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解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原发性肝癌的关系,本文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 328 例原发性肝癌病人与同期收治的 340 例非肝癌的其他消化道肿瘤病人的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血清标志物(HBV M)及肝功能检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肝癌组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率(63.11%)显著高于非肝癌组(消化道其他肿瘤对照组)(11.47%)。肝癌组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HBsAg、抗-HBe 和抗-HBc 三者均表达为阳性者”(37.2%)显著高于“HBsAg、HBeAg 和抗-HBc 三者均表达为阳性者”(6.4%)。肝功能检测结果,“HBsAg、HBeAg 和抗-HBc三者均表达为阳性组”与“HBsAg、HBeAg 和抗-HBc 三者均表达为阳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肝癌组与非肝癌组比较,肝癌组肝损害显著高于非肝癌组(P<0.01)。表明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在原发性肝癌病因学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HBsAg、抗-HBe 和抗-HBc 三者均表达为阳性者”是原发性肝癌的高危人群。  相似文献   

2.
乙肝病毒与原发性肝癌的相关风险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了解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原发性肝癌的关系,本文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328例原发性肝癌病人与同期收治的340例非肝癌的其他消化道肿瘤病人的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血清标志物(HBV M)及肝功能检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肝癌组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率(63.11%)显著高于非肝癌组(消化道其他肿瘤对照组)(11.47%).肝癌组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HBsAg、抗-HBe和抗-HBc三者均表达为阳性者"(37.2%)显著高于"HBsAg、HBeAg和抗-HBc三者均表达为阳性者"(6.4%).肝功能检测结果,"HBsAg、HBeAg和抗-HBc三者均表达为阳性组"与"HBsAg、HBeAg和抗-HBc三者均表达为阳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肝癌组与非肝癌组比较,肝癌组肝损害显著高于非肝癌组(P<0.01).表明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在原发性肝癌病因学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HBsAg、抗-HBe和抗-HBc三者均表达为阳性者"是原发性肝癌的高危人群.  相似文献   

