腰扭伤疼痛等急性病症。  相似文献   

3.
李超杰 《蛇志》2014,(2):178-179
目的探讨中药配合穴位针刺治疗中风后吞咽困难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对照、盲法原则,将82例中风后吞咽困难患者随机分为中药配合穴位针刺治疗组41例和传统穴位针刺治疗的对照组41例。两组均给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针刺与口服中药相结合的治疗,对照组加用传统穴位针刺治疗,两组治疗后采用洼田饮水试验评分标准进行临床疗效评定。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5.4%,优于对照组的70.7%。结论中药配合穴位针刺是治疗中风后吞咽困难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对糖皮质激素与镇痛和针刺镇痛的关系,我们在动物实验及临床针麻手术中进行了一系列研究(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1978b、c),认为这类激素本身无镇痛作用,也不是参与针刺镇痛的主要物质。关于盐皮质激素的作用,Selye等报道大剂量去氧皮质酮对大鼠、小鼠有明显的麻醉作用(Sdye,1941,1942,1969;Figdor等,1957;P′2n等,1964);此外,去氧皮质酮还能与吗啡协同而增强吗啡的镇痛作用(Winter等,1951)。关于盐皮质激素与针刺镇痛效应的关系尚无文献报道。本文报道了盐皮质激素与针刺镇痛关系的初步观察。  相似文献   

5.
《蛇志》2018,(3)
正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对医疗水平的要求日益增长,高龄患者手术治疗的比例逐年升高,并且其中很大部分患者会采取全身麻醉进行手术治疗。全身麻醉的初始阶段是麻醉诱导,由于传统的麻醉诱导会引发患者交感神经抑制,从而影响患者心肺功能和血流循环。而且高龄患者通常心肺功能较差,心血管循环代偿功能减弱,对麻醉药物的承受能力下降,会产生应激反应,从而增加了高龄患者全身麻醉风险。因此,选择麻醉药物种类及麻醉方法对高龄患者来说至关重  相似文献   

6.
目的:1.为了明确经皮穴位电刺激是否可以减少择期乳腺癌根治术麻醉药的用量,产生针刺镇痛效应,并且缩短患者苏醒和拔管时间;2.经皮穴位电刺激是否可以明显的减少术后恶心呕吐、眩晕及皮肤瘙痒等麻醉相关并发症的发生;3.探讨电针镇痛效应是否与患者体内β-内啡肽、游离皮质醇有关。方法:选择60例进行择期乳腺癌根治术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CON组)、经皮穴位电刺激组(TEAS组),每组30人。入手术室后TEAS组选择双侧合谷穴(LI4),内关穴(PC6)和足三里(ST36)作为穴位刺激30分钟,刺激频率为疏密波2/30 Hz,强度以患者所能承受为限(6-8 m A),对照组患者则仅将电极贴片贴于穴位,不给予电刺激。术中行Narcotrend脑电监测仪监测麻醉深度,记录术中血流动力学参数,采集外周静脉血行皮质醇和β-内啡肽检测。首要观察指标是术中瑞芬太尼用量,次要观察指标是麻醉苏醒质量和麻醉相关副作用。结果:TEAS组瑞芬太尼用量(0.063±0.026μg·kg-1·min-1)相比对照组(0.091±0.032μg·kg-1·min-1)减少了30%。两组间术中血流动力学和血浆β-内啡肽、皮质醇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然而,拔管和苏醒时间在对照组分别为17(5)和14(8)min显著长于TEAS组(P0.05),TEAS组术后24小时眩晕和皮肤瘙痒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皮穴位电刺激确实产生了针刺镇痛效应,大大减少了全麻术中瑞芬太尼用量并降低术后麻醉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是一种值得推广的辅助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7.
骨骼是身体的支撑部分,人体骨骼一旦受到伤害,其整体也会受到较大的影响。骨科患者在接受手术之时,会进行一定范围内的麻醉注射或全身麻醉,并且在此过程中,可能会服用一些有利于手术成功但会产生一定影响的药品,患者在服用后会产生谵妄的效果。本文针对骨科手术后,病人谵妄的护理进行分析,并总结前人经验,提出一些有利于骨科手术病人在术后患有谵妄症状恢复的方式。  相似文献   

