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台中65等基因F_1不育系为遗传测验种,测定了栽培稻(O.sativa)45个品种在3个F_1不育基因座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的分化度。在S-E3基因座上,除Dular带有S_i/S_i基因型外,其余被测品种均带有S_i/S_i基因型。在S-E2和S-E5基因座上,籼型品种带有高频率的S_i基因,而粳型品种带有高频率的S_i基因。S_i和S_i均具有不同的分化度。籼型品种携带的S_i基因和粳型品种携带的S_i基因具有较高的分化度。中间型品种和广亲和品种的等位基因分化在S-E2基因座上与粳型品种相似,而在S-E5基因座上与籼型品种相似。此外,分析了各类型品种相互杂交F_1杂种在S-E2和S-E5基因座的杂合率、杂合度和杂合性。与籼/粳杂种相比,中间型品种(包括广亲和品种)与籼型和粳型品种杂交,F_1杂种均具有较低的平均杂合性,从而表现出较高的亲和性。因此,无论是杂种不育性还是杂种亲和性均由花粉不育基因控制。花粉不育基因也称为特异亲和基因。  相似文献   

2.
栽培稻(O.sativa)品种间杂种的不育性是由F1花粉不育基因座的等位基因互作引起的。前文报道了S-E3、S-E2和S-E53个花粉不育基因座,本文把这3个基因座分别重新命名为S-a、S-b和S-c。本研究发现了另外3个花粉不育基因座,分别命名为S-d、S-e和S-f。分析了11个品种在这6个花粉不育基因座的基因型。所有被测品种在S-a上均带S^j/S^j。在其余5个花粉不育基因座上,籼型品种广  相似文献   

3.
上位性对光敏核不育水稻不育性不稳定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来源于农垦58S的籼型光敏核不育水稻(Oryza satiwa L.)培矮64S(长日低温下不育性稳定)和8902S(长日低温下不育性不稳定)及其人F1、F2群体为材料,通过长日低温和不同长日生态条件的7种处理,并结合RFLP分子标准记,研究了影响光敏核不育基因的育性不稳定性的遗传及其基因定位和基因互作对其育性不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影响光敏核不育基因的育性不稳定性表现为微效基因的作用,定位了  相似文献   

4.
有利基因和有利的基因互作能够提高籼粳杂种育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李任华  徐才国 《遗传学报》1999,26(3):228-238
利用一套籼粳交DH系与两份具有广亲和性的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测交,构建两个测交F1群体,同时用92个多型性的RFLP标记分析了杂交亲本和另外30个不同类型的籼、粳品种(对照组)的基因型。利用对照组籼或粳表型与分子标记的关联性,检测出41个与籼粳分化高度相关的RFLP标记。结果表明,87.8%的这种标记参与了对杂种优势显著或极显著的影响,表明在水稻的演化过程中,参与适应性进化的基因与控制经济产量的  相似文献   

5.
籼粳稻光合作用的光抑制特性及在正反交F1杂种中的表现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用稻02428、029和籼稻3037、Pal-ghar进行杂交,探索籼粳亚种光抑制特性在F1杂种中的遗传表现。结果表明:通常粳稻表现耐光抑制,籼稻表现对光抑制敏感。杂种F1的光抑制特性因正反交有明显差异。粳/籼F1光合光抑制与其母本粳稻相似,因其来自母本质基因编码的QB蛋白与^14C-Atrazine结合的Kb值和光抑制条件下QB蛋白维持能力接近;籼/粳F1比母本籼稻耐光抑制,因其QB蛋白维持能力  相似文献   

6.
短光低温不育水稻不育性的遗传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若干常规品种与短光低温不育水稻宜DIS配组,考察双亲及F1在自然低温影响前后的花粉育性,并于不育系稳定不育期间调查F2及F3的育性分离。结果表明:(1)低温是影响双亲及F1育性稳定性的重要生态因子;(2)F1的育性稳定性除与父本的育性稳定性有关外,可能尚与其他因素有关,这种育性稳定性表现是由可遗传因子决定的;(3)短光低温不育特性基本上符合2对独立主基因控制的遗传模式,但可能尚受到众多微效基因的  相似文献   

7.
水稻广亲和性和胞质雄性不育恢复性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严菊强  薛庆中 《遗传学报》1995,22(5):361-371
对经花培育成的广亲和恢复系TG7、TG8的遗传分析表明:TG7、TG8均带有1对广亲和基因,与CPSLO17、02428的广亲和基因等位。广亲和基因与雄性不育恢复基因表现为独立遗传,野败型(籼)和滇-I型(粳)不育胞质的育性恢复基因非等位。TG7和TG8分别带有2对野败不育胞质和1对滇-I型不育胞质的恢复基因,分别来自亲本明恢63和CPSLO17。  相似文献   

8.
用无育性恢复力的意大利粳稻巴利拉,与具有广亲和性的我国改良籼稻广中接杂交,创新出偏粳型广谱性强恢复系种质GR38。与亲本度现有4类恢复基因型仅能恢复部分不育细胞质的情况不同,GR38对几乎所有主要不育细胞质均具强恢复力。SSR标记分析发现,GR38的一个恢复基因位于第1染色体长臂中部,与已报道的恢复基因位点均有所不同,推测GR38至少携带一个新恢复基因。GR38具有很强的产量配合力,与许多不育系配制的籼粳杂交稻组合具有很强的杂种优势和产量潜力,可以直接用于生产。GR38的育成,将地理远缘的粳稻基因导入到恢复系中,创造了地理远缘粳稻/广亲和籼稻的杂交选育途径,打破了常用的籼恢/籼恢单一途径,以度恢复基因源局限于IR24度其衍生系的状况,拓宽了恢复基因源和遗传基础.有助于杂交稻育种的新突破。  相似文献   

