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6 毫秒
1.
孙玉兰  常英 《蛇志》2007,19(2):155-156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常见的病因未完全阐明的精神疾病,常有知觉、思维、情感和行为等方面的障碍,是精神疾病中最严重,致残率最高的疾病之一。目前尚无治愈的特效药物,长期的药物治疗仍是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主要方法之一。但是由于精神分裂症病人缺乏自知力及种种原因而想方设法拒药,  相似文献   

2.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复杂的大脑功能紊乱疾病,表现为认知、情绪、感官的失调,有研究认为遗传因素及环境因素对大脑发育成熟过程的影响与精神分裂症的发生有关[1]。最近报道发现,人内源性逆转录病毒的转录激活可能与某些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发病有关[2]。HERV的激活可能影响邻近基因的转录调控,或者以其编码的病毒蛋白,影响细胞的代谢,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3]。本实验采用巢式RT-PCR方法检测急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和正常人PBMCs中HERV-W env(包膜基因)的表达,探讨HERV的转录激活与精神分裂症发生的关系。1材料与方法28例急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血…  相似文献   

3.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有重大社会影响的精神疾病,阳性症状如思维紊乱和行为异常是其典型表现之一,严重影响患者工作生活,甚至给社会带来危害,因此对阳性症状的研究十分重要。目前,大量研究表明N-甲基-D-天门冬氨酸(N-methyl-D-aspartic acid, NMDA)受体功能低下可能是导致精神分裂症的重要原因。地卓西平(MK-801)是一种NMDA受体非竞争性拮抗剂,可以通过阻滞NMDA受体导致受体功能减退,并通过与多种神经递质相互作用诱发小鼠表现出精神分裂症样阳性症状。该文对精神分裂症谷氨酸假说进行介绍,然后基于MK-801诱导小鼠精神分裂症模型,从MK-801构建模型的特点、给药方式、常见阳性症状表现和可能涉及的作用机制对近些年来的文献进行综述,以期为精神分裂症阳性症状的机制研究及动物模型构建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本报道了52例难治性精神分裂症在原用抗精神病药物效不显的基础上,应用内磁疗法进行疗效分析。结果显效率为23.2%,有效率为48.2%。疗后BPRS总分及因子思维障碍、敌对性和激活性评分下降,有显性差异。疗效与病程无关。表明该疗法对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有效,副反应有一定性记忆力下降等。  相似文献   

5.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精神障碍疾病。除了遗传因素外,一些环境因素也参与了精神分裂症的发生,肠道微生物群是近年来发现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研究表明,精神分裂症患者肠道菌群普遍发生了紊乱,肠道菌群通过肠-脑轴影响神经功能和疾病。肠道菌群可以通过影响神经系统发育、免疫和代谢功能来诱导精神分裂症的发生,肠道菌群可能是精神分裂症防治的有效靶点,调节肠道菌群可能是防治精神分裂症的一种潜在方法。本文就精神分裂症的易感因素、肠道菌群在精神分裂症中的作用、机制以及防治策略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抗精神病药是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和其它精神病性精神障碍的药物。在通常的治疗剂量下患者的智力和意识不受影响,却能有效地控制患者的精神活动兴奋、幻觉、妄想、思维障碍、行为异常和敌对情绪等精神症状。目前按照药理作用分为以下两类,第一代抗精神病药物和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本文主要对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精神分裂症目前被认为是所有精神疾病中最有伤害性的一种慢性大脑疾病,具有严重破坏性。研究表明,全球范围内有1%~1.5%人患精神分裂症。精神分裂症主要表现为不正常的心理功能和紊乱性行为,发病主要原因与脑内结构病变和神经递质活动程度有关。精神分裂症目前被分为三大类:阴性精神分裂症,阳性精神分裂症,和认知缺失。目前对精神分裂症研究除基于神经生物学和脑科学的研究外,还从遗传学(先天)和社会环境(后天)等角度进行研究。在运用多种诊断技术诊断出精神分裂症后,对它的治疗主要采用药物疗法和心理疗法。  相似文献   

