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廖梦娜  金伊丽  李晨瑜  李凯 《生态学报》2020,40(3):1089-1100
青藏高原东南部高寒山区广泛发育冰川湖泊,湖泊沉积过程同时受控于区域气候、流域水文、地质条件及湖泊形态特征。基于放射性210Pb/137Cs和14C定年法,对巴松错沉积物理(粒度、分选系数)和化学指标(TOC、TN、C/N)进行分析,发现18世纪末到19世纪末湖泊沉积过程显著变化,表现为迅速变缓趋势。通过分析区域树轮重建的气候序列(温度、降水及相对湿度)及冰川地貌调查资料,认为气候变化及流域冰川分布位置是影响该湖泊沉积过程的重要因素。小冰期末期冰川前缘靠近湖区,随后温度上升导致冰川融水激增、水动力加强,从而引起湖泊沉积粒度的粗化。随着冰川前缘不断后退,径流输送距离增长、沉积分选变好、粒度细化。此外,该地区活跃的地质活动也可能是湖泊沉积过程明显变化的重要诱因。湖泊沉积硅藻是研究气候环境变化的有力指标。过去200多年巴松错硅藻组合变化不明显(DCCA=0.47 SD),说明该地区气候环境变化未超过其生态阈值。通过与其他沉积指标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巴松错硅藻记录受到流域水文和湖泊沉积过程影响,主要表现为外源输入和/或湖岸浅水区来源...  相似文献   

2.
高寒冰川区氮素沉降量的变化会对区域生态系统产生显著影响,定量评估冰川区的氮沉降状况可以为修正相关模型提供重要的原始数据。通过2004年1月至2006年12月在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连续采样,分析了中国西北典型冰川区大气氮素的沉降特征,并估算了该区域的年均氮素沉降量。研究结果表明,1号冰川湿沉降中的硝态氮 (NO3--N)、铵态氮 (NH4+-N) 与总无机氮 (TIN) 存在着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夏季沉降量最大,冬季最少,且与降水量表现出较好的对应关系。1号冰川氮素湿沉降的硝铵比 (NO3--N / NH4+-N) 月平均值在0.3-1间波动。1号冰川TIN湿沉降量年平均值为1.51 kg/hm2 (其中NH4+-N沉降量占总量的69%,而NO3--N沉降量仅占31%),干湿沉降总量年均值为1.56 kg/hm2,总氮 (TN) 的干湿沉降总量年均值为3.85 kg/hm2。得到的冰川区氮素沉降量符合中国西部高寒区的一般水平,代表了该区域的本底值。  相似文献   

3.
<正>在北极的荒野中,有一座废弃的淘金小镇——冰川溪(Glacier Run)。一条冰川延伸到小镇边缘,另一条则明显退缩,被冰川破坏的公路也显露出来。小镇早已人去楼空,雪鸮把一座仓库当成了家;加州海狮和港海豹占据了码头;北极熊和棕熊则时常出没在房屋中,还把传送带当成了空中走廊……其实不用远赴北极,就在美国路易威尔动物园的冰川溪展区中,你就能"一站式"领略以上场景。这一展区于2011年落成,耗资近2200万美元。  相似文献   

4.
彭加加  徐丽萍  曹翠 《生态学报》2022,42(20):8265-8275
冰川景观变化是全球环境和气候变化的共同"指示器"。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加剧,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冰川景观将进一步变化。科学评估冰川景观格局时空演变特征,为应对冰川景观变化及其影响提供科学参考。基于1991-2017年Landsat TM/ETM+/OLI遥感影像,采用监督分类方法获取叶尔羌河流域冰川景观时空格局及变化数据,利用景观格局指数、质心迁移模型、分形维数等方法分析近26年叶尔羌河流域冰川景观格局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1991-2017年叶尔羌河流域冰川斑块面积呈消减趋势,但有所减缓,共减少799.50 km2(-13.09%)。冰川斑块面积消减主要集中在海拔5400-5800 m之间,相较之下,海拔4400 m以下的区域冰川斑块面积消减率最高,达63.68%;不同坡度冰川景观消减率存在差异,陡坡冰川斑块面积消减率最高(15.98%),急陡坡消减率最低(2.87%);阴阳两坡冰川景观均呈消减趋势,阳坡冰川斑块面积消减速率显著高于阴坡。(2)近26年来,叶尔羌河流域冰川斑块数量、最大斑块指数均减小,而平均形状指数、平均周长面积比、分裂指数均增加,表明冰川景观不断消减,破碎化程度增加。(3)研究期间,叶尔羌河流域冰川景观质心发生迁移,整体呈现东北偏移趋势。(4)通过分形理论对叶尔羌河流域冰川景观空间结构特征进行分析表明,该流域冰川景观消减率略微降低,但仍然处于持续消融状态。  相似文献   

