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棉田“伏蚜”消长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过去,我们这里是在棉花苗期棉蚜为害严重。近年来,“伏蚜”(指伏天的棉蚜)猖獗,为中期棉花生长带来了严重威胁。为寻其消长规律,更好地控制“伏蚜”为害,我校在河南省农科院的主持下,在新乡地革委气象台农业气象试验站的配合下,开展了“伏蚜”消长规律的初步观察和研究工作。 整个观察研究工作是在伟大领袖毛主席亲自发动的批林批孔运动推动下,由一个以贫下中农学员为主体的研究班子完成的。研究实践的全过程有力地批驳了林彪、孔老二散布的“上智下愚”、“天才论”等反动的唯心史观,回击了“教育质量降低了”的反动谬论。 观察方法系统观察自6月10日开始,于每日8时、14时、20时在观察地块测量温、湿度。6  相似文献   

2.
苜蓿蚜(Aphis medicaginis Koch)是新疆棉区的主要害虫之一。在北疆玛纳斯河流域棉区发生较重在南疆棉区近年来发生虽较轻微,但在1963年由于气候适宜,部分棉田则有渐趋严重之势。据棉农反映:“是四十年来所罕见的”。为此我们在沙雅县托衣堡公社一杆旗大队棉田内进行了初步观察。 一、为害时期 据1963年观察,苜蓿蚜在棉田内为害时间虽短,但来势猛。5月25日只有极个别棉株上发现少数有翅蚜,而6月4日有蚜株率上升到61%,6月14日即  相似文献   

3.
棉田蚜茧蜂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 蚜茧蜂是蚜虫的主要寄生性天敌,国内有些地区已开始应用于防治烟蚜和菜蚜等。为探索蚜茧蜂对棉蚜的控制作用,1977—1979年我们先后在江苏省扬州、高邮、大丰、东台、南通等地对棉田蚜茧蜂种类,发生消长和寄生情况作了初步观察。 一、种类 江苏棉田蚜虫以棉蚜Aphis gossypii Glover为主,但粮、棉夹种地区,棉苗(5月至6月初)上的蚜虫尚有桃蚜Myzus persiae(Sulzer)、苜  相似文献   

4.
当前,对黑光灯在防治害虫上的作用,有的认为利用黑光灯作为侦查和预测害虫的发生期和发生量有实际意义,但作为防治手段还值得研究;有的认为黑光灯威力大,杀一灭百,省工又省药。为了探讨黑光灯在消灭害虫和杀伤益虫方面的作用,1973年在镇海县临江公社俞范七队的棉田里安装一支20瓦黑光灯诱虫,从  相似文献   

5.
棉蚜在棉田中为害程度的轻重是随着棉蚜发生的数量而变化的。为了进一步了解棉蚜发生规律,需要统计棉蚜在大田中每年消长的情况。我们前後在1936,1948,1949,1952及1953五年的棉花生长季节中曾在北京做了调查统计,并且在1953年在山西省解县和陕西省长安县也做了观察。现在把这些材料用曲线表示出来,同时在图表中加上当年的温度、相对湿度和雨量各线,以便研究它们对  相似文献   

6.
6月下旬洋金花(曼陀罗、葫茄)开花期间,采全株15斤,铡碎放入锅内加水150斤,猛火煮沸,持续3小时,去渣得原液约60斤。于6月28日防治伏蚜时,用原液15斤加水17斤稀释,喷于棉叶背面,每亩大约需原液20斤左右。 施药后,选棉田0.9亩作为观察田,每24小时观察记载一次。喷药后3小时,蚜虫即中毒,爬行迟缓无一定方向,少数死在叶上,多数落在地上死亡。药效可持续5天,杀虫效果80%以上(详见下表)。  相似文献   

7.
<正> 近年来不少棉田伏蚜、秋蚜,为害严重,这时,由于棉株高大封行,喷雾耗药费工效果差。施用毒沙效果好,防治后虫口减退率可达95%以上,药效可维持6天以上。  相似文献   

