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慧欢 《生物学通报》2002,37(10):25-26
1 教材分析1.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植物的矿质营养”一节在整个高中《生物》新教材 (试验修订本 )中并不是重点 ,但其内容与生产实践很贴近。学好这一课 ,能帮助学生了解生物学知识在农业生产中的实际应用 ,因而对农村中学的学生有实用价值 ,是素质教育的好教材。1.2 教学目标分析1.2 .1 知识目标  1 )知道矿质元素的概念 ,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的种类和来源 ,土壤中矿质元素的存在形式 ,植物体内矿质元素的存在方式和利用特点 ,水培法 ;2 )理解植物吸收矿质离子的过程和有氧呼吸的关系 ,根吸收矿质离子与吸水的联系和区别 ,根对矿质离…  相似文献   

2.
聂常青 《生物学通报》2003,38(10):49-51
生物学兴趣小组是开展课外科技探究活动 ,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的很好形式。借助这一组织形式 ,在活动课中我带领学生利用无土栽培技术开展了“光照对马铃薯块茎着生部位的影响”的探究活动。1 教学内容分析利用无土栽培技术 ,通过含全部必需矿质元素的溶液培养法 ,分别对马铃薯的根和茎在照光和遮光条件下进行培养。这一探究活动过程与教材中的知识结合点很多 ,几乎涵盖了高二教材的各章内容 ,如光对植物生理活动的影响 ;环境对生物表现型的影响 ;生物的变异 ;植物的水分代谢——吸收和散失 (吐水现象 ) ;植物的矿质营养——必需元素、…  相似文献   

3.
本节教材主要指出了植物生活需要哪些元素;阐述了根吸收矿质元素的过程及特点;概括性地介绍了矿质元素在植物中的作用和植物体对矿质元素的利用。在叙述以上知识中联系了有关生产实际。本节教学除应让学生了解或掌握以上知识外,还应联系水分代谢、细胞膜等有关知识,使学生把新旧知识融为一体。在这些知识的教学中,渗透研究问题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根对矿质元素的吸收原理是极其复杂的,一般需经过交换吸附和主动运输两个基本过程。笔者在高中《生物》实验三的基础上,引入了用钒酸盐处理根后作对照的实验,试图不仅探索根吸收矿质元素的交换吸附过程,更进一步探索根吸收矿质元素的方式——主动运输。此项实验原理是...  相似文献   

5.
“矿质代谢”是高中生物教材中植物新陈代谢部分的一项重要内容,其中“根对矿质元素离子的交换吸附和主动运输”是教学的重点,因其发生的过程难以目睹,教学时,教师单凭讲述不易讲清,学生也不易理解,笔者根据多年教学的实践,自制了一个活动模型辅助教学,有效地突破...  相似文献   

6.
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矿质元素,主要都是从上壤中获取的。由于矿质元素首先要溶解在水中呈离子状态才能被植物吸收,很容易使人们联想到它是随蒸腾流与水分一起进入植物体的,以为蒸腾越强烈,矿质元素吸收得也就越多,事实并非如此简单。实验证明遮阴植物蒸腾强度减弱,矿质元素的吸收不但未减少,反而增多。离体根在无蒸腾的情况下,同样能吸收矿质元素。可见植物吸收矿质元素与吸收水分之间有其相对的独立性。关于植物对矿质元素的吸收、运输和分布的机理,是植物生理学中长期探讨和争论的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至今仍处于推理和假说阶段,现就有关情况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
教学目的了解植物需要的元素及吸收矿质元素的基本过程。重点掌握根吸收矿质元素需进行离子交换以及由于离子在土壤中存在的状态不同,而交换的具体方式有所不同。教具根进行离子交换的三种方式图解及其剪贴图。教学方法讲述法和讲解法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植物细胞为什么能从外界吸收水分?(目的是让学生一方面巩固植物对水分吸收原理的知识;另一方面为明确根吸收离子与吸收水分有别打好基础。)  相似文献   

