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根据我国各地256份代表性大豆地方品种在南京分期播种,延长或缩短光照长度各处理条件下的生育期表现,结合供试材料来源地的地理与气候条件,播种季节类型,熟期组类型以及光温反应特性等因素,将我国大豆品种生态区划分为:北方一熟制春作大豆品种生态区(Ⅰ),黄淮海二熟制春夏作大豆品种生态区(Ⅱ),长江中下游二熟制春夏作大豆品种生态区(Ⅲ),中南多熟制春夏秋作大豆品种生态区(Ⅳ),西南高原二熟制春夏作大豆品种生态区(Ⅴ),华南热带多熟制四季大豆品种生态区(Ⅵ)等六大区,10亚区,并阐述各区的一般生态条件及代表生态类型。  相似文献   

2.
甘肃省地域广大,地形复杂,气候多样,大豆品种资源丰富,但甘肃各地大豆品种生育期生态类型并不明确.本试验以25份MG 0~Ⅴ的北美大豆生育期组标准品种为对照,将从甘肃各地收集到的151个大豆品种在甘肃境内5个生态区进行生育期性状鉴定和生育期组划分.结果 表明,甘肃地区种植的大豆品种的生育期组在MG 00和MGⅥ之间.在所...  相似文献   

3.
大豆是典型的短日喜温作物,光温敏感性决定大豆品种的地理适应范围。为深入了解中国大豆品种主要生态类型的光温反应特性,以282份中国大豆微核心种质为材料在山东济宁进行春、夏两期播种,根据两个播期条件下开花期(R1)的差异,计算参试种质的光温综合反应敏感度(PCRS)。结果表明,中国大豆微核心种质光温综合反应差异较大,生育期性状变异丰富。随着供试种质生育期组的增加,光温综合敏感度增大。不同播期类型大豆光温综合反应敏感度大小顺序为:秋大豆夏大豆春大豆。根据光温综合反应敏感度的差异将我国大豆微核心种质分为敏感、中度敏感及钝感3种类型。春播、夏播材料以光温综合反应中度敏感材料居多,而在秋播品种中,敏感材料的比例达63.6%。从3种类型在不同生育期组(MG)中的分布情况看,光温综合反应敏感材料主要分布在晚于MGII的品种中,中度和钝感材料在大部分生育期组中均有分布。生育期组与大豆品种光温反应综合敏感度极显著相关,该性状可作为反映大豆品种的光温生态特性的简便和可靠指标。研究结果有助于全面了解我国大豆种质资源的光温反应特性,为挖掘、利用光温钝感资源,选育广适应大豆品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表型评价是鉴别高产、优质和抗逆性优良大豆资源的必要步骤。为更好利用东北大豆种质资源,2012-2014年在大庆农科院将搜集到的东北地区各育种单位现存的361份大豆地方品种和育成品种(系)进行田间试验,采用重复内分组试验设计,对4类13个农艺、品质性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东北大豆种质群体在大庆表现为:全生育期121 d(94~134 d)、蛋白质含量40.68%(36.66%~45.33%)、脂肪含量20.68%(15.77%~22.90%)、蛋脂总量61.36%(57.08%~65.45%)、百粒重17.48 g(9.69~28.42 g)、株高66 cm(33.1~96.2 cm)、主茎17节(9.76~24.00)、分枝1.25个(0.0~7.4)、倒伏1.4级(1.0~4.0)。(2)大庆地区适合熟期组(MG)为MG0和MGⅠ,更趋向于MGⅠ,两熟期组内品种的各性状平均值与东北大豆种质群体的总平均值相近。MG000~MG00组生育期较短,未能充分利用当地生态气候资源,品质性状与MG0~MGⅠ相差不大;而株高、产量性状表现较MG0~MGⅠ偏低(如株高低约20 cm,地上部生物量低约1.2 t/hm2)。MGⅡ~MGⅢ品种则大多未能充分成熟,导致其他性状表达不正常。大庆地区未来大豆改良的主要方向是适合的熟期组(MG0~MGⅠ)、高产、高蛋白兼顾高脂肪含量,应重视耐逆性。从资源群体中优选出一批用以改良大庆大豆性状的不同熟期组亲本,为育种工作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对国家大豆核心种质在黄淮夏播生态区的农艺性状和适应性进行初步评价和研究,结果认为国家大豆核心种质在黄淮夏播生态区种植农艺性状变异丰富:主要农艺性状的变异系数在11 39%~54 12%之间,结荚高度、有效分枝和单株总荚数的变异系数分别达54 12%、52 50%和51 70%;50%以上的品种有1个或1个以上主要农艺性状与黄淮夏播生态区审定品种近似,部分品种单株荚数超过200个,在育种工作中具有实用价值.各生态类型大豆品种在黄淮夏播生态区的农艺性状与原生态区相比有所改变:除长江春大豆外,东北春大豆、北方春大豆、南方春大豆和南方夏大豆的生育期变异均变小;东北春大豆和北方春大豆的适应性不同,这验证了东北春大豆和北方春大豆是不同生态类型的观点;不同生态类型品种的生育期、株高、百粒重均有一定的改变,株高随着生长坏境的变化较易改变,生育期次之,百粒重表现较稳定.本研究为国家大豆核心种质在该地区的利用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6.
夏大豆田稗草的生态经济防治阈期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由振国 《生态学报》1993,13(4):334-341
本文提出了杂草生态经济防治阈期的概念。并在北京地区1984和1985年田间试验的基础上,建立了苗后放任的免除夏大豆田稗草生长的相对天数与大豆相对产量的函数关系及其生态经济防治阈期的计算模型。利用此模型计算的结果表明,夏大豆田稗草的生态经济防治阈期处在大豆苗后生育期总天数的16.8%-26.0%之间,即按绝对天数计算,北京地区夏大豆田该杂草的生态经济防治阈期约处在大豆苗后15-23d之间,此期保持无  相似文献   

