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转化cry1C基因对苏云金芽胞杆菌杀虫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含基因cry1C的质粒,通过电脉冲法转入含基因cry1C的质粒,通过电泳冲法转入含基因cry1Ab、cry1Ac和cry2的对小菜蛾具有高毒力的苏云金芽胞杆菌野生菌株YBT-803-1中,得到转化子MBMY-003。PCR和SDS-PAGE分析显示,cry1C可在其中正常复制、表达,但使受体菌部分内源质粒发生丢失。生物测定结果表明,转化子MBMY-003既对甜菜蛾有毒力,LC50值为1.178μL/mL,高于出发菌株YBT-803-1(LC501.879μL/mL),也对小菜蛾有毒力,LC50值为1.968μL/mL,低于YBKT-803-1(LC501.143μL/mL)。表明cry1C转入后,提高了野生菌株YBT-803-1对甜菜夜蛾的毒力,却降低了对小菜蛾的毒力。 相似文献
2.
分离的苏云金芽胞杆菌(Bacillus-thuringiensis)YBT-791对鳞翅目小菜蛾(Plutellaxylostella)有毒力,将其质粒DNA提纯,经HindⅢ酶切后与杀虫晶体蛋白cryⅡ基因探针杂交,显示出分子量分别为5kb和9.4kb两条DNA阳性片段。把5kb的DNA阳性片段克隆到pUCl8的HindⅢ位点上并转化大肠杆菌TGl,经酶切和杂交检测,证明斑点杂交阳性克隆子中含有5kb的cryI片段。把这个含cryⅡ基因的5kbHindⅢ片段进行亚克隆,将4kb的BamHI-Pstl酶切片段插入穿梭载体pXl61中,并用电脉冲法克隆于苏云金杆菌不产伴胞晶体的突变株中,得到产生单一cry Ⅱ基因编码的杀虫晶体蛋白的克隆菌株M一5。经电镜观察,该克隆菌株能形成出发菌YBT-791多种形态伴胞晶体中的一种方形伴胞晶体;经免疫双扩试验,它只能与Cry Ⅱ晶体蛋白抗血清形成沉淀线;经SDS—PAGE电泳,克隆菌的伴胞晶体只含有一种65kDa的晶体蛋白。生物测定结果表明它既对鳞翅目小菜蛾(Piutella xylostella)有毒性,又对双翅目致倦库蚊(Culex quinquefasciatus)有毒性。 相似文献
3.
4.
旨在为农业害虫防治提供更多的苏云金芽胞杆菌基因资源,从中国吉林市龙潭山土壤样品中分离得到野生菌株命名为Bt LTS-7,扫描电镜显示该菌株产生晶体形状为双锥体和正方体,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显示该菌株产生130 kD和71 kD的晶体蛋白,通过PCR鉴定出该菌株中含有cry2Ab和cry9Ea基因,并成功克隆到了这两个新基因,并被Bt国际命名委员会正式命名为cry2Ab28和cry9Ea9,将两个基因分别在大肠杆菌Rosetta( DE3)中表达,并进一步对其表达蛋白进行杀虫活性测定.结果显示,Cry2Ab28蛋白对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初孵幼虫具有杀虫活性,LC50为32.45 μg/mL.Cry9Ea9蛋白对小菜蛾初孵幼虫(Plutella xylostella)具有较高杀虫活性,LC50为0.77μg/mL. 相似文献
5.
苏云金芽胞杆菌杀虫晶体蛋白基因的分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1989年Hofte和Whiteley根据氨基到序列的同源性和杀虫谱双重标准将苏云金芽胸杆菌杀虫晶体蛋白基因划分为5类14亚类。根据双重标准出现的问题和冲突,给分类带来了困扰,为此1995年,只根据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进行分类。现已将基因分为21群,44亚群,64类,116个亚类。本文介绍了纳入新系统的条件、分类原则、命名方法、定名步骤和分类中值得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已知cry1类基因以及已发表的cry1Ab的序列进行分析,分别设计了引物P1、P2、P3和P4,首次从无晶体的芽胞杆菌AC11中扩增到一个苏云金芽胞杆菌杀虫晶体蛋白(Insecticidal crystal protein, ICP)cry1Ab类基因。测序结果显示该基因与已知的cry1Ab1基因有8个核苷酸不同,编码的蛋白有7个氨基酸差异。此基因已登录GenBank,并命名为新亚型基因cry1Ab16 (Ac. NO. AF375608)。Southern杂交结果进一步证实该基因存在于菌体的质粒上。将cry1Ab16基因克隆到Escherichia coli表达载体pQE30上并转化E. coli M15。Western印迹分析表明,E. coli M15表达了130 kD的Cry1Ab16蛋白,但此蛋白不稳定,大部分降解成65 kD的蛋白。将表达Cry1Ab16 蛋白的大肠杆菌用涂布法对三龄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毒力测定,其LC50为258.3mg/L;对其他夜蛾科害虫的生长发育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7.
