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6 毫秒
1.
目的:建立哈尔滨市风险矩阵分级模型,并应用该模型探索食品污染的风险。方法:采用风险矩阵、文献综述及专家判断法对某年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中位列化学污染物及微生物污染超标率首位的食品-项目组合,即动物肝脏-克伦特罗组合、水产品-副溶血性弧菌组合进行模型评估。结果:参照风险矩阵,动物肝脏-克伦特罗组合的健康风险分值为6,可以判断哈尔滨市人群由于食用动物肝脏而导致克伦特罗膳食暴露的健康风险等级为"中风险",水产品-副溶血性弧菌组合的健康风险分值为2,可以判断哈尔滨市人群每餐由于食用水产品而导致副溶血性弧菌膳食暴露的健康风险等级为"极低风险"。结论:哈尔滨市该年食品安全总体情况较好,风险等级较低,但部分监测项目存在食品安全风险隐患,应予以关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构建医疗风险矩阵,为应对和控制医疗风险的预警和控制提供科学的管理依据。方法 运用风险矩阵的管理理论,通过文献查阅、风险问卷分析和专家咨询法识别和衡量各类潜在医疗风险发生的概率及其潜在的损失程度,采用因子分析法初步确定医疗风险矩阵的风险结,进一步用Borda序值法对风险结的风险影响和风险概率进行量化评估。结果 本研究通过因子分析将医疗风险归为六个风险结:包括操作规范、药物使用、工作负荷、患方因素、沟通与协作、医疗风险管理。Borda序值排在第一位的风险结为工作超负荷风险,其次为操作不当风险和药物使用潜在风险,然后为不良医患沟通和医疗风险管理不到位,最后为患方风险。结论 应构建多维度、全过程的医疗风险管理机制,密切防控风险等级较高的潜在医疗风险因素,及时做出有效的预警和干预。  相似文献   

3.
刘长峰  侯鹰  陈卫平  崔昊天 《生态学报》2021,41(9):3343-3353
快速城市化导致城市周边区域生态系统服务损失并引发生态风险。以多种类型的生态系统服务作为生态风险的评价终点,构建了基于服务价值量的城市化区域生态风险表征方法,以北京市为例对方法进行了应用,并进行了风险评价结果的不确定性分析和参数敏感性分析。案例研究显示2015年北京市生态风险总体处于低风险接近中等风险水平,低风险和极低风险区域面积占全市的50%以上,主要分布于北京市西部和北部,高风险和极高风险区域面积占20%左右,主要分布于中心城区。生态风险空间格局特征表明北京市城市区域的扩张造成周边区域生态系统服务的下降,导致生态风险水平的上升。研究提出的生态风险指数同生态系统服务当量因子间具有显著的线性关系,可用于估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不确定性和参数敏感性分析表明生态风险指数计算结果变异较小,指数具有较高的可靠性。研究方法能够综合表征城市化区域的生态风险,定量表征结果便于决策者理解,具有应用于风险评价和管理实践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辽河三角洲湿地区域生态风险评价   总被引:92,自引:12,他引:80  
生态风险评价区别于生态影响评价的重要特征在于其强调不确定性因素的作用,区域生态风险评价相对于一般生态风险评价而言,其所涉及的风险源以及评价受体等都在区域内具有窨异质性,即具有区域分异现象,因而更具复杂性,以辽河三角洲湿地(盘锦市)为研究范围进行区域生态风险评价理论和方法的探讨,针对辽河三角洲主要生态风险源洪涝、干旱、风暴潮灾害和油田污染事故的概率进行了分级评价;并提出度量生态环境重要性和脆弱性的指标,分析了风险源的危害作用;运用遥感资料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完成了区域生态风险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江苏省连云港市食品安全状况。方法:将2013年连云港市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数据进行分析统计,与其它地方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数据比较。结果:连云港市食品总体合格率为94.7%,水产品合格率仅为83.7%,镉超标严重;流通环节食品和餐饮环节食品合格率也较低,存在滥用食品添加剂和非食品物质的现象。结论:连云港市食品安全状况总体较好,但个别环节某些产品存在不安全因素,需要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加强监督管理。  相似文献   