8.
<正>针灸是两种不同的中医治疗方法——针刺和艾灸的合称。针刺是把毫针按一定穴位刺入患者体内,运用捻转与提插等针刺手法来治疗疾病。艾灸是把燃烧着的艾绒或艾  相似文献   

9.
探讨点式直线偏振光穴位照射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状缓解的疗效观察。选取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4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A)与对照组(B)两组。A组行点式直线偏振光照射穴位治疗22例,B组传统针刺穴位治疗22例。在治疗前后2周、4周分别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腰痛评分表JOA进行疗效分析。结果表明:1)点式直线偏振光(A组)与传统针刺穴位(B组)两组治疗后VAS值和JOA值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提高(P <0. 05),说明两组治疗方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效果明显; 2)治疗后,两组之间对比,点式直线偏振光穴位照射与传统针刺疗效(P> 0. 05)无统计学差异。JOA治疗后总改善率评分为观察组89%,对照组86%。点式直线偏振光穴位照射对腰椎间盘突出患者缓解腰腿痛改善生活功能障碍有明显效果,其疗效与传统针刺效果相当,但弥补了传统针刺治疗的不足,扩大了适应症范围。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不同麻醉方法对肝癌手术患者外周血炎性细胞因子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选择肝癌手术患者48例,随机分为单纯全麻和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两组,在麻醉前和麻醉后4h抽取静脉血,Trizol法抽提RNA,RT-PCR检测IL-1β、IL-6、IL-8的TNF-α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麻醉前两组患者间外周血炎性细胞因子基因表达无差别,麻醉4h后全麻组外周血IL-1β、IL-6、IL-8的mRNA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并高于联合组(P<0.05)。结论:不同麻醉方法对细胞因子的分泌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单纯全麻将增强肝癌手术病人外周血炎性细胞因子基因的表达。  相似文献   

11.
针灸是两种不同的中医治疗方法——针刺和艾灸的合称。针刺是把毫针按一定穴位刺入患者体内,运用捻转与提插等针刺手法来治疗疾病。艾灸是把燃烧着的艾绒或艾条按一定穴位熏灼皮肤,利用热的刺激来治疗疾病。古代有“一针二灸三用药”的说法,说明了针和灸的重要性。当然,针和灸临床上也常常结合应用,故称为针灸。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医学手术实验用小型猪体外循环下心脏手术的麻醉管理及麻醉效果。方法实验用小型猪34例,分为CPB下停跳组手术组(停跳组,18例)及CPB下并行手术组(并行组,16例),行自体心包片三尖瓣置换术。记录实验中麻醉药物及血管活性药用量,基础麻醉、麻醉维持及麻醉苏醒时间,术后3天、一周存活状况等,并评价基础麻醉及全麻效果。结果 34例均在全麻下顺利完成手术,各期血流动力学平稳,仅停跳组一例术后3天内死亡,存活率97.1%,麻醉效果良好。结论合理的麻醉药物与血管活性药物的联合应用,仔细的临床观察与正确而迅速的处理是小型猪体外循环下心脏手术麻醉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罗哌卡因腰麻联合硬膜外麻醉在剖宫产手术中的应用效果及安全性,为妇科手术麻醉提供可借鉴的方法。方法:对我院于2012年2月至2013年2月期间收治的100例行剖宫产术患者,均于腰硬联合麻醉方式下进行手术,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50例与对照组50例,分别使用甲磺酸罗哌卡因与盐酸布比卡因进行麻醉,观察与对比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与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运动阻滞起效时间、运动阻滞维持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在不良反应方面比较,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罗哌卡因腰麻联合硬膜外麻醉在剖宫产手术中,产生的麻醉效果快速,且安全可靠性有保障,具备临床推广应用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并分析对休克病人实施不同的麻醉处理方式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 年2 月至2013 年2 月我院收治的临 床休克患者46 例,选择性的实施不同的麻醉方式进行处理。比较患者麻醉前后各项监测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实施麻醉术后, 有43 例患者表现为正常;2 例因大出血抢救无效而死亡;1 例因多器官功能发生衰竭而死亡;术中未发生因麻醉不当而导致的患 者死亡。术后生命体征正常的患者明显高于死亡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手术之后各项指标显著优于手术前,差 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临床休克病人采取合适的麻醉方式,可以有效的辅助手术顺利进行,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和患 者的存活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研究在腹腔镜手术中丙泊酚靶控输注(TCI)麻醉方式与七氟醚吸入麻醉方式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01月~2014年9月收治的实施腹腔镜手术患者278例,依照抽样方式将其分为两组,即丙泊酚组与七氟醚组,每组均为139例。丙泊酚组采用TCI麻醉,七氟醚组采用七氟醚吸入麻醉。结果与七氟醚组相比,丙泊酚组的麻醉效果更为优良,其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也较小,存在差异极为明显,(P0.05)。结论在腹腔镜手术实施中,TCI麻醉方式能够获取到优于七氟醚的镇痛效果,而且可有效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经皮穴位电刺激对行甲状腺手术的患者全麻围拔管期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行甲状腺手术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经皮穴位电刺激(T)组和假电刺激(C)组,T组麻醉诱导前30分钟给予电刺激,C组患者仅将电极片贴附在相同穴位但不给予电刺激。记录两组在入室(T0)、手术结束时(T1),拔管后即刻(T2),拔管后5 min(T3),拔管后10 min(T4)的血压(NIBP)、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以及静脉血中的肾上腺素(E)、去甲肾上腺素(NE)、皮质醇(Cor)的浓度;记录两组的拔管质量评分以及Ricker镇静-躁动评分。结果:T组在T2~T4时的NIBP、MAP、HR以及E、NE、Cor的浓度均较C组显著降低(P0.05);与C组比较,T组的拔管质量评分以及Ricker镇静-躁动评分降低(P0.05)。结论:经皮穴位电刺激能够减轻行甲状腺手术患者全麻围拔管期的应激反应,有利于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  相似文献   