8.
问题解答     
问:为什么说根对矿质元素的吸收和对水分的吸收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 答:根对矿质元素的吸收和对水分的吸收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区别是:1.矿质元素与水分进入根细胞的方式不同;水分是通过自由扩散进入细胞;矿质元素的离子主要是通过主动运输的方式,借助细胞膜上的载体进入细胞。 2.吸收的动力不同:吸收水分的动力是蒸腾作用产生的蒸腾压力和根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渗透压差;吸收矿质元素离子的动力主要是呼吸作用产生的ATP,由ATP推动载体做功。 3.吸收数量与外界浓度的关系不同:根细胞吸收  相似文献   

9.
“矿质代谢”是高中生物教材中植物新陈代谢部分的一项重要内容,其中“根对矿质元素离子的交换吸附和主动运输”是教学的重点。我们根据多年教学的实践,自制了一个活动模型辅助教学,有效地突破了教学难点。该模型制作简单、使用方便。1制作准备彩色颜料、毛笔、两张绘...  相似文献   

10.
黄敏 《生物学通报》2002,37(7):38-38
1 设计思想“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是绿色植物新陈代谢的重要组成部分。第 1课时 ,主要学习植物对水分的吸收方式和原理。这节课的设计思想是 :在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 ,提供学生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 ,让学生通过手脑并用的探究与合作在旧知基础上建构新知 ,同时体验探究过程的曲折和乐趣 ,学习科学方法 ,发展科学探究所需要的能力。2 教材分析这一节教材重点介绍了植物细胞通过渗透作用吸水或放水的原理与条件 ,为突破真实情景中根通过共质体与质外体途径吸水作充分的铺垫。在教学中若将教材所述演示实验“渗…  相似文献   

11.
对“观察根对矿质元素离子的交换吸附现象”实验的一点看法高中《生物》中关于“观察根对矿质元素离子的交换吸附现象”的实验,其中有一操作步骤是将染成蓝色的根分成两等份,分别浸泡到盛有蒸馏水和.$量CaCI。溶液的小烧杯中,结果表明。浸泡到Cape溶液中的根...  相似文献   

12.
浅析植物吸收矿质盐与根际pH变化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1881年,Mayer根据植物吸收矿质盐时根际PH的变化,提出了生理酸碱性盐理论。植物吸收矿质盐时,根际PH为什么会发生变化?现行的植物生理学教材”·’,’-”伙都归结为植物对矿质盐的阴阳离子不均等吸收后残留离子的作用。一些讨论生理酸碱性盐的文章p’‘’恰当地否定了残留离子的作用,认为是由于植物不均等吸收了矿质盐的阴阳离子,为保持细胞PH恒定和电行平衡而分泌或吸收十”的结果。对此问题,笔者也想谈一点粗浅的看法。要阐明植物吸收矿质盐时根际PH变化的原因,首先应从根如何吸收矿质盐开始。矿质盐是以离子形式被吸收进入…  相似文献   

13.
课堂教学中板书的目的在于把重难点知识系统地、形式多样地呈现给学生 ,从而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所学知识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此 ,本文意欲探讨课堂板书的有效形式。图 1图 2图 31 换位板书即改换相关标题 ,变换角度将教材中的重难点知识呈现给学生。例如 ,在学习“植物对离子的选择吸收”时 ,就可以从“影响根吸收矿质离子的内部因素”的角度进行如图 1的板书。  这种板书 ,避免了将概念、原理、结论等合盘托出的弊端 ,给学生“是新内容”的感觉 ,也正因为是“新内容”,所以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2 关联式板书这种板书是将大段文字材…  相似文献   

14.
张忠峰 《生物学通报》2005,40(12):27-29
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高中生物学教材在山东省枣庄市被使用1年来,“新”、“精”、“难”是较普遍的教学体验。新课程标准是新教材的依据,它为教学提供了一个知识框架和较宽泛的教学要求。我们研究课标,就是研究怎样将其细化为具体的课堂教学要求:教材正是我们来细化课标的有力工具。多年的高中生物学教学实践使我们认识到,生物学教学工作的中心也就是通过新教材来研究新课标、应用新课标、落实新课标,从而拓展新课程。新课标和新教材为我们搭建了一个工作平台,让我们在教与学中来提升教师的教育水平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浙科版教材站得高,望得远.其在知识引入上(如:化学键和生物热学以及代谢途径、细胞衰变、遗传的染色体学说等)和知识陈述上(如:物质的跨膜转运、细胞核的结构和代谢途径中光合作用的光系统以及呼吸作用中C2化合物、基因的表达)知识的落点和起点比以往的旧教材都要注重系统和连贯。  相似文献   