7.
大豆育种行业创新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是大豆消费大国,但主要依赖于进口,且进口依存度将持续增加。与国外大豆主要生产国相比,我国大豆单产还有很大差距,提高大豆单产是解决我国大豆危机的关键。加快大豆分子设计育种创新体系建设,引领大豆育种实现跨越式发展,是赶超国外大豆生产的重要途径。2017年我国科学家克隆了一批控制大豆生育期、高产、优质相关性状的重要基因,且在大豆重要性状耦合遗传网络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相似文献   

8.
李艳  盖钧镒 《植物学报》2017,52(4):389-393
大豆(Glycine max)是光周期敏感的植物,该特性是决定其生育期及其生态适应区的关键因素。温带的大豆品种引种到热带地区(短日照)时,开花期和成熟期提前、产量降低,限制了大豆在热带地区的种植。长童期(LJ)大豆品种的发现是解决该问题的重要突破。在短日照条件下,LJ品种比温带品种开花晚、体量大、成熟晚且产量提高。前期研究发现,J位点是控制LJ性状的关键位点。近期,我国科学家通过精细定位克隆了J基因,发现其与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早花基因(ELF3)同源。他们通过功能互补和近等基因系等方法验证了J基因的功能,在短日照条件下,等位基因j比J开花晚、成熟晚且产量提高。进一步研究发现,J蛋白与E1基因(豆科植物开花抑制因子)的启动子结合抑制E1基因的表达,从而解除E1对大豆开花基因(FT)的抑制,促进大豆在短日照下开花。研究还发现在大豆种质资源中存在多种j等位变异。该研究引领了大豆生育期遗传研究的新方向,揭示了大豆向热带地区发展的遗传基础。  相似文献   