17.
桂靖  林成新 《蛇志》2008,20(1):54-58
颈椎手术部位常涉及颈髓及延髓等重要区域,故对手术和麻醉技术要求较高,特别是对颈椎稳定性差、头颈部活动受限、脊髓受到不同程度压迫的患者,麻醉和手术操作均可能引起一些严重的并发症,这些并发症可在术中或术后危及患者生命.颈椎手术围手术期麻醉处理对减少颈椎手术并发症至关重要.现对颈椎手术围手术期麻醉的处理特点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乙醚吸入与戊巴比妥钠联合麻醉应用效果。方法随机将20只受肝大鼠分成两组,每组10只。A组为单纯的乙醚吸入麻醉对照组,B组先用乙醚吸入作麻醉诱导,再腹腔注射2%戊巴比妥钠作麻醉维持。观察手术时间、术中追加麻醉次数、术后苏醒时间和死亡率。结果与B组相比,A组手术时间明显延长(P〈0.05),术中平均需要重复吸入乙醚5±1.63次,以维持麻醉状态。B组术中麻醉平稳,不需要继续给药.两组术后苏醒时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乙醚吸入与戊巴比妥钠联合麻醉,可延长麻醉的有效时间,加强麻醉效果,有效地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针刺与针刺配合音乐的临床疗效的差异性。方法:将45例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22人,采用取神门、百会、印堂、合谷、太冲。针刺配合音乐组23人,针刺同针刺组,同时配合音乐。分别观察二组在治疗前和治疗后2周,4周,6周HAMD量表总分的变化情况。结果针刺配合音乐组愈显率和总治愈率与针刺组比较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配合音乐组治疗效果优于针刺组,能够提高抑郁症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0.
单肺通气技术广泛用于开胸手术的麻醉处理,低氧血症是其主要并发症。低氧血症严重影响病人的正常生理功能,是麻醉医生和外科医生面临的重大挑战。因此,尽可能地预测,预防和处理低氧血症非常重要。术前肺功能、哪侧手术、肺血流灌注是其发生的重要预测因素。使用合理的通气方式,麻醉方法及药物会降低单肺通气时低氧血症的发生。本文综合分析了单肺通气时低氧血症的预防进展,以期减少其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