15.
《生物学通报》2004,39(8):52-53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在每题给出的4个选项中,只有1个选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每题6分)1.研究表明,大多数动物如蛙的受精卵在卵裂期随着卵裂的进行胚胎的体积并不增大,但胚胎细胞核的总质量与细胞质的总质量(核/质)比值却发生变化。下列符合卵裂期核质质量比值变化趋势的示意图是()。2.下列有关小麦根系吸收矿质元素的叙述,正确的是()。A.根吸收矿质元素所需的ATP直接来源于光合作用B.根吸收矿质元素所需的ATP直接来源于呼吸作用C.根尖表皮细胞对各种矿质元素的吸收量相等D.各种矿质元素进入根尖…  相似文献   

16.
科学探究作为发现科学事实、揭示科学规律的过程和方法,在生物学教学中有重要的意义。教学不仅要使学生获取一定的知识,还要使学生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亲历思考和探究过程,领悟科学探究的方法。笔者就人教社高二《生物》第1册第5节“植物的矿质营养”一节,介绍探究学习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7.
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是“细胞结构与功能”一节的难点内容之一,也是第2章“渗透作用原理”,“根对矿质离子选择吸收”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如能把学生带进实验室,使用直观手段教学,不但有助于突破教学难点,提高教学质量,而且还能引起学生对科学实验的浓厚兴趣。  相似文献   

18.
答:我们首先要从农作物对矿质元素的吸收说起。农作物对矿质元素的吸收一般分两步进行:第1步称为交换吸附:在根细胞的细胞膜表层存在着较多的阳离子和阴离子,其中主要是H 和HCO3-,这些离子主要是由植物根细胞有氧呼吸产生的CO2与周围环境中的水发生反应生成H2CO3后,再电离产生了  相似文献   

19.
气候变化对作物矿质元素利用率影响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物矿质元素利用率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是目前全球变化研究中既重要、又复杂,且认知最少的科学领域。这个科学问题的研究关系到解密或预测陆地植物及农作物矿质胁迫对全球气候变化响应的机理,为将来农业投入提供理论依据,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当务之急。目前只有少数研究,通过模拟试验,探索性地开展了CO_2浓度或温度升高的环境条件下,矿质元素在土壤-植物系统迁移、分布和储存特征的研究。从相关的文献报道来看,CO_2浓度升高环境条件下,小麦和水稻作物籽粒中大量和痕量元素的富集水平一般呈下降趋势。但温度升高情况下,作物各器官对对矿质元素的吸收情况则更为复杂。正由于气候因素与植物矿质元素利用率之间关系的复杂性,在气候变化背景下,解密作物矿质胁迫对全球气候变化响应的科学问题,尚需改进试验方法、手段,从土壤性质、作物生态生理,以及农业生态系统中矿质元素在土壤-作物系统中迁移转化的过程,全面考察作物矿质元素利用率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机理。  相似文献   

20.
高中生物新教材的主要特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高中生物新旧必修教材相关内容的变化 ,对于我们有效地克服原有思维定势造成的负面影响 ,促进自身的知识更新 ,避免“穿新鞋走老路” ,而真正将其各项要求落到实处是必要的。那么 ,新教材在相关知识方面与旧教材相比有哪些突出特色呢 ?下面对此作一浅析。1 知识结构完善化新教材力图给学生展现一个相对完善的知识体系。一是表现在完整性方面。例如 ,讲“细胞”有关内容时 ,在讲完细胞分裂后 ,增加了“细胞的分化、癌变和衰老”方面的知识。又如 ,在讲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时 ,除讲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三种方式外 ,通过小字排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