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肖遥  朱强  卓康夫 《生物信息学》2018,25(8):110-115
园林的管理与经营是清代皇家园林存续的重要支撑。本研究结合清代宫廷文献,以记录内务府规章制度的《钦定总管内务府现行则例》为主要依据,探讨清代管理机构职责、收入来源与经营方式、支出与盈余管理,归纳出一个以种植生产为核心的管理经营框架。认为清代皇家园林在多次改革基础上,逐渐形成了管理范围清晰的部门划分。各部门除对园林进行日常维护外,主要承担各园以植物生产为核心的经营任务。通过对资源的精细利用以及种植—租赁相结合的土地管理模式,基本实现皇家园林“以园养园”的收支平衡体系。而这种经营方式造就了园林沿水源布局的大面积的作物景观背景以及园林中点缀的生产性植物景观。最终得出结论,认为清代皇家园林植物景观不仅具有观赏功能,更是支持园林存续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2.
自然河流经过人工水网重塑与城市产生紧密联系,促进了沿岸城市功能区域的生长,形成了以水为中心的具有独特风貌的沿岸景观。以六朝(222—589年)和明代(1368—1644年)的秦淮河水系为研究对象,通过图解分析梳理其沿岸景观的要素构成、分布特征,包括桥梁、里坊、市肆、楼馆、文教建筑等功能建置,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等园林景观和表现公共景观的景观文化3个层面;通过比较分析探究其背后的形成原因,把握水城共生的互动关系,以期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建设、城市河流景观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杨晓东 《生物信息学》2019,26(4):116-119
中国古典园林中竹文化的研究对于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和提升现代园林中竹景观的文化内涵都具有重要意义,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竹的空间营造、种植形式等方面,而从品题学角度对传统私家园林中的竹文化系统研究得还比较薄弱。以明清时期江南私家园林的景点题名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查询和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法,对江南园林中的竹景点、常见题名意象及其所表达的精神内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明清时期竹在江南私家园林景点题名中应用非常普遍,常见的题名意象主要表达了道家的隐逸思想、儒家的比德思想、佛教的心无思想和民俗吉祥思想。从中可以看出,明清时期文人阶层天人合一的哲学观、三教并存的宗教观和雅俗共赏的审美观。  相似文献   

4.
广州市公园植物景观特色与品种配置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植物调查和拍摄植物景观照片,采用风景质量评价方法,对广州市公园植物景观特色与品种配置的相关性进行研究,筛选能体现岭南园林风格及南亚热带植物景观特色的最佳植物配置模式,为植物造景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中国幅员广阔,气候多样,蕴藏着十分丰富的植物资源,是许多世界闻名的花卉和观赏树木的原产地,被赞誉为“世界园林之母”。那么,中国是“世界园林之母”语出何处?要回答这个问题,还得从中国植物的造访者威尔逊说起。1899年,23岁的英国园艺工作者享利·威尔逊,被英国维模苗园公司选中,派往中国寻觅适合在英国栽培的园林观赏植物。其中重要的一项任务,就是引种法国神父大卫1869年在中国四川发现的美丽的鸽子树——哄桐。为此,威尔逊于1899一1902年和1903——1905年两次来华考察和采集植物,历时5年。以…  相似文献   

6.
山茶花     
刘金 《生命世界》2003,(6):48-48
古人云:“无水不成园”。在“中国式”的园林中,园内都有水,其中包括大小的池塘、湖沼、河川、溪流等。如今,我国保留完整的帝王园林有:颐和园、避暑山庄和北海等;私家园林如苏州的拙政园、无锡的寄畅园和扬州的个园等,在这些园林里都以一泓湖池为中心、山石亭阁罗列四周,欣赏水景已成为人们游园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7.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首次提出需加强三山五园地区整体保护,为推进研究和保护“五园”之中唯一园址不存的畅春园,通过综合研究多件清宫历史图档、近现代航拍测绘影像及考古报告等资料的空间关系,复原畅春园及附属的西花园在乾隆和道光2个时期的平面布局,并初步确定其在海淀区的具体区位,以及位于三山五园地区保护红线之内的事实。在此基础上对两园的功能和景观布局进行了初步探讨,表明畅春园是一座跨越明清两代、艺术水平较高的大型人工山水园,对清代皇家园林的营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因此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8.
威廉·钱伯斯爵士对东西方园林艺术交流、英国自然式园林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通过介绍钱伯斯生平及其有关中国的建筑、园林论著,梳理了钱伯斯对中国园林艺术认知的缘由、发展和观点,在此基础上阐述钱伯斯时代的邱园建造的背景、特征及变化,总结钱伯斯开创的“绘画式”风景园的风格特点。不同于肯特和布朗关于自然与艺术的看法,钱伯斯提出园林艺术应源于自然、高于自然的思想,并在自然与艺术的融合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尝试。  相似文献   

