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肾阴虚证的现代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肾阴虚证是中医学的基本证型之一.对中医证的研究,基本方法是运用现代科技手段,通过动物实验与临床研究,探讨疾病发生后"证"与人体生理变化、病理、生化等客观指标的关系,尝试揭示证的实质.几十年来,不少学者从细胞、分子等水平上对肾阴虚证本质做了深入地研究,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某些方面已形成了共识.这不仅丰富和发展了传统的中医肾阴虚理论,而且为肾阴虚证的临床诊断、治疗、预后判断提供了更客观的、更全面的指导作用.本文从神经内分泌、免疫、微量元素、脂代谢、自由基、细胞因子与介质、基因等方面对肾阴虚证病理生理的客观化研究进展进行了详细地阐述.  相似文献   

2.
中医证候模型起步较晚,为推动中医现代化的发展,要求深入研究和探讨中医证候动物模型.气虚血瘀证作为心血管疾病常见的证型,其动物模型的建立是中医证候实验研究的热点问题,通过对各种心气虚血瘀证动物模型造模方法进行研究,观察实验动物的宏观体征、超声心动图、血流动力学等指标,客观评价其造模方法,同时提出当前中医证候动物模型研究中...  相似文献   

3.
冠心病是由多种病理因素引起的复杂疾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其机制尚未完全阐明。近年来,研究表明冠心病与口腔和肠道菌群密切相关。菌群失调导致的炎症反应、氧化应激反应、脂质代谢失调和氧化三甲胺累积是参与冠心病发生的主要风险因素。此外,口腔菌群与肠道菌群相关,参与冠心病的发生与发展。中医治疗疾病的优势在于辨证论治,而证型的判断缺乏客观标准。多项研究应用口腔菌群或肠道菌群分析了疾病的中医证型。本文系统地阐述了口腔菌群和肠道菌群在冠心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阐述了不同中医证型冠心病菌群分析的研究进展,为临床开展此类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胃溃疡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中医药治疗该病效果显著,但其治疗机制至今尚未明确。建立一套科学客观的胃溃疡中医证候动物模型及模型评价体系,对促进中医药在此领域的发展以及进一步的研究具有重大意义。笔者对近10年中医药治疗胃溃疡相关文献进行整理,总结和分析了胃溃疡中医证候动物模型的制作与评价方法,对肝胃不和证、脾胃湿热证、胃络瘀阻证、脾胃虚寒证、胃阴不足证、肝郁脾虚证等动物模型的制作方法进行总结,发现目前的胃溃疡动物模型存在中医辨证分型不够统一、造模思路与证型局限、造模方法标准不一、模型病证结合不紧密、模型评价体系不规范等问题,并提出模型改进意见,以期为此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血虚证的现代研究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很多学者从血虚证的发病原因、病理、动物模型制作及传统方药等方面在整体、细胞、分子等水平上对血虚证作了深入地研究,在血虚病理变化、动物模型制作及四物汤、当归补血汤等相关方药研究上取得了一定的共识。血虚时,机体造血功能抑制,免疫功能降低,红细胞膜的酶如Na~ 、K~ -ATP酶活性降低,水盐代谢紊乱及细胞内一些信使物质含量异常等。通过放血、化学损伤、放射线损伤等造成血虚证的动物实验研究,人们进一步发现了传统方药对血虚证的治疗作用机制。这些经典方药都能增强机体免疫,促进造血干祖细胞的增殖分化,促进血细胞的生成从而发挥补血作用。这些研究大大丰富和发展了传统的中医血虚理论,为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预后判断提供了更客观、更全面的指导。  相似文献   

6.