8.
自然天敌对苗蚜和伏蚜控制作用的定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了合理利用自然天敌,定量评价棉田自然天敌对苗蚜和伏蚜的控制作用。【方法】采用接虫罩笼法结合系统调查。【结果】发现苗蚜的主要自然天敌是龟纹瓢虫Propylaea japonica Thunberg和异色瓢虫Harmonia axyridis Pallas,大部分时间能够有效的控制苗蚜种群在防治指标以下,控害指数高达91%;伏蚜主要自然天敌是蜘蛛、草蛉和龟纹瓢虫,由于其种群数量太少,益害比低,对伏蚜控害指数始终低于20%,无法有效的控制伏蚜种群。【结论】结果提示,应根据苗蚜和伏蚜自然天敌控制作用不同,制定合理的保护利用自然天敌的策略。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两种肥力条件下的“8455”小麦植株化学成分与麦长管蚜和麦二叉蚜种群消长关系的研究与分析,结果表明可溶性糖、含钾量、含水量是影响麦二叉蚜种群消长的主要因子,胱氨酸是影响麦长管蚜种群消长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10.
<正> 为了掌握害虫数量消长,测报办法中一般都规定了定期查虫查卵的方法。但是,由于棉虫种类多,卵(虫)在棉株上分布很不一致,有的极隐蔽,有的极活跃,因此,调查速度很慢。为了探求比较快速省力,易于掌握的田间卵(虫)数量调查方法,我们从历年累积的数据资料分析中,发现各种主要棉虫各代的有卵(虫)株率和百株卵(虫)数量之间,都存在密切的相关关系(幂函数关系)。通过回归统计分析,作出了荆州棉区红铃虫Platyedra gossypiella Saunders、棉铃虫Heliothis armigera(Hbner)、小造桥虫Anomisflava(Fabricius)、苗期蓟马Thripis tabaci Linde-man、后期叶蝉Empoasca biguttula Shiraki等  相似文献   

11.
陈昱君  李广云 《昆虫知识》1998,35(3):154-157
溢管蚜小峰小helinusrhopalos…h…hngus阿见吧etChen)是多种农作物地下害虫红腹缢管蚜Anopaloswhumr听abdominalis(Sasaki)的主要寄生性天敌。1989年该蜂在云南省文山县陆稻种植区首次被发现,1995年经鉴定为一新种’‘’。继对该蜂的发生规律研究之后”’,我们又对其冬季消长进行了调查。l缢管好小峰及其寄生冬季分布为了摸清冬季溢管蚜小蜂的分布范围,我们于1995年2月11日至3月1日对木同海拔的5个县,6个乡(镇),l个农场的菜园和禾本科植物和田麦(水稻收割后,田水被控于,冬季栽的小麦)进行了调查,结果如表。通过调查,在棒…  相似文献   

12.
<正> 塑膜覆盖栽培技术在棉田的应用,使棉蚜(侨居蚜)赖以生存的小生境发生改变,因而其田间消长也出现了新的特点。明确棉蚜在新的条件下的消长特点,对制定相应的防治策略和措施具有重要的生产指导意义。据刘绍友、仵光俊等观察,地膜棉田苗蚜比露地显著下降,认为其原因主要是塑膜对有翅蚜迁飞有一定驱避作用,迁人有翅蚜量比露地减少65.65—77.1%,因而使田间蚜量比露地下降62.64—93.53%甚至100%;又认为地膜棉地温高生长快,抗蚜力强,因而卷叶株率下降90.48%。而李曼瑞等观察,覆盖棉蚜发生量比露地高0.5—3.2倍。作者1981—1984年观察和试验  相似文献   

13.
“秦油2号”油菜植株内含物与桃蚜种群消长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通过对N、P、K不同施肥条件下的“秦油2号”油菜植株内含物与桃蚜种群消长关系的研究与分析,建立了9个数学模型,结果表明可溶性糖含量、含K量、含水量对桃蚜种群消长影响最大;低N、低K、中P组合对桃蚜种群增长不利。  相似文献   

