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 毫秒
1.
武汉东湖周丛原生动物生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作者于1963年12月-1964年12月对东湖Ⅳ、Ⅴ两个采样站的聚草、金鱼藻、黄丝草上周丛原生动物进行了周年的定性和定量的观察。共观察到175种周丛原生动物,其中真周丛原生动物占62.9%,伪周丛原生动物占37.1%。两个采样站、三种水草上原生动物数量周年变动均有共同的趋势,即在低温的冬季出现数量高峰,左右数量变动的优势种类是钟形钟虫,占周丛原生动物总数的80-90%。在Ⅴ站同期进行人工基质上周丛原生动物生态比较,表明其优势种类与水草上相同,但群集速度却以水温高的8-9月份为最快。通过金鱼藻生物量、金鱼藻上和人工基质上原生动物数量三者关系的分析,认为影响周丛原生动物数量变动的重要因子是水草本身的生长情况。文中分析了周丛原生动物与水体污染程度的关系,指出着生原生动物是迅速监测水体污染程度的优良指示生物。  相似文献   

2.
武汉东湖周丛原生动物六新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报道武汉东湖周丛原生动物的6种纤毛虫新种:绿累枝虫Epistylis chlorelligerum sp. nov.、斗鞘居虫Vaginicola cupulata sp. nov.、弯鞘居虫Vaginicola curvata sp. nov.、褶鞘居虫Vaginicola plicata sp. nov.、大靴纤虫Cothurnia magna sp. nov.、多纹平鞘虫Platycola multistriata sp. nov.。    相似文献   

3.
4.
原生动物在水体物质循环中起着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从原生动物变化看武汉东湖富营养化的发展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7  
作者于1981年3月至1982年4月对武汉东湖Ⅱ站的原生动物进行了定量采集,采集结果与1962年该站的原生动物的种群数量变动作了比较。二十年内Ⅱ站的原生动物年平均量增加了2.3倍,平均每年增长294个/升。原生动物的数量增长与湖水中饵料生物(如藻类、细菌)和营养物质(如氮、磷)数量的增加是密切相关的。年数量变动的春季高峰期比过去提早出现,秋季高峰期则比过去延续的时间长,高峰期的原生动物的数量都比过去高。种类组成、特别是优势种发生了演替。通过对Ⅱ站原生动物多样性指数的改变、种量季节变动特征的分析,作者认为东湖的中心区在加速富营养化的进程,并且正向受到有机质严重污染的水果湖区(Ⅰ(Ⅳ))站过渡。    相似文献   

6.
杭州西湖周丛原生动物的初步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湖自1981年开始引入钱塘江水流。1981年引水量为8.3×10~6t,1982年为6.78×10~6t,1983年为6.4×10~5t。引流的目的,除补给西湖水源不足外,主要在于稀释西湖水质使之更适合风景湖泊的要求。作者于1984年1—12月对西湖水体进行了周丛原生动物的种类和数量的研究,以期了解引流对西湖水生态的改善情况。一、挂片点和工作方法钱塘江水流经玉皇山隧道出口,由明渠道引入西湖的小南湖、西里湖,再沿苏堤六座桥洞流入西湖本体湖。出水口在少年宫湖区,有闸  相似文献   

7.
武汉东湖石龙芮生长和种群生态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过对武汉东湖石龙芮种群的周年野外观测结果,将石龙芮生活史划分为幼苗期、拔节期、分枝期、花果期、衰亡期、休眠期。石龙芮种群态存活曲线是DeeveyⅢ型。同时,石龙芮种子颗粒小,数量大(可达8.728×105ind/m2)是一种典型的r-对策植物。在花果期,石龙芮的最大生物量(干重)可达596g/m2,其中各器官中以叶的贡献为最大,果实次之,但干湿比以果实为最高,达0.282。通过对石龙芮种群及其生长基质喜旱莲子草植毡层株高的测量,发现两者在时间生态位上相互弥补,从而避免了生长高峰的重叠,表现出一种互惠共生的关系。此外,石龙芮株高和生物量之间相关显著。    相似文献   

