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中国平脐蠕孢属的分类研究I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来自山东泰安和安徽合肥匍柄霉属的两个新种分别命名为棉匍柄霉Stemphylium gossypii和莴苣匍柄霉Stemphylium lactucae。模式标本保存于山东农业大学植物病理系标本室(HSAUP)。本文报道了平脐蠕孢属的一个新种,早熟禾平脐蠕孢Bipolaris poae-pratensis,2个中国新记录种,即野牛草平脐蠕孢Bipolaris buchloes和弯曲平脐蠕孢Bipolaris papendorfii,对其他4个平脐蠕孢属的种的有关分类问题进行了讨论,澄清了一些种名的混乱。标本保存在山东农业大学植物病理学系标本室(HSAUP)和中国科学院真菌标本室(HMAS)。 相似文献
2.
中国平脐蠕孢属的分类研究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道了平脐蠕孢属的一个新种,早熟禾平脐蠕孢Bipolaris poae-pratensis,2个中国新记录种,即野牛草平脐蠕孢Bipolaris buchloes和弯曲平脐蠕孢Bipolaris papendorfii,对其他4个平脐蠕孢属的种的有关分类问题进行了讨论,澄清了一些种名的混乱.标本保存在山东农业大学植物病理学系标本室(HSAUP)和中国科学院真菌标本室(HMAS). 相似文献
3.
4.
本文报道麦根腐平脐蠕孢Bipolaris sorokiniana(有性型为Cochliobolus sativus)人工诱导形成子囊座,并获得该菌A和a两种不同交配型。子囊座形成的最佳条件是:以麦秆浸汁琼脂为培养基(pH6—6.5)。以透析袋为培养基物,24℃培养1周,移至20℃培养2周。培养中光照不是重要因素。在无培养基物的培养基上不形成子囊座。对不同地区、不同寄主植物上麦根腐平脐蠕孢72个菌株交配型测定结果,两个不同交配型在自然界分配比例为1:1,交配型菌株的分布与地理、寄主植物的差异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本文报道柱隔孢菌属二新种和二个中国新记录种。新种是夹竹桃柱隔孢Ramularia nerii-indici, 寄生在夹竹桃科(Apocynaceae)夹竹桃(Nerium indicum)上;鸡血藤柱隔孢Ramularia millettiae, 寄生在豆科蝶形花亚科(Papilinoideae)昆明鸡血藤(Millettia reticulata)上。新记录种是甜菜生柱隔孢R. beticola和木香柱隔孢R. banksiana。文中为新种提供了拉丁文描述和附图。研究标本保存于云南农业大学真菌标本室(MHYAU)。 相似文献
6.
报道了内脐蠕孢属一新种棗燕麦生内脐蠕孢Drechslera avenicola和两个中国新记录种:安德森内脐蠕孢Drechslera andersenii和席氏内脐蠕孢Drechslera sivanesanii。新种与新记录种均附绘图。研究的标本保存在山东农业大学植物病理学标本室(HSAUP) 相似文献
7.
本文报道柱隔孢菌属二新种,二个中国新记录种。新种是紫荆生柱隔孢Ramularia cercidis, 寄生在云实亚科(Caesalpiniodeae)紫荆(Cercis chinensis)上;丁香柱隔孢Ramularia syringae,寄生在木犀科(Oleaceae)丁香属Syringa sp.上。新记录种是极细柱隔孢Ramularia angustissima和稍厚柱隔孢R. crassiuscula。文中为新种提供了拉丁文描述和附图。研究标本保存于云南农业大学真菌标本室(MHYAU)。 相似文献
8.
短叶茳芏Cyperusmalaccensisvar.brevifolius和和三叶(鬼)针草Bidenspilosa上两个中国新记录种Ramulariacaricis和Ramulariaconcomitans,另外4个已知种的名称做了订正。 相似文献
9.
10.
山莴苣Mulgedium sp.和紫苜蓿Medicago sativa Linn.上两个柱隔孢属中国新记录种Ramularia mulgedii和R. medicaginis,另外三个已知种的名称作了订正。 相似文献
11.