3.
激活补体类HBsAg循环免疫复合物(HBsAg/C3-CIC )的检出率,与HBV复制标志的关系,在急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中表现不同。在慢性肝病(包括慢性迁延性乙型肝炎、慢性活动性乙型肝炎、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和HBV感染指标阳性的原发性肝癌)患者中,HBeAg阳性者,其HBsAg/C3-CIC的检出率显著高于HBeAg阴性者,且随HBeAgS/N值的升高而增加。在由HBV e系统组合成的四种模式中,单纯HBeAg阳性模式的检出率显著高于其它三种模式;在多聚白蛋白受体(PHSAr)阳性者中检出率显著高于PHSAr阴性者。而急性乙型肝炎(AH)的HBsAg/C3-CIC检出率无类似差异。这些结果提示,HBsAg/C3-CIC在HBV感染的急慢性肝病中具有不同的病理生理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HBsAg定量测定在乙肝相关性肝硬化病程中的变化和意义。方法:选择乙肝相关性肝硬化患者60例纳入实验对象,根据2000年9月(西安)第10次全国病毒性肝炎学术会议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中的诊断标准分为代偿期组和失代偿期组,其中代偿期组35例,失代偿期组25例。另选取20例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作为对照组。应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测定患者血清中HBsAg和HBeAg滴度,免疫荧光定量PCR法检测HBVDNA载量。结果:对照组、肝硬化代偿期组和肝硬化失代偿期组HBsAg滴度分别为:2574.73±3252.27COI、5494.35±2129.84COI和6921.25±1957.60COI,三组之间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硬化代偿期组中,HBsAg滴度与HBVDNA、HBeAg水平呈负相关性(P〈0.05()r=-0.350;r=-0.514)。肝硬化失代偿期组中,HBsAg滴度与HBVDNA及HBeAg水平均无明显相关性(r=-0.020;r=0.154)。结论:肝硬化失代偿期HBsAg滴度明显高于肝硬化代偿期,代偿期HBsAg滴度高于HBV携带者组,即HBsAg滴度随肝脏疾病进展呈阶梯型递增。肝硬化代偿期,HBsAg滴度与HBVDNA、HBeAg水平呈负相关性,HBsAg水平可以作为评估病毒复制的参考指标。肝硬化失代偿期,HBsAg滴度与HBVDNA和HBeAg无相关性,不能反映病毒复制水平,不能作为评估病毒复制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HBsAg定量测定在乙肝相关性肝硬化病程中的变化和意义。方法:选择乙肝相关性肝硬化患者60例纳入实验对象,根据2000年9月(西安)第10次全国病毒性肝炎学术会议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中的诊断标准分为代偿期组和失代偿期组,其中代偿期组35例,失代偿期组25例。另选取20例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作为对照组。应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测定患者血清中HBsAg和HBeAg滴度,免疫荧光定量PCR法检测HBVDNA载量。结果:对照组、肝硬化代偿期组和肝硬化失代偿期组HBsAg滴度分别为:2574.73±3252.27COI、5494.35±2129.84COI和6921.25±1957.60COI,三组之间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硬化代偿期组中,HBsAg滴度与HBVDNA、HBeAg水平呈负相关性(P<0.05()r=-0.350;r=-0.514)。肝硬化失代偿期组中,HBsAg滴度与HBVDNA及HBeAg水平均无明显相关性(r=-0.020;r=0.154)。结论:肝硬化失代偿期HBsAg滴度明显高于肝硬化代偿期,代偿期HBsAg滴度高于HBV携带者组,即HBsAg滴度随肝脏疾病进展呈阶梯型递增。肝硬化代偿期,HBsAg滴度与HBVDNA、HBeAg水平呈负相关性,HBsAg水平可以作为评估病毒复制的参考指标。肝硬化失代偿期,HBsAg滴度与HBVDNA和HBeAg无相关性,不能反映病毒复制水平,不能作为评估病毒复制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6.
<正> (1)干扰素 近来有了对乙型肝炎应用白细胞干扰素 (以下简称HLIF)治疗,驱逐HBV(乙型肝炎病毒)有效的报告。不过,对乙型肝炎HLIF疗法的有效性和用干扰素(以下简称I.F)为主的非特异性抗病毒物质对于乙型肝炎慢性化和予后的关系,则至今还未定论。这里我们仅就抗病毒物质对肝炎慢性化和予后的关系进行分析研究:我们分析血中I.F值,I.F以外的非特异抗病毒物质(以下简称AVS),由病毒诱导淋巴细胞产生的I.F值等加以探讨,并且还对HBsAg(乙型肝炎类表面抗原)阳性的5例病人给予各种剂量的HLIF,探讨它们的疗效。 方法:将研究对象全部入院,并且(一)研究对象:对HBsAg阳性者,使用腹腔镜、  相似文献   

7.
<正>乙型肝炎(乙肝)是由乙型肝炎病毒(乙肝病毒)引起的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传染病,主要通过血液、医源、性生活和母婴等途径传播,是急慢性肝炎、肝硬化及肝癌的重要原因.成人感染乙肝病毒多数都可以痊愈,但婴幼儿感染则多数成为慢性持续性感染者.1979年全国乙肝流行病调查人群中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Ag)平均携带率为9.76%,儿童4岁时HBsAg携带率就已达或接近高  相似文献   

