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许斌  周双宬  黄玉仙  瞿涤 《病毒学报》2006,22(5):369-374
通过建立鸭原代肝细胞-DHBV感染模型研究氧化苦参碱抗DHBV的作用。分别在DHBV感染前、感染同时以及感染后给药,利用打点杂交、Southern印迹核酸杂交和荧光定量PCR方法分别检测培养细胞上清及细胞内病毒核酸,观察氧化苦参碱在病毒感染的各个环节所起的抗病毒作用。实验结果显示:1mg/mL氧化苦参碱处理细胞后,鸭原代肝细胞培养上清及细胞内的DHBV核酸明显低于病毒感染对照组,病毒抑制率达91.6%;在病毒感染同时加药对病毒的抑制率可达98.5%;感染后持续用药能使不同培养天数的鸭肝细胞内的DHBV核酸降低60.5%~96.6%;氧化苦参碱与DHBV共孵育后,可以使病毒感染力下降69.6%。结果说明氧化苦参碱可以在DHBV感染鸭原代肝细胞的多个环节,包括病毒吸附、进入细胞及细胞内复制等方面发挥抗病毒作用。  相似文献   

2.
病毒核酸定量测定对病毒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了解病毒感染与疾病的发生、发展的关系,探讨药物对病毒的作用及抗病毒治疗效果的考核和评价,都有很和重要的作用。本文从核酸杂交技术、PCR技术、NASBA技术及bDNA技术4个方面对病毒核酸定量测定的分子生物学方法以及病毒核酸定量测定在医学上的意义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3.
 为了进一步探讨端粒酶在肿瘤发生中的作用 ,实验应用反义核酸技术研究端粒酶反义cDNA对乳腺癌细胞MCF 7恶性表型的影响 采用的方法包括 :基因重组、脂质体共转染法获得端粒酶反义重组病毒 ,病毒感染MCF 7后 ,检测细胞的生长曲线、细胞周期及集落形成能力 结果表明 ,与对照组细胞相比 ,反义病毒感染后的MCF 7细胞恶性表型明显降低 提示端粒酶RNA的反义cDNA的导入 ,可以显著抑制乳腺癌细胞恶性表型  相似文献   

4.
目的:构建含基孔肯亚病毒核酸序列的重组慢病毒载体,以之转染细胞以分泌含基孔肯亚病毒核酸序列的假病毒,利用该病毒建立基孔肯亚病毒的模拟检测方法。方法:人工合成基孔肯亚病毒部分保守性核酸序列,连入慢病毒载体,构建含基孔肯亚病毒核酸序列的重组慢病毒质粒pLenti-chik,该质粒连同辅助质粒pLP1、pLP2、pLP/VSVG共转染293FT细胞;72 h后收集上清,用特异引物进行荧光定量RT-PCR检测。结果:建立了一个仅能进行一次复制、高度安全的基孔肯亚假病毒模型;同时采用荧光定量RT-PCR建立了较灵敏的检测病毒分泌的方法。结论:假病毒可以模拟基孔肯亚病毒分泌,但较真病毒安全性更高;用荧光定量的方法可以很灵敏地检测病毒的分泌,为突发基孔肯亚病毒感染的检测做好准备。  相似文献   

5.
外泌体是一类小型的细胞外囊泡,可以包裹蛋白质、核酸等生物活性分子随体液循环到达机体各处,具有广泛的信息传递作用。研究发现,外泌体在病毒感染宿主的过程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病毒需要在宿主细胞内完成复制周期并释放子代病毒,而这一过程与外泌体的产生及分泌途径有共通的部分。一方面,病毒可以"挟持"外泌体并将自身成分装入其中,逃避宿主的免疫应答,促进其在细胞间的传播。另一方面,宿主细胞也可利用外泌体传递抗病毒因子以抑制病毒感染。文中旨在从病毒与宿主两方面阐述外泌体在病毒感染宿主过程中的作用,以期为该领域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急性呼吸道感染是全球范围内人类疾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其绝大部分是由呼吸道病毒所引起的。建立切实有效的实验室诊断技术,对于呼吸道病毒的防御和控制至关重要。以核酸为检测目的的分子诊断法,因其快速、简便、高通量、高灵敏度及高特异性,成为新一代呼吸道病毒检测的金标准。简要综述了呼吸道病毒感染核酸检测技术及其应用进展。  相似文献   

