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肝癌是世界上最恶性的疾病之一,发病率居世界第六位,病死率居世界第四位。尽管近年来在肝癌的诊断和治疗方面取得了进展,但患者生存率和术后复发率仍然不尽人意。肠道菌群栖息于人类的消化道,介导人体内多种代谢反应,协助机体完成正常生命活动。目前大量的研究证实,慢性肝病患者(如酒精性肝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和病毒性肝炎等)体内均存在一定程度的肠道菌群紊乱且与疾病的发生发展相关,可能是慢性肝病向肝癌进展的主要因素,因此靶向肠道菌群的诊疗手段可能为肝癌患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在此基础上,本文总结大量相关文献,从肠道菌群促进肝癌的机制及其对肝癌的预防、诊断以及治疗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肠道菌群在影响人体免疫系统的活性,参与宿主物质代谢,影响神经递质释放和神经信号传导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维护着人类健康。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肠道菌群与乳腺癌的发生发展存在着复杂的关系,可能通过雌激素代谢、免疫应答和代谢产物等途径来影响肿瘤的发生发展。然而肠道菌群对乳腺癌复发转移的影响以及在抗肿瘤治疗中的作用仍不清楚。因此,本文将从肠道菌群的角度探讨其在乳腺癌的发病机制、风险、复发转移以及抗肿瘤治疗中的作用,以期为建立乳腺癌的防治体系提供新的策略。  相似文献   

3.
帕金森病是一种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严重威胁着中老年人的健康,然而目前帕金森病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近年的研究显示,肠道菌群在帕金森病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角色,肠道菌群及其代谢物通过微生物-肠-脑轴影响机体的肠道黏膜屏障、神经炎症、内分泌等方面进而参与到帕金森病的发生发展中。肠道菌群可通过补充益生菌、粪菌移植、饮食调整、中医药干预等多种途径进行调控,是帕金森病防治的重要靶点。本文对肠道菌群在帕金森病中的可能发病机制进行综述,并进一步探讨肠道菌群失调的防治现状。  相似文献   

4.
乳糜泻(Celiac disease,CeD)是基因易感人群摄入麸质后所发生的一种自身免疫性肠道疾病.越来越多证据表明,\"第二人类基因组\"——肠道菌群参与了CeD的发生与发展.相对于健康人群,CeD患者的肠道菌群多样性虽然增高,但有益菌减少,促炎细菌增多,并伴随菌群功能及代谢状态的改变.然而,这种菌群失衡是如何发生的,...  相似文献   

5.
肠道菌群与代谢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出生伊始肠道菌群就依赖于宿主的基因组、营养和生活方式而变化的,与宿主共同进化发展.肠道菌群参与调控其宿主的多种代谢途径,包括宿主的免疫、营养,并且极大地影响宿主的物质能量代谢及与物质能量代谢相关疾病的发生与发展过程.同时又与多个器官共同作用,在宿主的代谢、信息传递,疾病的感染与防御方面起非常重要的作用.深入了解肠道菌群在其参与代谢的具体作用,对理解物质能量代谢相关疾病病因、优化治疗策略、调节肠道菌群、防治疾病和提高宿主健康水平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对人类肠道菌群的形成、物质能量代谢、代谢相关疾病及其防治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6.
肠道菌群被称为人体的第二基因组,对机体营养物质的代谢、人体自身发育、免疫及疾病的发病都有着重要作用。了解肠道菌群在疾病中的作用,可为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提供合理的依据。  相似文献   

7.
肠道菌群是由不同种类微生物组成的一个大群体,对宿主的代谢、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有着较大的影响。近年来大量的研究发现肠道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与消化系统疾病、精神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多种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其中关于肠道菌群与肺癌的研究发展迅速。在这篇综述中,我们系统地回顾了肠道常见菌群及肠道菌群与肺癌的关系,并探讨了调节肠道菌群在疾病预防和治疗方面的作用,以期能更加全面地了解肠道菌群在肺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从而为肺癌的预防、诊断及治疗提供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8.

