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8 毫秒
1.
《人与生物圈》2012,(Z1):22-35
生态摄影,不是生态在左、摄影在右的平衡,虽然摄影是展示生态的形式,但生态应该是摄影的前提。生态,意味着摄影人应该了解、尊重和体现摄影的对象在生态系统中本真的状态,摄影人需要抓拍的是自然而然发生的瞬间,而不能为了人类的审美需要刻意营造所谓的具有美感和艺术性的氛围。这不是要摒弃生态摄影的艺术性,而是强调不能为了艺术性变得非生态。因为生态摄影的目的是用摄影真实地展现动物、植物、微生物的生命过程。当然,自然并不总是平和、美丽的,所以并非只有美丽的摄影才是生态提影,那些展现自然的残酷、毁灭、荒芜的摄影作品,只要真实地记录生态、只要是从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出发,都可以是生态摄影。  相似文献   

2.
在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的今天,生态摄影无疑具有重要的价值。生态摄影为生物的多样性提供可视的证明,还原了世界真实的色彩,还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数据,对生态保护事业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生态摄影更应该具有生态道德,一些参与生态摄影的人为了获取画面不择手段,对于拍摄的生物或自然造成了干扰甚至破坏。这实际上依然是人类中心主义的思想在作怪,这需要所有的生态摄影人调整一心态,不能不择手段地诱拍、摆拍甚至伤害要拍摄的生物以获取罕见的照片作为炫耀的资本。为了生态摄影而反生态,这就大大背离了最初的、也是最根本的原则。亲近自然、融入自然才应该是所有生态摄影者应该追求的境界。同时,生态摄影也应该跳出原来的野生动物生态审美的狭小圈子,记录已经被破坏或者正在恶化的生态现状,以引起人们的深思,揭示人类以消耗自然资源为代价来发展经济的弊端和不可持续性。生态摄影是用摄影留下生物美丽的瞬间,但也应该遵循可持续的原则,让生物在属于它的自然中继续美丽地生存下去。  相似文献   

3.
要拍摄到生态的作品,拍摄的主体首先要具有生态意识,自己首先要是一个生态的人。只有怀着对生命最初的感动才能真正做到尊重被拍摄的对象。任何一个物种、任何一个生命都有它存在的意义,都有它不依赖于人类价值评判的生态价值。生态摄影人的使命是通过自己的作品让人们认识到地球的美丽和生命的可贵,生态摄影入要始终怀着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用尊重生命的情感拿起相机。不管是为了助生态保护一臂之力、还是为了证实自己的摄影水平,或者仅仅为了自娱,都不应该成为生态的破坏者。那些为了拍摄到理想的画面不惜干扰生物的正常生活、破坏生境的做法都是应该受到鄙视和谴责的。让生物自由自在地存在,让读者看到生物自在的生活状况,是每个生态摄影人的责任。好的生态摄影作品应该可以涤荡入的内心,所以在拿起相机之前,别忘了带上满怀的爱意.就算在采光、构图上有所缺憾,也依然会感动人心,因为爱,是生命最初的感动。  相似文献   

4.
生态摄影不同于其他门类的摄影,最重要的当然是指导思想的不同:摆脱了把摄影对象仅仅作为审美对象的人类中心主义思想,而站到了更高的生态整体主义立场。当然也因为对象的不同,虽然生态摄影的对象囊括了动物、植物、微生物、自然风貌等,但有许许多多数摄影人都对野生动物情有独钟。可能因为人类与动物有近缘关系,也可能因为动物的多变性给了摄影人更多的挑战。对于生态摄影而言,装备和技术已经不是那么重要了,好的相机和构图并不能保证可以拍摄到好的作品。生态摄影人最需要做的是熟悉、了解要拍的动物的生活习性,要有预判,然后是耐心的等待。适应摄影对象的瞬息万变是生态摄影的重点之一。很多出色的生态摄影师都有着深厚的生物学知识,而很多好的生态摄影作品都是摄影师费心费力长时间跟踪拍摄而来的,在拍摄动物时尤其如此。让一切在自然中发生,没有用任何人为的操作完成的作品才是真正的生态摄影。在等待中了偶遇了欲拍摄对象展示了你所期待的一刻,那是一场最美的意外。  相似文献   

