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探明两色食虱螯蜂Echthrodelphax fairchildii、黄腿双距螯蜂Gonatopus flavifemur和稻虱红单节螯蜂Haplogonatopus apicalis 3种稻田常见螯蜂对半翅目害虫的寄主偏好性及控害作用。【方法】在非选择条件下,分别以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黑尾叶蝉Nephotettix cincticeps和伪褐飞虱Nilaparvata muiri为寄主,观察两色食虱螯蜂、黄腿双距螯蜂和稻虱红单节螯蜂的取食、寄生以及子代生长发育情况;并在选择条件下观察3种螯蜂对稻飞虱的寄主选择性,评价螯蜂的寄主偏好性。根据以上试验,评出3种螯蜂各自的适宜寄主;并选择适宜寄主测定3种螯蜂的寿命、取食量和寄生量,评价其控害作用。【结果】两色食虱螯蜂可取食和寄生褐飞虱、灰飞虱、白背飞虱和伪褐飞虱,以前3种为两色食虱螯蜂的适宜寄主,伪褐飞虱次之;黑尾叶蝉为其非取食、寄生寄主。黄腿双距螯蜂可取食和寄生4种飞虱:褐飞虱和灰飞虱适合性较高,白背飞虱次之,伪褐飞虱最差。黑尾叶蝉可为黄腿双距螯蜂的取食寄主,但非寄生寄主。稻虱红单节螯蜂以白背飞虱为最适寄主,灰飞虱次之;其他3种寄主仅能被稻虱红单节螯蜂取食,不能被成功寄生。在适宜寄主上,稻虱红单节螯蜂雌虫的寿命、总取食和寄生合计量均最高,两色食虱螯蜂的最低,黄腿双距螯蜂的居中;3种螯蜂日均取食量和寄生量的消长动态波动幅度不大。【结论】两色食虱螯蜂偏好寄生褐飞虱、灰飞虱和白背飞虱,控害作用相对最弱;黄腿双距螯蜂偏好寄生褐飞虱和灰飞虱,控害作用居中;稻虱红单节螯蜂偏好寄生白背飞虱,控害作用最强。  相似文献   

2.
李帅  陈文龙  金道超 《昆虫学报》2015,58(11):1237-1244
【目的】为了解稻虱红单节螯蜂Haplogonatopus apicalis与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间的互作关系,开展了稻虱红单节螯蜂在白背飞虱不同龄期寄生时,对寄主及其自身发育表现影响的研究。【方法】在室内25℃条件下,观察了被寄生的白背飞虱各龄若虫及其寄生蜂稻虱红单节螯蜂的发育表现。【结果】白背飞虱2, 3, 4和5龄若虫被寄生后,当龄及其后各龄的历期均显著延长;2和3龄若虫被寄生后,成虫羽化率仅分别为54.29%和60.95%,显著低于在4和5龄若虫被寄生后的成虫羽化率(分别为96.20%和100%)。稻虱红单节螯蜂寄生白背飞虱5龄若虫后的发育历期(23.77 d)显著短于寄生2龄若虫后的发育历期(27.77 d);寄生3龄若虫的成蜂羽化率最高,为56.19%;而寄生5龄若虫的羽化雄蜂比例最高,为77.12%。【结论】稻虱红单节螯蜂寄生可使白背飞虱若虫发育历期显著延长,白背飞虱2和3龄若虫是稻虱红单节螯蜂发育的适宜寄主。  相似文献   

3.
<正> 黄腿螯蜂Pseudogonatopus flavifemur Esakiet Hashimoto,属肿腿蜂总科螯蜂科。是褐稻虱Nilaparvata lugens Stal的寄生性与捕食性天敌。据《中国水稻害虫寄生昆虫图册》中记载,分布于浙江、湖南、广东,广西亦有发现。 黄腿螯蜂对抑制褐稻虱的发生起着一定的作用。为了进一步探索保护利用途径,于1979—1980年进行了饲养观察,现将初步结果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4.
中国南方稻田螯蜂二新种:膜翅目:螯蜂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描述采自我国南方稻田的双距螯蜂属2新种:南方双距螯蜂GonatopusaustralisXuetHe,sp.nov.和稻栖双距螯蜂GonatopusoryzaetoraeXuetHe,sp.nov.。模式标本藏浙江农业大学植物保护系  相似文献   

5.
<正> 稻蝽小黑卵蜂Telenomus gifuensis Ashmead是蝽象类昆虫卵的重要寄生性天敌。在河南对为害烟草和泡桐树苗较严重的细毛蝽Dolycorisbaccarum(Linnaeus)卵的寄生率较高,据1983年调查,该蜂对细毛蝽第一代卵最高寄生率可达73.36%,平均寄生率为54.78%。而且田间自然发生量也比较大,在4—6月间寄生细毛蝽第一、二代卵的数种黑卵蜂中,本种蜂发生量要占总蜂量的90%以上。经室内饲养观察和田  相似文献   

