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DNA损伤是影响配子发生和胚胎发育的关键因素之一。卵母细胞容易被各种内外源因素(如活性氧、辐射、化疗药物等)诱发DNA损伤。目前研究发现,对于各类DNA损伤,各发育阶段的卵母细胞能够做出相应的DNA损伤反应,通过复杂的机制对DNA进行修复或者启动细胞凋亡。相比于进入生长阶段的卵母细胞,原始卵泡卵母细胞更容易被DNA损伤诱导凋亡。DNA损伤不易诱导卵母细胞减数分裂成熟进程停滞,然而携带DNA损伤的卵母细胞的发育能力明显下降。在临床上,衰老、放疗和化疗是导致女性卵母细胞DNA损伤、卵巢储备降低和不孕的常见原因。为此,人们尝试了能够减轻卵母细胞DNA损伤和增强DNA修复能力的多种方法,试图保护卵母细胞。本文对哺乳动物的各发育阶段卵母细胞的DNA损伤与修复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并讨论了其潜在的临床价值,以期为生育力保护提供新的策略。 相似文献
2.
都柏林念珠菌是新命名的可以产生芽管和厚壁孢子的致病念珠菌,常规的实验室检测方法很难将其与白念珠菌相鉴别。本文综述了都柏林念珠菌和白念珠菌的生物形态学特征及形态学、血清学、分子生物学鉴别进展。 相似文献
3.
DNA损伤修复基本方式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DNA损伤修复基因可修复由不同原因导致的DNA损伤.从而保护遗传信息的完整性。DNA损伤修复有3种基本形式,即碱基切除修复、核苷酸切除修复和错配修复。本文综述了DNA损伤修复3种基本形式的研究进展情况并讨论了DNA链断裂重组和重接合修复及DNA聚合酶绕道修复DNA损伤。 相似文献
4.
逆转座子样元件Tcal用于白色念珠菌的分类鉴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已分离到一中等重复序列以及具有逆转座子样结构的元件Tcal。Tcal两端存在两个完全相同同向排列的序列LTR388bp,中间被一5.5kbDNA片段隔开。以alpha及Tacl为探针对40多种来自美国和中国的临床分离到的致病菌株进行杂交分析,根据杂交图谱,这些白色念珠菌可被分成若干组、令人感兴趣的是来自同一地区菌种的遗传相关性比来自不同地区的大,比较URA3等基因的杂交结果,支持这种分析,尚未观察 相似文献
5.
生物有机体基因组DNA经常会受到内源或外源因素的影响而导致结构发生变化,产生损伤;在长期进化过程中,有机体也相应形成了一系列应对与修复损伤DNA,并维持染色体基因组正常结构功能的机制。其中DNA损伤检验点(DNA damage checkpoint)就是在感应DNA损伤的基础上,对损伤感应信号进行转导,或引起细胞周期的暂停,从而使细胞有足够的时间对损伤DNA进行修复,或最终导致细胞发生凋亡。DNA损伤检验点信号转导途径是一个高度保守的信号感应过程,整个途径大致可以分为损伤感应、信号传递及信号效应3个组成部分。其中3-磷脂酰肌醇激酶家族类成员ATM(ataxia-telangiectasia mutated)和ATR(ataxia-telangiectasia and Rad3-related)活性的增加构成整个途径活化的第一步。它们通过激活下游的效应激酶,Chk2/Chk1,通过协同作用许多其他调控细胞周期、DNA复制、DNA损伤修复及细胞凋亡等过程的蛋白质因子来实现细胞对DNA损伤的高度协调反应。近十几年,随着此领域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逐步揭示了DNA损伤检验点途径发生过程中,各种核心组分通过与不同调节因子、效应因子及DNA损伤修复蛋白间的复杂相互作用,以实现监测感应异常DNA结构并实施相应反应的机制;其中,检验点衔接因子(mediators)及染色质结构,尤其是核小体组蛋白的共价修饰在调控ATM/ATR活性,促进ATM/ATR与底物间的相互作用以及介导DNA损伤位点周围染色质区域上多蛋白复合物在时间与空间上的动态形成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人们也开始发现DNA损伤检验点途径与DNA损伤修复、基因组稳定性以及肿瘤发生等过程之间某些内在的联系。该反应途径在通过协调细胞针对DNA损伤做出各种反应的基础上,直接或间接地参与或调控DNA损伤修复过程,并与DNA损伤修复途径协同作用最终保证染色体基凶组结构的完整性,而检验点途径的改变,则会引起基因组不稳定的发生,包括从突变频率的提高到大范围的染色体重排,以及染色体数量的畸变。如:突变发生在肿瘤形成早期,会大大增加肿瘤发生的几率。文章将对DNA损伤检验点途径机制及其对DNA损伤修复、基因组稳定性影响的最新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由于体内外因素的影响,DNA损伤是生物生命周期中的常见现象,如果得不到及时的修复,DNA损伤的积累将导致基因组的不稳定及染色质的异常,并可能导致肿瘤的发生发展。SUMO化修饰是体内一个重要的蛋白质翻译后修饰,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SUMO化修饰与多个参与DNA损伤反应、维持基因组稳定的蛋白质相关,有可能参与肿瘤的发生。本文将阐述SUMO化修饰与DNA损伤修复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衰老是细胞的重要生命现象之一,衰老假说之一认为细胞中残留DNA损伤的积累可加速细胞的衰老.因此,细胞内DNA损伤监测及修复系统的正常运行与细胞衰老调控密切相关,DNA损伤监测及修复相关酶如PARP、DNA-PK、ATM、p53等在细胞衰老中的调控作用日益受到广泛关注.研究这些蛋白质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在细胞衰老过程中的调控功能,有利于揭示DNA损伤应激、损伤修复调控与细胞衰老之间的内在联系,为抗衰老研究及从衰老角度治疗肿瘤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DNA损伤的发生与积累是造成细胞功能紊乱的根本原因,也是引起衰老与肿瘤等疾病发生的关键事件。为维持机体自身遗传物质的完整性与稳定性,生物体内拥有多种针对不同类型DNA损伤的修复方式。Sirtuin蛋白是一组NAD+依赖的、高度保守的组蛋白去乙酰化酶,可通过去乙酰化作用调节众多底物蛋白质的表达、活性与稳定性。 近来的研究显示,DNA损伤修复途径的多个关键蛋白质是Sirtuin的下游底物。Sirtuin蛋白通过调节同源重组修复、非同源末端修复、核苷酸切除修复等途径中的核心蛋白质参与修复包括双链断裂(double stranded breakes, DSBs)在内的多种DNA损伤类型,从而在维持基因组稳定性、寿命以及细胞能量代谢调节等一系列生物学作用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本综述将介绍近年来Sirtuin与DNA损伤修复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9.
