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我国古代学者在化石起源问题上是有过重要贡献的。最早发表这样意见并且提出历史证据的人是章鸿钊。他在1936年著成的“中国地质学发展小史”中举出唐朝颜真卿,宋朝朱熹对螺蚌殼化石的理论作为证据来说明我国古代对化石起源很早就有了正确的认识。后来,1952年,方宗熙在他编的高中课本“达尔文主义基础”,1953,1955年本文著者在生物学通报中发表的两篇短文里,又举出了沈括关于螺蚌壳的正确理论。本文著者在收集生物学史资料时,经常注意这方面的古人贡献,并且积累了一些新的资料是以前没有被人作为我国宝贵文化遗产认识的。现在我把这些新的资料连同过去已知的资  相似文献   

2.
公元1074年的一天,秋高气爽,晴空万里。河北西部太行山区的大道上,尘土飞扬,只见群马撒蹄向北奔驰。为首一匹高大的骏马上,坐着一个威武而又身体结实的人。突然,他眼明手快,勒住缰绳,察看着路边一处好不平常的山崖,指着崖壁间象带子似地亘延的砂石,叫道:“你们看,那不是螺蚌壳化石和砾石吗?”……。他,就是被列宁赞为“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王安石的亲密战友沈括。  相似文献   

3.
朱熹——孔孟之道的吹鼓手朱熹(1130—1200年)是南宋儒家的代表,是继孔孟、董仲舒之后封建时代影响最大的唯心论哲学家。他吹捧孔丘说:“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朱子语类》,卷93),又说:“自尧舜以下,若不生个孔子,后人去何处讨分晓?”(《朱子语类》,卷93)。他也吹捧董仲舒,说“汉儒,惟董仲舒纯粹,其学甚正,非诸人比”(《朱子语类》,卷137),也就是说:汉朝的儒家,只有董仲舒继承孔孟之道最纯粹,他的思想是儒家的正统,别人没法比。朱熹  相似文献   

4.
金帆  邓建农 《化石》2004,(2):22-26
我国古代的先哲们很早就意识到沧海桑田的变迁,并把化石作为沧桑巨变的见证。晋代的道教祖师葛洪(公元2 84—36 4)在《神仙传·麻姑传》中,记载了麻姑与五方平的对话:“自接待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唐代的大书法家颜真卿(公元70 9—785年)在《麻姑仙坛记》中,根据他在今江西省南城县麻姑山顶一座古坛附近发现的化石推论:“高山中犹有螺蚌壳,或以为桑田所变”。北宋时期杰出的科学家沈括(公元10 31—10 95 )在他的传世之作《梦溪笔谈》中,更为科学地依据化石推断了河北太行山的海陆变迁与华北大平原的成因:“边太行而北,山崖之间,往往衔…  相似文献   

5.
这是一篇关于宋延州永宁关“竹笋”化石考辨记实。据现在的延水关地形、地层和所采集的植物化石,作者肯定北宋进步的政治家、杰出的科学家沈括论述“竹笋”化石的正确方面,兼谈他在古生物学上的历史贡献,反映了宋朝时期儒法两条政治思想路线在自然科学领域里的斗争。  相似文献   

6.
陈哲英  王太明 《化石》2000,(2):16-19
化石是古代各种生物的遗体被埋在地下 ,经过矿物质的长期填充和交替等作用逐渐形成的。由于它和沧海桑田变化有着直接的关系 ,因此成为古生物学、地质学、古气候学研究中不可多得的资料。一、化石的科学价值1960年12月31日 ,中国科学院在给国务院“关于保护古脊椎动物化石问题的请示报告”中是这样评价化石的作用的 :“古脊椎动物化石 ,是地质工作者鉴定和对比地层、了解地球历史的重要根据 ,是生物学家、古生物学家和人类学家研究动物和人类起源、发展历史及其规律的珍贵材料。同时 ,也是群众学习并认识自然和人类历史及其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7.
化石,奇妙的化石,它记载着地球的沧桑巨变,是研究地球历史的宝贵资料,被人们喻称为“特殊文字”。这里,我们要向大家介绍一位与化石打了近半个世纪交道,熟谙这种“特殊文字”的学者。他,就是全国劳动模范、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卢衍豪。与奇妙的化石结缘六十七年前,卢衍豪出生在福建省永定县一个偏僻的山区。他从小热爱大自然,喜爱爬山、旅行,进龙岩中学后,特别爱听地  相似文献   