5.
20年来他对地质地貌的关注目光,已经形成了敏锐的地质之眼.见证了我们生活的地球的沧海桑田。一些编辑曾经惋惜地跟他说。“杨勇啊,你去的都是绝地,按道理讲应该是最出片子的。怎么现在你的片子都不好看呢?”原因是他无法按照专业摄影师只重视片子的光影、构图、色彩去拍摄,因为那些被公认为风光摄影中最佳的光线,比如夕阳西下的逆光,以及漂亮的斜射光会掩盖很多真实的东西。他需要的是明亮清晰的光线,来展现真实的自然。他清醒地认识到.仅仅关注西部的唯美是不够的,对那些脆弱的自然环境和人居状况视而不见是一种不负责任的做法。[编者按]  相似文献   

6.
王诺 《人与生物圈》2013,(Z1):150-160
美丽中国是生态中国,也是美好中国,需要动植物、生态、地质等自然科学家的努力;同时也需要发现、展示和研究自然之美的生态文学作家和生态摄影家做出贡献。保护、修复与建设美丽中国需要更多生态文学家和研究者的共同参与。本期刊登的原创文章和第一手的图片就是这样的自然与文化跨学科综合考察的成果。作为第一个参与中  相似文献   

7.
泽仁平措是一个特别的拍摄者.作为一个生活在藏区的本土摄影家,他有足够的时间思考身边所发生的一切,同时也有足够的自信记录和展现身边的变化。因此他和许多外来的摄影家不一样,他是出于内心的需求来描述这个世界的,他将镜头从湖光山色转向文化传承,没有任何居高临下的倨做.没有任何忧天怜人的悲悯,没有一丝的猎奇和故弄玄虚,而是实实在在的生活本身从镜头中缓缓流淌出来,像一道道小溪汇成江河.带着清澈透明的光亮.带着草木自然的芬芳。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西藏,一个民族真实的心态和对自然的描述,为生态摄影注入了极具人文价值的文化内涵。[编者按]  相似文献   

8.
生态摄影要处理好的四个关系1.要处理好拍摄人与生态之间的情感关系。同是一个生态状况,拍摄人理解的角度不同结论也许完全不同。因此.生态摄影照片往往需要多一些注解.便于读人理解和思考。看生态摄影作品也许和看别的摄影作品要求不同——不仅要看、更应细读。2.要处理好所谓”美”和“丑”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生态审美的第三原则是交融性原则。该原则建立在生态主义的联系观之上。生态的审美不是站在高处远远地观望,而是全身心地投入自然,有时候,特别是在审美的初期,甚至需要忘掉自我,与自然融为一体。伯林特把生态美学称为“交融美学”,强调的就是人与自然的交融。儒学生态转向的倡导者杜维明指出:“以审美的方式欣赏自然,既不是主观照搬客体,也不是主体对客体的强加,而是通过转化与参与把自己融人到广大的现实中去。”  相似文献   

10.
上世纪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适时提出“人与生物圈”计划.率先明确提出“人”是生物圈的组成部分,应该与自然协调相处.而不是凌驾于自然界之上的生物与自然的主宰。水生生物资源是宝贵的自然财富,也是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物质基础.具有重要的科学、生态和经济价值.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文明与进步提供了广阔空间。  相似文献   

11.
生态审美的第一个原则是自然性原则。生态审美的目的首先是审美自然,但这种自然审美既不是将具体的审美经验抽象成形而上的理性认识,也不是通过具体的审美对象来表达或对应审美者的思想情绪或人格力量。生态审美突出的是自然审美对象,而不是突出审美者,其审美的目的只是自然美,只为了自然美本身。生态审美是活生生的自然感受过程,而不是人化自然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生态审美的第四个原则是主体间性原则。要真正做到人与自然水乳交融就需要一个前提:平等而友好地对待自然——人与自然物的关系既不能是主与仆、奴役与被奴役、征服与被制服的关系,又不能是人对神化了的自然敬畏崇拜的关系,而应当是平等友爱的关系。于是,便有学者提出:人与自然物的关系应当是两个主体——人主体与自然主体之间的交互主体性关系。人类与整个大自然或者说整个地球生态系统的关系是个体与整体、局部与全局、子系统与母系统之间的关系;而人与具体的自然物种或个别自然物的关系,则是主体间性关系。正确确定了这两类关系,也就基本上摆正了人在自然界中的位置。  相似文献   

13.
观鸟是人们了解自然,感受自然,与自然融为一体的休闲娱乐活动。有点像狩猎,搜寻、辨认、刺激与收获,只不过观鸟人扳动的是望远镜的调焦旋钮,而不是猎枪上的扳机;收获的是身心的愉悦,而不是用金钱衡量的物质利益,观鸟是一种认识自然的自我生态教育。 生态旅游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而观鸟旅游做为生态旅游的一种具体形式,正逐渐成为时尚。我在从事赛罕乌拉生物圈保护区的鸟类研究过程中,有意地进行了一些尝试和思考,从观鸟人  相似文献   