苏云金芽胞杆菌幕虫亚种的伴胞晶体在预芽胞外壁内侧形成,呈现晶体芽胞粘连的现象。根据已发表的cry26Aa1和cry28Aa1基因序列设计引物,从苏云金芽胞杆菌幕虫亚种T02中扩增得到cry26Aa和cry28Aa基因,通过穿梭载体将这两个基因分别和同时转化到苏云金芽胞杆菌无晶体突变株BMB171后,透射电镜下可在芽胞外壁内侧和外侧同时观察到伴胞晶体,而单独表达时可在芽胞外壁外侧观察到伴胞晶体。结果表明,伴胞晶体在芽胞外壁内侧表达不单独依赖于启动子的时空调控,可能还受到晶体蛋白相互作用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苏云金芽胞杆菌cry2Ad基因的克隆及其表达产物的活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苏云金芽胞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Bt)SBT2是我国新分离出的一株野生菌株.扫描电镜显示该菌株产生双锥体形晶体.琼脂糖凝胶电泳发现其质粒图谱含有5个条带.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显示此菌株产生130 kD晶体蛋白.利用PCR-RFLP法进行杀虫基因类型鉴定,发现其含有cry1Aa、cry1Da、cry1Hb、cry1Jb、cry1Ka 、cry1Ib、基因.Cry2Ad蛋白的活性至今未见研究报道,本研究克隆和测序了该基因.并对其进行了表达.生物活性测定结果表明其表达产物对舞毒蛾(Lymantria dispar)、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有低活性;对大猿叶甲(Colaphellus bowringi)无活性. 相似文献
9.
苏云金芽胞杆菌杀线虫伴胞晶体蛋白基因cry6Aa的克隆与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晶体蛋白N-末端氨基酸测序,设计简并探针,从对根结线虫高毒力苏云金芽胞杆菌YBT-1518菌株中克隆到1个含有杀线虫晶体蛋白基因的片段。序列测定表明该序列含有两个ORF(orf1和orf2),其中orf1与基因cry6Aa1同源性为98%,已在GenBank上登录(Acc.NO.AF499736),并被命名为cry6Aa2。将克隆的该片段克隆到穿梭载体pHT304上,并转化苏云金芽胞杆菌无晶体突变株BMB171,重组菌株可形成米粒状伴胞晶体。生物测定表明,表达的毒素蛋白对北方根结线虫的LC50为9.47μg/mL,毒力与出发菌株(10.74μg/mL)相当。 相似文献
10.
通过Southern杂交发现高毒力苏云金芽胞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 YBT1520菌株含有两个杀虫晶体蛋白基因片段,其5’末端所在HindⅢ片段分别为68kb和46kb,它们对应的基因分别命名为cry218和cry46。经PCR鉴定,该菌含有cry1Aa,cry1Ab和cry1Ac基因,以及cry2基因,其中cry218属于cry1Ac。分析了cry218基因4190bp的核苷酸序列,在杀虫晶体蛋白基因分类系统中被命名为cry1Ac10。结合Southern杂交和PCR结果可判断3个cry1A基因的拷贝数不同,其中cry1Ac拷贝数最高,YBT1520菌株与其它库斯塔克亚种的杀虫晶体蛋白基因所在限制性内切酶位置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11.
广西大王岭和大明山自然保护区苏云金芽孢杆菌收集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广西大王岭和大明山两个自然保护区共采集到土样264份,共分离出597株芽孢杆菌,通过光学和电子显微镜检观察,16株分离株观察到伴胞晶体蛋白,初步确定为苏云金芽胞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简称Bt),出菌率为6.06%.在16株Bt分离株中,有4株在芽孢形成过程中能产菱形晶体蛋白,其余12株能产圆形和其他形状的晶体蛋白.利用PCR-RFLP方法和SDS-PAGE方法对16株Bt分离菌进行了蛋白和基因型的鉴定,结果表明,16株分离株中含有4株cry1Ac基因,表达约130 kD的晶体蛋白,其中含有cry30基因和cry40基因的菌株分别1株和3株,表达大约75 kD的晶体蛋白;另外8株Bt菌株表达蛋白大小不一,其基因型尚不能确定,有待进一步分析.生物测定表明,产菱形晶体含有cry1Ac基因的4株Bt分离株对鳞翅目小菜夜蛾幼虫有很强的毒杀活性,而其它分离株对小菜夜蛾没有毒杀活性. 相似文献
12.