8.
祖国如花似锦的大地上,在遥远的过去,曾经生活过无数的动物和植物。随着时间的流逝,古往今来的生命一批又一批地悄悄消失了。已经死亡的生物残骸有的在适合的环境下被保留了下来,成了地质、古生物和考古学者探索地球发展历史的见证——化石。然而大自然这个能工巧匠以及某些动物的捣乱,也会造出假化石和假石器来,使一些“不识庐山真面目”的人上当受骗。这在爱好者中不乏其例。因此,如何辨别化石和石器的真伪,对  相似文献   

9.
陕西梁山二叠纪的䗴科化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前言梁山是陕西汉中西南两个比较显著的山峰之一,距离汉中县城约三十里。远在1931年,黄汲清教授和已故赵亚曾先生就曾在那里做过调查工作,并且测制了地层剖面。关于二叠纪的地层,在他们合著的“秦领山及四川之地质研究”一书中,曾记述为“块状燧石石灰岩,富产化石,曾在不同的层位中采得下列各种属:Tetrapora hanchun-gensis(n.sp.),Tachylasma magnum Grabau,T.elongatum Grabau.T.alternatum(n.sp.),Caninia liangshanensis(n.sp.),Polythecalis cf.chinensis(Girty),Miche-linia siyangensis Reed,Productus(有数种)”。根据这些化石鉴定结果,赵、黄二先生在当时认为“无疑地,这层石灰岩是属于下二叠纪,并且和宁镇山脉的栖霞石灰岩相当”。  相似文献   

10.
华南寒武系地层中广泛富集微体骨骼化石,为解决某些疑难化石的亲缘关系及研究早期后生动物的演化提供了重要化石证据。在贵州剑河八郎"清虚洞组"中发现一些管状微体骨骼化石。经鉴定后主要有4属,分别为小钻孔螺Torellella、似软舌螺Hyolithellus、鞘状螺Coleoloides和表面具鳞片状管状化石Mongolitubulus squamifer。Mongolitubulus分布范围较为广泛,本文结合前人对该化石亲缘关系的探讨及剑河寒武系"清虚洞组"化石的特征,推测M.squamifer可能是高肌虫的装饰刺。  相似文献   

11.
建于1905年的我国最早的博物馆——南通博物苑,是包含植物园、动物园在内的综合性博物馆。创办人张謇,是清末状元,有名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事业家。他把博物馆的物品分为天然、历史、美术三部,天然列于三部之首。他在论博物馆的文章中说:“凡动、植、矿物皆天然之属”,博物馆必须“搜集中外动、植、矿工之物”,以“资我学子,察识物理”;又说:“论天演之进化,天产之中有历史。”由于他有这样的认识,因此南通博物苑重视化石的收集和陈列。 1906年,苑中建了一座博物楼,楼下专门陈列自然标本,其中就有一些化石。1914年,又建了一座北馆,楼上收藏美术品,楼下陈列一具长达12米的长须鲸骨架,这是在黄海之滨吕四涣港附近出土的。同时把原在南馆陈列的各种化石一并移到北馆,陈列在一张特制的亭子式的四面大玻璃橱内。此  相似文献   

12.
李玉林 《古生物学报》1990,29(6):745-754
一、前言分子化石又称化学化石或生物标志化合物,它是表示地质体中检测到的、与天然生物体中某些已知化合物的结构有着广泛成因联系的一类有机化合物。如果说传统的古生物化石是反映古生物体骨骼结构及其形态特征的话,那么分子化石则是表示这些生物体内部某些标志性物质的化学结构类型,并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古生物群演化的最特征的“指纹”,可以从总体上反映古生物群的性质及其有机体内部的化学组成和结构特征,蕴含着丰富的地层学信息。因此,分子化石同样具有重要的地层学意义和广阔的地层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自发表元谋北部小河等地400万年的蝴蝶腊玛古猿和200万年的“东方人”化石以来,引起国内外人类学和地质古生物学界的极大兴趣。笔者有幸参加云南省主持的“人类起源研究”课题,负责元谋盆地古猿和“东方人”伴生动物化石的研究工作,曾几次前往产地进行地质考察,着重对其层位的调查和化石的系统采集,再次得出产“东方人”化石的竹棚村豹子洞箐地层层位与产“蝴蝶腊玛”古猿化石层相当的结论。从部分哺乳动物化石初步观察,其时代可能为稍晚于禄丰古猿时代(最晚中新世)的早(中)上新世。1987年6月,“云南地质”发表江能人等的一篇  相似文献   

