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长江中下游平原7个省(市)的19个地区作为样点,统计分析了各样点近36年(1970—2005年)水稻始穗前15d至始穗后20d内日最高气温≥35℃的时空分布特点;并根据全球气候渐变模型GISS GCM Transient B Runs生成的研究区域2030、2050年的气候渐变情景,分析了该地区未来水稻孕穗开花期≥35℃高温逆境的时空演变趋势。结果表明:近36年来长江中下游的早稻孕穗开花期出现高温日数的上升趋势显著,未来气候情景下水稻逆境指标出现日数最多的是单季稻,其次依次为早稻、后季稻;双季稻种植区,在未来气候变化中,长江中游地区温度逆境出现日数将大于下游地区。研究区域水稻气候产量的增减与该地区水稻逆境指标的关系说明,高温导致的颖花败育是水稻减产的重要原因;未来气候变化的两种(2030、2050)情景下,长江中游地区的减产幅度大于长江下游地区,减产幅度最大的是长江中游地区的后季稻。  相似文献   

2.
长江中下游江豚种群现状评价   总被引:45,自引:8,他引:45  
张先锋  刘仁俊 《兽类学报》1993,13(4):260-270
作者根据近年在长江中下游对江豚进行考察的资料和收集到的标本,系统分析评价了长江中下游江豚的种群现状,主要结果如下:1.长江江豚上至宜昌(距河口1669公里),下至长江口,以及洞庭湖、鄱阳湖均有分布。分布型式是沿长江纵向呈集群性分布,横向呈趋岸性分布;2.长江中下游江豚种群数量估计为2700头。其数量冬季最高,夏季最低。夏季的SPUE值仅为冬季的48.7%—58.6%;3.长江中下游江豚群体以1—5头最为常见,占88%;4.理论推算长江中下游每年新产生个体为539头,年出生率为20%;5.通过分析比较长江中下游和中国沿海以及日本Inland Sea江豚种群数量变动趋势,推测长江中下游江豚很可能进行“江—海”、“海—江”长距离大规模的迁移,这种迁移与生殖有关。  相似文献   

3.
<正>蛋糕不变,份额有变长江中下游地区地势低平,湖泊密布,是我国淡水湖泊分布最集中的地区。这些美丽的湖泊犹如珍珠般点缀在长江两岸。沧海桑田,江湖格局演变至今,仅有洞庭湖、鄱阳湖及石臼湖等少数几个湖泊依旧保持着与长江自然连通状态。长期演变形成的长江与通江湖泊之间特殊的交互作用在维系长江中下游防洪、水资源、水环境和水生态安全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正>从地形地貌的角度,长江可大致分为上游的高山峡谷区和中下游的泛滥平原区,它们各自演化出了地球上独特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长江中下游平原位于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和上海境内,这片区域引人高度关注的动物类群有水鸟、鱼类及长江豚类。历史上,长江中下游就是人类频繁活动的区域;作为"地球自然遗产"的客观存在,上述三个动物类群的处境体现了我们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长江中下游地区暴雨特征及洪涝淹没风险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俄有浩  霍治国 《生态学杂志》2016,35(4):1053-1062
利用1961—2012年长江中下游区域73个气象站日降水量数据,分析了长江中下游暴雨强度和最大连续降水的特征、空间分布和年际变化趋势,获取了不同暴雨重现期的暴雨强度。在此基础上,利用改进的Wet Spa Extension模型,模拟了长江中下游不同潜在暴雨发生频率和连续强降水情景下的长江干流和出口断面的产汇流和洪水演进过程,分析了不同暴雨重现期的暴雨强度和连续性强降水对长江中下游干支流、湖泊、沼泽地和农田的洪涝潜在淹没范围、深度空间分布。结果表明:沿长江的湖北、安徽、江西和江苏是长江中下游地区暴雨多发区;近50多年来,暴雨日数和最大日暴雨量表现为不显著性增加趋势;研究区"百年一遇"、"五十年一遇"和"十年一遇"等暴雨重现期的暴雨强度分别为220、190和120 mm·d~(-1);最大连续强降雨量超过400 mm;"百年一遇"暴雨形成的洪涝对研究区低洼区淹没深度1.0±0.5 m的面积可达4.3×10~4km~2,其中农田淹没面积占83.7%;"五十年一遇"的暴雨形成的洪涝对研究区淹没深度1.0±0.5 m的面积可达2.6×10~4km~2,其中农田的淹没面积占74.1%;"十年一遇"暴雨形成的洪涝对研究区淹没深度1.0±0.5 m的面积可达1.6×10~4km~2,其中,农田淹没面积占65.1%;大于400 mm连续性强降水形成的洪涝对研究区农田、湿地等低洼区平均淹没深度1.0±0.5 m的区域面积可达到6.7×10~4km~2,其中,农田的受淹面积占88.1%。暴雨洪涝淹没空间分布结果有助于长江中下游地区不同暴雨强度下暴雨洪涝的防控、风险分析和灾后评估。  相似文献   