食物过敏(food allergy,FA)是由食物抗原激活辅助性T细胞2(Th2)引起免疫系统失衡,调节性T细胞(Treg)减少,促进细胞因子释放而产生的一系列不良反应。肠道菌群和宿主之间的免疫反应与FA的发生相关,明确其作用机制将是防治FA的突破口。本文综述了肠道菌群的起源和影响因素,结合FA的免疫机制,从免疫调节和肠道屏障层面探讨儿童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与FA的关系,分别阐述治疗儿童FA的临床应用方法如补充益生菌和益生元以及临床试验阶段的粪便菌群移植等治疗方法,并结合表观遗传机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9.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神经退行性疾病,呈进行性发展趋势,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剧,AD患者数量不断增加,而其发病原因、发病机制仍不明确,缺乏有效的防治方法。近年来,研究表明肠道菌群通过多种途径参与AD的发生发展,调整肠道菌群有望成为预防和治疗AD的有效措施之一,其可能的作用机制包括减轻AD的病理改变、改善脑内炎症、影响血脑屏障及神经递质的产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癌患者肠道菌群变化及其与内毒素、炎性因子水平的相关性。 方法 选取2018年2月至2019年10月我院收治的8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为观察组,另选同时期8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观察两组对象肠道菌群情况,同时检测两组对象血清内毒素和白细胞介素6(IL 6)、白细胞介素1(IL 1)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 α)水平。采用Pearson检验进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 观察组患者肠道双歧杆菌、乳杆菌和拟杆菌数量低于对照组;而肠杆菌和酵母菌数量高于对照组(均P结论 原发性肝癌患者肠道菌群紊乱与内毒素和炎症因子水平具有相关性,肠道菌群失衡可能是促进该病病情发展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索原发性肝癌小鼠(H-ras12V小鼠)肠道微生态的特异性。方法 设立7月龄的H-ras12V小鼠为实验组,C57BL/6J常态小鼠为对照组。小鼠在标准饮食下饲养2个月。于实验第8周无菌收集小鼠粪便,进行V3‒V4高可变区16S rDNA基因组测序,分析两组小鼠肠道菌群多样性和组成的差异。结果 肝癌小鼠成瘤率为100%。α多样性:稀释曲线趋于平缓,样品测序数据量较合理。β多样性:通过Anosim分析确定两组组间差异显著大于组内差异(R=0.2857,P=0.0037)。菌群结构:门水平优势菌群有拟杆菌门、厚壁菌门、变形菌门等,属水平优势菌群有Barnesiella、Alloprevotella、拟杆菌属等。显著性差异物种:通过Kruskal-Wallis test分析,发现拟杆菌属等7个属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原发性肝癌H-ras12V小鼠肠道微生态多样性和菌群结构有显著差异,其中拟杆菌属及其特殊结构鞘脂与肝硬化及肿瘤关系密切,可能与肝癌存在联系。  相似文献   

