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生态智慧是一种实践哲学,能够被广泛应用于风景园林设计之中。美国芝加哥的卢瑞花园(Lurie Garden)、谢德花园(Shedd Garden)、斯特恩矿坑公园(Stearns Quarry Park)作为优秀的公共绿地,不仅具有特色鲜明的植物群落结构及植物景观,而且已成为促进城市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成功范例,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理想的休闲活动场所,同时也充分体现了场地植物景观营造的生态智慧。根据3处绿地的植物种类特征,总结了植物群落构建的特点。在此基础上从植物塑造场地空间、植物景观的自然野趣、植物群落构建及其景观营造与城市生物多样性关联等方面探讨植物群落对场地生态系统的完善,对芝加哥城市公共绿地的植物群落构建及景观营造进行了生态智慧解读。  相似文献   

2.
基于对北京3所高校的在校大学生(n=609)的调查数据,通过相关分析发现校园绿地访问行为对大学生的情绪具有调节作用,并主要体现在对积极情绪的调节;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发现,在控制了“人口学特征”“潜在动机”“环境认知”“环境特征”的基础上,绿地访问行为仍然对积极情绪的提升具有促进作用(⊿R2=0.023);校园绿地访问行为受多重因素影响,其中“潜在动机”最主要,对访问频率、访问平均时长、活动类型都有较高影响,此外“环境特征”对访问频率影响较大,而访问时长和活动类型则受“人口学特征”影响较多;基于上述结论,对以促进健康为导向的大学校园绿地规划设计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3.
杜爽  韩锋  马蕊 《生物信息学》2019,26(12):85-90
自然圣境(sacred natural sites,简称SNS)是自然保护地体系的重要构成,也是典型的文化景观。它们作为人与自然互动的历史记录,所蕴藏的文化价值是其赖以存在的根基。从单纯的自然保护到融合文化价值的整体性保护,反观国外SNS保护工作的方向性转变,有助于在全球发展主义时代背景下从“术”的层面重新审视中国SNS保护工作中面临的诸多挑战,对于推进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大意义。从世界遗产角度,在阐述SNS概念的基础上,全面梳理不同国际组织机构参与下的SNS保护实践进展;总结目前在其保护中涉及的景观方法和生物文化多样性方法等主流保护方法;最后指出在国家公园体制背景下,充分开展本土SNS基础调研,完善相关规划并确立保护条例,在遗产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协调SNS中的人际间及人与其他物种的公平关系是中国SNS保护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鲍沁星  沈瑶 《生物信息学》2018,25(12):30-35
印度灵鹫峰历史悠久、佛教影响深远,是亚洲早期山地景观开发中受人文因素影响的重要案例,然现今园林景观等相关研究领域对其关注不足。从风景园林历史研究的角度,梳理了灵鹫峰文化景观的历史沿革与重要影响,包括佛教文化在王舍城地区的形成过程、灵鹫峰景观建置、灵鹫峰图像史料遗存以及文化景观用典,阐释了其对杭州飞来峰文化景观的深刻影响,并分析了近现代考古研究对印度灵鹫峰再开发与旅游的影响,探讨了灵鹫峰对研究当代山地开发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杉木萌芽林林冠下营造中亚热带常见乡土阔叶树种——细柄阿丁枫与木荷后,形成的杉阔混交林的两年定位观测研究,结果表明:杉木萌芽林改造成细柄阿丁枫杉木混交林与木荷杉木混交林后,林分水源涵养功能增强,土壤肥力提高,林内小气候得到改善,林分抗御火灾能力增强。杉木林冠下营造乡土阔叶树种是改良杉木林生态环境质量,科学经营杉木低产林的有效生物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6.
本文采用Shannon—Wiener和Pianka公式,在土壤水分、土壤含盐量和土壤有机质含量三维生态因子梯度上测定了松嫩草原碱化羊草草地放牧演替系列12种主要植物种群的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结果表明,植物种群长期适应由放牧引起的群落和土壤环境因子梯度变化是种群生态位分化的主要原因。优势种羊草种群生态位宽度最大,三维上生态位宽度分别为0.910、0.869和0.930。五脉山黧豆和湿生植物生态位宽度均很窄。增加种表现出较强的适应环境能力,生态位宽度都较大。在放牧演替的先锋植物中,只有虎尾草生态位宽度较大(三维上平均0.707),角碱蓬和星星草种群生态位宽度均很窄。生态位宽度较大的物种与其它种群间生态位重叠较大。分布于相同或相邻放牧阶段及具有相同或相似环境要求的物种间生态位重叠较大。放牧条件下,羊草群落的演替过程也就是种群生态位分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段建强  张桦 《生物信息学》2018,25(11):29-32
豫园与寄畅园是两座始建于明代的古典园林。两园造园各具特色,是明清两代交替时江南园林的代表,其中对两园园林格局产生深远影响的,是两座园林中的假山。本文通过对两园的掇山格局尺度、堆掇技法、造景逻辑3方面进行比较,探讨我国古典园林假山堆掇在晚明清初园林营造中的若干艺术发展趋向与问题。  相似文献   