8.
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在中国终身患病率大概为6.55‰.研究精神分裂症的语言认知,对精神分裂症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应用价值.本文从行为和神经[事件相关电位(event-related potentials,ERP)、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 MRI)、近红外光学成像(functional 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f NIRS)]两个层面简述了国内外精神分裂症语言认知的研究进展.目前西方国家对精神分裂症的语言认知研究较多,结果也很丰富,初步形成了语言损伤的理论,而且发现幻听与语言加工相关脑区(wernicke区)有密切关系.精神分裂症的汉语认知研究起步较晚,各方面还不够深入和完善.作者提出应该大力加强对中国精神分裂症的语言认知研究,不仅可以更加清楚中国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语言特点,更重要的是可以为中国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诊断和探索发病机制提供新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复杂的精神疾病,全世界约有1%的人患有这种疾病。以往的研究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脑容量比正常人小,且一些精神分裂症易感的DNA序列多态性也同时与脑的结构异常有关,这与精神分裂症的神经发育假说是吻合的。最近研究发现人的GULP1基因的两个SNP(rs2004888和rs4522565)与精神分裂症显著相关。为了研究这两个精神分裂症易感的SNP是否也符合神经发育假说,我们检测了791个正常人的这两个SNP的基因型并测量它们的脑容量,相关性分析发现这两个SNP和脑容量无关,说明GULP1的精神分裂症易感性存在更加复杂的机制。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童年创伤与认知功能损害、敌意归因偏向和自我怜悯能力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9年3月至2021年6月我院收治的7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精神分裂症组)和53例社区健康志愿者(对照组)。采用童年创伤问卷(CTQ)、中文版精神分裂症认知功能成套测验(MCCB)、中文版模棱两可、目的和敌意问卷(AIHQ-C)、中文版自我怜悯量表(SCS-C)评估所有受试人员的童年创伤、认知功能、敌意归因偏向和自我怜悯能力。Pearson相关分析精神分裂症患者CTQ评分与MCCB、AIHQ-C、SCS-C评分的相关性。结果:精神分裂症组CTQ各分量表评分及总分、AIHQ-C各项目评分及总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精神分裂症组MCCB各项目评分及总分、SCS-C各因子(自我友善、普遍人性、正念)评分及总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精神分裂症患者CTQ总分与MCCB总分、SCS-C总分呈负相关(r=-0.327、-0.470,P<0.05),与AIHQ-C总分呈正相关(r=0.362,P<0.05)。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童年心理创伤水平较高,且与当前认知功能受损、敌意归因偏向和自我怜悯水平降低有关。  相似文献   

11.
DNA甲基化及组蛋白修饰在精神分裂症中的改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llia)是一种严重的精神疾病,对双胞胎、家庭及认养的研究揭示,遗传与环境因素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是精神分裂症的病因。表观遗传学(epigenetics)研究与基因序列变化无关的基因表达调控机制.为人们深入认识精神分裂症的病因提供了新的思路。表观遗传调控机制主要包括: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和非编码RNA三种方式。该文介绍前两种在精神分裂症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我国在精神分裂症的遗传学和生命组学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如在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GWAS)方面工作获得了一系列成果.随着我国对重大疾病转化医学的逐步关注和重视,利用在精神分裂症上已经获得的广泛和深入的研究结果,寻找精神分裂症各种临床应用的生物标记物研究,系统性地建立适合于类似精神分裂症这类复杂疾病的早期诊断、干预和预防的临床咨询和应用体系等将是该疾病转化医学方面可实施的方法和案例.精神分裂症的转化医学方面还涉及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个体化用药方案建立.药物疗效和药物不良反应的个体差异具有较复杂的环境和遗传背景,结合精神分裂症的遗传学病因和药物作用的遗传学差异,将有效发挥治疗药物的功效,并降低重大不良反应在敏感个体上的发生.对精神分裂症这类给国家和社会带来极其重大负担的重大疾病,积极推动我国在此类疾病上的基础研究成果转化和转化医学的实施具有重要的社会效应和积极的带动作用.  相似文献   

13.
脑和肠道微生物群之间的相互作用逐渐被揭示。目前已经提出脑-肠轴失调和异常与各种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有关。精神分裂症是一种病因不明的严重精神障碍。最近研究表明,肠道微生物的组成和数量变化会通过肠道菌群-肠-脑轴影响人类的认知和社会行为,这意味着肠道菌群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可能起着重要的作用,并有望成为精神分裂症新的治疗靶点。本文综述了肠道菌群与精神分裂症相关性的研究进展,为预防和治疗精神分裂症等精神障碍类疾病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复杂的精神疾病,全世界约有1%的人患有这种疾病。以往的研究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脑容量比正常人小,且一些精神分裂症易感基因的DNA序列多态性也同时与脑的结构异常有关,这与精神分裂症的神经发育假说是吻合的。最近研究发现,人的DKK4基因的SNP(rs2073665)与精神分裂症显著相关。为了研究DKK4精神分裂症易感SNP是否与脑发育相关,本文检测了961个正常人rs2073665的基因型并测量了他们的脑容量。相关性分析发现,rs2073665在加性模型下和显性模型下都与脑容量存在显著相关性,这为精神分裂症易感基因同时能影响脑容量提供了证据,同时也为精神分裂症的神经发育异常假说提供了佐证。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清核心蛋白多糖(DCN)、神经调节蛋白-1(NRG-1)、巨噬细胞迁移抑制因子(MIF)水平与首发未服药精神分裂症患者临床症状和认知功能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20年11月期间长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首发未服药精神分裂症患者80例作为精神分裂症组,同期于长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进行体检的健康志愿者80例作为对照组。应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估患者精神病理症状,应用MATRICS共识认知成套测验(MCCB)评估所有受试者认知功能。根据PANSS评分将精神分裂症组分为PANSS评分高分组和低分组,比较两组血清DCN、NRG-1、MIF水平,并分析以上指标水平与PANSS总分、MCCB各项评分的相关性。结果:精神分裂症组患者PANSS总分为(77.18±13.57)分。精神分裂症组MCCB各项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精神分裂症组血清DCN、NRG-1水平低于对照组,MIF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PANSS高分组血清DCN、NRG-1水平低于PANSS低分组,MIF水平高于PANSS低分组(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首发未服药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DCN、NRG-1水平与PANSS总分呈负相关,与MCCB各项评分呈正相关,MIF水平与PANSS总分呈正相关,与MCCB各项评分呈负相关(均P<0.05)。结论:首发未服药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DCN、NRG-1、MIF水平异常,且以上指标水平与患者临床症状和认知功能受损有一定联系,提示检测以上指标水平可能为该病患者认知功能及临床症状的评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患者初始沙盘在临床心理中的诊断鉴别作用。方法:选择4名在临床中被误诊的患者。其中A例患者诊断一般心理问题;B、C、D例患者诊断为精神分裂症;使用沙盘对该4例患者重新进行临床分析与诊断。结果:根据患者初始沙盘中是否给玩具赋予特殊意义、使用玩具的多少、玩具之间是否有联系、使用栅栏情况、沙盘主题以及患者对沙盘的解释等对4名被误诊的患者进行重新诊断;A例患者重新诊断应为精神分裂症;B例患者应为强迫症(强迫思维);C例患者应为边缘型人格障碍;D例患者应为人际关系障碍。结论:在临床心理工作中,患者的初始沙盘可以起到高效、准确的诊断鉴别作用。  相似文献   