9.
房俊民  罗小英 《生态学报》2023,43(1):449-461
聚焦森林生态学领域,通过文献计量研究方法全景式、多维度揭示该领域学科发展特点。以Web of Science数据库1905—2014年110年间森林生态学领域研究文献数据为研究对象,借助文本挖掘软件(DDA)、知识图谱分析软件(SCI2)、Excel等工具,从总体发展态势(论文产出、国际合作关系、主题相似度),基于文献增长中不同阶段的研究主体论文产出分布,高频词时序与高被引论文研究主题3个层面,全面揭示该学科领域110年以来全球发展态势、研究主体力量和主题演变。研究结果表明:(1)近110年森林生态学研究论文逐年持续增长,根据文献增长特点,可以将森林生态学研究划分为孵化期、培育期、发展期、加速期以及爆发期5个阶段;(2)全球森林生态研究合作网络可划分为大、中、小3种类型;(3)不同国家之间由于科研合作、地理地貌等因素在主题研究上既存在共性,也不乏差异与特色;(4)不同阶段的研究力量呈现不同特点,其中美国在各个时期的论文产出均位居首位,且在国际科研合作中处于核心地位,与多个国家在研究主题上具有显著相似度,是领跑、推动森林生态学研究的主要力量;(5)各阶段研究主题呈现较强的阶段性和生态发展...  相似文献   

10.
河北省大豆地方品种遗传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50份河北省大豆地方品种为材料,通过两年对12个农艺性状鉴定和30个SSR位点的分析,结果表明,地方品种农艺性状平均多样性指数为0.83,数量性状平均变异系数为20.15%,30个SSR位点平均等位变异数5.03,平均多样性指数为0.61,参试材料遗传距离平均0.869。利用Bayesian模型将参试材料分为4组。分析结果表明,河北省地方品种的遗传多样性与地理来源或不同熟期类型间没有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1.
Ailanthus altissima (Mill.) Swingle, a temperate tree species, has a wide distribution in China. To infer its refugia and patterns of migration during past climatic changes in China, genetic variations among different populations were studied. Gene sequences of three chloroplast DNA spacer regions, psbA-trnH, trnL-trnF, andtrnD-trnT, were obtained from 440 individuals of 44 populations. The distribution of haplotype and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them were investigated by haplotype network. In addition, the genetic diversity of the sampled regions was inferred, and the biogeographic history was also reconstructed. Twelve haplotypes were identified, among which, five were unique. The phylogenetic analysis and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of haplotypes indicate that multiple glacial refugia existed in mainland China during the Quaternary oscillations. Due to the combined effects of contiguous range expansion and allopatric fragmentation, significant genetic structure was not found in this study. Based on biogeographic and demographic analysis, three main dispersal routes were identified for the major haplotypes, whereas others were more likely localized demographic expansion.  相似文献   

12.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genetic variation within and among natural populations of A. ANGUSTIFOLIA growing in different regions in Brazil was assessed at microsatellite and AFLP markers. Both markers revealed high gene diversity ( H = 0.65; AR = 9.1 for microsatellites and H = 0.27; P = 77.8 % for AFLPs), moderate overall differentiation ( RST = 0.13 for microsatellites and FST = 0.10 for AFLPs), but high divergence of the northernmost, geographically isolated population. In a Bayesian analysis, microsatellite data suggested population structure at two levels: at K = 2 and at K = 3 in agreement to the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of populations. This result was confirmed by the UPGMA dendrogram based on microsatellite data (bootstrap support > 95 %). Non-hierarchical AMOVA revealed high variation among populations from different A POSTERIORI defined geographical groups. The genetic distance between sample locations increased with geographical distance for microsatellites ( R = 0.62; P = 0.003) and AFLPs ( R = 0.32; P = 0.09). This pattern of population differentiation may be correlated with population history such as geographical isolation and postglacial colonization of highlands. Implications of the population genetic structure for the conservation of genetic resources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3.
刘嘉恒  路纪琪 《兽类学报》2020,40(3):271-281
中国的地形复杂、地貌多样,动物的地理分布亦表现出明显的区域间差异。本研究通过新近文献调研,获知中国现生哺乳动物计692种(隶于13目56科246属);进而建立物种及其地理分布数据库。采用多元相似性聚类分析(multivariate similarity clustering analysis, MSCA)方法,探讨了中国哺乳动物的地理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中国的现生哺乳动物可划分为176个调查地理单元(investigated geographical unit, IGU),进而归并为63个基础地理单元(basic geographical unit, BGU);(2)当相似性系数取0.31、0.25和0.15时,上述63个BGU可分别归并为10个、7个和2个基础地理单元群;据此可对中国的哺乳动物地理分布作出2界7区10亚区的3级区划。本文建议,世界动物地理区划中古北界与东洋界在中国境内的分界线走向为:南迦巴瓦峰西部-玛卿岗日-秦岭北部-黄土高原南缘-大别山-淮河南-长江中下游一线。  相似文献   

