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熊去氧胆酸的微生物转化条件及其制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416株泡木贼镰刀菌中,筛选出一株92-5菌株,它能在30℃转化石胆酸为熊去氧胆酸.研究了该菌株的最适转化条件,在该条件下,熊去氧胆酸的重量收率为42.3%.建立了适于工业化生产的产物分离制备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熊去氧胆酸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某医院于2014年7月至2015年7月收治的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98例作为临床研究对象,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9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基础治疗,之后对照组患者采用通胆汤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熊去氧胆酸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根据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完全反应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并且肝功能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比较结果具有显著差异性(P0.05)。结论熊去氧胆酸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临床效果良好,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3.
余刚  杨营 《四川动物》1992,11(4):34-34
1991年在都江堰市九甸坪繁殖场和四川养麝研究所对13头黑熊(Selenarctos thibetanus)进行了人工授精,其中1头于1992年2月产1胎1仔,现报道如下。1 采精选体重100kg以上,年龄3岁以上的雄性未手术熊、取胆淘汰熊、取胆熊。用广东省科学院实验工厂生产的DCE—2型电刺激釆精器采精。方法为氯胺酮常规麻醉黑熊,固  相似文献   

4.
熊胆是名贵中药材,素称胆中之王。所含主要成份有牛磺熊去氧胆酸、牛磺鹅去氧胆酸、胆红素、氨基酸等。性味苦寒,具有清热、解毒、消炎化瘀、明目、镇痉安神的功效。用以治疗各种肿疼、惊风。含熊胆的中成药处方多达50个以上。熊胆常被用做制药工业的原料。熊胆的来源,长久以来是靠猎熊取胆。每一个乾燥的熊胆囊是以猎杀一只野生熊为代价而获得的。每个熊胆囊的平均重量为50克。故此药源紧缺而价格昂贵。尤其是常年性大量猎取野熊,与积极保护野生动物、合理利用祖国动物资源的矛盾很大。随着人口的增长所  相似文献   

5.
黑熊(Selenarctos thibetanus Cuv-ier)是具有很大经济价值的野生动物,又是国家二类保护动物。熊胆是名贵的中药,活熊取胆技术已在全国开发应用,但黑熊繁殖技术尚未成熟。至今为止,黑熊的繁殖技术主要是从二个方面进行研究。其一是繁殖场内熊本交繁殖,其二是人工受精。黑熊本交繁殖现已有个别动物园及熊场繁殖产出小熊,但黑熊本交繁殖需修建大面积的繁  相似文献   

6.
牛磺熊去氧胆酸是由熊去氧胆酸的羧基和牛磺酸的氨基之间缩水而形成的结合型胆汁酸。主要介绍了目前四种牛磺熊去氧胆酸合成方法,并对四种方法的优缺点进行了全面的评价,从而为牛磺熊去氧胆酸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7.
总胆汁酸(TBA)是胆甾醇在肝内分解以及在肠肝循环中胆甾酸代谢产物的总称。又分为初级胆汁酸(胆酸、鹅脱氧胆酸)和二级胆汁酸(脱氧胆酸、石胆酸、熊脱氧胆酸)。血清胆汁酸水平反映肝实质性损伤,尤其在急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酒精肝损伤和肝硬化时有较灵敏的改变,是肝病实验诊断的一项重要指征。  相似文献   

8.
绞股蓝总皂苷具有显著的降低血脂的作用,然而其机制尚未明确。课题组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将33只C57BL/6J雄性小鼠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ND组)、模型组(HFD组)和绞股蓝皂苷组(HFD+GP组),分别给予维持饲料和高脂饲料,从16周开始,每日分别灌胃给予绞股蓝总皂250 mg/kg和等体积的空白溶剂,至38周,收集小鼠的血清和肝脏样本。通过HE染色观察肝脏组织的病理变化,检测血清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利用UPLC-MS/MS技术对小鼠肝脏14种胆汁酸含量进行分析,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Cyp7a1、Cyp8b1、Fxr、Shp、Lrh1、Hnf4α基因表达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有明显的脂肪泡结构,给予绞股蓝总皂苷可以明显减轻肝脏组织的病理改变。与模型组比较,绞股蓝总皂苷可以显著降低血清中TC和LDL-C含量,显著降低肝脏中牛磺熊去氧胆酸(TUDCA)、甘氨鹅去氧胆酸(GCDCA)和甘氨脱氧胆酸(GDCA)含量,显著升高肝脏中鹅去氧胆酸(CDCA)、脱氧胆酸(DCA)和牛磺脱氧胆酸(TDCA)含量,并在上调肝脏Cyp7a1、Cyp8b1、Fxr和Lrh1基因表达的同时下调Shp的基因表达。绞股蓝总皂苷降脂作用的潜在靶点可能与FXR介导的胆汁酸代谢通路有关,为进一步深入探讨绞股蓝总皂苷降脂作用及其机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9.
转化石胆酸为熊去氧胆酸的菌种筛选和产物鉴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孙黎  法幼华 《微生物学报》1995,35(3):197-203
筛选到一株泡木贼镰刀菌(Fusarium equiseti)90-9菌株,它能转化石胆酸(Lithocholic acid)为熊去氧胆酸(Ursodeoxycholic acid).该菌转化0.1%(W/V)石胆酸96h,熊去氧胆酸重量收率为38.1%.经各项理化性质,包括熔点、比旋值、红外光谱、核磁共振谱、质谱和元素分析等项鉴定,证明产物为熊去氧胆酸.  相似文献   