6.
贺桂珍  于名召 《生态学报》2023,43(17):7072-7082
冬奥会这类重大体育赛事对举办城市的经济转型、城市功能升级、竞争力提升等方面具有助推效应,而其带来的生态影响也不容小觑。近年随着赛事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户外场馆的建设,冬奥会导致的生态风险愈加突出。然而,对于规模大、历时长的冬奥会复杂生态风险目前还缺乏定量评价方法。研究旨在探讨一种区域生态风险评价方法,即相对风险模型,并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定量评价冬奥会赛前准备阶段多重压力下的生态风险。选择2022年冬奥会崇礼赛区为案例区,构建压力-生境-终点三大要素组成的相对风险模型,将整个崇礼划为6个风险分区,辨识了冬奥会赛前阶段包括各种人类生产、建设活动和自然因素的11类压力(威胁)、6类生境和4个评价终点,并确定了压力和生境的分级标准。压力分级评价结果显示,道路和交通活动的得分最高,得分最低的是火灾。生境相对等级评价表明,河流栖息地的得分最高,得分最低的是湿地与景区滑雪场。从不同生态终点得分看,生物多样性的风险最高,娱乐休闲风险最低。总体区域风险评价表明,VI区四台嘴乡冬奥场馆核心区的风险得分最高,而风险最低的为III区,包括石嘴子乡和驿马图乡。最后,对相对风险评价的不确定性进行分析,并讨论其优缺点。总之,尽管存在不确定性,相对方法模型仍被认为是评估和优先考虑多个资产的多重压力风险的稳健方法,也是决策者确定管理行动优先级的有用筛选工具。研究证明了相对风险模型方法评估2022年冬奥会主办地风险的可行性,研究结果明确了崇礼区恢复工作的重点区域和压力,对冬奥会的可持续管理和地方发展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任何风险最后都需要用数字或精确的文字描述来表述,才能被大多数人正确认识。运用矩阵的方法和原理,采用专家咨询法对大型综合性医院的风险进行量化评估,并提出对应的对策分析。  相似文献   

8.
环渤海五省市生态风险评价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生态风险评价是近20年来兴起的一个研究热点,是地理学、生态学、环境风险评价等领域的综合交叉点。对生态风险进行研究,有助于了解研究区内的生态环境状况,从而降低生态风险,改善人地关系。环渤海地区是人地矛盾非常突出的典型区域。本文参考美国环保署(USEPA)的框架,根据相对风险评价模型的分级排序思想,评估环渤海五省市的单项及综合生态风险值。采用生态资产表征生态终点,进行风险受体的损失度量;通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和ArcGIS加权叠加的方法,进行受体环境的脆弱性评价;基于土地利用和植被斑块数据,利用景观格局指数法评价生态系统的结构易损性。结果表明:海陆交错带、山地丘陵区和城市是典型的高生态风险区域;低风险区域主要分布在地形、水热、植被状况好、灾害频次低的平原和部分丘陵地区。对于高风险的区域,做好风险防范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9.
辽宁沿海城市带生态风险综合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辽宁沿海城市带1992和2007年2期遥感影像的解译数据,利用GIS空间分析技术,从土地利用变化和人口增长压力两个方面构建模型对辽宁沿海城市带生态风险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992-2007年,生态风险格局呈现出由内陆向沿海(由北向南)逐步增加的趋势,地势平坦、交通发达和人口密集地区的生态风险较高;高海拔、人为干扰相对较少的山地和丘陵地区的生态风险较低;两个时期生态风险的转移矩阵表明,15年间不同生态风险等级之间的转化主要表现在低等级风险向高等级风险的发展,辽宁沿海城市带生态压力日益变大,生态风险等级和范围不断增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基于DRGs探讨死亡风险分级评价医院医疗质量的方法。方法 以死亡风险分级方法评价医院整体医疗质量,进行科室间、专业间横向对比,并与总住院死亡指标进行比较。 结果 (1)总死亡率2015年0.137%低于2014年0.236%,低风险死亡率2015年0.008%高于2014年0,高风险死亡率2015年3.341%高于2014年1.773%;(2)非手术科室A和手术科室A在两类科室中总死亡率都是最高的,其中非手术科室A在中高风险和高风险死亡率是最高的,而手术科室A仅在中高风险死亡率是最高的。非手术科室B出现1例低风险死亡患者;(3)MDCR专业组总死亡率为0.15%居第六位,低风险和中低风险死亡率分别为0.01%和0.24%,其他专业组这两个死亡率都为0。 结论 基于DRGs死亡风险分级是评价医院医疗质量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
生态风险评价方法述评   总被引:21,自引:6,他引:21  
张思锋  刘晗梦 《生态学报》2010,30(10):2735-2744
生态风险是由环境的自然变化或人类活动引起的生态系统组成、结构的改变而导致系统功能损失的可能性。生态风险评价是定量预测各种风险源对生态系统产生风险的或然性以及评估该风险可接受程度的方法体系,因而是生态环境风险管理与决策的定量依据。在介绍了生态风险概念的基础上,按照风险源性质的分类标准将生态风险划分为化学污染类风险源、生态事件类风险源、复合类风险源3类,并分别论述了3类生态风险对应评价方法的特点与发展的方向。另外,针对生态风险评价研究的现状,讨论了我国生态风险研究的优先领域,包括建立急性、慢性毒理数据库,构建外来生物入侵风险评价标准等,同时,建议将综合概率统计学、复杂系统理论与遥感技术等手段引入生态风险评价方法中,以进一步提高风险评价结果在生态风险管理中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早期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建立有效的风险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辽宁省肿瘤医院2016年6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404例早期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x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对临床病理特征与腋窝淋巴结转移情况进行单因素分析,采用多元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探索腋窝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据各危险因素的回归系数进行赋值,建立风险预测模型,采用ROC曲线验证其检验效能并绘制校准曲线评估其与真实情况的一致性。结果:早期乳腺癌发生腋窝淋巴结转移与肿瘤大小、病理分级、脉管侵袭、ER表达、KI67大小、分子亚型和淋巴结总数≥14枚(14枚为淋巴结平均数)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而与年龄、绝经与否、肿瘤位置、病理类型、PR等因素无关(P0.05)。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2 cm、病理分级Ⅲ级、存在脉管侵袭及ER表达≧50%是早期乳腺癌发生腋窝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风险预测模型ROC曲线下面积为0.852(95%CI为(0.812,0.892),P0.01)。校准曲线R2=0.9086(P0.05)。结论:肿瘤2 cm、病理分级Ⅲ级、存在脉管侵袭、ER表达≧50%早期乳腺癌患者发生腋窝淋巴结转移风险较高。  相似文献   