估,实验结果表明东北森林地区具有丰富多样的Bt菌株和杀虫基因资源.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对分离自云南德宏州的含羞草β-根瘤菌进行遗传与表型多样性研究,揭示我国含羞草β-根瘤菌的物种多样性。【方法】应用16S rDNA PCR-RFLP、全细胞蛋白SDS-PAGE电泳及16S rDNA全序列分析对分离得到的60株含羞草根瘤菌进行多样性研究。【结果】16S rDNA PCR-RFLP及全细胞蛋白SDS-PAGE图谱分析将供试菌株分为2个遗传型群和2个表型群,分别与贪铜菌属(Cupriavidus)和伯克霍尔德菌属(Burkholderia)参比菌株聚群。经16S rDNA全序列分析,供试菌株被归到台湾贪铜菌(Cupriavidus taiwanensis)、含羞草伯克霍尔德菌(Burkholderia mimosarum)及结瘤伯克霍尔德菌(Burkholderia phymatum)等3个种群。【结论】云南德宏州的含羞草β-根瘤菌主要为贪铜菌及伯克霍尔德菌类群,其中贪铜菌占绝对优势,且存在遗传和表型的丰富多样性,该研究揭示了含羞草β-根瘤菌的物种多样性并丰富了我国β-根瘤菌菌种资源。 相似文献
14.
TNF-α基因多态性及其与奶牛乳房炎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417头中国荷斯坦奶牛为研究对象,根据体细胞评分(Somatic cell score,SCS)的大小将该奶牛群体划分为感染牛群(100头)和健康牛群(317头)。通过PCR-RFLP和CRS-RFLP方法检测了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alpha,TNF-α)基因在荷斯坦奶牛群体中的多态性,并分析这些多态位点和奶牛乳房炎的相关性。研究发现了3个单核苷酸多态位点(Single-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第2外显子39bp处G→A的突变;第4外显子293bp处C→T的突变;5′侧翼区(5′-flanking region,5′UTR)C→G的突变。这3个突变位点分别是DraⅠ、AfaⅠ和DdeⅠ限制性内切酶的酶切多态位点,其中DraⅠ为创造酶切位点。经过基因型分析与χ2检验表明:3个酶切多态位点在荷斯坦奶牛群中均未达到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运用SPSS13.0软件,采用最小二乘拟合线性模型分析3个酶切多态位点与SCS的关系,结果表明:AA基因型个体在DraⅠ酶切位点中的SCS显著大于BB及AB基因型个体(P0.05),BB基因型表现出乳房炎抗性。AfaⅠ酶切位点中BB基因型个体的SCS显著大于AA及AB基因型个体(P0.05),AA基因型表现出乳房炎抗性。DdeⅠ酶切位点中,AB基因型个体的SCS显著低于AA基因型个体(P0.05),AB基因型为优良基因型。因此BB、AA、AB基因型分别为DraⅠ、AfaⅠ、DdeⅠ酶切位点中的优良基因型,可作为分子标记应用于奶牛乳房炎抗性筛选。 相似文献
15.
中国荷斯坦牛白细胞黏附缺陷症PCR-RFLP检测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根据已知牛染色体上CD18编码基因序列设计引物,提取牛血液和精液DNA,可扩增出338bp的DNA片段,将PCR产物克隆到pMD18-T载体中,对阳性重组质粒进行测序,确定为牛的CD18基因。由于CD18基因的383位碱基由A变为G,而引起牛白细胞黏附缺陷症(BLAD),通过对济南市11个奶牛场356头奶牛及53头荷斯坦种公牛进行了BLAD的PCR-RFLP检测,共检出3头杂合母牛(携带者),占检测母牛群的0.84%,在荷斯坦公牛中只检测到一种基因型,没有发现隐性突变基因的携带者。 相似文献
16.