10.
赵彤  张宽  黄欣  吴奎武  朱玲玲  范明 《生物技术通讯》2012,23(3):423-425,447
目的:测定不同氧环境下细胞培养基内的实际氧浓度,并探讨在细胞培养过程中,影响培养基内氧含量的因素。方法:利用光纤氧传感探头,对不同氧环境下、不同细胞培养容器中,以及常氧或低氧环境下换液前后RPMI1640培养基内的氧含量进行测定。结果:培养基中的氧含量可以随着外界氧环境的变化而改变;低氧环境下24孔板和35 mm皿中的氧含量要比25 cm2培养瓶稳定;常氧环境下换液使得培养基内的氧含量明显升高,而在低氧环境下换液则对培养基内的氧含量无明显影响。结论:在不同氧浓度下的细胞培养模型研究中,严格控制外界环境中的氧浓度,选用合适的细胞培养容器,并且在换液过程中尽量避免或减少培养基与常氧环境的接触,是维持培养基内氧含量稳定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黑熊广泛分布于我国各地区,由于经济价值高,数量下降,现已列为我国的二类保护动物。近几年,人工活熊体取胆已取得成功,并在一定范围内推广应用。但由于长期取胆后易出现不流胆或少流胆的现象,其原因是否由于肝疾病或胆疾病所引起的有待进一步研究。本文主要为配合熊肝胆疾病临床诊断而提供一些熊的血液生化测定的基础值。材料及方法熊的体重为100—160公斤之间,总计28头,雌雄各为14头。麻醉下从静脉抽饿血。测定项目包括谷丙转氨酶GPT(赖氏法)、谷草转氨酶GOT(赖氏法)、总胆红素(乙醇法)(胆红素标准液是用43.2mg/ml的CoSO4溶液1ml=0.01m…  相似文献   

12.
祖国医学应用动物胆防治疾病有着悠久的历史,在《神农本草经》,中有“鲤鱼胆苦寒,能明目,久服强悍,益志气”等记载。近年来,动物胆固其药用价值高而引起了广泛重视。动物胆主要由胆囊和它裹着的胆汁组成。胆囊主要由动物蛋白及结缔组织等组成。胆汁的组成有胆色素、胆酸、胆固醇、卵磷脂及其它磷脂、脂肪和矿物质。正常生理条件下,动物胆汁在其体内具有促进脂肪酸的吸收,增强脂肪酸活性以及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维生素A、D、E、K)吸收等生理功能。传统中医理论认为,动物胆味苦,性寒,具有清热解毒、消炎、镇咳等功效。研究表明,…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脑微血管内皮细胞氧糖剥夺后条件培养液对PC12细胞的影响.方法:原代培养大鼠脑皮质微血管内皮细胞,传至三代.制备其正常、氧糖剥夺、复糖复氧三种状态条件液,并观察内皮细胞在这三种状态下的形态改变;将这三种条件培养液作用于PC12细胞,分4组:正常对照组(Normal)、正常内皮细胞条件液组(N-CM)、氧糖剥夺内皮细胞条件液组(I-CM)、复糖复氧内皮细胞条件液组(R-CM).每组分别设6h、12 h、24 h、48 h、72 h、96 h、120 h、144 h 8个时间点,MTS/PMS法检测三种脑微血管内皮细胞条件液作用后的不同时间点PC12细胞活性的变化.结果:氧糖剥夺后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发生核固缩等明显病理改变,复糖复氧后这些改变有所恢复.N-CM组、R-CM组与相应时间点的Normal组PC12细胞活性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正常和复糖复氧内皮细胞条件液显著抑制了PC12细胞的增殖和活性.N-CM组、R-CM组与相应时间点的I-CM组PC12细胞活性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正常脑微血管内皮细胞条件液抑制了PC12细胞的活性,氧糖剥夺后的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务件液抑制效应消失,复糖复氧后,这种抑制效应也同时恢复.  相似文献   