本文报道柱隔孢菌属二新种和菌绒孢属一个中国新记录种。新种是天门冬柱隔孢Ramulariaasparagi,寄生在百合科Liliaceae文竹Aspargisplumosus上;香茶菜柱隔孢Ramulariarabdosiae,寄生在唇形科Labiatae香茶菜Rabdosiaamethystoides上。新记录种是甜苦菌绒孢Mycovellosielladulcamarae。文中为新种提供了拉丁文描述和附图。研究标本保存于云南农业大学真菌标本室(MHYAU)。 相似文献
12.
13.
14.
在调查研究中国东部暖温带地区土壤中暗色丝孢菌过程中,采用稀释平板法和土壤颗粒平板法分离获得100余株蠕形菌的分离物。经纯化培养后,依据形态特征鉴定为3属21种,其中虎尾草平脐蠕孢[Bipolaris chlorides (Alcon) Alcon]和小柄凸脐蠕孢[Exserohilum pedicellatum (Henry) Leonard & Suggs]为中国新记录种。文中列出了各蠕形菌的种名、采集地、土样号以及菌株号,对2个新记录种进行了详细描述。所有活菌株及干制培养物保存在山东农业大学植物病理系标本室(HSAUP)。 相似文献
15.
在进行中国砖格丝孢菌分类研究中,发现砖格孢属一个新种和两个中国新记录种。新种是泰山砖格孢Dictyosporiumtaishanensis,新记录种是索兰砖格孢Dictyosporiumsolani和七臂砖格孢Dictyosporiumheptasporum。分别对三个种进行了中文描述,并附图,新种有拉丁文描述。研究标本保存在山东农业大学植物病理学标本室(HSAUP)。 相似文献
16.
匍柄霉属1个新种和1个新记录种。新种是矩卵单格孢Ulocladium oblongo-obovoideum,新记录种是倒卵单格孢U. obovoideum。新种的模式标本和新记录种的标本保存于山东农业大学植物病理系标本室(HSAUP)。 相似文献
17.
柱隔孢属二新记录种Ramularia veronicae Fuckel和 Ramularia brunnea Peck;另外有三个已知种的名称作了订正,标本保藏于云南农业大学真菌标本室(MHYAU)。 相似文献
18.
【背景】玉米弯曲平脐蠕孢是引起玉米叶斑病的主要病原,严重危害农业生产。利用细菌防治弯曲平脐蠕孢是目前研究的热点。【目的】筛选对玉米弯曲平脐蠕孢有高拮抗性的菌株,对其进行鉴定并探究其拮抗机制。【方法】采用平板对峙法,从玉米田地表下土壤分离获得22株细菌,再经过复筛得到一株对玉米弯曲平脐蠕孢具有较高拮抗活性的菌株L-14。【结果】筛选发现,菌株L-14对层出镰孢(Fusariumproliferatum)、禾谷镰孢(Fusariumgraminearum)、大斑凸脐蠕孢(Exserohilum turcicum)、弯曲平脐蠕孢(Bipolaris papendorfii)和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 5种植物病原真菌均有抑制作用,是一株广谱拮抗作用的生防菌株。通过对该菌株进行形态观察、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以及生理生化特性检测,鉴定其为枯草芽孢杆菌。对菌株L-14的抗菌机制进行研究,发现该菌发酵液的蛋白粗提物对弯曲平脐蠕孢气生菌丝形态无影响,但可致基内菌丝畸变,对弯曲平脐蠕孢分生孢子萌发有抑制作用。【结论】筛选的拮抗菌在防治植物病害上具有广谱性及较高的拮抗活性,能有效防治玉米叶斑病。 相似文献
19.
20.
匍柄霉属1个新种和1个新记录种,新种是矩卵单格孢Ulocladium oblongo-obovoideum,新记录种是倒卵单格孢U.obovoideum。新种的模式标本和新记录种的标本保存于山东农业大学植物病理系标本室(HSAUP)。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