中医是我国的传统医学文化,如今在世界领域中医已经得到了更加广泛的推广,在治病救人的疗效上,也经常被人们与其他医学进行对比。目前,中医药在我国发展得越来越好,尤其在心血管疾病防治方面取得很大的成绩。从中医理论来说,血瘀证和活血化瘀已经作为一门课题被广大专家深入研究。像芳香开窍法等用来医治冠心病的中医学方法的理论研究也在不断加深,络病理论更成为了一项中医心血管领域研究的重要课题。基础研究也比较活跃,临床研究中循证医学方法开始得以广泛研究,体现了中医药在心血管防治方面有着独具的优势。中医药在理论与临床应用上尚且是任重道远,其优势还需得到更深入的挖掘。  相似文献   

7.
血虚证的现代研究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很多学者从血虚证的发病原因、病理、动物模型制作及传统方药等方面在整体、细胞、分子等水平上对血虚证作了深入地研究,在血虚病理变化、动物模型制作及四物汤、当归补血汤等相关方药研究上取得了一定的共识.血虚时,机体造血功能抑制,免疫功能降低,红细胞膜的酶如Na^+、K^+-ATP酶活性降低,水盐代谢紊乱及细胞内一些信使物质含量异常等.通过放血、化学损伤、放射线损伤等造成血虚证的动物实验研究,人们进一步发现了传统方药对血虚证的治疗作用机制.这些经典方药都能增强机体免疫,促进造血干祖细胞的增殖分化,促进血细胞的生成从而发挥补血作用.这些研究大大丰富和发展了传统的中医血虚理论,为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预后判断提供了更客观、更全面的指导.  相似文献   

8.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 AS)是心脑血管疾病的共同病理基础,建立具有中医瘀毒证候特色的动脉粥样硬化动物模型及客观规范的评价体系是现代心脑血管疾病研究的重要内容,对中医药防治心脑血管疾病基础研发及药效机制评价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动脉粥样硬化瘀毒证的动物模型构建及评价进行了多方面的总结和归纳,同时分析了当前模型构建及评价存在的问题,以期为建立规范化的动物模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王彦  马利庄  周忞 《生物磁学》2011,(15):2964-2966,2937
目的:研究一种综合考虑专家主观经验和机器学习客观规则的中医证候诊断模型。方法:基于属性层次分析模型,提出了一种可以应用于中医证候识别的方法,并编程实现了智能系统。系统融合中、西医多个特征构建决策属性,集成中医专家主观经验和机器学习客观规则联合辨证,实现了离散属性测度、相对属性权和合成属性权的计算方法。结果:构建了中医证候诊断系统,针对肝硬化样本病例学习辨证规则,并识别新样本的证候。结论:通过中医肝硬化数据进行系统的实例验证研究,表明该系统所得辨证结果与临床诊断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10.
王彦  马利庄  周忞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1,11(15):2964-2966,2937
目的:研究一种综合考虑专家主观经验和机器学习客观规则的中医证候诊断模型。方法:基于属性层次分析模型,提出了一种可以应用于中医证候识别的方法,并编程实现了智能系统。系统融合中、西医多个特征构建决策属性,集成中医专家主观经验和机器学习客观规则联合辨证,实现了离散属性测度、相对属性权和合成属性权的计算方法。结果:构建了中医证候诊断系统,针对肝硬化样本病例学习辨证规则,并识别新样本的证候。结论:通过中医肝硬化数据进行系统的实例验证研究,表明该系统所得辨证结果与临床诊断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不同胃癌前病变中医证型和血清胃蛋白酶原(pepsinogen,PG)、胃泌素-17(gastrin-17,G-17)、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和叶酸水平变化的关系进行探讨,为胃癌前病变的诊断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以80例胃癌前病变(precancerous lesion of gastric cancer,PLGC)患者研究组,80例健康者为对照组,对研究组患者进行中医临床辨证分型,对两组研究对象的血清PG、G-17、CEA和叶酸进行测定比较。结果:研究组PLGC患者中医证型分布不均匀,差异显著(P<0.05),由多到少依次为湿热蕴胃并/兼脾胃虚寒证>胃络瘀阻并/兼气阴两虚证>痰湿中阻并/兼脾胃气虚证>肝胃气滞并/兼气阴两虚证>肝胃气滞并/兼脾胃虚寒证>湿热蕴胃并/兼胃阴不足证。PLGC不同中医证型患者血清PG I和PG II水平差异显著(P<0.05);与对照组比较,各证型PG I水平均显著降低,PG II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且湿热蕴胃并/兼脾胃虚寒证和胃络瘀阻并/兼气阴两虚证的PG I水平显著低于其他证候,血清PG II水平显著高于其他(P<0.05)。