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EST(expressed sequence tags,EST)是一段长约150~500bp基因表达的外源序列片段,是由大规模随机挑取的cDNA克隆测序得到的组织或细胞基因组的表达序列标签。一个EST代表生物某一时期的某种组织或细胞的一个表达基因。主要综述了EST技术的原理方法,哺乳动物早期胚胎研究的理论基础以及EST技术在早期胚胎研究方面的应用,并讨论了利用EST进行研究分析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Dextran对蛋白药物的释放影响。方法:将模型蛋白BSA溶解于多糖溶液中,通过W/O乳液法静电纺丝制备缓释纤维。采用MicroBCA法测定该纤维体外释放行为,采用SEC-HPLC检测制备前后蛋白的聚集程度,并与不含多糖的BSA纤维做对照。结果:添加Dextran以后蛋白的包封率由52.68%提高到63.92%,第一天突释不大于药物载量的15%,对蛋白单体的保持达到85%以上。结论:Dextran可以改善一般组织工程纤维中蛋白药物的释放,提高蛋白药物在制剂、贮存、释放过程中的稳定性,增加纤维的载药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Dextran对蛋白药物的释放影响。方法:将模型蛋白BSA溶解于多糖溶液中,通过W/O乳液法静电纺丝制备缓释纤维。采用MicroBCA法测定该纤维体外释放行为,采用SEC-HPLC检测制备前后蛋白的聚集程度,并与不含多糖的BSA纤维做对照。结果:添加Dextran以后蛋白的包封率由52.68%提高到63.92%,第一天突释不大于药物载量的15%,对蛋白单体的保持达到85%以上。结论:Dextran可以改善一般组织工程纤维中蛋白药物的释放,提高蛋白药物在制剂、贮存、释放过程中的稳定性,增加纤维的载药量。  相似文献   

4.
研究表明静电纺丝可以制备出模拟细胞外基质的三维结构,其中限制静电纺丝纤维支架应用的问题之一就是纤维排列紧密导致支架的孔径较小,从而阻碍了细胞的浸入,组织中血管化的形成以及支架与宿主细胞的融合。为了增大支架的孔径,提高孔隙率,许多研究者提出了相应的策略。本文综述了多种制备大孔径静电纺丝纤维支架的方法,主要包括不同接收装置控制电场分布、盐粒子/聚合物析出法、水浴接收、低温静电纺丝以及激光/紫外烧蚀法等,以上的方法都能够有效的增大静电纺丝三维支架的孔径,进而提高了细胞的浸润性、营养物质的传输以及废物的排出,为静电纺丝纤维支架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干细胞联合生物支架材料体外构建功能性组织与器官,成为当前组织再生研究的重要策略,而探求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的支架材料是其关键.本研究采用扫描电镜、噻唑蓝(MTT)法、荧光显微染色等方法检测小鼠诱导多能干细胞(murine 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 miPSCs)在聚己内酯(poly ε-caprolactone, PCL)静电纺丝纳米纤维支架上的粘附、增殖等生物学特性,探究聚己内酯纳米纤维支架与miPSCs的生物相容性. 结果显示,miPSC在PCL纳米纤维支架上具有良好粘附性并呈集落样生长,其增殖能力及干性标记物(Oct4-GFP+)的表达均不亚于标准对照组;扫描电镜显示,miPSC在PCL纳米纤维支架材料上呈现出绒毛状突起的表面结构.上述结果表明,PCL纳米纤维支架可促进miPSCs的粘附、自我增殖以及干性维持,两者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为下一步联合生物支架材料与干细胞构建功能性组织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静电纺丝伤口敷料作为一种新型功能性敷料,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可调控的孔隙率和良好的生物性能,既有益于细胞呼吸,又 可抑制细菌感染伤口,并能促进细胞增殖和加速创面愈合,是未来伤口敷料研发领域发展的新方向。介绍静电纺丝纳米纤维的原理、特点, 重点阐述各类聚合物、生物活性物质在静电纺丝伤口敷料制备中的应用进展。  相似文献   

7.
糖尿病溃疡是糖尿病最为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具有愈合周期长、难以治愈、复发率高等特点。敷料作为糖尿病溃疡治疗的重要环节不能被忽视。理想的创面敷料应具有止血、抗菌、生物相容性高等特性,传统敷料远不能满足糖尿病伤口需要。随着纳米技术的发展,采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的纳米纤维敷料在糖尿病溃疡的治疗中取得了一定进展。因此,基于对糖尿病溃疡难愈机制的理解,对静电纺丝纳米纤维敷料的基质材料、负载物质及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为其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在组织工程中最为关键的是提供理想的生物材料支架,而结构和功能仿生是组织工程支架最重要的性能要求,但仿生组织工程支架的设计与构建必须由纳米纤维来实现.本文介绍蚕丝纳米纤维的性能特点,并通过国内外文献证实了家蚕丝素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等优良特性,在组织工程领域广泛应用.然而,与家蚕丝相比,野蚕丝更利于细胞的黏附、生长,因此我们推测利用我国特有的野蚕丝素进行静电纺丝制取纳米纤维,有望在生物医学领域获得新的进展.  相似文献   