12.
肠道黏膜与肠道内共生的微生物形成了肠道黏膜屏障,可有效防止内源性及外源性微生物及毒素的侵害;肝脏与肠道关系密切,作为终末期肝病的有效治疗手段,肝移植术打破了原有的平衡,造成了肠道微生态的改变。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中药提取物水苏糖对肝硬化大鼠血浆内毒素及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36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6),模型组,预防组,晚期治疗组.采用CCL4复合因素法建立肝硬化模型;实验第9周末处死所有大鼠,观察药物对肝硬化大鼠内毒素,肠道菌群,AST、ALT肝功能及肝组织病理学等的影响.结果中药提取物水苏糖对内毒素及其它指标都有明显的改善,预防组,晚期治疗组病理都有改善,预防组优于治疗组.结论中药提取物水苏糖能有效调整肝硬化肠道菌群失调,并降低血浆内毒素.对肝脏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检测新疆维吾尔族结肠癌人群肠道菌群结构,探讨维吾尔族结肠癌患者肠道菌群结构差异,以求找到肠内与结肠癌有关系的菌群。方法:使用16Sr DNA-PCR-DGGE技术对维吾尔族结肠癌患者肠道菌群分布情况制作肠道菌群指纹图谱,从图谱中的条带进行切胶回收、进行克隆、测序,与Genebank数据库提供的序列进行比对做树状图分析,对新疆维吾尔族结肠癌患者肠道细菌种群多样性进行探讨。结果:通过实验得到了维吾尔族结肠癌患者肠道菌群结构特征的DNA指纹图谱、基因序列及树状图。测序结果显示,维吾尔族结肠癌患者肠道菌群中主要分布乳酸杆菌属,拟杆菌属和梭杆菌属以及很多差异性细菌的分布情况。从维吾尔族结肠癌患者肠道菌群的分布情况来看,优势菌乳酸杆菌量甚少,拟杆菌属,梭杆菌属数量较多。结论:肠道乳酸杆菌优势菌量的减少及拟杆菌属,梭杆菌属比例的改变可能与结肠癌患者发病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本文用选择性培养基(EC)对三个年龄组共91例健康人群大便进行了肠道肠球菌定量分析和菌型分布调查.结果表明,幼儿组、成年组和老年组的肠球菌活菌数分量分别为6.38±0.65、6.91±1.04、7.13±1.21(log(?)±s/克便),经统计学处理,幼儿组与成年组、老年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而成年组与老年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本次肠球菌的检出率为78.0%;菌型分布以屎肠球菌、肠肠球菌为主,粪肠球菌和坚忍肠球菌为次.本文就检测肠球菌含量来预测和评价宿主体健康状况的可能性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我们选择了几种药性不同的中药,使用各种选择性培养基,对给药组和正常动物组的地鼠肠菌群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黄芪组与正常动物组比较需氧菌的量有所增加,统计学差异显著(P<0.001)。而其他几味苦寒药(大黄、黄芩、白芍等)对需氧菌的作用不明显。在各类厌氧菌的分离结果中,各给中药组与正常组比较均有明显差异。给药组之间比较,药性相同的组之间没有显著变化,药性不同的组之间变化显著。通过实验我们发现中药对正常地鼠的肠道菌群是有明显影响的,与正常动物组相比及不同药性组间相比各类菌的增长或减少都具有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7.
肠道黏膜屏障具有防止致病性抗原侵入、维护肠道健康的功能。而肠道菌群是肠道黏膜屏障的重要构成部分,肠道菌群失调会导致肠道黏膜屏障的损伤,引起炎性肠病、肠易激综合征及肝、肾等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因此,本文从肠道黏膜的结构与功能及肠道菌群对其的影响等方面归纳总结肠道菌群对屏障系统的调控作用,从调节肠道微生态平衡、促进黏液分泌、影响紧密连接和肠道上皮通透性、激发肠黏膜免疫、调控肠上皮凋亡、影响肠上皮DNA稳定性及产生特殊代谢产物等方面阐述其作用机制,为临床胃肠道疾病及其并发症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8.
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发病较为隐蔽,机制复杂。目前临床诊断方法具有明显的滞后性,因此寻求更为快速、准确的早期诊断指标对缓解甚至治愈AS显得极为重要。现有的大量研究显示肠道微生物与AS关系密切,且可能通过肠道微生物与遗传因子HLA-B27相互作用、肠道通透性改变介导的肠黏膜IgA免疫应答和炎性因子的过度表达、肠—脑轴、肠道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等机制导致AS的发生发展。本文就AS患者肠道微生物变化及肠道微生态失调与AS的相关性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11例难辨梭菌性肠炎(CDEC)患者的粪便进行10种肠道菌的定量分析,并与20例其他原因腹泻病人和22例健康成人的肠菌比较。结果表明CDEC病人的粪中大肠杆菌和双歧杆菌明显低于两对照组,其他菌类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别,提示大肠杆菌和双歧杆菌的减少在CDEC发病中起重要作用。此外,我们对CDEC病人发病前所用抗生素作了统计分析,结果发现:使用较多的有庆大霉素、氨苄青霉素和先锋霉素  相似文献   

20.
用SD大鼠检测正常肠道肠球菌、肠杆菌、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和类杆菌的细菌易位的变化,采用多指标测试的实验方法以进行分析。通过上述指标检测,为大鼠有关肠道菌群和细菌易位提供一些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