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三种耧斗菜属植物柱头的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了深入了解植物捕获花粉的机制和生殖策略,我们对3种耧斗菜属Aquilegia L.植物华北耧斗菜A. yabeana Kitagawa、无距耧斗菜A. ecalcarata Maxim.和秦岭耧斗菜A. incurvata P. K. Hsiao的雌蕊进行了扫描电镜和荧光显微镜观察,发现其柱头发育的特殊式样。其柱头位于花柱的腹缝面,由花柱腹缝两侧细胞发育成柱头乳突,在花期中从顶端朝花柱基部渐次成熟。伴随花柱向外弯曲,成熟的柱头表面相继呈现,逐渐增加了花粉落置的空间。这种柱头发育的式样通过延长柱头的可授期,增加了植物在不可预测的传粉环境下的繁殖机会。  相似文献   

2.
耧斗菜属花部形态发生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用扫描电镜观察了无距耧斗菜(Aquilegia ecalcarata Maxim .)和北美耧斗菜(A. caeruleaJam es.)雄蕊群和雌蕊群的发生过程,并在光学显微镜下检查了同一雄蕊群不同轮雄蕊小孢子发育的顺序. 发现耧斗菜属雄蕊群的发生是向心发生,而小孢子发育和花药成熟顺序是离心的. 说明该属雄蕊群离心发育是次生现象;它在不同类群中出现,可能具有平行演化的性质,其系统学价值尚需重新评价  相似文献   

3.
同辉 《生命世界》1999,(3):22-22
毛茛科里有许多美丽的观赏植物,耧斗菜属(Aquilegia)是其中重要的一类。它们自然分布于北半球温带,大约有70—120种,因其种间杂交非常容易,所以分类较难。耧斗菜为多年生草本;具2—3回三出复叶;萼片5枚,花瓣状;真花瓣5枚具有中空的距从萼片间...  相似文献   

4.
从乳突拟耧斗菜(Paraquilegia anemoides)乙醇提取物的非碱部分中分得两个二萜类化合物:ent—考兰烷—16β,17—二醇和拟耧斗菜素(paraquilegin)。其中拟耧斗菜素是一新化合物,其结构经光谱解析和化学方法证明为ent—17—咖啡酰氧基-考兰烷—16B-醇。  相似文献   

5.
尖萼耧斗菜幼苗初生维管系统的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王立军  张友民 《植物研究》1993,13(2):132-135
尖萼耧斗莱(Aquilegia oxysepala Trautv.et Mey.)属毛莨科(Ranunculaceae)耧斗菜属(Aquilegia)植物。其幼苗初生维管系统的解剖学研究表明,它与毛莨科的其它属同样,存在一个以子叶节区为中心的两个过渡区。幼苗的初生维管系统可分为上胚轴苗区、子叶节区和下胚轴根区等三个区。解剖研究进一步验证了谷安根等(1990)提出的关于子叶节区理论是客观存在的,同时也为揭示毛莨科植物的起源和演化积累一份新资料。  相似文献   

6.
乳突拟耧斗菜生物碱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乳突拟耧斗菜(Paraquilegia anemonoides)的全草中共分到三个生物碱单体,经光谱分析,鉴定碱Ⅱ,碱Ⅲ为已知化合物:(±)-防巳诺林碱((±)-fangchinoline)和木兰花碱(magnoflorine),碱Ⅰ系首次得到的天然产物,为S,S-二甲基箭毒碱(S, S-O, O-dimethylcurine),本文还更正了cycleadrine的结构。  相似文献   

7.
从乳突拟耧斗菜(Paraquilegia)乙醇提取物的非碱部分中分得两个二萜类化合物:ent-考兰烷-16β,17-二醇和拟耧斗菜素(paraquilegin)。其中拟耧斗菜素是一新化合物,其结构经光谱解析和化学方法证明为ent-17-咖啡酰氧基-考兰烷-16B-醇。  相似文献   

8.
耧斗菜的组织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植物名称 耧斗菜(Aquilegia vulgaris L.)。 2材料类别 幼叶叶片、叶柄。 3培养条件 愈伤组织诱导和增殖培养基:(1)MS+2,4-D0.5-2.0mg·L^-1(单位下同)+6-BA0.5;(2)MS+NAA 0.2-1.5+6-BA0.2;  相似文献   