9.
PLGA的不同组成对支架材料性能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PLGA的不同组成对支架材料的力学性能、降解性能和生物学性能的影响。采用溶液浇注/颗粒沥取法制备出不同组成的PLGA多孔支架,对支架的力学性能和降解速率进行考察,同时将人真皮成纤维细胞接种于不同组成的PLGA支架材料上,培养不同时间后,检测细胞的粘附率和增殖率,以及细胞产生的总胶原含量,并通过扫描电镜观察支架上的细胞形态。结果显示,随PLA比例的增加,支架的力学强度增加,降解速率降低,但都不是线性变化。70:30比例的支架,拉伸强度最高,而70:30和80:20两种比例的支架,其降解速率没有显著性差异。PLGA不同组成的支架,均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成纤维细胞粘附率和增殖率在三种比例的支架上没有显著性差异,细胞在支架表面生长良好,分泌大量的细胞外基质,细胞基本铺满整个支架。本文研究发现,PLGA的组成对支架力学性能、降解性能和生物学性能有细小但显著的影响,这将对组织构建选用PLGA支架材料提供有益的帮助。  相似文献   

10.
旨在应用离子结合法将葡萄糖淀粉酶固定在PEI/PVA纳米纤维膜上并对其理化性质进行研究。采用高压静电纺丝技术制备聚乙烯亚胺(PEI)/聚乙烯醇(PVA)纳米纤维膜,采用热交联方法使其具备水稳定性后,再利用离子吸附法固定葡萄糖淀粉酶。结果显示,利用红外光谱(FT-IR)表征固定有葡萄糖淀粉酶的PEI/PVA纳米纤维膜,表明葡萄糖淀粉酶可成功固定在静电纺丝形成的PEI/PVA纳米纤维膜表面。通过固定化葡萄糖淀粉酶的酶学性质鉴定,发现固定化葡萄糖淀粉酶的最适反应温度为65℃,比游离的葡萄糖淀粉酶提高了6℃;固定化葡萄糖淀粉酶的适用p H值范围明显变宽;热稳定性和存贮稳定性显著增强且可以重复使用。利用离子吸附法能简便地将蛋白质分子固定于纳米纤维膜上,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聚乳酸乙醇酸共聚物(PLGA)是一种可生物降解的高分子聚合物,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其降解产物为乳酸和乙醇酸,是机体正常代谢的中间产物,最终可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并分别经肺和肾脏排出体外,对人体不产生危害,所以PLGA在微球制剂的制备中常作为首选载体。近年来PLGA微球制剂在医药领域有着飞跃发展,尤其是在抗肿瘤、免疫疫苗、蛋白给药、基因治疗、诊断试剂和细胞支架等方面显现出很大优势。而且已有许多PLGA微球获得美国FDA批准上市,临床应用也有令人满意的效果,未见报道有严重的不良反应。但现阶段国内生产的PLGA缓释微球的质量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如微球粒径偏大、包封率和载药量偏低、突释过大等,有待进一步提高和改进。本文将综述在制备包裹水溶性药物的PLGA微球过程中相关因素如药物本身理化性质、制备方法、PLGA结构特点、有机溶剂等对微球粒径、包封率的影响,以期为提高以PLGA为药物载体的药效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与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oly (lactide-co-glycolide),PLGA)三维生物支架在软骨源性形态发生蛋白1(cartilage-derived morphogenetic protein 1,CDMP1)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作用下向软骨细胞表型分化及体内修复喉软骨缺损的能力。方法 在体外高密度细胞悬液与PLGA共同构筑的三维立体培养体系下CDMP1和(或)TGF-β1联合诱导BMSCs向软骨细胞分化,观察诱导后细胞表型的表达;将培养体系移植入动物体内,从大体、组织学方面观察其对喉软骨缺损的修复效果。结果 诱导后的培养体系可表达特异性软骨基质Ⅱ型胶原和GAG;将培养体系移植入动物体内,可有效的修复喉软骨缺损。结论 BMSCs与PLGA三维生物支架在CDMP1和TGF-β1作用下所得组织工程化软骨可以有效的修复喉软骨缺损。  相似文献   