5.
冰川是影响气候变化的主要因素,合成孔径雷达(SAR)不仅具有较高空间分辨率和多极化等特点,而且对冰雪融化引起的介电常数变化较为敏感,已成为山地冰川表面消融变化监测的重要数据源。基于Sentinel-1时序数据,提出了一种综合应用多时相多极化SAR变化检测算法和Sigmoid函数的冰川表面消融监测方法。以祁连山老虎沟12号冰川为研究区,利用“中心线—圆”方法获得的冰川东、西支64个样区,通过各点2019—2020年124个时相的SAR后向散射系数变化特征确定了7个典型样区及2019和2020年冰川消融期;基于同轨道参考影像与多时相融雪影像对比,分别获得变化监测影像VV和VH极化后向散射系数,对其进行权重组合后提取湿雪像元;通过Sigmoid函数并结合湿雪平均海拔高度提取干雪,从而得到2年冰川消融期内16个时相的冰川表面干湿雪分布。利用2019年09月01日无人机数字正射影像(DOM)以及与Sentinel-1邻近日期5景Sentinel-2影像对提取结果进行精度验证,并结合冰川上气象站点气温和降水数据对误差结果进行深入分析。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有效提取冰川表面干、湿雪分布,总体分类精...  相似文献   

6.
藏北申扎地区下石炭统永珠组下部孢子组合的特征及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报道藏北申扎永珠区德日昂玛—下拉剖面的永珠组孢子组合,发现孢子43属,70余种(包括未定种)。组合特征如下:1)缺乏欧美植物地理区早石炭世典型的石松类植物的小孢子Lycospora属及早石炭世晚期(维宪期)重要孢子属;2)出现较多早石炭世早期(杜内期),甚至泥盆纪晚期分子。呈现出新老化石的混合现象;3)北半球和南半球孢子的混合组合,同时也是冷、暖微古植物群混合,既有相当于中国早石炭世晚期大塘期以及西欧维宪期典型属种,又有南半球澳大利亚(包括巴西和非洲大陆)的维宪期的典型种。从孢子化石混合现象看,永珠组应为近岸浅水或滨海条件下的沉积,下伏地层的孢子化石再沉积现象说明当时有一次很大的海平面下降,在邻近地区出现了大面积的剥蚀区。说明杜内期末期—维宪期初期,申扎地区出现一次由冈瓦纳大陆冰川发育造成海平面相对下降。形成区域上不整合界面———洛工组或“巴日阿朗寨段”底部的不整合界面。混合孢子组合中的寒冷气候条件下的孢子化石的发现,印证了杨式溥、范影年和林宝玉推断的冈瓦纳冰川自早石炭世维宪期(大塘期)开始就影响到西藏申扎的推论。  相似文献   

7.
赣西北溪流鱼类区系组成及其生物地理学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赣西北地区包括幕阜山脉东南面, 九岭山南北两侧以及鄱阳湖平原之西的广大山区和丘陵地区(图1), 位于E113°55′—116°08′、N28°10′—29°56′。北临湖北、西近湖南、东濒鄱阳湖, 南、北、西三面环山, 中部丘陵起伏。    相似文献   