大猿叶虫四地理种群的PCR-RFLP方法鉴别及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明确大猿叶虫Colaphellus bowringi Baly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及探索其种群快速鉴定的方法, 利用 7种限制性内切酶对其4个地理种群(江西龙南、江西修水、山东泰安、黑龙江哈尔滨)的线粒体COⅠ基因进行PCR-RFLP分析。结果表明: 利用AseⅠ, MboⅠ, NlaⅢ和RsaⅠ在大猿叶虫4个地理种群中均没检测到多态性; 利用AluⅠ和DraⅠ只检测到种群间的多态性; 利用HaeⅢ既检测到了种群间的多态性, 又在山东种群中检测到种群内多态性。根据酶切图谱, 共发现4种单倍型, 单倍型的特异性可以作为种群鉴别的标志。根据限制性片段共享度, 利用POPGEN 3.2计算4个种群的遗传距离, 并利用MEGA3.1进行聚类分析, 结果显示,大猿叶虫4个地理种群间的遗传距离大小与其相对地理距离的远近不相符, 其遗传变异程度与其滞育的特征也不相符。据此认为线粒体COⅠ基因的PCR-RFLP分析可以用于大猿叶虫不同地理种群的识别。 相似文献
17.
18.
MyoG基因的遗传效应分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实验采用PCR-RFLP技术分析了不同品种猪MyoG基因3′端MspⅠ位点的多态性,应用单标记回归模型分析了不同基因型与相关性状间的关联性及不同等位基因的遗传效应。结果表明:N等位基因能极显著地增加胴体瘦肉率和眼肌面积,降低皮脂含量(P<0.01),改善胴体产肉量和提高胴体品质;同时,不同基因型对肉质性状的遗传影响作用较大,表现为N等位基因能极显著地降低猪肉品质,使pH值、肉色和肌内脂肪含量降低,并使肌肉的系水力变差(P<0.01)。N等位基因对增加胴体瘦肉率的加性效应值和显性效应值分别为3.929%和-0.602%;对增加眼肌面积的加性效应值和显性效应值分别为2.0985 cm2和-0.5775 cm2;对皮脂率的加性效应值为-3.0245%,显性效应值为-0.4045%。N等位基因对pH1的加性效应值和显性效应值分别为-0.167和0.034;对贮藏损失的加性效应值和显性效应值分别为0.558和-0.347;对肌内脂肪含量的加性效应值和显性效应值分别为-0.963和-0.217。但MyoG基因3′端MspⅠ位点的突变对FOM肉脂仪测定的胴体等级性状的影响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9.
κ中国荷斯坦奶牛κ-酪蛋白基因第四外显子多态性与产奶性状的关联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摘要: 以544头中国荷斯坦奶牛为研究对象, 以k-酪蛋白基因为产奶性状的候选基因, 扩增779 bp的片段, 结合测序结果采用PCR-RFLP方法来检测k-酪蛋白基因3个位点的多态性。结果在exon 4的第10 891 bp、10 927 bp和10 988 bp处分别发生了T/C、C/A错义突变和G/A同义突变, 据此分别选择了TaqⅠ、HindⅢ、 PstⅠ等 3种限制性内切酶检测了其多态性。发现3个位点的A、B等位基因在群体中都有分布, 且处于低度多态; A 和B 等位基因的频率分别为86.03%和13.97%; AA, AB和BB基因型频率分别为73.71%, 24.63%和1.66%; c2适合性检验表明, 该群体在这3个位点的突变达到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P > 0.05); BB和AB基因型个体乳脂率显著高于AA基因型个体(P<0.05), AB基因型个体脂蛋白比显著高于AA基因型个体(P < 0.05), 但不同基因型对产奶量和乳蛋白率没有显著影响; 3个位点的酶切多态性在所研究群体中是紧密连锁的。说明在中国荷斯坦奶牛群体中, κ-酪蛋白B等位基因可作为改良奶牛乳脂率性状的分子遗传标记。 相似文献
20.
目的建立检测常见丝状真菌感染病原菌的PCR-RFLP和多重PCR方法。方法建立以PCR技术为基础的限制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方法 ,首先用真菌通用引物扩增丝状真菌的ITS区,然后用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对PCR产物进行酶切。用4种丝状真菌的特异性引物建立多重PCR体系,用该体系检测单模板、双模板和三模板的扩增情况,并测定该体系的特异性和敏感性。结果用PCR-RFLP技术能够鉴别5种常见丝状真菌,多重PCR能够根据扩增片段的不同鉴别菌种,在合适的反应条件下,对单模板、双模板和三模板均能扩增出目的片段。结论 PCR-RFLP和多重PCR技术能够快速鉴定丝状真菌感染病原菌,有临床应用的良好前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