8.
陈汪丹 《生物信息学》2019,26(6):114-118
苏堤于北宋时期由苏轼兴造,风景形成的历史已长达900余年。自南宋发展为西湖十景之一以来,苏堤奠定了杭州西湖的基本山水结构,堤桥线性划分水面的特征影响了中日等地的造园理水格局。关于苏轼兴造苏堤始末以及苏堤在南宋如何风景园林化值得仔细研究。在梳理宋代文献的基础上,初步分析北宋苏轼兴造苏堤始末、宋代苏堤的基本风景园林特征,丰富苏堤建造前后的历史进程,以及提出宋代苏堤的交通性、纪念性等特征。苏堤自宋代以后风景园林化的发展,乃至在整个园林史发展中的独特价值,仍有进一步深入研究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晚明江南造园兴盛,呈现出日益专业化的倾向,涌现出一批造园名家,周廷策即其中之一,其代表作为止园飞云峰。首先梳理周秉忠、周廷策父子的相关史料,总结其作品的艺术特征;继而结合诗文绘画对止园飞云峰进行复原分析,并从可望、可行、可游、可居4个角度探讨飞云峰的营筑意匠。指出以飞云峰为代表的周氏叠山,既继承了魏晋以来“小中见大”的叠山传统,又体现了晚明画意影响造园的时代新风,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和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0.
叶武  张毣 《生物信息学》2018,25(5):115-114
基于系统视角,运用文献研究方法,对宋代著名画论《林泉高致》所体现的园林观进行系统分析,旨在阐述人的主观能动性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重要作用,对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之间的相辅相成,及其对造园手法的影响进行系统论述,同时以研究著名古代画论为基础,探索自然与人文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推动现代景观的人文理论研究与发展。  相似文献   

11.
周宏俊  宋霖  黄晓 《生物信息学》2018,25(11):23-28
以寄畅园的借景为研究对象,在分析寄畅园外部山林地造园环境的基础上,剖析寄畅园借景的景观与空间特征,以及这一借景景观与地形环境的关联性,揭示水系山势纵横之间的正面全景与侧面景深的组合关系,并在对拙政园、赖久寺庭园等中日园林布局的例证分析中,展现所隐含的山水因借的布局模式。同时梳理历史文献中关于寄畅园借景的变迁过程,指明园林布局对借景变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孙蕾  朱泓 《人类学学报》2015,34(3):377-389
本文对郑州地区荥阳薛村遗址和新郑多处遗址汉唐宋墓葬成年人骨标本(汉代55例,唐代22例,宋代39例)的肢骨进行了观察和测量,依据陈世贤和张继宗的黄种人身高推算公式,分别以肱骨、股骨和胫骨的最大长推算出三个时期两性的平均身高;汉、唐、宋男性的平均身高分别为169.52cm、167.03cm和164.49cm,女性的平均身高分别为159.11cm,158.39cm和156.17cm。对两性平均身高进行的独立样本T检验显示,汉、唐、宋两性平均身高均为男性大于女性,两性身高存在显著性差异;两性身高随着时代的发展大致呈下降的趋势,但身高的时代差异均不存在显著性意义。郑州汉唐宋两性身高呈现出的下降趋势,应该与这个历史时期中原地区汉民族与我国其他地区异族交流、融合有关,也可能是因为居民生存压力的增加和饮食的影响,也不排除人类身高微观演化的可能。较低的身高性二形性水平也许意味着郑州地区汉唐宋时期的两性不平等现象小于同时代的其他地区。本文的研究结论为了解郑州地区汉唐宋居民两性的健康发育等体质状况提供了有意义的参考。  相似文献   

13.
广州园林博览会艺术园圃的造景特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取2004~2011年广州园林博览会中获奖艺术园圃的案例作为研究对象,精选9个典型案例,归纳分析三类艺术园圃的造景特色,并讨论艺术园圃发展中面临的问题,为今后广州园林博览会发展以及庭院绿化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聚焦关注较少的西南地区,以昆明为案例,通过档案文献研究及实地考察,梳理昆明近代公园建设发展历程,分析其混杂传统与现代性的营建特点,并追溯理论来源。昆明近代公园在城市由边缘到枢纽的近代化过程中兴起,并在抗战时期构建起初步的公园绿地系统。昆明近代公园的建设传承了传统的寺观园林,充分利用天然山水,保留田园真趣,具体表现在公园选址、营建布局和重视园艺方面。同时,公园建设也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如借鉴了日本对于“田园城市”理念的理解、劝业博览会的做法及德国分区规划等思想,其中先进人物和市政刊物起到了重要的引介作用。  相似文献   

15.
自然河流经过人工水网重塑与城市产生紧密联系,促进了沿岸城市功能区域的生长,形成了以水为中心的具有独特风貌的沿岸景观。以六朝(222—589年)和明代(1368—1644年)的秦淮河水系为研究对象,通过图解分析梳理其沿岸景观的要素构成、分布特征,包括桥梁、里坊、市肆、楼馆、文教建筑等功能建置,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等园林景观和表现公共景观的景观文化3个层面;通过比较分析探究其背后的形成原因,把握水城共生的互动关系,以期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建设、城市河流景观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贾珺 《生物信息学》2020,27(1):64-69
清代北京外城地区修建了大量的会馆,作为各地同乡或商业行会的聚会、住宿、祭祀场所,其中部分会馆设有专门的园林,园内营造用于宴饮的厅堂,布置亭轩楼台等建筑,并堆叠假山、开辟池沼、种植花木,形成一种独立的园林类型。通过文献考证和现场调查,对清代北京会馆园林的主要实例进行记述,并对其造园意匠做进一步的分析。总体而言,这些园林的格局较为方整,建筑形式以厅堂、亭、轩为主,假山多以青石叠置,水景简单,植物多为易于维护的品种,匾额、楹联富有文化寓意并反映其故乡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