17.
精神分裂症迄今病因未明,家系研究、双生子与寄养子的研究显示了精神分裂症的遗传倾向,各国学者开展了许多寻找其致病基因的研究工作。已经有大量关于精神分裂症易感基因的报道,有些结果也在后续试验中取得了较好的重复性。本文主要就精神分裂症易感基因的研究近况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木文对20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遗传因素与遗传方式作了研究。分析了索引病例的家族遗传史、 家族成员的精神疾患分类、各级亲族的患病率及各种环境因素的作用。认为遗传因素在精神分裂症IyIJ 病因中具有重要意义,而环境因素对精神分裂症的发病亦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同时,通过统计分析, 指出精神分裂症的遗传方式为多基因遗传,其加权平均遗传率为60.46%.  相似文献   

19.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重度的精神疾病,伴发严重的能量代谢失衡。其中,脂代谢的异常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多项研究表明,线粒体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代谢异常的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线粒体DNA拷贝数是线粒体含量及完整性的重要指标,直接参与线粒体的多项重要功能。本研究旨在通过考察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线粒体DNA拷贝数的变化特征及其与相关代谢指标之间的相关性,为阐明精神分裂症代谢异常的机制提供支持。本研究共计纳入82例首发且未服用抗精神病药物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和77例健康对照,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进行线粒体DNA拷贝数的检测,并进行了临床信息和血脂指标的采集。结果表明,精神分裂症患者组的线粒体DNA拷贝数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P=0.000572,FC=-1.22)。血脂指标中,患者组的HDL-c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P=0.001, FC=-1.12),LDL-c(P=0.009, FC=1.09)、CHOL/HDL-c(P=0.000019, FC=1.17)、TG/HDL-c(P=0.000656, FC=1.31)和LDL-c/HDL-c(P=0.000004, FC=1.30)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相关性分析表示,在健康对照组中,mtDNA拷贝数与TG显著负相关(r=-0.232, P=0.0499),与TG/HDL-c(r=-0.235, P=0.052)呈负相关,但不显著;在精神分裂症患者组,mtDNA拷贝数与各血脂指标的关系都不显著。本研究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线粒体功能障碍、脂代谢异常提供了证据,提示了线粒体在精神分裂症患者并发心血管代谢疾病高风险中可能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表皮生长因子4(ERBB4)基因多态性与精神分裂症及发病年龄的遗传关联.方法:应用病例时照遗传关联研究设计,采用TaqMan技术检测方法,检测并分析768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和813例年龄、性别、民族匹配的正常对照者中ERBB4基因的5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与精神分裂症及发病年龄的关联.结果:ERBB4基因的4个SNPs多态性位点与精神分裂症显著关联(rs1851185, C>T,x2=4.37, P=0.036;rs6435689, C>T,x2=0.772,P=0.009;rs11887531,C>T, x2=6.876, P=0.008;rs12468336, C>T,X2=6.443,P=0.011)与精神分裂症关联,由rs1188753l-rs12468336-rs16847823组成的单体型CCC与精神分裂症关联(x2=7.519,P=0.006),并与精神分裂症发病年龄关联(CCC携带者20.17±3.87岁,非CCC携带者23.01±4.85岁,t=2.98,P=0.032).结论:ERBB4基因多态性可能与精神分裂症发病机制关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