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可溶性血纤蛋白促进细胞伸展及其作用机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可溶性血纤蛋白(solublefibrin,SF)为血纤蛋白单体和血纤蛋白原1∶2的复合物.现已知在血液凝固系统被激活的病理状态下,存在于循环血液中,然而它的生理作用仍然不明.首次发现细胞能在固定的SF上伸展,并能被外源性SF及精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RGD)合成肽所抑制,但不能被血纤蛋白原和血纤蛋白单体所抑制,提示SF形成后其结构变化是引起细胞伸展的关键.片段X(缺乏RGD2序列的血纤蛋白原片段)与血纤蛋白单体形成的复合物,使细胞伸展活性明显减低,提示在SF结构中,血纤蛋白原的RGD2序列在细胞伸展中起重要作用.同时发现DIC患者血浆中的SF也具有细胞伸展活性.SF作为一个粘附分子在体内血栓形成过程中起重要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2.
李岩  李建远 《生物磁学》2013,(3):561-563
核纤层普遍存在于高等真核细胞的细胞核中,向外与内层核膜上的蛋白结合,向内与染色质的特定区段结合,其主要成分是核纤层蛋白。核纤层蛋白主要参与细胞核的形状和大小的维持、核膜的组织、DNA的复制及有丝分裂。近年来的研究表明,核纤层蛋白与许多人类疾病密切相关。目前,核纤层蛋白在人类的各种组织和细胞中已有比较系统的研究,并且呈组织特异性及发育时序性表达。本文将就核纤层的最新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在医药方面,Genentech已将胰岛素基因工程制品投入市场;人生长激素及α干扰素正在等待食品及药物管理局批准;γ干扰素及血纤蛋白溶酶激活剂(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正在进行第二期临床试验。  相似文献   

4.
A型核纤层蛋白由LMNA基因编码,为核纤层的主要成分,呈动态网状结构,位于核膜下层,起重要的机械支持作用,直接或间接与染色质相互作用,在维持染色质结构、转录、DNA复制和细胞凋亡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LMNA基因及其编码蛋白lamin A/C异常能引起一组人类遗传病,称为核纤层蛋白病.为深入了解A型核纤层蛋白的正常生理功能及其在相关核纤层蛋白病中的作用,本文就A型核纤层蛋白的结构分类、修饰组装、动力学、相互作用蛋白及相关核纤层蛋白病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华广虻溶纤活性蛋白 (TAFP)经血纤蛋白平板法和试管凝块法测定表明 ,TAFP只具有纤溶酶作用 ,不具有激活纤溶酶原的作用 .TAFP的最适 p H为 7.5,且在 p H为 6.0时最稳定 .蛋白水解酶抑制剂对 TAFP的抑制作用显示 :STI>antipain>SBBI>antitrypsin>TLCK>leupeptin>bacteracin>PMSF>TPCK,金属蛋白酶抑制剂 1 ,1 0 - phenanthroline对 TAFP没有抑制作用 .TAFP能显著的延长大鼠出血时间、抑制血小板聚集性 ;显著降低血浆中血纤蛋白原含量、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 ;减慢血沉速度  相似文献   

6.
为了实现外源蛋白在大肠杆菌中的可溶性表达,利用硫氧还蛋白作为分子伴侣构建双顺反子翻译偶联表达载体pDICT。将大肠杆菌硫氧还蛋白基因插入到pET22b载体NdeI和EcoR I位点之间,同时在硫氧还蛋白编码基因的终止密码子前加入核糖体结合位点,构建成双顺反子翻译偶联表达载体pDICT。将蚓激酶基因F238克隆到该载体,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并诱导表达。SDS-PAGE结果表明,所表达的蚓激酶F238是可溶性蛋白。利用血纤维蛋白法对表达产物进行活性测定,重组蚓激酶F238不仅具有纤溶酶活性,而且具有激活纤溶酶原的激酶活性。该双顺反子翻译偶联表达载体的构建,为在大肠杆菌中可溶性表达外源蛋白提供了新方法。  相似文献   