9.
王玉凤  孟缘  于海航  崔丁元  白云 《广西植物》2023,43(10):1861-1875
AP2/ERF转录因子在植物生长发育和响应非生物胁迫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探究欧耧斗菜(Aquilegia vulgaris)中AP2/ERF对盐胁迫的响应,该研究基于前期试验获得的盐胁迫下转录组数据,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筛选欧耧斗菜AP2/ERF家族基因,分析其生化特征、保守基序、系统进化等,并对其在盐胁迫处理下不同时间的根与叶中的表达量变化进行分析,利用qRT-PCR技术对候选基因表达量进行验证。结果表明:(1)筛选出86个AvAP2/ERF基因,其编码的氨基数目为132~722个,分子量为14 763.30~79 069.47 Da,等电点介于4.49~9.68之间,偏酸性蛋白较多,均为亲水性蛋白; 对AvAP2/ERF蛋白进行亚细胞定位预测,大多数定位于细胞核。(2)二级结构以无规则卷曲和α-螺旋为主,均具有AP2保守结构域,有两个高度保守的基序Motif 1和Motif 2。(3)在盐胁迫下,71个AvAP2/ERF基因表达量发生变化,其中叶片中差异表达基因18个、根中19个; 欧耧斗菜与拟南芥AP2/ERF基因聚类为5个亚家族、15个亚组,通过表达分析及同源关系,确定3个响应盐胁迫的基因AvAP2/ERF-56、AvAP2/ERF-61与AvAP2/ERF-80,其qRT-PCR结果与转录组数据一致。该研究结果为深入探究欧耧斗菜AP2/ERF基因的功能及逆境响应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应用磁珠介导的抑制消减杂交方法,以青藏高原白马雪山流石滩地区植物拟耧斗菜为实验材料,分别在白天与夜晚采样,以白天样品为目标,晚上样品为驱动样品,分离昼夜差异表达的基因。随机挑选了96个差异ESTs克隆并进行测序,测序结果进行blastx网上数据库比对、Blast2go功能注释和KEGG代谢路径分析。结果表明:绝大部分ESTs功能与物质能量代谢、生物合成、蛋白和核酸结合、转移酶活性相关,还有少数与逆境胁迫相关等。这为进一步研究高山植物逆境适应的分子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报道了秦岭蕨类植物新记录科——肠蕨科,其新记录种为川黔肠蕨,该科也是陕西省新记录。文中提供了形态描述和野外照片及植株局部照片,并对其生境特点进行了简要分析。凭证标本藏于陕西理工大学植物标本馆。  相似文献   

12.
香果树一直被认为是中国亚热带中山或低山地区的落叶阔叶林或常绿、落叶混交林中的伴生树种,作者于2010~2011年在陕西周至秦岭北坡进行植物资源调查时,首次发现其野生种群分布,在暖温带的秦岭北坡发现香果树属植物——香果树,将中国该种自然分布区的纬度向北推移了0.5°。  相似文献   

13.
首次报道了小叶铃子香分布于华中地区(湖北省),小叶铃子香植物以往仅在中国西部(陕西和甘肃省)有分布,这也是铃子香属在华中地区的首次分布记录。此发现为进一步阐明该属的生物地理起源和进化提供了新的证据。  相似文献   

14.
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结合查阅标本和文献比对,对秦岭地区芍药属(Paeonia)植物及其地理分布进行修订。结果表明,秦岭地区分布有芍药属8个野生种及1个栽培种,可分为牡丹组(Section Mouton DC.)和芍药组(Sect. Paeonia)。地理分布格局研究表明:芍药组内4个种:草芍药(P. obovata)、美丽芍药(P. mairei)、芍药(P. lactiflora)、川赤芍(P. anomala subsp. veitchii)和牡丹组中的牡丹(P. suffruticosa Andrews)、紫斑牡丹(P. rockii)为秦岭广布种,卵叶牡丹(P. qiui)和杨山牡丹(P. ostii)为秦岭中东部分布种,矮牡丹(P.jishanensis)为秦岭东部分布种。根据修订,给出了秦岭地区芍药属植物分种检索表。  相似文献   

15.
九寨沟自然保护区川金丝猴的分布及种群数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4年2月至5月,对四川省九寨沟自然保护区野生川金丝猴的种群分布、数量及其社会结构进行调查,初步探讨该种群与其他种群在外部形态和社会结构方面的差异性。采用"V"型路线法调查,发现九寨沟保护区共有川金丝猴4群。然后结合长时间的持续跟踪观察,证实家庭单元19个,全雄群3个,能区分不同个体296只。OMU大小平均为12.7只,其中OMU内的成年个体占38%,青少年个体占53%,幼仔占9%。成年与青少年比例为1∶1.39,成年雌雄的比例为3.84∶1。与秦岭种群的外部形态相比,该种群的成年雄性更为壮大,毛发弯曲程度明显;成年雌性毛发略显灰黑色,金黄色暗淡,大部分个体嘴角长有很小的肉瘤;青少年个体毛色泛白。亦发现九寨沟种群倾向于选择海拔偏高(2400—3550 m)的针叶林带活动。  相似文献   