13.
微环境影响着细胞的增殖、迁移、分化以及细胞功能,细胞微环境影响细胞命运的因素包括细胞之间相互作用、细胞与细胞外基质相互作用、可溶性信号分子以及缺氧和营养对细胞的影响。组织工程支架的制备就是要利用仿生学原理最大程度模拟细胞微环境,从而应用于细胞行为研究以及临床治疗。全面了解细胞微环境对细胞的影响因素是制备组织工程支架的重要条件,而组织工程支架的研究也进一步推动了细胞微环境对细胞影响的认识。组织工程支架研究在组织工程研究中仍具有广阔前景,新的制备工艺也在组织工程支架研究中发挥着巨大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4.
以乳酸-乙醇酸共聚物为载体,采用复乳液中蒸发法制备载生长激素释放因子(Growth hormone releasing factor,GRF)真核表达质粒pcDNA3-GRF(1-32)微球,其中包封率达69%,平均粒径为2.20μm,载药量80μg/mg,收率70%;体内转染小鼠肌肉组织, 提取注射部位肌肉组织DNA 和总RNA,经PCR和RT-PCR,发现注射pcDNA3-GRF(1-32)微球组的GRF表达水平最高(UVIBAND Version 99分析),释放的GRF表达质粒在小鼠肌肉内存在并表达的时间至少30d。体重统计结果表明,30d后微球包裹质粒组累积增重与其它组相比差异极显著(P<0.01),比裸质粒组、质粒和空白微球混合物组、生理盐水组分别高12.87%,19.72%,58.58%;结论认为,载pcDNA3-GRF(1-32)微球具有缓释作用,并可实现GRF基因体内局部基因转染、表达,发挥其相应的生物学效应,有希望成为提高质粒在动物肌肉组织表达效率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5.
杉木人工林木材力学性质与纤维形态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正交试验设计方法对不同林龄、立地条件和林分密下杉木人林木材力学性质,纤维形态的测定结果为基础,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对杉木人工林木材力学性质与纤维形态的关系进行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杉木人工林木材顺纹抗压强度,抗弯强度等十一项力学性质指标与纤维长度,纤维宽度、壁厚、腔径、壁腔比之间存在极显著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装载于不同分子量的PLGA中的5-氟尿嘧啶微球的制备方法及其在体外条件下的缓释行为。方法:以水包油包固复乳法将5-氟尿嘧啶包裹在高分子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中,形成缓释微球,考察其大小,外观,包封率等理化性质,以紫外分光光度法为检测方法研究其体外释放行为。结果:经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所制备的微球形态完整,大小较均匀。具有一定得包封率和载药量,体外释放研究表明其处方1和处方2的缓释时间为8天和23天。结论:以水包油包固复乳法制备的PLGA 5-氟尿嘧啶微球能够达到缓释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老年残根残冠应用纤维桩树脂核修复的临床效果及对病人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抽选我院行纤维桩树脂核修复的79例(86颗)老年残根残冠患者,对其进行3年随访,观察总体及不同牙位修复成功率和修复前、后生活质量的变化。结果:修复后进行3年随访,86颗残根残冠修复总成功率为95.3%,不同牙位修复成功率无显著差异(P0.05),均在94%以上,86颗牙失败4颗(其中2颗并发牙周炎、2颗牙纤维桩脱落,均未出现牙桩折断);修复后患者生活质量总分及各维度评分均明显优于修复前(P0.05)。结论:纤维桩树脂核是一种极为理想的残冠残根修复材料,能显著提高老年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was to study the effect of the isopropyl myristic acid ester (IPM) on the physic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etoposide-loaded poly(lactic-co-glycolic acid) (PLGA) microspheres-specifically, the effects on the size and drug loading of the microspheres, the polymer matrix and surface morphology, and the release of etoposide from the microspheres. The experiment was structured to examine 2 IPM concentrations (25% and 50%) and 1 control (no IPM) at 2 different etoposide-loading percentages (10% and 5%). The microspheres were prepared using a single-emulsion solvent-extraction procedure. Samples from each batch of microspheres were then analyzed for size distribution. drug-loading efficiency, surface characteristics, in vitro release, and in vitro microsphere degradation. The incorporation of 50% IPM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P<05) the size of the microspheres when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and 25% IPM microspheres. However, incorporation of 25% or 50% IPM did not change (P>.05) the drug-loading efficiency in comparison with the microspheres prepared without IPM. The microspheres containing 50% IPM were shown to significantly increase (P<.05) the release of etoposide from the microspheres at both etoposide concentrations. The microspheres prepared incorporating 25% IPM and 5% etoposide increased the in vitro release (P<.05) in comparison with the microspheres prepared without IPM. The 5% etoposide-PLGA microspheres showed a smooth, nonporous surface that changed to a dimpled. nonporous surface after addition of 25% IPM. During the in vitro degradation study, the IPM-containing microspheres slowly became porous but retained their structural integrity throughout the experiment.  相似文献   

19.
The presence of definite cytoplasmic granulation in at least some of the malignant cells was used as the sole criterion to separate 156 patients with acute leukemia into two groups: 110 with myeloblastic (AML), and 46 with lymphoblastic or stem cell leukemia (ALL). The median survival from the onset of symptoms in patients with AML was 20 weeks, and those with ALL 37 weeks. The difference in survival in these two groups is much greater for patients under the age of 25 than for those over the age of 2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