7.
人工合成了血纤蛋白粘附肽基因,构建了粘附肽与低分子量单链尿激酶cDNA的融合基因,在大肠杆菌中表达了融合基因。融合基因表达产物的抗原性和天然尿激酶相同,并具有尿激酶的溶纤活性和粘附肽的抗纤维蛋白单体聚合的功能。  相似文献   

8.
人纤维蛋白原经人凝血酶和浙江蝮蛇毒类凝血酶作用后,释放出血纤纤肽A和血纤肽B,二者可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离鉴定。人凝血酶首先释放出血纤肽A,浙江蝮蛇毒类凝血酶则先释放出血纤肽B,甚至在纤维蛋白凝聚之前,血纤肽B的释放量早已达到极值,即使凝块形成后,血纤肽A与血纤肽B之比仍为1:3。人凝血酶在钙离子存在下,作用于纤维蛋白原时,其凝聚时间缩短,血纤肽A释放量不变,血纤肽B释放量则增高。在同样条件下,浙江蝮蛇毒类凝血酶作用时,血纤肽A释放量无明显变化,血纤肽B释放量却降低近1/3。无论是人凝血酶还是浙江蝮蛇毒类凝血酶,当与纤维蛋白原在2M尿素存在下反应时,均无可见凝块形成,但在37℃下用350nm光吸收监测其聚合过程仍可见光吸收上升,溶液呈乳白色。本文首次报道用电子显微镜观察比较了人凝血酶和浙江蝮蛇毒类凝血酶作用人纤维蛋白原后所形成的凝块结构。前者形成的结构致密,纤维长而细;后者形成的结构松散,较透明,纤维短而粗,这种结构更易为体内纤溶系统所降解。  相似文献   

9.
人工合成了血纤蛋白粘附肽基因,构建了粘附肽与低分子量单链尿激酶cDNA的融合基因,在大肠杆菌中表达了融合基因。融合基因表达产物的抗原性和天然尿激酶相同,并具有尿激酶的溶纤活性和粘附肽的抗纤维蛋白单体聚合的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斑马鱼核纤层蛋白(lamins)的重要遗传信息。方法在UCSC、Vega及Ensemble数据库上收集了不同物种核纤层蛋白家族相关蛋白质序列,利用Clustal X工具进行分析,并用MEGA 4.0软件绘制进化树;通过NCBI网站上BLAST工具将斑马鱼核纤层蛋白的蛋白质序列与不同物种的相对应的蛋白质序列进行对比,最后将人类、小鼠及斑马鱼的lamins基因信息,进行共线性分析。结果对核纤层蛋白相关基因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后显示斑马鱼的核纤层蛋白与人类的相似程度高,推断lmna、lmnb1和lmnb2基因在进化过程中高度保守。结论编码斑马鱼lamins的基因lmna、lmnb1和lmnb2等可能是人类LMNA、LMNB1和LMNB2等基因的直向同源物。  相似文献   

11.
在单链尿型纤溶酶原激活剂中试生产中 ,用不同的方法对产品蛋白含量进行测定 ,得到的结果常常存在很大差异。通过对紫外法和 Lowry法的比较分析 ,我们认为紫外法更适用于单链尿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生产中的产品的蛋白含量测定  相似文献   

12.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纤突蛋白裂解与致病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冠状病毒的致病机理一直不清楚。对副粘病毒和正粘病毒的研究结果表明病毒的致病力与病毒纤突蛋白裂解程度有关,反过来纤突蛋白裂解程度是由纤突蛋白的连结多肽的氨基酸顺序决定的。本文试图从IBV致细胞病变作用,纤突蛋白裂解状态和连结多肽氨基酸顺序三个方面探讨IBV的致病机理。结果表明,IBV毒株在不同细胞培养(CK.CEF和Vero)中,从宿主细胞范围、致细胞病变作用和引起细胞融合几项指标表现了不同的致病力,但不同毒株从同一种细胞释放后其纤突蛋白的裂解程度无差异。连结多肽的氮基酸序列表明23株IBV的连结多肽均由5个氨基酸组成即二对碱性氨基酸Arg—Arg和Arg—Arg,中间由苯丙氨酸或丝氨酸联接。这些结果说明在致病机理方面,冠状病毒可能不同于副粘病毒和正粘病毒。  相似文献   

