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口服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BTVC)对进展期胃癌术后化疗患者的化疗副作用及肠道菌群影响。方法选取铜陵市人民医院2016年2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根治性胃癌术后首次化疗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奥沙利铂+替吉奥联合化疗方案组32例(对照组),奥沙利铂+卡培他滨+BTVC联合治疗组26例(观察组)。检测两组患者肠道菌群变化及记录患者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后对照组中白细胞3×109/L、粒细胞2×109/L、血红蛋白110g/L、血小板100×109/L、肝功能损害、周围神经炎、恶心/呕吐、腹泻及Ⅲ/Ⅳ级不良反应发生例数均多于观察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肠道各菌群数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患者乳杆菌、双歧杆菌数量及杆/球比明显少于观察组(P0.01),而肠球菌、大肠埃希菌数量明显多于观察组(P0.01)。治疗后对照组患者乳杆菌、双歧杆菌数量及杆/球比明显少于治疗前(P0.01),而肠球菌、大肠埃希菌数量多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乳杆菌、双歧杆菌数量及杆/球比多于治疗前(P0.05);而肠球菌、大肠埃希菌数量与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TVC对胃癌术后化疗副作用有预防作用,并可调节患者肠道菌群。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益生菌对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肠道微环境及免疫功能的影响,为临床相关研究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3年6月-2015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肠易激综合征患者79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研究组(47例)和对照组(42例)。研究组患者采用双歧三联活菌联合美沙拉嗪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美沙拉嗪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肠道内肠杆菌、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粪肠球菌及类杆菌的变化情况,以及血清CD4~+,CD8~+及CD4~+/CD8~+水平,并评价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肠道菌群数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肠道内大肠杆菌及粪肠球菌数量均减少,且研究组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肠道内乳酸杆菌、双歧杆菌和类杆菌数量均增加,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免疫功能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CD4~+T细胞以及CD4~+/CD8~+均显著高于治疗前,而CD8~+T细胞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CD4~+T细胞及CD4~+/CD8~+均高于对照组,而CD8+T细胞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临床疗效(91.67%)高于对照组(76.67%),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生菌制剂治疗不仅能够调节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肠道内的菌群平衡,而且能够改善患者的免疫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慢性胰腺炎(CP)患者血清总胆固醇(TC)、血红蛋白(Hb)水平与肠道菌群失调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9年1月在本院就诊的69例CP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行健康体检者120例作为对照组。记录两组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BMI)、收缩压、舒张压,采用日立7600全自动生化仪检测TC水平,采用CELL-DYN180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Hb水平,采用细菌培养法进行肠道菌群检查。比较两组基线资料、TC、Hb水平及肠道菌群数量差异,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CP患者血清TC、Hb水平与肠道菌群数量的相关性。结果两组性别、年龄、BMI、收缩压、舒张压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的血清TC水平较高(P0.05),Hb水平较低(P0.05),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数量较低(P0.05),大肠杆菌、肠球菌数量较高(P0.05)。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CP患者血清TC水平与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数量成负相关(P0.05),与大肠杆菌、肠球菌数量成正相关(P0.05),血清Hb水平与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数量成正相关(P0.05),与大肠杆菌、肠球菌数量成负相关(P0.05)。结论 CP患者血清TC、Hb水平异常,且与患者肠道菌群失调密切相关,可为CP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对重症脑卒中患者肠道菌群及肠黏膜屏障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重庆市人民医院2017年1月至2017年11月收治的100例重症脑卒中患者,随机将入选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治疗组在常规肠内营养(EN)治疗基础上联用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EN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营养状况、肠道菌群数量和肠黏膜屏障功能。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消化道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营养状况、肠道菌群数量和肠黏膜屏障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营养状况指标白蛋白(ALB)、血红蛋白(Hb)和三头肌肌围(MAMC)水平,肠道有益菌(双歧杆菌、乳杆菌和拟杆菌)数量均有所上升,肠黏膜屏障功能指标二胺氧化酶(DAO)、D-乳酸水平及肠道有害菌数量(小梭菌和肠球菌)均降低。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患者ALB、Hb和MAMC水平,肠道双歧杆菌、乳杆菌和拟杆菌数量均显著升高,DAO、D-乳酸水平和小梭菌、肠球菌数量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消化道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能够显著改善脑卒中患者的营养状况,有效调节菌群失衡,改善肠黏膜屏障功能,降低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肠道菌群及细胞因子的变化。方法选择在兰溪市中医院就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共100例,根据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分为观察组A 38例与观察组B 62例,其中观察组A患者糖化血红蛋白≥7.0%、观察组B患者糖化血红蛋白7.0%,同时选择50例正常人为对照组。收集3组患者新鲜粪便,检测双歧杆菌、乳酸杆菌、肠球菌、酵母菌、拟杆菌及肠杆菌等肠道菌群的含量,同时检测3组患者的白介素-2(IL-2),比较3组患者肠道菌群及细胞因子的差异。结果观察组A与观察组B患者的肠杆菌、酵母菌数量均明显多于对照组(t=3.63、2.13,2.45、2.01,P0.05或P0.01),观察组A患者的肠杆菌、酵母菌数量多于观察组B患者(t=2.42、2.33,P0.05);观察组A与观察组B患者的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拟杆菌数量均明显少于对照组(t=3.48、2.36、2.28,2.15、2.04、1.99,P0.05或P0.01),观察组A患者的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拟杆菌数量少于观察组B(t=2.22、2.18、2.09,P0.05);3组肠球菌数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A与观察组B患者的血清IL-2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t=3.88、2.36,P0.05或P0.01),观察组A患者的血清IL-2水平低于观察组B患者(t=2.31,P0.05)。