8.
黄秀丽  洪柿 《蛇志》2009,21(1):69-70
慢性乙型肝炎是一种临床常见而多发的传染病,病程长,可导致肝硬化、肝功能衰竭和肝细胞肝癌。为此,我科对2006年10月~2008年10月住院的156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临床心理护理,取得满意效果,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9.
乙型肝炎患者血清蛋白电泳谱变化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乙型肝炎病毒患者血清蛋白的变化特点,探讨其与疾病进程的关系。从临床收集正常体检者血清和乙型肝炎病毒不同感染阶段的患者血清,按疾病类型进行分组。选用血清蛋白电泳技术检测白蛋白(ALB)、α1球蛋白、α2球蛋白,γ球蛋白百分含量及A/G。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重度慢性肝炎组、肝炎肝硬化组和原发性肝癌组中ALB、α1球蛋白、α2球蛋白明显降低,而γ球蛋白明显升高;重度慢性肝炎、肝炎肝硬化、原发性肝癌三组中A/G比值依次明显降低。急性乙型肝炎组和轻度慢性肝炎组的蛋白电泳各项指标均无明显变化。前白蛋白含量在急性乙型肝炎、轻度慢性肝炎、重度慢性肝炎、肝炎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癌组均明显降低。结果提示,蛋白电泳图谱随着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不同阶段会发生相应变化。A/G能够反应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中晚期进展,对乙型肝炎的诊断,治疗以及病情转归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258名门诊老年肝炎患者的乙肝感染情况及就诊原因。方法:在我院数据库中随机抽取258例老年肝炎患者,进行乙肝两对半及肝功ALT检测,归纳病人主诉,分析就诊原因。结果:78名患者HBsAg阳性。其中大三阳12例,小三阳40例;60~70岁组、71~80岁组和81岁以上组的HBsAg阳性率无显著差异,主诉有症状者62例,无症状者16例。结论:老年HBV患者应该定期到医院做肝功能及其他项目检查,降低HBV感染所致的肝硬化及肝癌等恶性疾病,延长预期寿命,提高晚年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低水平乙型肝炎表面抗原的检测及其临床价值评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我们采用具有世界卫生组织( WHO) 溯源性的标准血清建立浓度标准曲线, 评估微粒子酶免疫分析法(MEIA) 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 的检测灵敏度, 并对97 例经确认为低水平乙型肝炎表面抗原( HBsAg)的阳性结果进行检测和比对分析; 同时综合评估低水平HBsAg 患者的临床各项指标, 探究低水平HBsAg 检测的临床意义。根据MEIA、ELISA 的S/CO 值分析, 2 种方法的检测灵敏度分别为0. 095 IU/ml 和0. 378 IU/ml;ELISA 对97 例低水平HBsAg 的检出率仅为45. 4% ( 44 /97) ; 在97 例低水平HBsAg 患者中, HBV DNA≥1 ×103 拷贝/ml 占17. 5% ( 17/97) , 肝功能异常率占38. 1% ( 37 /97) , 其中明确诊断为乙型肝炎相关疾病的19 例患者中, 肝硬化占57. 9% ( 11 /19) 。因此灵敏度高、特异性好的方法有助于低水平HBsAg 的检出, 有利于对这些人群的诊断和治疗。部分低水平HBsAg 患者往往伴随病毒复制及肝功能的慢性损伤, 预后不良, 应引起临床的高度重视和关注。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抗人C_(?)的羊IgG为包被抗体,以HRP-HBs抗体为指示抗体,建立了可检测激活补体类HBsAg循环免疫复合物(HBsAg/C3-CIC)的C_3捕捉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了236例六种类型临床诊断为乙型肝炎的病人血清标本,其阳性率分别为:无症状携带者(ASC)12.9%(4/31),急性肝炎(AH)36.7%(22/60),慢性迁延性肝炎(CPH)33.3%(7/21),慢性活动性肝炎(CAH)59.6%(34/57),重型肝炎(SH)77.8%(14/18),肝炎后肝硬化(PLC)67.3%(33/49),阳性率与肝损严重程度明显相关(P<0.01)。认为HBs-Ag/C3-CIC可能在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慢性活动性肝炎、重型肝炎和肝炎后肝硬化的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并可作为乙型肝炎的诊断、临床分型和预后判断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3.
在肿瘤细胞形成及发展的过程中,普遍存在染色体畸变。东方土拨鼠(Marmota monax)易感染与肝硬化和肝癌有关的乙型肝炎病毒,它是研究人类乙型肝炎病毒与原发性肝癌关系的最合适的动物模型。因此,了解土拨鼠正常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肝细胞癌(HCC)组织中人白细胞抗原(HIA)I类分子轻链β2-微球蛋白(β2-m)在肿瘤免疫逃逸中的作用,探讨肝硬化背景对肝癌组织内β2-m的mRNA水平的影响。方法:RT—PCR法检测40例肝癌和癌旁组织中β2-m的mRNA水平,并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结果:肝癌组织中β2-m基因mRNA水平显著低于非癌组织,肝硬变背景下肝癌组织内β2-m的mRNA水平低于无肝硬化背景的肝癌组织。结论:肝癌组织中β2-m基因mRNA水平下调,可致肝癌细胞表面HIA—I类分子低表达,这一变化与肿瘤细胞的免疫逃逸相关;HCC病人的肝硬变背景在这一机制中可能起到了某种程度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和乙肝肝硬化的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拉米夫定是一种胞嘧啶核苷衍生物 ,据文献报道 [1 ] ,可以有效的抑制乙型肝炎病毒的复制 ,使大多数病人转氨酶恢复正常。我们于 1999年 3月~ 2 0 0 1年 5月间使用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 76例 ,乙肝肝硬化 18例 ,现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病例选择 入选的慢性乙型肝炎和乙肝肝硬化病例符合 1995年全国第五次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术会议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随机分为拉米夫定治疗组 ,共 94例。按“拉米夫定临床应用指导意见”,76例慢性乙型肝炎除 4例年龄小于 16岁 (10~ 14 )外 ,其余 72例均为适合治疗对象 ,He Ag阳性 ,HBV…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肝病患者肝脏组织白细胞介素18结合蛋白(interleukin-18 binding protein,IL-18BP)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41例原发性肝癌、9例慢性乙型肝炎、11例肝硬化、和5例正常肝组织中IL-18BP的表达情况,同时检测患者外周血IL-18BP的含量.结果:原发性肝癌的癌周组织IL-18BP表达量最高,与癌组织、肝硬化组织、慢性肝炎组织和正常肝组织评分值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达强度:癌周组织>肝硬化>肝癌>慢性肝炎,正常组织无阳性表达(P<0.01).IL-18BP在组织中的表达和血清中的含量相一致.结论:肝病患者IL-18BP表达水平随病情加重呈递增趋势.  相似文献   