6.
<正>两次历史挑战历史时期,长江中下游是一个河网交错的地带,无数小河如同人体的毛细血管,经骨干河流汇入湖泊,最终流入长江,形成一个良性的江-河-湖水体交换格局。现在生态环境发生严重退化,原因之一就是江湖阻隔。从历史的视角看,长江中下游的江湖生态环境经历过两次重大的社会经济发展挑战。第一次发生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当时随着农业转型和人口发展,粮食需求被排在第一位,整个流域兴建了许多的闸、坝及水库,大量湖泊遭受围垦;同时,水产养殖也逐渐发展。第二次发生在改革开放后,  相似文献   

7.
长江中下游刀鲚资源和种群组成变动状况及其原因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在长江中下游,刀鲚(Coilia ectenes)是著名的江海洄游型经济鱼类之一,为苏、皖等省沿江渔民重要捕捞对象,产量很高。但近年来其产量日趋下降,因而引起了广大渔民和有关方面的焦虑。关于长江中下游刀鲚资源和种群组成情况,在1973—1975年期间,长江水产研究  相似文献   

8.
<正>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长江中下游水系复杂,河流湖泊众多,是我国淡水湖泊分布最为集中的区域之一,约占全国湖泊总面积的五分之一。这些浅水湖泊沿江分布,面积从不足一平方公里到上千平方公里。历史上,它们与长江干流自由相通,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河流-泛滥平原生态系统,也称之为"江湖复合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9.
中华虎凤蝶栖息地、生物学和保护现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本文为1992~1996年期间中华虎凤蝶分布和生物学研究结果的总结。中华虎凤蝶现仅分布在我国中部秦岭山脉和长江中下游一带,栖息地多为次生林,可分为长江中下游低地类型和秦岭山脉高山类型。低地类型的寄主植物为杜衡,人为干扰严重;高山类型的寄主植物为细辛,人为干扰较轻。中华虎凤蝶幼期发生历期和存活受光照、温度、湿度等气候因素影响显著。其种群分布格局属典型的异质种群类型。栖息地丧失和退化及寄主植物的过度人为利用是其持续生存的主要致危因素。其种群现状满足IUCN红色名录等级新标准下列条款:VULNERABLE :A1a, c, d + 2c,应定为易危物种。文中还提出了相应的保护对策和进一步研究的内容。  相似文献   

10.
用围网标志回捕法研究草型湖泊小型鱼类的密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长江中下游湖泊传统的渔业方式以放养草鱼、鲢、鳙等营养级较低鱼类为主,常导致湖区水草锐减和水质富营养化等严重的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11.
<正>黄山是亚洲东部、环西太平洋地区生物多样性的热点区域,具有亚热带向暖温带气候过渡地区生物多样性的典型代表性。此外,黄山及其周边地区是长江中下游和新安江流域的水源涵养地,也是众多生物南北往来的重要陆地廊道,有着独特的生态保护价值。黄山从山脚到山顶分别为黄红壤、山地黄壤、黄棕壤、酸性棕壤、暗黄棕  相似文献   