8.
冰川、积雪融水形成的融水侵蚀是高海拔寒区土壤侵蚀的重要形式.本文对那曲地区融水侵蚀引起沉积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提出以沉积扇面积比例作为指标反映融水侵蚀引起沉积的强弱.基于GIS空间叠加分析确定最小图斑,通过逐步回归分析,建立融水侵蚀引起沉积的影响因素回归方程,确定融水侵蚀引起沉积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那曲地区境内分布大量扇形地;不同地区分布差异明显,那曲地区扇形地集中在中部缓坡地区;扇形地多分布在山谷出口处,多数规模较大,且面积、厚度变化很大.风速、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土壤可蚀性K值、气温年较差和陡坡面积比是研究区融水侵蚀引起沉积的主要影响因素,其中,融水侵蚀引起的沉积与风速和NDVI呈正相关关系,与K值、气温年较差和陡坡面积比呈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9.
记述东欧平原黄土-古土壤剖面多重年代地层的划分结果,评估黄土地区更新世主要的古地理事件的对比,建立东欧平原黄土-古土壤发育时期的17个期-9个间冰期和8个冰期,间冰期内次一级单元是吸热凉温阶(endothermal coolings)(冷时段,cold speels),干热阶,湿热阶(thermoxerotic and thermohygrotic stges)和间冰期中次级气候韵律,以及冰期内的冰阶(Stadials),间冰阶(Interstadials),中间阶(interphasials),湿冷阶(cryohygrotic),干冷阶(Cryoxerotic stages) 和冰期中的次级气候韵律,其中吸热凉温阶占据了间冰期的大部分。东欧平面黄土-古土壤形成时期的环境和植被演化由以下剖面的孢粉资料构成:上Oka(Likhvin-Chekalin section),上Don(Strelitsa Section),中Kuma(Otkaznoe,setion),中Dniester(Molodova section,Ketrosy section)和中Desna (Arapovichi section),根据孢粉-气候地层研究获得的原始资料,本文重建了欧亚大陆北部60万年以来的古气候事件,古基岩沉积,冰川,冰缘,外冰缘带沉积,并进行了周期的确定和远距离对比,在综合年代地层柱上的古环境事件及其相应的带和年代地层的对比,是依据亚化石化的软体动物外壳的电子自旋共振分析结果,已知的间冰期集中在58万年,40万年,31万年,22万年及14.5-7万年之间,这些孢粉序列,电子自旋共振测年的气候温暖事件及其他文献记载 的古环境事件的对比关系都标注在上部11个氧同位素阶段里。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当阳市丘陵地区铁坚杉的分布、起源、生物学特性,生长发育规律、群落的类型、结构、更新和演替进行了研究。报道了在当阳市海拔100—393m的低海拔丘陵区有较大面积的铁坚杉的纯林和混交林。研究指出:当阳市丘陵地区的铁坚杉起源于6000万年以前,是由于未受到第四纪冰川的影响和历史上人为破坏较轻才得以保存并延续至今的。 研究还指出:铁坚杉与马尾松有十分相似的习性,容易繁殖,对环境条件的适应性强和要求不苛,寿命长,能长成大树,生长速度不低于马尾松,还具有很强的萌芽更新的能力,有一次造林多茬受益的特点。建议在其适生范围里作为一个优良的用材树种进行大规模的人工造林,同时鉴于此树种目前的数量不多,濒于危亡,建议列为三级保护对象予以保护。  相似文献   

11.
正荷花,也叫莲花,属于莲科(Nelumbonaceae)莲属(Nelumbo),不仅是中国传统名花之一,也是印度和越南的国花,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在全球广泛栽培和利用。莲属的起源比人类的诞生要早很多,最开始出现在一亿年前的早白垩世劳亚古陆中纬度地区,然后在晚白垩世向北美及欧亚大陆大范围扩散,并逐步进入南美。在距今530万年至180万年的上新世,荷花得到极大繁荣,但由于更新世(距今260万年至1万年)的冰川导致欧洲及中亚的  相似文献   