16.
陕西省发现绿臭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陕西省宁强县青木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集了6只臭蛙类标本,经形态特征比较,鉴定为绿臭蛙(Odorrana margaretae),为陕西省首次发现。本文对其特征和分布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7.
郭英兰 《菌物学报》1995,14(Z1):89-102
摘要:本文报道秦岭地区尾孢菌属及其近似属56种,其中有一个新种:秦岭假尾孢(Pseudocercospora qinlingensis Guo, sp. nov.),寄生在苦木科(Simaroubaceae)臭椿属(Ailanthus sp.)上,两个新组合:草霉色链隔孢[Phaeoramularia vexans (C. Massalongo) Guo,comb. nov.].寄生在蔷薇科(Rosaceae)草霉属(Fragaria sp.)上;篙假尾孢[Pseudocercospora dracunculi (Sarwar) Guo, comb. nov.],寄生在菊科(Compositae)牛尾蒿(Artemisia subdigitataMattf.)上和两个中国新记录种:商陆尾孢(Cercospora pircuniae Speg.),寄生在商陆科(Phytolaccaceae)商陆(Phytolacca acinosa Roxb.)上;荚蒾生尾孢(Cercospora viburnicola Ray).寄生在醉鱼草叶荚蒾(Viburnum buddleifolium C. H. Wight)上.新种(Pseudocercospora qinlingensis Guo, sp. nov.)子实体主要生于叶面,子座沿叶斑边缘发生,暗褐色至近黑色,直径40.0-75.0 (-100.0)μm,分生孢子梗紧密簇生,青黄褐色,不分枝,不呈曲膝状,无隔膜,6.5-26.0 × 3.9-6.0μm,分生孢子圆柱形,青黄褐色至中度褐色,非常弯曲,基部平截,具紧密排列地4至多个隔膜,在隔膜处缴缩,32.0-120.0 (-150.0) ×4.0-6.5 (-7.6)μm.新种与寄生在臭椿属(Ailanthus spp.)植物上的臭椿尾孢(Cercospora ailanthi P. Henn.)和臭椿生假尾孢[Pseudocercospora ailanthicola(Patwardhan) Dcighton]不同:臭椿尾孢无子座.分生孢子梗不成簇,分枝,长(50.0-200.0μm),分生孢子倒棍棒一圆柱形,色泽浅(浅青黄褐色),隔膜少(5-7隔),不缢缩,短(15.0-60.0μm);臭椿生假尾孢子实体叶背生,分生孢子梗窄((3.0-4.Spm),分生孢子倒棍棒形,隔膜少((5-8隔),不绣缩,短而窄(20.0-63.0 ×3.0-5.0μm).  相似文献   

18.
在室内查阅标本和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结合野外实际调查,对陕西秦巴山区假繁缕研究工作全面述评。作者认为假繁缕为多年生草本,非一年生草本;支持将日本假繁缕作为假繁缕的异名处理。  相似文献   

19.
研究气候变化下物种适生区的分布格局与变迁,对于物种的保护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选取柴胡(Bupleurum chinense)与狭叶柴胡(Bupleurum scorzonerifolium)在中国地域内的381个有效分布点和36个环境因子,利用MaxEnt模型模拟当前以及未来(2050和2070年)两种气候情景下(RCP4.5和RCP8.5)其适生区的分布格局,并分析了制约其适生区分布的主导环境因子。结果表明:(1)影响柴胡适生区分布的主导环境因子为最湿月份降水量、最干季度平均温度以及海拔。影响狭叶柴胡适生区分布的主导环境因子为最湿月份降水量、温度季节性变化标准差以及海拔;(2)当前气候条件下,柴胡适生区总面积为1.4755×106km2,约占我国国土面积的15.37%,中、高度适生区主要分布在陕西南部、山西东部、甘肃东南部、山东中部、河北中西部等地;狭叶柴胡适生区总面积为1.8034×106km2,约占我国国土面积的18.78%,中、高度适生区主要分布在黑龙江西部和东部、内...  相似文献   

20.
在室内查阅标本和查阅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结合野外实际调查,对秦岭地区紫堇属植物及其地理分布进行全面修订。结果表明:秦岭地区共有紫堇属植物28种,其中5种为秦岭特有种。地理分布格局研究表明:8种为秦岭广布种,7种为秦岭西部分布种,7种为秦岭中部分布种,1种为秦岭东部分布种,3种为秦岭中部和西部分布种,2种为中部和东部分布种。根据修订,给出了秦岭紫堇属植物分种检索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