17.
本文研究微载体半连续悬浮培养表达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的基因工程哺乳动物细胞(Bu3)的工艺过程,建立了细胞在微载体上的生长模型、葡萄糖消耗和乳酸生成模型。实验表明,微载体悬浮培养系统能使贴壁依赖性Bu3细胞达到高密度和产物高表达。  相似文献   

18.
比较研究了重组酵母HBsAg P24亚基间二硫键结合及其还原条件下降解程度对乙型肝炎疫苗效力的影响。分别用HPLC及SDS-PAGE法检测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HBsAg的P24亚基在还原条件下降解和P24亚基间二硫键桥联程度,并检测乙型肝炎疫苗小鼠体内效力(ED50值)和体外相对效力(RP),分析HBsAg的P24亚基间二硫键结合及其还原条件下降解程度对乙型肝炎疫苗效力的影响。结果表明HBsAgP24亚基还原条件下降解成分Sub-P24的相对含量在5.2%-31%间,P24亚基间二硫键桥联型HBsAg颗粒相对含量在41.9%-71.8%范围内与疫苗的实验室效力无关。所生产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HBsAg的P24亚基间二硫键结合及其还原条件下降解程度不影响乙型肝炎疫苗实验室效力。  相似文献   

19.
<正>乙型肝炎是一种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病毒性传染病。在乙肝病人中约有5~10%的人成为慢性乙肝带毒者(全世界约有二亿人以上)。这种带毒者可发展成为慢性肝炎或肝硬化等。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证明乙肝病毒与肝癌有密切关系。目前该病尚无特效药物治疗。因此,必须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而注射乙肝疫苗是预防乙型肝炎行之有效的办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甲胎蛋白异质体(AFP-L3)的检测对肝细胞肝癌(HCC)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09年2月至2012年11月在本院治疗的90例HCC患者为研究组,另选择同期接受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30例和肝炎肝硬化患者30例作为对照组。观察三组患者的AFP、AFP-L3阳性率。结果:肝癌患者AFP和AFP-L3阳性率显著高于乙肝和肝硬化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乙肝和肝硬化两组患者的AFP及AFP-L3阳性率无显著差异(P0.05)。AFP400 ng/m L:肝癌组AFP-L3阳性率显著高于乙肝组和肝硬化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FP-L3在HCC中的诊断价值较甲胎蛋白大,更适合在临床诊断中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