12.
可可西里地区位于青海省境内,行政区划归该省海西蒙古族藏族哈萨克族自治州和玉树藏族自治州所管辖。南沿与唐古拉山脉交界,西与西藏自治区接壤,西北部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相连,东西长近400公里,南北宽约280多公里,总面积8.3万平方公里。 “可可西里”一词来源于蒙古语,意为“青色的山梁”。该地区总的地貌特征为南北两端高,中间稍低,内有冰川、高寒山地独有的冻丘、冰帐、石环等高原地貌,又有各类湖泊、湿地,自远处眺望可可西里,冰川林立,溪流纵横,泉眼、湖泊星罗棋布,五光十色,景色壮观独特,是世界少有的特殊高原风景区。南端的唐古拉山脉和北部的昆仑山脉像一对巨  相似文献   

13.
徐钦琦 《化石》2007,(4):48-48
在本系列讲座的第1讲,我曾向读者介绍:末次冰期(距今17万年)的厚达千米的冰川曾把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上的巨砾携越封冻的北海,留在了英国约克郡的土地上。1993年9月,我在那里亲眼看到了这一“奇景”。可惜受时间的约束,在那一年我未曾见到倒数第二次冰期(距今12.824万年)的冰碛物。因为那段时间的气候比末次冰期更冷,所以冰川推移得更远,它的冰碛物已到达伦敦以南的地方。无缘谋面成了我长久的遗憾。2005年我的小女儿移居西欧的荷兰。在70周岁的2007年,我在荷兰小住了3个月。荷兰的国名是Nederland(荷兰语)或Netherland(英语),意为“低地之国…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对位于云南滇西北的明永冰川地区暖温带、中温带和寒温带三个不同垂直气候带中可培养低温细菌的多样性进行了研究。利用四种不同培养基对该地区可培养低温细菌进行了分离纯化,共得到细菌37 513株,根据菌落形态特征分为了391种,其中LB培养基分离到99种,Organic培养基分离到78种,PSG培养基分离到96种,PYGV培养基分离得到118种,可以看出寡营养培养基PYGV分离得到的细菌种类多于LB和Organnic等富营养培养基,表明PYGV针对冰川地区细菌的分离与鉴定更为合适;通过革兰氏染色和扫描电镜观察表明大部分菌株为革兰阴性杆菌;对已分离得到的优势菌进行了16S rRNA基因测序并构建系统发育树,分析得出: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耶尔森氏菌属(Yersinia)和黄杆菌属(Flavobacterium)在明永冰川不同垂直气候带上均有分布,其中假单胞菌属最多占据35%;而寡养单胞菌属(Stenotrophomonas)是寒温带上特有的菌属。本研究证明明永冰川地区垂直气候带中可培养低温细菌多样性非常丰富,也为下一步了解这一特殊地理生态环境下微生物的群落演替规律、研究冰川环境中微生物群落如何响应气候变化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5.
我国主要类型农业地区农田生态系统多样性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对我国 5个典型农业类型区农田生态系统多样性现状的调查 ,建立了农田生态系统多样性数据库 ,在分析了各典型调查地区的土地利用、作物接续、作物搭配、系统类型单元等多样性特征的基础上 ,计算出各农田生态系统多样性指标 .结果表明 ,我国主要类型农业地区的最大丰富度相差不大且普遍偏低 ;各地区间平均丰富度 ( Ta)差异明显 ,且总体上丘陵地区高于平原 ,平原地区自南向北递减 ;各地区间的均匀度 ( E)和优势度( D)无明显差异 ,丘陵地区的 E相对高于平原地区 ,而 D与 E相反 .据此提出了建设多样化的农田生态系统结构、改进当前农田生态系统多样性的建议 .  相似文献   

16.
周口店龙骨山新洞钙质沉积铀系年代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新洞(北京猿人遗址第4地点)钙质沉积地层厚2米。钙华的230Th/234U年龄为距今17.9万、13.9万、12.8万和8.8万年。新洞形成于距今20万年以前。洞内古人类开始活动时间为距今20万年以前,与猿人洞古人类活动时代上限(23-26万年)近似。 采自新洞的石钟乳和石笋样品,其生长年代为距今8-5万年。在七万多年时新洞古温度为13.2℃(石钟乳样)和13.7℃(石笋样)。至5.5万年左右,新洞地区古温度是11.9℃(石笋样)。  相似文献   