12.
汉江中下游水文特点与渔业资源状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汉江中下游水文特点和渔业资源状况的研究,分析了该区域水文与饵料生物、渔业资源的关系。结果表明:汉江中下游中段的水文变化趋势适宜于产漂流性卵鱼类的繁殖;由于水文状况,汉江中下游的鱼类生长与繁殖季节晚于长江干流;4—6月的水文状况适宜下游江段饵料生物的生长;汉江中下游的饵料生物丰富,为鱼类的生长与繁殖提供了良好条件;汉江下游主要经济鱼类年龄组成简单,种群中以小型鱼类为主。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气候对紫楠(Phoebe sheareri)分布的影响,应用Maxent和GARP模型模拟了紫楠在当前气候下的中国适宜分布区,分析了影响其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并预测了未来气候情境下其分布区的变化。结果表明,紫楠适宜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及以南的各省区。影响紫楠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有年降雨量、最干季均温、降雨的季节性、相对湿度和6-8月的日照时数,这5个因子的累积贡献率达84.3%。在未来气候情境下,广东、云南、广西和海南等地区的适生区面积会显著锐减,而陕西中部、河南南部、安徽东部和江苏北部适生区面积会大幅度增加。因此,在未来气候变化背景下,紫楠的适宜分布区有向北扩张的趋势。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长江中下游干流大型底栖动物的基本群落现状及其沿中下游的变化趋势, 于2019—2020年对长江中下游干流开展了3次野外调查。共记录大型底栖动物129属种, 总密度和总生物量(无灰干重)平均值分别为174 ind./m2和0.645 g/m2。自中游到下游干流, 大型底栖动物总种类数呈下降趋势; 水生昆虫密度下降, 其他类群密度上升; 直接收集者和刮食者密度呈下降趋势, 捕食者和撕食者密度上升。相关分析显示水深和平均流速是影响大型底栖动物分布的重要因素。总结了不同类群的分布模式: 寡毛类与摇蚊类均喜深水缓流, 两者适宜水深流速范围差异不大; 腹足类喜水浅缓流, 适宜水深与流速范围均较窄, 而双壳类则相反。其他水生昆虫类、多毛类和钩虾类适宜水深范围较宽, 流速范围相对较窄。研究结果可为今后开展长江中下游干流大型底栖动物环境水流需求研究和水库生态调度等保护与管理工作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5.
谢远玉  黄淑娥  田俊  王钰  叶清 《生态学杂志》2016,27(9):2950-2958
热量资源的时空特征是影响双季稻种植布局的主要气候因素.为了分析近52年长江中下游主要双季稻区热量资源的变化特征及其对双季稻种植的影响,本研究选取湖南、江西和湖北3省作为双季稻代表性研究区域,根据3省240个气象站1961—2012年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利用气候倾向率及突变分析等方法,分析研究区双季稻温度生长期的热量资源和双季稻的安全生长期的演变规律,在此基础上分析研究时段内不同水稻品种搭配布局及种植北界的变迁.结果表明: 近52年双季稻温度生长期及安全生长期的热量资源均呈明显增多趋势,其中,双季稻生长期及安全生长期的热量资源由寡至多的突变点均出现在2000年;双季早稻安全播种期提前3~7 d、双季晚稻安全齐穗期延后2 d,双季稻安全生长期平均延长7 d;双季稻种植北界明显北移了200 km左右,至33° N附近;同时,双季稻品种搭配由“早熟早稻+中熟晚稻”和“中熟早稻+中熟晚稻”向“中熟早稻+晚熟晚稻”转变.长江中下游双季稻区热量资源的增加为双季稻种植北界北移、中晚熟品种替代早中熟品种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16.
湖泊富营养化是全球性的生态学问题。长江中下游浅水湖泊群作为我国八大湖泊群之一,近30年来水体富营养化以及生态系统功能退化极为严重,亟待系统性修复。水生植物生态修复技术则是面向富营养化浅水湖泊生态治理的重要技术。然而,选择合适的水生植物恢复种来保证恢复效果以及长期的生态安全与稳定性仍是目前恢复工程中的重要且薄弱环节。结合长江中下游湖泊中水生植物的生长、分布、繁殖、来源及污染耐受性等提出了以乡土物种操控为理念适合该区域湖泊的生态恢复先锋物种建议名录,并依据所筛选的物种特性和淡水生态学相关理论,提出不同的优化组合方案来指导长江中下游不同类型湖泊的水生植物生态恢复。  相似文献   

17.
湖泊富营养化是全球性的生态学问题。长江中下游浅水湖泊群作为我国八大湖泊群之一, 近30年来水体富营养化以及生态系统功能退化极为严重, 亟待系统性修复。水生植物生态修复技术则是面向富营养化浅水湖泊生态治理的重要技术。然而, 选择合适的水生植物恢复种来保证恢复效果以及长期的生态安全与稳定性仍是目前恢复工程中的重要且薄弱环节。结合长江中下游湖泊中水生植物的生长、分布、繁殖、来源及污染耐受性等提出了以乡土物种操控为理念适合该区域湖泊的生态恢复先锋物种建议名录, 并依据所筛选的物种特性和淡水生态学相关理论, 提出不同的优化组合方案来指导长江中下游不同类型湖泊的水生植物生态恢复。  相似文献   

18.
长江江豚(Neophocaena phocaenoides asiaeorientalis)属齿鲸亚目鼠海豚科, 是世界上唯一的江豚(Neophocaena phocaenoides)淡水亚种, 主要分布于我国长江中下游干流和洞庭湖、鄱阳湖及其部分支流1—3。    相似文献   

19.
花开隔岁香     
<正>好友问:"花儿为什么要在冬天开放?"是的,除了温暖四季的南方,北方甚至长江中下游的冬天,温度低下、寒风凛冽,自然界传粉的蜂儿、蝶儿们早已不见了踪影,植物(温室的不算)为什么要在这么恶劣的气候下展示自己最美丽的容颜,度过自己最重要的生命阶段呢?冬天开花的植物还真不多,浅粉深红的茶梅,澄黄乳白的蜡梅,不算上早春的梅花,那就  相似文献   

20.
本文主要以长江中下游典型饮用水源小型水库—德清县对河口水库为例,通过收集近三年内该水库的水污染物数据变化,调查了该水库水质的基本状况,评估了德清县对河口水库富营养化环境问题,提出了一些针对长江中下游典型饮用水源地小型水库的水质管理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