6.
<正> 纵卷叶螟绒茧蜂Apanteles cypris Nixon是稻纵卷叶螟幼虫的优势种天敌。它寄生低龄幼虫,能把害虫消灭在暴食阶段之前,现将二年来的观察结果整理如下。 一、田间消长 通过饲养调查,稻纵卷叶螟的幼虫自然寄生率,二代为6.9—18.75%、三代为28.75—30.3%、四代为4.78—11.9%。 田间消长情况:据1977年调查,纵卷叶螟绒茧蜂于6月下旬初见,11月消失。田间总的趋势是低、高、低(表1)。  相似文献   

7.
<正> 纵卷叶螟绒茧蜂Apanteles cypris Nixon是稻纵卷叶螟幼虫的重要天敌,据张孝羲等在江苏东台调查,在13种幼虫天敌中,此蜂的寄生率最高,1976年稻纵卷叶螟第二、三代,平均寄生率分别为20%、32.6%,但其寄生率在代别间、地区间波动较大。为了探明纵卷叶螟绒茧蜂寄生率消长原因,并为进一步保护及利用天敌资源提供依据,在1978—1980年间,对其寄生习性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8.
本文描述双距螯蜂属—新种,毛双距螯蜂Gonatopuscapilussp.nov.。  相似文献   

9.
本文描述了单爪整蜂亚科二新种;陈氏矛螯蜂Lonchodryinuschenisp.nov.和梳角单爪螯蜂An-teonCtenoidessp.nov,以及栉爪螯蜂亚科一新种:中华栉爪螯蜂Bocchussinensissp.nov。栉爪螯蜂亚科为中国首次记录。模式标本存于浙江农业大学。  相似文献   

10.
一、越冬习性考查 1.越冬场所调查:台湾稻螟Chilotraea auricilia(Dudgeon)幼虫越冬场所主要是在稻根内,几年来的田间调查资料指出:以中稻田稻根内密度较大;晚稻田稻根内密度较小。此外,中、晚稻稻草内也有幼虫越冬,但密度很小,约占0.06%株。作者曾先后在百色专区的百色、田东、靖西、睦边、东兰、田林等县实地解剖观察高粱稈、玉米稈、小米稈、甘蔗宿根等均尚来发现有越冬幼虫。 2.虫口密度与稻田的关系:1)与稻田耕作制度有关。中稻田台湾稻螟越冬幼虫最多,每苗平均有效越冬幼虫4,745头,占4种稻螟总数的37.5%,二化螟次之,占30.39%,大螟较少,占25.2%,三化螟最少,占6.88%。晚稻田台湾稻螟越冬幼虫较少,每亩平均有效越冬幼虫540头,占4种稻螟总数的14.06%,二化螟也少,占13.14%,大螟最少,占  相似文献   

11.
我县广大工农兵和科技工作者,在毛主席关于“备战、备荒、为人民”的伟大战略方针指引下,开展了利用松毛虫卵繁殖赤眼蜂防治稻纵卷叶螟的试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据盆栽试验,用松毛虫卵培养的松毛虫赤眼蜂和螟黄赤眼蜂对稻纵卷叶螟卵的寄生率都在80%以上。 田间防治第二代稻纵卷叶螟每亩放蜂2—3万头,经6—7天后检查,卵寄生率比对照区高出37.0—41.2%,15天后卷叶虫密度比对照区下降75.4—100%,卷叶率下降60.4—78.3%。赤眼蜂可在稻田内继续繁殖,寄生下一代稻纵卷叶螟的卵。 利用松毛虫卵繁殖赤眼蜂,出蜂正常,蜂体大而活耀。据室内观察,对稻纵卷叶螟卵的寄生率在90%以上。一粒松毛虫卵平均可出螟黄赤眼蜂17.1头,出松毛虫赤眼蜂13.66头。松毛虫卵冷藏15—36天后,仍保持新鲜,不影响寄生率。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记述了常足螯蜂属三新种:黄头常足螯蜂 Aphelopus luteoceps sp. nov,黑常足螯蜂 Aphelopusniger sp. nov.和拟白斑常足螯蜂 Aphelopus albopictoides sp.nov.模式标本保存于浙江农业大学植保系。黄头常足螯蜂,正模,陈学新采自浙江西天目山。该种与斑头常足螯峰近似,但从胸部包括并胸腹节的颜色,额线缺否及并胸腹节背面有无横脊加以区别。黑常足螯峰,采自西天目山。该新种与台湾常足螯蜂相似,以小盾片光泽否,并胸腹节后表面有无纵脊及外生殖器的形状相区别。拟白斑常足螯蜂采自西天目山,与白斑常足螯蜂相似,通过头部有无网皱,触角长度及外生殖器等的形状加以鉴别。  相似文献   