17.
西天目山自然保护区内的森林以古、稀、高、大、美为其特色。古,首推银杏。在海拔1000米的悬崖峭壁上,有一株老、壮、青、少、幼同生一根的“五代同堂”古银杏,盘根错节,相互偎依,冠盖浓郁,枝条伸展,扇形翠绿的叶片吸吮山中缭绕的云雾,历尽沧桑,成为大山树木中的元老。每年,慕名前往考察的国内外植物学家、地理学家、林学家络绎不绝。大批游客更能为一睹“活化石”的风采感到庆幸。 起源于古生代(距今2.85亿年至6亿年),繁荣于中生代(距今1.4亿年至2.5亿年前),衰败于新生代的银杏类(银杏科)植物,本是一个庞大的家族,在中生代曾广泛分布于北半球,正如当时生活在陆地上的恐龙一样普遍。从白垩纪(距今1.4亿年前)开始,大家族中的众多成员因气候巨变先后退出了生命舞台。第四纪(距今200万至300万年前)冰川降临,欧洲、北美、和  相似文献   

18.
湛江高桥红树林表层沉积物的粒度空间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树林湿地是滨海湿地的一个重要类型,也是重要的沉积库.沉积物是红树林定居与生长的基质,记载着红树林湿地的环境历史,可用于物源分析和沉积过程反演,对于红树林湿地的生态恢复和保护具有重要意义.2011年7月,以湛江国家级红树林自然保护区高桥片区红树林湿地为研究区,沿着水动力梯度进行取样,并基于沉积物粒度分析其表层沉积特征,通过地统计学方法生成预测表面,并结合有机质含量和群落结构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沉积物是以粘、粉粒为主的混合沉积类型,砂粒、粘粒和粉粒平均含量分别为(27.8±15.4)%、(40.3±15.4)%和(32.1±11.4)%;表层沉积特征呈现明显的空间梯度,随着与陆地距离增加,从高潮位到低潮位方向上,沉积物砂粒含量增加,粘粒含量降低.表层沉积的有机质与粉粒含量呈正相关,而与砂粒呈负相关,且在水动力条件弱的高潮位区域,有机质含量高.表层沉积特征在不同群落生境间存在差异,沉积特征与不同红树林群落结构存在一定程度的相关性,反映了水动力条件与红树林之间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19.
丹顶鹤(Grus japonensis)东、西种群巢址选择的分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丹顶鹤(Grus japonensis) 大陆种群以布列亚山-小兴安岭-张广才岭为界分为东、西两部分.2004~2005年,通过实地测量丹顶鹤东、西种群主要繁殖地的31处巢址的生境因子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发现:丹顶鹤东、西种群巢址的芦苇密度、苇丛面积及巢距干扰源距离的差异显著(P﹤0.05);采用系统聚类分析的方法可将位于5 个保护区的丹顶鹤巢分成两类,且两类鹤巢分属东、西种群;丹顶鹤东、西种群巢址选择的分异不仅表现在单个生境因子的数量差别,还表现为群体采取不同的隐蔽对策;丹顶鹤东、西种群营巢对水深和芦苇高度的选择稳定一致.生境丧失作为外因通过丹顶鹤的"K生活史"特征起作用,导致丹顶鹤东、西种群的巢址选择具有群体特征.  相似文献   

20.
报道了东南极拉斯曼丘陵中山站附近沿岸潮间带冰雪下砂和砾质砂中微小型藻类的分布、种类组成及各站间种组成的相似性.中山站附近沿岸潮间带微小型藻类具有细胞个体小、多度大等特点,小于30 μm 的占80% 以上,每克砾砂的微小型藻类1、2 月平均细胞多度分别为1011.2×103 个和661.82×103 个,密集区分布在中山湾B站. 在已鉴定的7 个类别55 属160 种微小型藻类中,各站均出现的有45 种,其优势种为冰川舟形藻(Navicula glaciei);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