9.
马婕  成玉宁 《生物信息学》2020,27(1):104-109
景观的空间结构组织与游人行为活动的开展以及空间使用效率密切相关。1)针对园路系统与节点系统2个结构要素,基于空间句法、ArcGIS核密度分析以及UNA 3种算法,分别从园路整合度、节点密度、时空选择度3个层面对游客时空分布特征进行预测;2)通过统计预测数据和离散度计算,对3个维度的数据进行匹配度分析,探讨景观结构设计与游人时空分布之间是否具有良好的相关性;3)结合实践方案,将测算结果对应到方案设计图中,标识出匹配度较低的区域。形成从空间结构预测人流分布情况,到匹配度分析,再将分析结果反馈设计的研究思路和方法,为具有针对性的方案调整与优化设计提供参照。  相似文献   

10.
王应临  王舒 《生物信息学》2019,26(7):113-117
“曲水流觞”作为中国传统山水环境模式之一,是历代诗文、绘画、书法和园林等诸多作品反复描绘的主题。旨在对“曲水流觞”所处环境变迁和环境要素进行理性分析,从而为其在现当代风景园林中的传承提供依据。基于对《四部丛刊》中“流觞”关键词的检索,通过数据统计、语义分析和文本分析的方法,研究“流觞”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体裁和语义背景中的使用状况,进而分析“曲水流觞”山水环境模式的历史演变过程及其涉及的环境要素。结果表明,“曲水流觞”山水环境模式的传承主要依托3种环境:自然环境、园林和历史遗迹、建筑;涉及4类环境要素:地形、植物、水体和建筑。研究发现,不同环境下对各类环境要素的运用程度和方式存在差异,水体要素则在不同环境下均最受重视。最后针对“曲水流觞”主题在中国传统文人园林中的重要地位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1.
罗斯海姆园是18世纪英国自然风景式园林设计的早期作品,主要由查尔斯·布里奇曼和威廉·肯特改造设计,是早期英国自然风景园的代表作之一。在文献阅读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梳理了布里奇曼和肯特改造罗斯海姆园的2个历史发展阶段。通过分析改造设计的内容,发现布里奇曼奠定了罗斯海姆园的整体布局,肯特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通过视线的处理、建筑小品的运用、哲理氛围的营造等几方面进行改造。从布里奇曼进行的改造设计到肯特对景观的提升,罗斯海姆园的发展演变也展现了英国自然风景园从不规则造园的孕育期到真正风景式园林形成期的特征和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12.
谢青松  王欣  张蕊 《生物信息学》2019,26(10):119-123
清末浙江嘉兴文人宅园小灵鹫山馆胜甲一时,今已不存,其现存图咏史料多以游观的视角再现园林景致。将“入境”这一概念作为诠释性的工具,对山馆图咏进行解读,以反推山馆的空间格局并再现游者当时的游园情景。阐述了山馆园林空间在游观的叙述视角下呈现出片段的独立性特征与对偶的差异性组合方式,并结合题咏中的知觉体验及心理感受描写重点讨论了游者当时的游园情景。  相似文献   

13.
通过文化中心湿地公园种子植物资源调查,对其科属组成、植物生活型、植物药用部位及区系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文化中心湿地公园内植物种类丰富,共有植物49科114属135种,以被子植物为主;优势科、单种属现象明显,其中以菊科种数为最多;植物生活型以草本类植物为主,药用部位以全草(株)入药为主;植物分布区系类型多样,除世界分布外,在科水平上具有北温带和泛热带属性;属水平上表现为温带性质,并与热带植物有一定联系;种水平上表现为明显的温带属性,且融入亚寒带-寒带及热带属性的植物。  相似文献   