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肠道内肠杆菌、酵母菌增多,而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拟杆菌减少,IL-2水平降低,其变化的幅度与血糖升高水平相关,因此在2型糖尿病患者的治疗中应关注肠道菌群失调及免疫功能下降情况,及早干预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比分析结肠癌患者肠道菌群数量变化的特点,为结肠癌的治疗提供新途径。方法选取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在本院就诊的结肠癌患者48例为试验组,同期在本院体检的48例健康者为对照组。取两组患者粪便标本进行传统菌落培养与计数检测,同时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PCR)法检测肠道细菌相对含量与相关基因表达拷贝数。结果菌落计数结果显示试验组大肠埃希菌、屎肠球菌和酵母菌数量多于对照组,而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数量少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荧光定量PCR的方法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的拟杆菌相对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而丁酸盐产生菌数也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的总菌基因拷贝数、拟杆菌基因拷贝数与辅酶A基因拷贝数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肠癌患者大肠埃希菌、屎肠球菌和酵母菌数量明显增加,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数量明显减少,肠道菌群数量变化在结肠癌的发生和发展中可能发挥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肠内营养对乳腺癌术后化疗患者肠道菌群、生活质量、营养指标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7月至2018年1月于我院进行乳腺癌术后化疗的91例女性乳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进行肠内营养将患者分为肠内营养组和对照组,观察化疗前后2组患者肠道菌群、生活质量、营养指标水平的变化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肠道菌群、生活质量、营养指标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肠内营养组患者肠道双歧杆菌数量为(6.7±0.5)lg CFU/g、乳杆菌数量为(8.5±0.4)lg CFU/g,均显著高于治疗前,同时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后肠内营养组患者出现反酸、腹胀、便秘等胃肠道不良反应的比例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总体健康、认知功能、情绪功能、角色功能、社会功能、活力、躯体疼痛、躯体功能评分显著高于治疗前(均P0.05),且肠内营养组患者生活质量各指标的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后肠内营养组患者血清总蛋白(TB)、血清清蛋白(ALB)、血清前清蛋白(PA)、转铁蛋白(TF)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肠内营养可预防乳腺癌术后化疗患者肠道菌群的紊乱及营养不良的发生,安全有效,有助于提高乳腺癌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双歧杆菌在胃癌术后的应用对于肠道菌群及血清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CRF)表达的影响。方法 2012年5月到2015年2月在我院诊治的胃癌术后患者116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5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肠内营养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双歧杆菌治疗,两组治疗观察时间为14d。结果治疗组的首次排气时间与首次排便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期间治疗组的反流、呕吐、腹胀、腹泻、便秘等并发症发生情况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治疗组的乳酸杆菌、双歧杆菌、拟杆菌、真杆菌、消化球菌的菌群数量明显高于对照组,而大肠杆菌、肠球菌和小梭菌菌群数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的血清CRF表达量分别为(265.66±32.54)ng/mL和(287.45±22.83)ng/mL,都明显低于治疗前的(312.87±32.87)ng/mL和(311.83±33.00)ng/mL,同时组间对比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歧杆菌辅助治疗胃癌术后患者能有效调节肠道菌群失调状况,促进血清CRF表达的下降,从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的康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双歧三联活菌胶囊对胆囊切除术后腹泻(PCD)患者血清D-乳酸及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选取80例PCD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40)和对照组(n=40)。两组均予以低脂饮食和止泻药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加用双歧三联活菌胶囊420mg/次,3次/d,连用6周,温开水或温牛奶送服。检测两组治疗前后血清D-乳酸水平及肠道菌群数量变化,并比较其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分别失访2例(5.0%)和4例(10.0%),两组失访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周后,两组血清D-乳酸指标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P0.05;观察组治疗前后比较,P0.01),观察组下降幅度较对照组更明显(P0.05);同时观察组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数量增加,肠杆菌和肠球菌数量下降(P0.05),而对照组肠道菌群数量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观察组其总有效率(92.11%)较对照组(72.22%)高(χ2=5.05,P0.05)。结论双歧三联活菌胶囊治疗PCD具有确切疗效,能降低血清D-乳酸指标,纠正并调节患者肠道微生态紊乱,重建肠道微生态平衡,改善其肠道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联合莫沙必利对糖尿病胃轻瘫(DGP)患者肠道菌群及脑肠肽的调节作用。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8年7月嘉兴市南湖区中心医院内科就诊的DGP患者9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7例。两组患者均予饮食调整、适当运动和药物控制血糖等常规治疗。对照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用莫沙必利片5 mg/次,3次/d,饭前30 min口服。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再加用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1.5 g/次,3次/d,温水送服。两组患者均连用6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肠道菌群[乳杆菌、双歧杆菌、肠球菌和肠杆菌]及血清脑肠肽[生长抑素(SS)和一氧化氮(NO)]的变化,并比较其临床疗效。结果治疗6周后,两组患者肠道乳杆菌和双歧杆菌数量较治疗前明显上升,肠球菌和肠杆菌数量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均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肠道菌群变化幅度较对照组更大(均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SS及NO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观察组患者变化幅度较对照组更大(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95.7%)明显高于对照组(8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3,P0.05)。结论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联合莫沙必利治疗DGP患者的效果优于单用莫沙必利治疗,不仅能调节患者肠道菌群紊乱,还能纠正脑肠肽水平异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