14.
山核桃蚜 Glyphna sp.土名“油虫”、“麦虱”,是浙江省临安、淳安、昌化、孝丰及安徽省的歙县、绩溪、宁国等地山核桃产区的威胁性大害虫。严重为害时雄花枯死,雌花开不出,树势衰弱,影响山核桃产量。以往没有进行过调查研究,也无资料可查。我们遵照伟大领袖和导师毛主席关于“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导,从1973年3月起,  相似文献   

15.
转Bt基因抗虫棉田棉铃虫消长规律及危害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转 Bt基因抗虫棉田棉铃虫的系统调查研究表明 :(1)转 Bt基因抗虫棉对棉铃虫蛾、卵无抗性表现 ,田间落卵量与常规棉田无明显差异 ,相反 ,二代棉铃虫百株累计卵量倒比常规棉处理区增加了 2 16~ 2 74粒 ,增长幅度为 30 %~ 38% ;(2 )转 Bt基因抗虫棉对二代棉铃虫幼虫的抗性及控制作用较强 ,基本不用进行药剂防治 ,但对三代棉虫幼虫的抗性控制效果明显下降 ,田间 3龄以上幼虫平均达2 0~ 4 0头 /百株 ,多者达 6 0头以上 ,仍需进行必要的药剂防治 ;(3)棉铃虫在转 Bt基因抗虫棉株上的危害特点与常规棉株有明显的差异 ,表现在幼虫和危害症状均较隐蔽 ,不易被发现。  相似文献   

16.
转Bt基因抗虫棉田棉铃虫消长律及危害特点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张惠珍  王书魁 《昆虫知识》2000,37(3):146-148
通过对转Bt基因抗虫棉田棉铃虫的系统6调查研究表明,(1)转Bt基因抗虫棉对棉铃虫蛾、卵无抗性表现,田间落卵量与常规棉田无明显差异,相反,二代棉虫百株累计卵量倒比常规棉处理区增加了216~274粒,增长幅度为30~38%,(2)转Bt基因抗虫棉对二代棉铃虫幼虫的抗性制作强,基本不用进行药剂防治,但对三代棉虫幼虫的抗性控制效果明显处降,田间3龄以上幼虫平均均20~40头/百株,多者达60头以上,仍需  相似文献   

17.
不同小麦品种对禾谷缢管蚜种群消长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似文献   

18.
<正> 柏大蚜Cinara tujafilina(Del Guercio)属同翅目,蚜虫科,主要为害侧柏,常群集于侧柏的嫩枝和幼干上,连年受害树的抽枝量明显减少,受害严重时枝梢枯萎;受害树皮表面留有一层黑色分泌物,严重影响侧柏生长,并降低其观赏价值。国内尚未见关于柏大蚜研究的报道,笔者于1984~1985年对该史进行了观察研究,现初报如下。  相似文献   

19.
苜蓿蚜是豆科作物的主要害虫之一,在湖北广济不仅为害苕草,而且为害红花草、蚕豆等作物。目前有关苜蓿蚜的报导较少,笔者于1963—1964年在湖北广济县对苜蓿蚜的为害、发生与环境条件等关系,进行了观察,现将初步结果整理报导于下。 一、苜蓿蚜为害程度及为害习性 受害的苕草叶片及嫩茎呈现灰黑色斑点,严重时,可使叶片卷缩,逐渐转黄以至枯死。 被害苕草不仅植株矮小,生育期也有所推迟。如未被害的株高140.3厘米,开花20—25%,而被害的株高102.1厘米,仅开花2—3%。据1963年4月17  相似文献   

20.
<正> 近年来,我场对棉花病虫采用综合防治措施,尽量保护利用自然天敌,发挥其控制害虫的作用,做到了8月份以前大面积基本不施用化学农药,以保持生态平衡。为了了解棉蚜天敌的数量、种类及其消长规律,近两年对棉蚜与天敌种群消长动态进行了调查,兹将结果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