7.
屈亮  李素  仇华吉 《遗传》2020,(3):269-277
单细胞RNA测序(single-cell RNA sequencing, scRNA-seq)技术已经成为不同领域中研究细胞异质性的有效工具。在病毒研究领域中,利用该技术分析病毒和细胞的转录组,可以在单细胞水平上检测病毒感染的动态变化,了解病毒与细胞间复杂的相互作用。本文简述了scRNA-seq技术,着重介绍病毒感染宿主细胞后scRNA-seq研究的最新进展,同时也描述了细胞周期、基因表达、细胞状态等细胞异质性对病毒感染过程的影响,以及病毒变异对其本身感染过程的影响。此外,本文还分析了scRNA-seq在研究病毒–宿主互作动态变化方面具有的独特优势,及其在病毒研究领域中广阔的应用前景,为揭示病毒的感染与致病机制、抗病毒靶标的开发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细胞自噬与病毒感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噬是广泛存在于真核细胞内的一种溶酶体依赖性降解途径,在维持细胞存活、更新、物质再利用和内环境稳定中起着重要作用。目前已经发现大量新的自噬相关基因,同时发现自噬在病毒感染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抗病毒作用:自噬可以将胞质中的病毒转运到溶酶体中,降解病毒;也可以将病毒核酸转运至胞内感受器上激活天然免疫;还可以将病毒抗原递呈给MHCⅡ类分子激活适应性免疫。自噬参与胞内微生物感染具有双重作用。一方面,自噬能够降解入侵的微生物,即以异源吞噬(xenophagy)的方式清除胞内的病原体;另一方面,有些微生物能够通过某些机制逃避自噬而利于自身存活。本文就细胞自噬及其与不同病毒感染关系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EB病毒属于人类疱疹病毒Ⅳ型,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病原体,可以导致多种疾病。有效的EBV诊断对治疗选择和治疗监测有指导意义。目前实验室用于检测EB病毒的方法主要是血清学方法和核酸检测方法,血清学方法对于EB病毒感染相关疾病的诊断有着重要意义,但是不能监测疾病的发展与转归。核酸检测方法可以直观地反映病毒的存在,灵敏度高。不同的检测方法和标本类型都有着不同的临床意义和适用范围,因此对这些方法进行正确的选择非常重要。这篇综述介绍了目前常见的EB病毒检测方法的进展,详述了各种技术的优缺点,为临床选择适合的检测方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冠状病毒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病毒的分类地位、病毒粒子形态结构、病毒核酸和蛋白质结构特征、病毒感染及增殖周期、病毒的病理学特性、病毒种类及引起的疾病诸方面对冠状病毒的研究进展作了综合评述。  相似文献   

11.
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pDCs)是一类重要的免疫细胞,在病毒感染应答中产生大量的Ⅰ型干扰素.pDCs通过特异性表达TLR7和TLR9识别病毒核酸,成为专职的Ⅰ型干扰素产生细胞.pDCs产生的Ⅰ型干扰素可以直接抑制病毒复制,同时使pDCs成为连接先天性免疫和获得性免疫的桥梁.由Toll样受体识别自身核酸导致的pDCs的异常活化,以及由此持续产生Ⅰ型干扰素的现象普遍发生在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在病毒感染性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过程中,pDCs可以作为调控免疫系统的重要靶点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森林脑炎病毒感染的鼠脑组织中直接抽提总核酸,经Sepharose 4B柱层析,将病毒RNA与细胞RNA分离。方法简便。分离的病毒RNA在260nm处有典型紫外吸收光谱,260/280nm的比值近似2,对Rane敏感,有感染性。  相似文献   

13.
人类基因组计划提供的海量基因信息以及功能基因组学理论和技术的出现,为研究病毒与宿主相互作用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病毒作为一种严格的细胞内寄生物,感染宿主后会引起宿主细胞形态和功能的改变。这些变化主要由于病毒感染导致宿主细胞基因表达变化所引起。通过基因芯片技术研究病毒感染宿主的基因表达谱变化,可以发现病毒感染宿主细胞在分子水平上的应答,从而为病毒性疾病的预防、诊断和临床治疗提供新的策略。  相似文献   

14.
目的:建立汉滩病毒感染的小鼠腹腔巨噬细胞模型。方法:PBS灌洗6~8周龄C57BL/6小鼠腹腔,分离获取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后,以100 TCID50汉滩病毒76-118株感染小鼠腹腔巨噬细胞,通过间接免疫荧光、ELISA和Realtime PCR检测病毒感染情况。结果:病毒感染3 d后,间接免疫荧光和ELISA检测到病毒核衣壳蛋白的表达,Realtime PCR检测到病毒核酸的表达。结论:建立了汉滩病毒感染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模型,为进一步阐明汉滩病毒的发病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由呼吸道病毒引起的疾病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健康,为了建立一种快速高通量的呼吸道病毒核酸检测方法,本研究将多重PCR技术同液相芯片技术结合起来,针对呼吸道合胞病毒A型和B型、乙型流感病毒Victoria系和Yamagata系、甲型流感病毒H1型和H3型以及新冠病毒等常见的七种呼吸道病毒,初步建立了七重呼吸道病毒液相芯片核酸检测技术,评价了方法的特异性、敏感性和重复性,并使用来自安徽省疾控的25份临床急性期样本核酸对方法进行验证。结果显示,建立起的基于液相芯片多重核酸检测方法可特异性识别七种目标呼吸道病毒的靶基因序列,与包括副流感病毒在内的9种非目标呼吸道病毒无交叉反应。对七种病毒核酸进行十倍稀释液相检测,其中H3、BV、RSVB可以检出102拷贝/μL,BY、RSVA和SARS-CoV-2可以检出103拷贝/μL,对H1的检测限为104拷贝/μL。25份样本核酸检测结果与实际相符。结果表明,本研究建立的七重呼吸道病毒液相芯片核酸检测技术具有特异性强、敏感性高、稳定性好等特点,可用于临床样本的快速检测,为呼吸道类传染病的液相...  相似文献   