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不同证候的G-17、CEA水平显著升高,叶酸水平显著降低(P<0.05);观察组中湿热蕴胃并/兼脾胃虚寒证和胃络瘀阻并/兼气阴两虚证G-17、CEA显著高于其他证候,叶酸水平显著低于其他证候(P<0.05)。结论:胃癌前病变不同中医证型血清PG、G-17、CEA和叶酸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内镜下胃黏膜表现与中医辨证分型之间的相关性,为临床中医辨证论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我院治疗且符合纳入标准的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患者212例,记录患者临床资料并进行中医辨证分型,结合内镜下胃黏膜征象,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12例患者内镜下胃黏膜征象与中医辨证分型之间的相关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所收集的病例中肝胃气滞证(21.7%)脾胃湿热证(20.1%)脾胃气虚证(18.4%)肝胃郁热证(13.7%)胃阴不足证(11.3%)脾胃虚寒证(7.5%)胃络瘀阻证(6.6%),各中医证型的发病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内镜下各胃黏膜征象之间,红斑渗出型以肝胃气滞证居多,隆起糜烂型以脾胃湿热证居多,胆汁反流型以肝胃气滞证居多,皱襞萎缩型以胃阴不足证居多,出血型以胃络瘀阻证居多,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内镜下胃黏膜表现与中医辨证分型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和规律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中医证型与糖脂代谢和甲状腺功能的关系。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7年12月期间武警宁夏总队医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104例,根据中医证型将其分为湿热困脾组23例、阴虚热盛组21例、气阴两虚组20例、阴阳两虚组22例与血瘀脉络组18例。检测并对比不同中医证型2型糖尿病患者糖脂代谢与甲状腺功能指标水平。结果:阴虚热盛组、气阴两虚组、阴阳两虚组与血瘀脉络组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低于湿热困脾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高于湿热困脾组(P0.05);阴阳两虚组TG、TC、LDL-C水平低于阴虚热盛组、气阴两虚组、血瘀脉络组(P0.05)。湿热困脾组、气阴两虚组、阴阳两虚组与血瘀脉络组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PPG)、糖化血红蛋白(GHb)水平低于阴虚热盛组(P0.05)。湿热困脾组、阴虚热盛组、气阴两虚组、血瘀脉络组游离甲状腺素(FT4)、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水平高于阴阳两虚组,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低于阴阳两虚组(P0.05),各组总甲状腺素(TT4)、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T3)水平总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脂代谢和甲状腺功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2型糖尿病患者的中医证型变化,可作为2型糖尿病患者中医证型与病情变化的有效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4.
两种高血压大鼠模型证候特征差异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两种经典高血压实验动物模型的证候特征,以便更好地考察降压中药疗效及作用机理。方法选择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和肾性高血压大鼠两种经典常用动物模型,从宏观表征和行为学的角度,对二者的证候特征及其差异性进行辨析比较。结果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在14~18周龄,基本符合高血压中医辨证分型中肝火上炎证型的表现;两肾一夹型肾性高血压大鼠在术后4~8周,基本符合高血压中医辨证分型中阴虚阳亢证型的表现。结论两种高血压动物模型的中医证候特征不同,在进行降压中药的疗效评价和作用机理实验研究时,可以考虑有针对性地选用。  相似文献   

15.