DNA的紫外线损伤与修复张海赖兵(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化学及分子生物学系,北京市100871)DNA的损伤是指在外界因素作用下,DNA的结构发生变化,DNA损伤通过转录,翻译的产物———RNA与蛋白质,来作用细胞,并影响其代谢。为了防止DNA损伤... 相似文献
10.
白念珠菌是人类正常菌群,也是致死性真菌感染最重要的病原体之一。目前,白念珠菌致病的决定性机制仍未明确,其对宿主的致病性主要取决于菌体的毒力因子、菌体与宿主相互作用两方面。能量代谢是白念珠菌生长繁殖的基础,也是影响其致病性的重要因素。深入研究白念珠菌能量代谢特征,探索其在致病过程中的作用,或可为发现新的药物靶点奠定基础。白念珠菌是人类正常菌群,也是致死性真菌感染最重要的病原体之一。目前,白念珠菌致病的决定性机制仍未明确,其对宿主的致病性主要取决于菌体的毒力因子、菌体与宿主相互作用两方面。能量代谢是白念珠菌生长繁殖的基础,也是影响其致病性的重要因素。深入研究白念珠菌能量代谢特征,探索其在致病过程中的作用,或可为发现新的药物靶点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1.
12.
多聚核苷酸激酶/磷酸酶(polynucleotide kinase/phosphatase,PNKP)是一种DNA末端修复酶,同时具有激酶和磷酸酶活性,在DNA单链断裂修复途径、碱基切除修复途径以及DNA双链断裂修复中的非同源末端连接途径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由于一种与PNKP相关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MCSZ综合征的发现,使得人们对PNKP的关注度进一步增加。笔者从与PNKP相互作用的X射线交叉互补修复基因1(X-ray repair cross-complementing group 1,XRCC1)、X射线交叉互补修复基因4(X-ray repair cross-complementing group 4,XRCC4)和毛细血管扩张性共济失调突变基因(ataxia-telangiectasia mutated,ATM)入手,对PNKP在DNA损伤修复中的作用进行概述。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高温刺激下白念珠菌中反转录转座子的表达情况与耐药性产生的关系,探寻白念珠菌耐药的分子机制。方法微量液基稀释法测定氟康唑对高温诱导的白念珠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斑点法(spotassay)考察诱导菌株对药物的耐受能力;实时定量PCR(RT-PCR)方法检测诱导菌株中反转录转座子TCA4中开放阅读框的表达水平。结果长期高温刺激能降低白念珠菌对氟康唑(16μg/mE)的耐受能力;高温诱导菌株中反转录转座子TCA4中Orf19.2668和Orf19.2669的表达水平相比于亲本菌ATCC10231发生高表达。结论高温刺激能使反转录转座子TCA4发生转座激活,反转录转座子TCA4的转座激活与白念珠菌耐药性形成相关,与此同时可能还有其他机制参与白念珠菌耐药性的形成。 相似文献
14.
15.
16.
Abstract Protoplasts from auxotrophic mutants of Candida albicans and Candida tropicalis were produced by snail enzyme treatment and their fusion was induced with polyethylene glycol (PEG). During selective regeneration, nutritionally complemented interspecific hybrids were obtained. Their cells contained one nucleus, and the DNA content per cell was higher than in the parents. The isoenzymic and sugar assimilation patterns of the mutants, and those of the hybrids and the products after their haploidisation, were also analysed.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hybrids were partial alloploids containing the total chromosomal set of either of the parental species and one or a few chromosomes of the other. 相似文献
17.
18.
M. Armelles 《FEMS microbiology letters》1989,60(2):153-157
Abstract In the present study, we assessed the influence of three culture media on the susceptibility 'in vitro' of twenty four clinical strains belonging to Candida albicans against three imidazole-derivatives and also, we investigated the situation of azole sensitivity in three of these strains.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