13.
城市化体现在人口向城市聚集和城市景观扩张的同时,社会结构发生了极大变化,城市生产生活方式向更加广泛的地区扩散。然而,随着人口的过度密集和城市的日益扩张,交通拥堵、空气污染、废物堆积、流行病肆虐等"城市病"频发。城市通过大量汲取和消耗自然资源,向周围环境排放大量污染物,改变了区域生态系统的原有结构和功能,产生了严峻的生态风险,进而制约着城市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城市化的生态风险正逐步得到广泛关注,但对其具体的内涵和影响尚不明晰。归类描述了城市化过程中面临的各种生态风险,分析了导致生态风险的主要因素,阐述了辨识与评价生态风险的基本方法,提出了城市化生态风险的调控管理对策。  相似文献   

14.
区域生态风险评价的关键问题与展望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区域生态风险评价具有多风险因子、多风险受体、多评价终点、强调不确定性因素以及空间异质性的特点,它与传统的生态风险评价在风险源、胁迫因子和评价尺度上具有明显区别。尝试建立了一个基于陆地生态系统的区域生态风险评价框架,同时针对目前区域生态风险评价的研究现状,指出不确定性分析、尺度外推难、评价指标不统一、评价标准不统一、风险因子筛选及优先排序、区域内污染物复合、水生过渡到陆生生态系统风险评价、特殊的人为因素等是目前区域生态风险评价存在的关键问题及难点所在,并提出解决这些问题可能所需的工具、手段和理论方法突破。最后指出区域生态风险观测与数据采集加工、区域生态风险指标体系的统一与整合、区域生态风险评价方法论、区域生态风险的空间分布特征与表达以及区域生态风险评价反馈与管理机制5个方面是区域生态风险评价未来的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15.
山西省能源重工业复合生态带生态风险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复合生态区生态风险涉及的风险源及风险受体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并相对突出地受到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因而更为复杂、多样。山西省属我国黄土高原区,生态系统脆弱性相对突出。近年来,省内重型能源型工业发展速度很快,自吕梁孝义市至临汾侯马市已逐渐形成较明显的以煤焦产业特征为主的复合生态带。以该生态带主要风险源——洪涝、干旱、风灾、煤焦工业污染等的危害作用为研究对象,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分析技术,以区域为尺度探讨了复合生态区生态风险评价的理论与方法,并针对其敏感性提出了区域生态环境安全的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16.
涪陵焦石坝页岩气开采区土地损毁的生态风险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虹  张代钧  卢培利 《生态学报》2017,37(17):5807-5817
页岩气在勘探、开采、集输过程中对周边生态系统会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通过构建页岩气开采土地损毁生态风险因果链识别井场、运输道路及集输管线等风险源,基于最小阻力模型定量分析土地损毁的生态累积影响;选取了植被覆盖度、生态服务价值及土壤肥力等因子表征区域生态重要性,土壤侵蚀度、石漠化敏感性及水环境敏感性等表征生态脆弱性,综合评价区域生态敏感度,并以此为风险受体,实现涪陵焦石坝页岩气开发区的生态风险评价。2012—2015年末,涪陵焦石坝页岩气产建区钻井数量快速增加,分布广,页岩气开发对区域生态累积影响扩大。2015年末,区域一半以上面积为中、高生态风险区(146.56km~2,55.8%),主要分布于南部乌江河谷及北部低山区,前者水环境敏感度高,后者岩溶发育度高,土壤侵蚀度高,石漠化敏感;该区域内大规模页岩气开发将面临水环境污染、生境破坏、土壤退化、石漠化加重及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生态风险,是生态环境管理及风险防范的重点方面。研究结果可为区域生态安全建设提供科学的参考。  相似文献   