14.
董靓  张米娜 《生物信息学》2018,25(10):32-37
自然河流经过人工水网重塑与城市产生紧密联系,促进了沿岸城市功能区域的生长,形成了以水为中心的具有独特风貌的沿岸景观。以六朝(222—589年)和明代(1368—1644年)的秦淮河水系为研究对象,通过图解分析梳理其沿岸景观的要素构成、分布特征,包括桥梁、里坊、市肆、楼馆、文教建筑等功能建置,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等园林景观和表现公共景观的景观文化3个层面;通过比较分析探究其背后的形成原因,把握水城共生的互动关系,以期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建设、城市河流景观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棕榈科植物在园林上的应用已形成多种类型的植物景观。本文运用BIB-LCJ审美评判法评价七种类型的棕榈科植物景观,研究公众对各种棕榈科植物景观的审美趋向,从而讨论如何配置棕榈科植物来营造符合公众审美的植物景观。  相似文献   

16.
悠久的中国园林历史极具艺术魅力,集文学、建筑、雕刻、书画、工艺等艺术为一体,文化内涵丰富,重视植物景观艺术美,植物题材与意境美营造独具特色,在世界园林史上自成一家。植物造景作为其中一大侧重点,主要应用草本、灌木、乔木、藤本植物营造景观空间,从而形成一幅错落有致的景观画面,以供游人观赏。本文主要立足于传统园林植物造景角度,深入探究其对当代园林发展方向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色叶植物因其色彩绚丽,且易于形成大面积的群体景观,已广泛用于园林绿化美化中,丰富了城市的色彩。目前我国色叶植物种类的开发及园林应用还存在着很大的空间,本文以银川地区色叶植物资源为主要对象,对色叶植物在园林中的应用现状及其景观价值进行了调查与分析评价,并就色叶植物在园林绿化中的配置提出几点建议,为银川地区色叶植物的引种、驯化、开发利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为丰富冬季木本观花植物资源,增加冬季植物景观的多样性,缓解冬季景观植物少、植物景观单调等问题,对杭州木本观花植物资源进行系统调查,采用层次分析法(AHP)构建综合评价模型,进行综合评价。结果发现,观赏特性在评价体系中权重最高,其次为适应性;评为Ⅰ级的木本观花植物有15种、Ⅱ级24种、Ⅲ级15种。因此,观赏特性中的花色、花量和花期是影响综合评价的主要因素,天目木兰、迎春樱、杂交金缕梅、单体红山茶等评分为Ⅰ级,且为尚未推广应用的种类,应予以重点研究和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9.
在对大沙河银杉自然保护区进行实地考察的基础上,通过对88科152属约300种常见维管植物的调查分析,初步认为该区内植物资源有如下特点:1)植物区系成分复杂,种子植物属的分布区类型有12个,北温带分布、东亚分布、热带亚洲分布和泛热带分布类型比较多见;2)古老、残遗及稀有、濒危植物比较集中,其中国家重点保护植物8种;3)园林、观赏植物类型多样,杜鹃花属植物尤具特色;4)药用植物资源丰富,红豆杉〔Taxuschinensis(Pilger)Rehd.〕、雷公藤(TripterygiumwilfordiHook.f.)等多为珍贵药用植物。对保护区的现状也进行了分析和评价。  相似文献   

20.
颐和园位于名园荟萃的北京西郊风景区,距城区15公里,是一座风光绮丽的古典园林。该园集中了我国古典园林的优秀传统,充分体现了我国园林的独特风格,成为东方古典造园艺术的典范。其规模之大,建筑之伟、设计之妙、景观之美均居全国园林之首,世界罕见,在世界园林史上也独树一帜,被誉为“世界园林之冠”。颐和园不仅以绮丽的风景和名胜古迹吸引游人,园中的湖山秀石还包含着富有情趣的地学奥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