14.
生态摄影作为记录生态关系.反映生态变迁,引起生态思考的工具,绝不只是某些摄影师的专利.而应该是一种公众广泛参与的摄影方式。从精心制作、多年积累沉淀的大作品.到身边的花花草草,鸟叫虫鸣的小作品.都可以成为生态摄影的佳品。  相似文献   

15.
中国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关键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然保护地建设是国际公认的保护生物多样性、提供优质生态产品与服务、维系生态系统健康的最重要和最有效途径。自然保护地作为中国自然生态空间最精华和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核心载体,是美丽中国的重要象征,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中具有首要地位(唐小平等, 2019)。从1956年建立第一个自然保护地以来,中国自然保护地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保护体系逐步完善,建立了由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湿地公园等组成的数量众多、类型丰富、功能多样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截止到2019年底,中国已有各类自然保护地约1.18万处,大约覆盖了陆域国土面积的18%,占海域面积的4.6%(高吉喜等,2019),无论从数量上还是面积上均位居世界前列,为保护生物多样性、自然景观及自然遗迹,维护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等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Ecological restoration是现代生态学最活跃的关键行动之一, 在我国被译为“生态恢复”。经查验其英语涵义和演变过程, 建议正名为“生态重建”, 指在人为辅助下的生态活动。而“生态恢复”(recovery)在国际文献中指没有人直接干预的自然发生过程, 二者不容混淆。作者强调自然恢复和生态重建的三类时间尺度, 即地质年代尺度(千、万、亿年)自然生态系统世代交替和演替尺度(十、百、千年)和生态建设时间尺度(一、十、百年)。前二者为自然恢复尺度。三者相差2-3个数量级或更多。人类不能超尺度地依赖自然恢复能力, 自然与人为时间尺度的不匹配是自然恢复难以满足人类社会生态需求的根本原因。作者质疑“以自然恢复为主”和“从人工建设转向自然恢复为主的转变”提法。认为把生态重建的责任推诿给自然去旷日持久地恢复, 是不负责任和不作为的逻辑和有悖于“谁破坏, 谁补偿; 谁污染, 谁治理; 谁享用, 谁埋单”的全球环保公理和生态伦理观念。除恢复重建自然的生态系统外, 还要发展人工设计生态方案等未来生态重建途径。  相似文献   

17.
生态摄影要发展.需要大众的广泛参与和了解.更需要国家层面的支持和重视。国家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社会.我们要将生态摄影作为生态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来落实.更要作为生态文明社会的重要课题来进行宣传和发展,充分发挥生态摄影在建成小康社会中应有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8.
正2018年是中国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45周年,也是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成立40周年,在这重要的历史时刻,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和新华网联合举办了"首届中国生态摄影大赛(2018)"。大赛"以弘扬生态文化为宗旨,用生态摄影理念为指导"举办了这个称之为中国首届的生态摄影比赛,意义不同凡响。举办生态摄影大赛的目的是要鼓励广大摄影人士用影像来讲好中国的生态故事,反映生态保护与社会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19.
郭斗斗 《生命世界》2013,(10):40-45
在摄影艺术中,植物的美一直都是摄影师追求的自然艺术,植物形成的风景又是风光摄影的主角,植物及其花果与花盆、几座等环境的巧妙搭配又发展成为静物摄影。借助现代摄影技术,我们得以窥探植物世界的美丽与奥妙。  相似文献   

20.
自然公园功能分区方法研究——以黄山风景名胜区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冰然  曾维华  解钰茜 《生态学报》2019,39(22):8286-8298
为了推进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我国提出"国家公园体制"并要求对保护地体系进行优化完善。功能分区作为保护地规划与管理中最相关的过程,是保护地体系优化的重要方面。自然公园作为多类型保护地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功能分区还存在着对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考虑不充分,缺乏综合性的分区研究等问题,不利于保护地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为了推进保护地体系的优化与完善,从综合管理的角度出发,基于不可替代性、生态脆弱性、景观资源评价和经济建设的适宜性等方面提出了自然公园的功能分区方法,并以黄山风景名胜区为例进行了分区研究。本研究认为,自然公园的功能分区可包括生态保育区、景观保护区和经济发展区三个一级区,生态保育区可以分为核心生态保育区和重要生态保育区,景观保护区可以分为核心景观保护区和重要景观保护区,经济发展区可以分为游憩区、农业区和居住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