肾阳虚证是一种虚寒证候,其病因主要为肾阳虚衰、肾脏温煦、气化功能下降等,常见于西医的慢性肾炎、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慢性前列腺炎、肾病综合证等慢性虚弱性疾病。它作为中医理论体系中的重要证候之一,已有几十年的研究历史。在该证的动物模型、作用机理、基因表达、代谢组学等研究中,曾采用下丘脑-垂体-靶线轴功能、免疫系统、肾功能、能量代谢、环核苷酸、核苷酸系统变化、自由基代谢、细胞信号系统、特殊蛋白功能等作为主要评价指标。但尚未有公认、规范的肾阳虚生化指标评判标准。本文以肾阳虚生化指标为分类依据,全面总结以不同生化指标为检测依据的肾阳虚症的相关研究情况,为今后肾阳虚症的深入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笔者认为代谢组学以先进分析检测技术结合模式识别等分析方法,对生物体内代谢物进行定量分析,可以有效提高诊断的科学化、定量化,避免人为主观因素的干扰和不确定性,可以为证候标准化的研究提供一种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证病结合动物模型的造模方法及成模标准,建立2型糖尿病病证结合动物模型。方法应用STZ造成大鼠糖尿病(FBG≥16.7mmol/L)后应用中药造成中医阴阳两虚;阴虚热盛;气阴两虚;血瘀气滞证候模型。结果(1)造模后出现饮水增多、尿量增多、生长迟缓、身体消瘦、拉尾排便、排尿等糖尿病大鼠共同特征。阴阳两虚组大鼠还出现大便干燥、舌红等征象;阴虚热盛组大鼠出现大便干燥、舌红等征象;气阴两虚组大鼠出现精神萎糜、倦怠懒动、舌胖大,少津;血瘀气滞组大鼠还出现背毛减少、臀部毛色枯黄、性情暴烈、易激惹、捕捉时叫声频繁、抵抗力大、攻击行为频繁、大便质稀色深、舌质暗等血瘀气滞气滞的症状。(2)实验室指标有不同程度改变。结论应用传统的糖尿病造模方法与糖尿病病证特点和中药四气五味药性理论相结合,研制2型糖尿病病证结合动物模型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7.
六味地黄汤为滋阻补肾的群方之魁。为探讨该方滋补作用的物质基础,采用乙醚、氯仿,正丁醇码种不同溶媒提取其不同有效部位。报道了用薄层层析,柱层析、LC-MS法对乙醚萃取部位进行的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18.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特色和优势,为开展辨证论治的研究与发展,我国业已发展出百余种证侯动物模型,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本文在扼要回顾存在的问题和研究进展后,以气虚证为例,介绍了大鼠和小鼠辨证的思路与方法:(1)人类与大鼠、小鼠气虚证候的比较。研究表明,大鼠、小鼠的气虚表现与人类十分近似,是可以模拟人类气虚辨证的方法和思路,给大鼠、小鼠辨证的。(2)大鼠、小鼠气虚的计量化辨证。标准化和计量化辨证涉及4个基本问题,即如何计量化采集四诊指标、如何计量化辨证、如何确定辨证的标准和阈值,以及如何判断证候及其改善的程度。为此,我们借鉴药理行为学检测技术,比较了悬尾不动、抖笼、旷场、抓力等方法,最终确定旷场和抓力作为气虚证的计量化四诊指标,建立气虚程度/指数计算公式:气虚程度/指数=各动物抓力实测值/正常组均数×0.5+各动物水平移动实测值/正常组均数×0.3+各动物直立次数/正常组均数×0.2,以及气虚辨证的入选标准和阈值。通过大量、重复的实验检测与应用,证明以上方法和辨证标准是可行的,而且初步证明气虚证在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有其广泛的基因表达与剪接改变的基础。目前已初步实现大鼠、小鼠常见虚证标准化、计量化的四诊检测和辨证,该方法和技术可以动态跟踪疾病动物证候的演变,评价辨证论治疗效,还可以广泛用于病-证结合的动物实验研究,辨证论治治疗方案的实验优化和评价,中药、中药有效成分和方剂药性的判断等,适用于中医基础、药理、诊断、临床等各中医药学科的研发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