17.
区域生态风险评价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周婷  蒙吉军 《生态学杂志》2009,28(4):762-767
生态风险评价是近十几年逐渐兴起并得到发展的一个研究领域,区域生态风险评价作为生态风险评价的组成部分,由于其空间异质性和评价过程的复杂性,而成为了研究的难点与热点。本文综述了生态风险评价和区域生态风险评价的概念、方法和实践研究的进展,总结了具有代表性的生态风险评价概念模型框架和步骤以及物理、数学和计算机模拟等评价方法;归纳了区域生态风险评价的概念模型、PETAR方法以及相对风险评价模型等;介绍了针对多样化的风险源、风险受体和评价数据源类型的不同而进行的实践案例研究。针对目前研究中存在评价阈值确定、暴露和危害分析、定量表征、不确定性处理等方面的问题,提出需进一步研究和探讨区域生态风险评价的指标体系、评价标准、定量化方法与技术以及风险效应表征等。  相似文献   

18.
分析了医学生医疗职业风险教育的现状,阐述了加强医学生医疗职业风险教育的必要性,提出了通过职业道德的学习、国家政策及法律法规的学习、构建医学生医疗职业风险教育体系等建议。  相似文献   

19.
目前我国医疗纠纷及伤医事件频发,医疗风险预警及控制机制的不健全、医患沟通不畅及信任危机是造成这种冲突的主要原因。通过对医疗风险预警及控制机制的研究,为政府和医疗机构在减少医疗风险的发生上提供了干预措施和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于2018年5月—2020年6月对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11个采样点表层水中18种重金属的浓度进行周期性采样监测, 并分别利用USEPA推荐的健康风险评价模型和物种敏感性分布(SSD)法评估常见重金属的人体健康风险水平和水生态风险水平。化学分析结果显示, 18种重金属均被普遍检出, 平均浓度大小排序为: Fe>Sr>Ba>Zn>Ti>Ni>Mn>Cu>V>Cr>As>U>Rb>Se>Pb>Bi>Co>Cd, 均未超出《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Ⅰ类水标准和《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06)限值。健康风险评价结果显示, 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表层水中8种常见重金属(Cr、Cd、As、Cu、Pb、Zn、Ni、Mn)对儿童和成人的总健康风险值处于10–8级别。基于构建的8种常见重金属(As、Ni、Pb、Cr、Zn、Se、Cd、Cu)的SSD曲线, 计算重金属对本土淡水生物5%危害浓度(HC5)和潜在影响比例(PAF), 结果显示, 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水中目标重金属对全体水生生物种群的影响比例小于5%, 但Cu和Zn分别可对8.54%和16.77%的藻类种群造成影响, Cr可对6.44%的甲壳类种群造成影响。上述结果表明, 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水中重金属的当前含量不高, 不会对人体造成潜在健康风险; 以保护95%的生物物种为标准, 个别重金属对总干渠中藻类、甲壳类种群可能具有一定潜在风险, 尚有待进一步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