13.
低分子量单链尿激酶(scu-PA-32)可通过激活纤溶酶原转变成纤溶酶溶解血栓,其溶栓具有一定的选择性,出血副作用比双链尿激酶小,但缺少对纤维蛋白的特异亲和力;2种血纤蛋白粘附肽(四肽A4;十二肽A12)都可和纤维蛋白特异性地结合,具有抗纤维蛋白单体聚合的功能,并因此有一定的抗血栓形成作用。本研  相似文献   

14.
采用35%和65%的饱和硫酸铵分级沉淀法,获得蚯蚓纤溶酶活性蛋白,并对其纤溶酶的分子量,纤溶酶对其底物专一性,温度对纤溶酶的影响,纤溶酶最适pH值和pH值稳定性,纤溶酶的等电点,抑制剂对蚓蚯纤溶酶的影响几方面的测定,从而确定了蚯蚓纤溶酶的生物化学性质。  相似文献   

15.
核纤层由A和B两种核纤层蛋白及核纤层蛋白结合蛋白组成。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A、B两种核纤层蛋白与内核膜蛋白在细胞完成各项生理功能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细胞核的装配、遗传物质的复制、转录以及维持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等。本综述了近几年的最新研究成果,其中包括:对新发现的大量的内核膜蛋白的鉴定,核纤层蛋白和内核膜蛋白在细胞核的装配和间期细胞中的独特作用,同时从细胞生物学角度探讨了核纤层蛋白的突变与疾病的关系,为真核细胞核纤层及其相关结构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重要线索。  相似文献   

16.
核纤层蛋白(lamin)是中间纤维蛋白家族的重要成员,其多聚体组成的网格状结构紧贴于核膜内侧,在维持细胞核的正常及有丝分裂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编码核纤层蛋白的基因尤其是lamin A编码基因(LMNA)突变会引起一系列的疾病,即核纤层病(lami-nopathy)。该文就核纤层蛋白和核纤层病的关系进行综述,有助于读者了解核纤层蛋白的重要性,也为核纤层病的治疗提供线索。  相似文献   

17.
应用细胞成分选择性抽提方法,结合非树脂包埋去包埋电镜技术显示悬浮培养的胡萝卜细胞和银杏雄性生殖细胞均具有核纤层结构,免疫印迹反应证明这两种细胞的核纤层由A型和B型核纤层蛋白组成;至少分别含有66ku,84ku和66ku,86ku多肽,免疫胶体金标记将这些蛋白定位在核周缘,光镜和电镜原位分子杂交显示植物细胞具有与动物细胞核纤层蛋白cDNA同源的序列存在;其mRNA分选的部位主要分布在靠近核膜周围的胞质部分,实验结果证明植物细胞确实存在核纤层.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持续正压通气治疗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HS)并发心房纤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月到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OSAHS并发心房纤颤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持续正压通气治疗,两组均治疗1年。分析治疗前、后两组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左心射血分数(LVEF)、脑钠肽(BNP),并比较两组心房纤颤转复率、复发率和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实验组HR、SPO2、LVEF以及BNP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心房纤颤转复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心房纤颤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持续正压通气治疗OSAHS并发心房纤颤具有较好的效果,有利于改善心功能,提高心房纤颤转复率降低房纤颤复发率。  相似文献   

19.
对古代本草著作中记载的"桑黄"的名称、形态特征和药用功效等方面做了补充考证。根据历代本草文献中记载的"桑黄"的特点,将其与现代药用真菌粗毛纤孔菌进行了生境、形态特征和药用功效等3个方面的比较考证,并结合粗毛纤孔菌的现代药理活性方面研究成果,认为古代中药"桑黄"应为多孔菌科真菌粗毛纤孔菌。  相似文献   

20.
核纤层蛋白是一种存在于真核细胞核膜下的中间丝纤维蛋白,是细胞核中重要的骨架蛋白,对维持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具有重要作用。其基因突变会引起一系列的遗传性疾病,称为核纤层蛋白病。这些疾病在细胞水平表现出氧化应激和DNA损伤的特征,提示核纤层蛋白在氧化应激和DNA损伤反应中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主要就A型核纤层蛋白在氧化应激、DNA损伤反应中的作用机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