13.
褐稻虱再猖獗原因的探讨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近十几年来,褐稻虱(Nilaparvata lugens)(Stál),大量杀虫剂用于褐稻虱的防治,用药不当往往造成褐稻虱的再猖獗,严重影响产量。本文报道了:(1)浙江稻田天敌的控制作用:缨小蜂对褐稻虱卵的寄生率约22%;褐稻虱的成、若虫被螯蜂、线虫等的寄生率在1984年为29.4%,在1983年为15.2%。黑肩绿盲蝽的功能反应为: N_a=N/(8.294+0.058N) (2)杀虫剂对害虫——天敌(蜘蛛)的影响,介绍了简单的杀虫剂内禀选择性测定方法: a)在室内,内禀选择性指数 P=天敌的L_(D50)/害虫的L_(D50)-1 b)在田间,某些杀虫剂对褐稻虱一蜘蛛的杀伤试验。 (3)某些杀虫剂对褐稻虱生育力的影响。 本文认为引起褐稻虱再猖獗的因素是复杂的,但是从害虫一天敌系统在种群动态,生态学上可分二类:一类是杀虫剂促进菜种害虫的种群增加:如刺激生育力,另一类是破坏了天敌的自然控制作用如使用大量杀伤天敌的药剂、不适当的施药方式和施药时间等。  相似文献   

14.
螫蜂是稻飞虱成、若虫期的天敌,据塘头双季稻区调查,螯蜂寄生率以晚稻前期最高,达18.64%,对稻飞虱的发生为害起着一定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5.
天敌对稻螟的抑制,在某些地区个别年度,起到决定性的作用,甚至是毁灭性的打击。例如四川南充第三代三化螟卵盛期的卵寄生率,一般都在40%左右,晚期高达82.87%。湖南长沙1954年第三代二化螟卵寄生率63.54%,1962年双峰第四代三化螟寄生率77.86%(等腹黑卵蜂达71.88%);1963年长沙三化螟卵寄生率第一代28.35%(稻螟赤眼蜂达20.25%),第二代47.78%(稻螟赤眼蜂达42.49%),第三代28.27—53.45%(稻螟赤眼蜂21.37—33.94%),第四代45.99—54.70%(等腹黑卵蜂达38.93—41.61%)。湘中邵东第四代卵寄生率高达83.46%(螟卵啮小蜂达71.17%)。浙江余姚第二代二化螟卵寄生率为80.82%,第三代最高达87.70%;浙江加兴二化螟卵寄生率最高达90.74%(1956年5月)。 稻螟幼虫天敌种类为数更多,作用也不小,例如1962年长沙越冬幼虫被三化螟虫霉(Erctomophothorasp.)寄生致死平均达48.65%,1963年长沙西数大队  相似文献   

16.
报道中国单爪螯蜂属Anteon Jurine4新种,即平头单爪螯蜂A.planum,sp.nov.;横单爪螯蜂A.transverum,sp.nov,齿单爪螯蜂A.serratum,sp,nov.和凸单爪螯蜂A.convexum,sp,nov.模式标本保存于浙江大学。  相似文献   

17.
本文描述毛角螯蜂属一新种:脊毛角螯蜂Thaumatodryinus carinatus sp.nov.。这是毛角螯蜂属在中国的首次纪录。  相似文献   

18.
广西稻田螯蜂三新种记述(膜翅目: 螯蜂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记述了广西稻田螯蜂3新种:广西双距螯蜂Gonatopus guangxiensis Xu et He, 殃叶蝉双距螯蜂Gonatopus euscelidivorus Xu et He和褐飞虱双距螯蜂Gonatopus nilaparvatae Xu et Yang。模式标本存于浙江农业大学。  相似文献   

19.
在鉴定云南绒茧蜂标本时,作者发现一新种,因此蜂是从稻田内的稻毛虫幼虫中育出的。故命名为稻毛虫绒茧蜂,现记述如下。模式标本存湖南农学院昆虫标本室。稻毛虫绒茧蜂Apanteles simure You et Chou,新种(图1—4) 雌蜂 体黑色。触角深褐色,基节黑色。下颚须、足、后足腔距、腹部腹面黄色。后  相似文献   

20.
红蜡蚧(Ceroplastes rubens Mask.)为衢县柑桔的重要害虫之一,当地农民称它为红桔虱,为害已有40—50年的历史,在衢县各柑桔产区都有发生。根据我们调查航埠卫星人民公社黄泥山头村受害的桔树占总株数的34.9%,严重的占受害总数的46.2%,最轻的亦有13%,为害品种以衢桔为最多,次为福桔;而在广橙和柚则极少。受害桔树,枝叶枯萎,特别由于红蜡蚧分泌的蜜质,常引起烟煤病,枝叶发黑,以致树势衰弱,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