14.
化石,历来被人们看作“沧海桑田”的见证。早在我国北宋时期的沈活(1031—1095)所著《梦溪笔谈》中,就有过这样的记述:“……山崖之间往往衔蚌壳石子如鸟卵者,横互石壁如带。此乃昔日之海滨,今距海已近千里。所谓大陆皆浊泥所湮耳。”从这段文字来看,很显然沈括是把埋藏在岩层中的化石,视作“沧海桑田”的证据。九百余年吋光的流逝,沈括这段文字依旧闪烁着  相似文献   

15.
苗族原始生活的几个镜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今天的人类语言中,某些词汇保存了当初造词的原始意义。由此我们可以从这些词所反映的现象来了解古人的某些生活情况。正如德国语言学家雅各·格林说的:“我们的语言也就是我们的历史”。他还说:“关于各民族的情况,有一种比骨殖、工具和墓葬更为生动的依据,这就是他们的语言。”马克思在《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中赞同摩尔根的方法,同时根据雅利安语的不同方言中有驯养动物的共同词汇,但没有谷物和栽培植物的共同名称这一词汇现象,认为“雅利安人之发现种植谷物后于牲畜的驯养”。本文根据苗语的几个词汇,提供苗族原始生活的几点材料。  相似文献   

16.
南极岩石中的痕迹化石有助于古生物学家对地球历史的了解和解释在一部优秀侦探小说中,线索是一些可以联系起来解开秘密,恢复原来面貌的已观察到的事实。在古典的“神秘小说”中,直到最后才看出结果如何。同样,化石就是可以解决地质秘密的线索。几百万年前,化石保存了下来,那时没有人亲眼目睹,因此这些古生物的线索就成了重建地球历史的宝贵工具。化石提供直接、间接的信息,有时使人误解。在所  相似文献   

17.
刘第墉  焦耘 《古生物学报》1990,29(1):115-124
前言百余年来,虽然人们对栗蛤类(Nuculids,双壳纲)代表的构造特征及分类位置多有研究和报道,但正如L. R. Cox(1959)在“原鳃类的地质历史及栉齿类瓣鳃纲的双重起源”一文中所说:“Nuculacea超科和Nuculanacea超科的早期化石代表是相当难以区分的,如某些侏罗纪的Nuculana按分类位置属Nuculanacea超科,但未见均质结构。  相似文献   

18.
一、前言关于我国内蒙古自治区龟鳖类化石的记录,以前比较主要的是基尔摩的“蒙古的龟鳖类化石”(Gilmore,1931)。他在这篇论文中,综合研究了“中亚古生物考祭团”历年在蒙古人民共和国和我国内蒙古自治区境内发现的龟鳖类化石材料,其中除去发现于蒙古人民共和国的材料不计外,有关我国内蒙古自治区的材料,一共记述了5科、7属、9种以及  相似文献   

19.
由不同板块相嵌构成的云贵高原,是当今世界上形成比较新、海拔比较高的高原之一。高原中的地质历史,反映在二十多亿年来完整的地层中所包含的丰富的古生物化石种类。据统计,已发现的各类化石有14个门类、650多属、2,300多种。是我国古生物类群比较集中和在进化上较完整的地区,也是研究高原的形成和生物的起源和演化历史的珍贵材料。本文就云南在地质变迁过程中所产生的某些影响,试对云南白蚁的发生做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0.
化石?化石!     
方舟子 《生命世界》2005,(8):98-103
分层的岩石,从远古到如今 古希腊哲学家色诺芬尼(约公元前560—478)是已知最早对化石进行描述的人,并且推测出化石是生物的遗迹。他在意大利西西里岛的采石场发现了鱼的化石,又在马耳他岛发现了海洋软体动物的化石,他得出结论说,山脉必定曾经位于海中,并认为地球在历史上多次交替出现世界性大洪水和干涸。亚里士多德在《气象学》一书中,更详细地阐述了类似的“沧桑”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