14.
1984年10月,四川养麝研究所派员学习北朝鲜人工引流熊胆粉技术以来,我国人工饲养黑熊、棕熊引流熊胆粉遍及全国,这对野生熊类资源保护造成极大影响,已引起有关部门严重关注。黑熊在野外繁殖正常,在动物园的熊山里仅有个别能产仔。1990年,都江堰市动植物药研究所与成都动物园合作,人工配种黑熊9只,在笼养条件下于1991年1—2月,有3只雌兽产仔并成活4只,笼养黑熊几只同时产仔,尚属首次,这为全国养熊单位及个人提供了人工繁殖黑熊的新信息,走自繁自养道路,为保护我国第二类野生动物——黑熊资源迈出了一大步。该所目前正在研究人工采精、冻精及…  相似文献   

15.
腐食酪螨在不同温度和营养条件下生长发育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婷  金道超  郭建军  李莉 《昆虫学报》2006,49(4):714-718
在12.5℃、15℃、20℃、25℃和30℃恒温下,用啤酒酵母粉和玉米粉为饲料,测定了不同温度和饲料条件下腐食酪螨Tyrophagus putrescentiae各个发育阶段和世代的发育历期,获得其在各条件下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结果表明,在本文的实验温度范围内,该螨的发育历期与温度呈负相关,即随着温度的升高发育历期缩短。在各发育阶段不同饲料条件下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都有所差异。用啤酒酵母粉作饲料时,腐食酪螨的全世代历期为48.04天(12.5℃下)和8.41天(30℃下),发育起点温度为10.18℃,有效积温为155.44 d·℃; 用玉米粉作饲料时,全世代历期为78.79天(12.5℃下)和10.77天(30℃下),发育起点温度为10.52℃,有效积温为208.33 d·℃。以成螨体长和体宽为指标,比较了在各温度条件及不同饲料条件对其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饲料对螨体大小有显著影响,温度的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脱氧胆酸对线虫生存和生长发育的影响,了解脱氧胆酸的作用。方法实验对象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其中实验组分为低浓度组、中浓度组和高浓度组。将L1期线虫放于实验组中培养48 h后观察不同浓度的脱氧胆酸对线虫生长的影响,在D0期(幼年成虫期)、D4期(线虫成年后第4天)、D6期(线虫成年后第6天)观察不同浓度的脱氧胆酸对线虫运动能力、抗感染能力、寿命和生殖能力的影响。结果不同浓度的脱氧胆酸对线虫生长的影响未见明显差异。在不同时间、不同浓度脱氧胆酸的作用下,线虫运动能力随着剂量的增加和时间的延长而降低,中高浓度脱氧胆酸可缩短线虫的寿命和降低抗感染能力,并呈剂量依赖性。高浓度的脱氧胆酸可以减少线虫的子代及缩短线虫的产卵时间。结论脱氧胆酸不影响线虫的生长。大剂量的脱氧胆酸对线虫可能存在量效和时效的生殖毒性作用和慢性毒性作用,缩短线虫的寿命,降低线虫的运动及抗感染能力,其作用机制仍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异甘草酸镁联合熊去氧胆酸治疗自身免疫性肝炎及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7月到2014年7月于我院就诊的自身免疫性肝炎及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68例,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各34例,对照组进行熊去氧胆酸治疗;观察组联合熊去氧胆酸和异甘草酸镁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34例患者有效率88.2%,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为52.9%,观察组治疗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联合异甘草酸镁和熊去氧胆酸治疗自身免疫性肝炎及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有良好效果,治疗可起到抗炎、调节免疫作用,改善患者肝功能生化指标。  相似文献   

18.
在不同温度、pH条件下,测定了藻胆蛋白短肽中天然色素基团的稳定性,确定了最适保存条件。研究了样品中乙醇含量、微量元素及稳定剂β-胡萝卜素和维生素C对藻胆蛋白短肽的影响。找出了可使其更稳定的添加剂。  相似文献   

19.
高盐浓度条件下分离了蓝细菌Anacystis nidulans R-2的藻胆体,藻胆体中存在一种43kD的蛋白。Western blotting分析表明,该蛋白能与蓝细菌Fd:NADP氧还酶中FNRE占构域的抗体发生反应,解聚的藻胆体具有FNR黄递酶的活性,初步证明该43kD蛋白就是Fd:NADP氧还酶。Triton X-114分相实验表明,这种43kD的蛋白不能进入Triton X-114相。对藻胆体的部分解聚合实验表明,富含外周杆的组分中不存在43kD的蛋白。  相似文献   

20.
李荣贵  汪靖超 《植物学报》2005,22(3):302-306
高盐浓度条件下分离了蓝细菌Anacystis nidulans R-2的藻胆体, 藻胆体中存在一种43 kD的蛋白。Western blotting 分析表明, 该蛋白能与蓝细菌Fd:NADP+氧还酶中FNR结构域的抗体发生反应, 解聚的藻胆体具有FNR黄递酶的活性, 初步证明该43 kD蛋白就是Fd:NADP+氧还酶。TritonX-114分相实验表明, 这种43 kD的蛋白不能进入TritonX-114相。对藻胆体的部分解聚合实验表明, 富含外周杆的组分中不存在43 kD的蛋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