14.
Environmental variation can promote differentiation in life-history traits in species of anurans. Increased environmental stress usually results in larger age at sexual maturity, older mean age, longer longevity, slower growth, larger body size, and a shift in reproductive allocation from offspring quantity to quality, and a stronger trade-off between offspring size and number. However, previous studies have suggested that there are inconsistent geographical variations in life-history traits among anuran species in China. Hence, we here review the intraspecific patterns and differences in life-history traits(i.e., egg size, clutch size, testes size, sperm length, age at sexual maturity, longevity, body size and sexual size dimorphism) among different populations within species along geographical gradients for anurans in China in recent years. We also provide future directions for studying difference in sperm performance between longer and shorter sperm within a species through transplant experiments and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metabolic rate and brain size and life-history.  相似文献   

15.
张华  赵浩翔  王浩 《生态学报》2020,40(18):6552-6563
胡杨(Populus euphratica)是全世界干旱和半干旱区急需优先保护的林木基因资源,预测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胡杨在中国的潜在地理分布将为胡杨种群资源的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并为绿洲恢复过程中胡杨的合理种植和配置提供有价值的理论指导。本研究基于胡杨在中国地区的92条有效分布记录和10个环境因子变量,利用Maxent模型和ArcGIS软件预测了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胡杨在中国的潜在地理分布,综合环境因子变量贡献率及置换重要值、刀切法检验评估制约现代胡杨潜在地理分布的重要因子,采用响应曲线确定环境因子变量的适宜区间,定量确定胡杨未来受威胁的潜在地理分布区域和面积。结果表明:(1)Maxent模型的预测准确度极高,受试者工作曲线面积(AUC值)达0.932,现代胡杨潜在地理分布的总适生区面积为289.94×104km2,主要位于内蒙古中西部地区(额济纳旗和阿拉善地区)、新疆大部分地区、甘肃北部和西北部地区、青海中西部地区和宁夏北部地区;(2)影响胡杨的潜在地理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变量为气温因子变量(年均温和最冷月最低温)和降水因子变量(最湿月降水量和最干季降水量),最湿月降水量是影响胡杨潜在地理分布的关键因素;(3)在未来4种气候变化情景下,胡杨不同等级潜在地理分布区的面积较现代潜在地理分布区面积均有不同程度的缩小,且整体上看胡杨的潜在地理分布区有向高海拔区域迁移的趋势。  相似文献   

16.
张光富  龙双畏  蒋莉 《植物研究》2006,26(6):728-734
经调查和统计,江苏分布的中国种子植物特有属有18属,含19种,隶属于17个科,科、属、种分别占中国种子植物特有属总数的19.32%、5.61%和2.53%。根据自然地理特征将江苏分为6个地区:黄淮平原、江淮平原、滨海平原、长江三角洲、北部低山丘陵和西南低山丘陵。首次采用特有性指数(EI)研究上述地区的特有属分布,结果发现:EI值最高的是西南低山丘陵(4.83),其次是长江三角洲(3.89),黄淮平原和滨海平原的特有性指数最低(1.67)。因此该区的特有属植物的种类组成较贫乏,地理分布不均,并具有生活型多样,古特有属比例较高等特征。  相似文献   