8.
武汉东湖的轮虫   总被引:15,自引:5,他引:15  
本文根据1973—1975、1979—1982年在武汉东湖进行的调查资料,并与1962—1963年他人的研究结果对比,总结了20年来,在东湖2个采样站上轮虫的种类演替和数量的变动。轮虫的种类明显地减少。Ⅰ站由1962—1963年的68种至1982年减为44种;Ⅱ站由56种减为49种。由原来Ⅰ站种类多于Ⅱ站演变为Ⅱ站多于Ⅰ站。轮虫的数量急剧增加。Ⅰ站轮虫的年平均值由1962—1963年的687个/升至1982年上升为3,555个/升;Ⅱ站由332个/升上升为1,538个/升。轮虫总数的变动曲线呈夏季和秋季二个高峰,冬、春季轮虫的数量均很低。本文从生态学的角度,对轮虫种类演替及其数量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武汉东湖的轮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1973—1975、1979-1982年在武汉东湖进行的调查资料,并与1962—1963年他人的研究结果对比,总结了20年来,在东湖2个采样站上轮虫的种类演替和数量的变动。轮虫的种类明显地减少。Ⅰ站由1962—1963年的68种至1982年减为44种;Ⅱ站由56种减为49种。由原来Ⅰ站种类多于Ⅱ站演变为Ⅱ站多于Ⅰ站。轮虫的数量急剧增加。Ⅰ站轮虫的年平均值由1962-1963年的687个/升至1982年上升为3,555个/升;Ⅱ站由332个/升上升为1,538个/升。轮虫总数的变动曲线呈夏季和秋季二个高峰,冬、春季轮虫的数量均很低。本文从生态学的角度,对轮虫种类演替及其数量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武汉东湖沉积物的环境地球化学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武汉东湖沉积物的地球化学过程受到人类活动的较大影响。本文报道该湖沉积物的沉积性状和CN、P、Si、Ca、Mg、Fe、Al、Mn、Cu、Pb、Zn、Cd诸元素在沉积层序中的分布,研究了这些元素的地球化学。通过对东湖污染状况和类型的分析,指出营养物质的积累是导致湖泊生态环境恶化的重要原因,提出可用磷含量作为划分东湖沉积物污染程度的指标的观点。  相似文献   

11.
根据1973—1975年对东湖底栖动物的调查研究结果,列出了31种东湖底栖动物的名录,比较了各湖区各类动物的现存量及其在不同年份的变动情况,进而估算了全湖底栖动物资源的蕴藏量。此外还分析了7个优势种在现存量中的意义及分布型式。环境分析表明:底栖动物的密度有随水深的增加而递减的趋势。昆虫和寡毛类在密度和生物量方面从属于湖水中总氮和总磷的含量,它们的生物量与湖水的有机物耗氧量也有从属关系。对以上关系进行了简单的数学描述。讨论了底栖动物在渔业上的合理利用问题,测算了湖中底栖动物的供饵能力,提出了青鱼和杂食性鱼类的增放量。从水质生物监测的角度,根据底栖动物的密度或生物量推算出五项生物指标数值,对各湖区污染程度和年变化情况作了初步评价。    相似文献   

12.
武汉东湖铜锈环棱螺种群变动和生产量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本文报道了东湖环棱螺的种群密度、年龄结构、种群增长率和生物量、生产量、P/B系数及其在不同湖区中的季节变化;用指数生长模型计算种群增长率。以累计总增长的方法估算种群生产量。研究结果表明,水果湖区铜锈环棱螺年平均生物量为554.37克·米-2,累计生产量为604.99克·米-2·年-1,P/B系数为1.09;郭郑湖区平均生物量为286.74克·米-2,生产量为308.99克·米-2·年-1,P/B系数为1.08。本文还对影响铜锈环棱螺的种群变动和生产量的生态因子作了扼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13.
杭州西湖水域微生物的生态调查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对杭州西湖水域微生物生态调查结果表明:(1)有机营养型细菌在富营养化程度较重的岳湖分布较多,而无机营养型细菌在水质较好的小南湖丰度较大;(2)许多微生物类群在温度较高的季节数量反而较少;(3)西湖经综合治理后,异养型细菌和大肠菌群数量有显着减少,但近年又有增加的趋势;(4)西湖水体中的微生物以假单胞菌属的细菌较多,而底泥中芽孢杆菌属的细菌占优势。    相似文献   