16.
在研究核酸等遗传活性物质的电子显微镜技术过程中,蛋白单分子层技术是最基本而且最重要的方法。它不只用来研究核酸物质的物理特性、核酸的复制,而且能在体外观察转录的位置、方向和过程。用这个方法还能使生物颗粒(如噬菌体、病毒)直接释放出核酸物质,进而鉴别生物材料中所含的核酸是双股还是单股,以及了解生物材料所含核酸的量。特别是异源双股体方法应用以来,可以通过核酸异源双股体的观察,来精确地计算和绘制出两个噬菌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观察尿激酶受体(uPAR)反义核酸对肿瘤细胞体外侵袭的抑制作用,用PCR方法扩增uPAR cDNA 5′端-46 bp~+454 bp一段长500 bp的序列,利用DNA重组技术将其克隆到病毒载体pAdeno-X中, 构建出重组腺病毒载体pAdeno-X-uPAR(-)和pAdeno-X-uPAR(+).线性化后的重组腺病毒载体转染HEK293细胞7天后,可以获得滴度分别为1.5×108 pfu/ml和0.5×108 pfu/ml的uPAR反义和正义核酸表达重组腺病毒,分别命名为Ad-uPAR(-)和Ad-uPAR(+).以不同的病毒感染指数(MOI)感染人肺巨细胞癌高转移株95D肿瘤细胞,3天后用RNA印迹法可以检测肿瘤细胞uPAR正义和反义核酸表达水平,随着MOI的升高,Ad-uPAR(-)感染的肿瘤细胞uPAR蛋白水平逐渐下降,肿瘤细胞的体外侵袭能力也明显下降,而感染Ad-uPAR(+)的肿瘤细胞无明显变化.结果表明,重组腺病毒可以表达uPAR正义和反义核酸,uPAR反义核酸可以明显抑制人肺巨细胞癌高转移株95D肿瘤细胞在体外的侵袭能力.  相似文献   

18.
刘东海 《生命科学》1993,5(5):31-35
80年代初期,以反转录病毒作载体进行基因转移的技术迅速发展起来。以反转录病毒作载体进行基因转移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宿主细胞范围广;病毒感染滴度高;病毒感染宿主细胞后,细胞不发生病变,可以稳定地表达外源基因;基因转移效率高,病毒基因往往以低拷贝整合,易于外源基因表达的研究;反转录病毒较小,易于操作,容纳的外源基因较大(10kb左右);基因转移后不发生重排;经特殊构建的反转录病毒载体,不易产生感染性病毒粒子,比较安全。为了构建一个基因转移效率高、宿主范围广、安全的反转录病毒基因转  相似文献   

19.
核酸适配体是一类通过指数级富集的配体进化技术(SELEX)获得的能以较高的亲和力与各类靶标特异性结合的小分子单链DNA或RNA。与抗体相比,核酸适配体具有合成简单、免疫原性低、体外容易修饰、价格低廉等优势,已在生物医学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病毒性疾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然而目前尚未有非常有效且毒副作用小的抗病毒药物。近年来核酸适配体在病毒性疾病治疗中的应用引起人们关注,已有越来越多的研究围绕核酸适配体作为抗病毒药物的应用而展开。核酸适配体可与病毒蛋白或核酸以高特异性及高亲和力结合,一些特异的核酸适配体可通过阻止病毒感染细胞的任一阶段如吸附、复制等达到抑制抗病毒作用,显示了较强大的抗病毒应用潜能。我们简要综述核酸适配体在病毒性疾病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0.
西尼罗病毒与西尼罗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西尼罗热的症状、传播、流行规律、疾病发生史、潜在爆发的危险性和西尼罗病毒的分类地位、病毒粒子形态结构、病毒核酸和蛋白质结构特征、病毒感染及增殖周期、病毒的病理学特性诸方面对西尼罗热和西尼罗病毒的研究进展作了综合评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