17.
本文运用GIS技术研究扁叶甲属Gastrolina在中国的地理分布格局。以采集地的行政单元转换地理坐标与动物地理区划图叠加后产生叶甲的地理分布图。结果显示此属主要分布在华中区、华北区、华南区、西南区、东北区。根据地理分布图及有关分析,认为华中区中部、华北区西北部是该属的丰富度中心和分布中心,华中区中部为中国扁叶甲多样性中心和分化中心。  相似文献   

18.
曹雨夏  刘娜  周晓雪  王涵  刘涛 《广西植物》2022,42(Z1):149-163
元宝槭(Acer truncatum)是无患子科槭属的落叶乔木,又名华北五角枫、元宝槭。因其翅果的形状像中国古代的金元宝故而得此名,是我国特有的油料树种。为了系统研究元宝槭在我国的地理分布和资源特点,该文通过调研国内外主要数字化标本馆的馆藏标本和已有文献,分析了元宝槭的地理分布格局与主要分布区的资源特点。结果表明:基于对收集的1 913份元宝槭标本的分析,元宝槭主要分布于我国东北和华北等地区的27个省/区/市,分布区域广、海拔差异大; 不同地区元宝槭叶片、果实形态大小存在差异,陕西省采集标本的平均果实直径明显大于其他地区; 部分元宝槭标本的采集地、采集时间等信息不全,少量标本由于采集或管理不当导致标本不完整。该文为利用数字化标本资源研究特色油料植物的资源分布情况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9.
中国昆虫区系的多元相似性聚类分析和地理区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总结分析中国昆虫的分布规律, 为昆虫地理区划提出依据, 作者2008年创建了新的多元相似性聚类分析方法, 它与传统的聚类分析方法的主要不同是直接计算任意多个地区之间的相似性系数, 从而摈弃原来的合并环节。我们应用这种方法对中国823科17 018属93 662种昆虫的分布进行了定量分析。当种级水平相似性系数分别为0.19和0.14时, 全国64个基础地理单元聚类为20个小单元群和9个大单元群。根据聚类分析结果, 提出我国第一个由定量分析产生的9个昆虫区20个昆虫亚区的中国昆虫地理区划的初步方案。西北昆虫区、 东北昆虫区、 华北昆虫区、 青藏昆虫区稳定地组成中国北方昆虫大区, 江淮昆虫区、 华中昆虫区、 西南昆虫区、 华东昆虫区、 华南昆虫区稳定地组成中国南方昆虫大区。江淮昆虫区的设立是因为这里多平原和丘陵, 为重要农业区, 昆虫区系简单, 种类显著少于华东、 华中、 华南昆虫区, 而和华北昆虫区相当; 包括台湾在内的华东昆虫区是昆虫多样性最丰富地区之一, 显著高于邻近的华北、 江淮、 华南昆虫区。最后, 对昆虫地理定量分析中的重要环节进行讨论, 还对今后昆虫区系调查的薄弱地区提出建议。这项研究证明多元相似性聚类分析方法是简便、 快捷、 实用的, 能够在更广泛的范围应用, 这预示着生物地理学研究将会由定性研究进入到定量研究阶段。  相似文献   

20.
为了揭示中国岩羊不同地理种群的遗传差异,探讨岩羊亚种分化的分子机制,采用中国岩羊不同地理种群的细胞色素b(Cyt b)基因的全序列,分析了碱基变异情况、遗传距离以及核苷酸序列差异。用最大似然法和贝叶斯法构建分子系统树并对获得的拓扑结构进行分析。结果发现,西藏亚种与四川亚种Cyt b基因平均序列差异为4.2%(±0.007),处于偶蹄目亚种的序列差异范围内,支持了目前对岩羊西藏亚种的分类地位。四川亚种内部各地理种群之间的遗传距离(0.033±0.0 111)与它们分别到西藏种群的遗传距离(0.042±0.007)差异不显著(t=1.824,P=0.084),说明四川亚种内部各地理种群间已经发生较显著的遗传分化。其中,四川、甘肃和青海种群亲缘关系较近,并与四川亚种内部的其它种群已产生了显著的遗传分化。因此认为四川亚种内部各地理种群的种下分化需要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