14.
武汉东湖浮游病毒的丰度及多样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运用透射电镜及荧光显微技术 ,对富营养化的武汉东湖中浮游病毒丰度及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电镜观察和计数结果显示 ,东湖中浮游病毒的丰度达到 10 8个 /mL。荧光显微镜计数结果约是电镜计数结果的 2 72倍 ,差异极显著 (P <0 0 1)。在东湖超富营养区的水样中观察到了多种与各种病毒形态类似的颗粒 ,其中大部分与噬菌体和噬藻体类似 ,具多种形态的尾部和六边形头部。还有一些线状、杆状、子弹形等形态的病毒粒子。研究结果显示东湖水环境中的浮游病毒不仅丰度极高 ,而且种类丰富。提示浮游病毒在东湖水环境和水生态系统中可能扮演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15.
武汉东湖桡足类的生态学演变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根据1962-1963,1974-1975,1979-1991年在武汉东湖进行的调查资料,考察了过去三十年内在东湖两个代表性采样站桡足类的种类组成及现存量的变化。结果表明:桡足类种类数由60年代的14种减少为90年代的7种,I、Ⅱ站在种类组成的差别趋于消失。统计结果表明,东湖桡足类现存量以80年代初、中期较高。但在水平分布格局上却发生了根本变化,由1987年前的I站现存量高于Ⅱ站,至1987年后Ⅱ站高于I站。本文还就影响东湖桡足类演变的生态因子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6.
武汉东湖浮游动物数量和生物量变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了东湖Ⅰ、Ⅱ站1974—1975,1979—1980四个周年浮游动物种类组成和现存量的调查结果。束湖浮游动物的种类在减少,Ⅰ、Ⅱ站间种类组成的差别亦在缩小。浮游动物现存量的总趋势为逐渐增加。年数量变动曲线一般有夏季和秋季两个高峰,秋季高峰比夏季高峰更为突出。浮游动物总数的消长完全受原生动物数量的支配。年生物量的变动曲线不甚规则,不同的年份,Ⅰ、Ⅱ站均有所不同,以冬、春两季的生物量较高。四年年平均生物量统计结果:Ⅰ站原生动物占浮游动物总量的18.93%,轮虫占25.25%,枝角类占46.02%,桡足类占9.80%;Ⅱ站原生动物占总量的13.92%,轮虫占15.24%,枝角类占58.93%,桡足类占11.91%。本文还对影响浮游动物现存量变动的生态因子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7.
武汉东湖的浮游绿藻、甲藻和隐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1981年9月至1982年8月间,每月定期从东湖的2个采集点,共采得24号东湖标本。经鉴定有绿藻门、甲藻门、隐藻门藻类共91种(包括变种、变型),其中有1个新种,1个新变型,以及11个种,1个变种和3个变型为我国的新记录。在鉴定的这些种类中,有12种是有机质丰富的、水体中常见的种类,占整个绿藻种数的14%。一年内各个月中多次出现的种类,在有机质丰富的水体中,常见的种类就占将近半数。鼓藻种类和数量很少。优势种类主要以蓝藻为主,这些特点都说明与东湖的富营养化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武汉东湖后湖区浮游甲壳动物群落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鲁敏  谢平 《水生生物学报》2002,26(2):123-129
武汉东湖后湖湖区浮游甲壳动物群落结构从60年代至90年代发生了十分显的变化。浮游甲壳动物的物种丰度下降非常明显,枝角类的种类数从60年代的47种下降至90年代的17种,桡足类的种类数由60年代的14种下降为90年代的9种。60年代枝角类的优势种隆线Sou一亚种在90年代被短尾秀体Sou所取代,60年代的两种优势哲水蚤-长江新镖水蚤与特异荡镖水蚤的优势在90年代消失,而60年代很少的一种剑水蚤-台湾温剑水蚤在90年代跃升为优势种。随着滤食性鱼类密度的上升,枝角类的密度从60年代至90年代显下降。哲水蚤1997及1998年的密度明显低于60年代的密度。研究表明,浮游甲壳动物群落物种丰度的下降与后湖湖区沉水植被的退化有关,而优势种的演替主要受滤食性鱼类密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应用淀粉凝胶电泳研究了从湖北鸭儿湖污染区采集的较耐污染的摇蚊复合组幼虫,结果发现:在取样种群中存在高活性的β酯酶(EST),其电泳迁移率与致倦库蚊实验参考系均不同;从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GPD)染色结果发现,其酶谱与已报道的库蚊GPD染色结果有很大不同,在污染最重的1号氧化塘的摇蚊复合组幼虫的GPD没有表达;但在中度污染的2、3号氧化塘中,摇蚊复合组幼虫GPD位点呈现明显多态现象。群体遗传学分析结果表明,取样种群由于杂合子不足造成种群偏离哈迪-温伯格平衡。所分析的2号、3号、4号塘三个亚种群之间遗传差异不显,有效迁移个体数比较少,亚种群间基因流动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