9.
本试验对粳型光敏核不育系N5047S、7001S、N5088S和HP13S、常规粳稻品种渐农大40和02428及由它们所配制的F1杂种进行花药培养,主要结果如下:不同光敏核不育系及其杂种F1出愈率、绿苗率和培养力存在明显差异;光敏核不育系的花培效率并不一定比非光敏核不育系低;无论光敏不育系还是非光敏核不育系,长日都比短日处理具更高的愈伤组织诱导率,光敏核不育系长日下生长取样接种,脱分化培养基中添加  相似文献   

10.
空间诱变创造克服灿粳杂种半不育性新种质和新恢源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利用高空气球搭载 ,使 2个对胞质雄性不育育性保持的粳稻品种“中作 59”和“海香”干种子处于海拔高度 3 0~ 3 5Km的高宽 8h后回收种植 ,从 SP2 代群体中 ,获得二类突变体 :一类为粳型亲籼并对胞质雄性不育具恢复能力的突变体 ,其突变频率依次为 8× 1 0 -3 和 6× 1 0 -3 。这类突变体的后代稳定株系与典型籼稻品种杂交 F1的结实率在 70 %以上 ,但与典型粳稻品种杂交 F1的结实率只有 3 0 %左右 ,与籼、粳不育系交配 F1的结实率也是如此。另一类为亲籼、粳并对胞质雄性不育具恢复能力的突变体 ,其突变频率依次为 3× 1 0 -3 和2× 1 0 -3 。这类突变体的后代稳定株系与典型籼、粳品种杂交 F1结实率均在 70 %以上 ,与籼、粳不育系测定 F1的结实率也是如此。从这二类突变体后代选出的生育期不同、综合农艺性状和米质均好的粳型亲籼恢复系和亲籼、粳恢复系 ,经 3年 6季与多个籼型不育系测交 F1,不仅表现出明显的籼粳杂种优势 ,而且结实率达 80~ 90 % ,籽粒充实度良好 ,千粒重在 2 3~ 3 2 g之间。本项研究结果表明 ,利用空间诱变创造新恢源和改变粳稻亲和性 ,克服籼粳杂种 F1的不孕性和籽粒充实度差的难题 ,是一条可行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1.
薛光行  邓景扬 《遗传学报》1998,25(2):123-130
对比考察了农垦58s与7001s、8902s与培矮64s及8902s与安农S-1等3个光(温)敏核不育水稻杂交组合的双亲、F1、B1、B2和F2世代的样本及每一个体的PE和TE的变异。无论双亲核不育基因的等位程序及栽培环境的光、温周期如何,在多数情况下都显示了如下的规律:(1)后代样本PE、TE的大小虽然形形色色,但都取决于其双亲。F1表示完全显性甚至超显性。(2)F2个体的PE或T3,尤其同一个  相似文献   

12.
水稻同工酶基因多样性及非随机组合现象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孙新立  才宏伟 《遗传学报》1996,23(4):276-285
通过对680份栽培稻、88份中国纯合普通野生稻的同工酶基因多样性和非随机组合现象的研究发现:(1)籼稻的多样性大于粳稻,对中国而言,普通野生稻大于籼稻,籼稻大于粳稻。(2)东南亚品种的非随机组合值很低,分化较低。基因多样性(H)、基因型频率(F)很高,是一个多样性中心。(3)南亚品种多样性和东南亚差不多,非随机组合值偏低,分化较差。但Aus稻多样性很小,非随机组合值较高,分化较彻底。(4)除中国云南以外的中国其它品种籼粳分化最彻底,多样性很小。中国云南粳稻多样最小,籼稻多样性近中,非随机组合值和中国的其它品种接近,从同工酶上看,中国云南不像是一个多样性中心。但发现和Est-2座位相关的非随机组合值很低。(5)籼粳交后代材料非随机组合值低,多样性偏高,推测籼粳交在水稻籼粳分化过程中起着很大的作用,有降低分化程度,增加多样性的作用。(6)中国普通野生稻非随机组合值很小,多数座位间不显著。可见,野生稻的分化是很小的。(7)广亲和品种与Est-2相关的非随机组合值很低,全部不显著,但其余的组合都较高。与中国云南品种的非随机组合值结果十分类似。  相似文献   

13.
用4个粳稻品种,5个籼稻品种进行正反交,得到16个籼粳杂交F1,测定其光合光抑制特性。结果表明:通常籼稻对光抑制的敏感性大于粳稻,但籼稻中也有耐性强的品种。籼粳杂交稻F1的光抑制介于双亲之间,并偏向其母本。光抑制程度与PSⅡ活性一致,其机理与双亲核编码的SOD诱导活性和母本质体编码的D1蛋白量有关。比较釉粳杂交稻“3037/02428”和税型杂交稻“汕优63”的光抑制特性发现,在光抑制条件下,籼粳杂交稻SOD诱导活性和D1蛋白量保持能力较高,因而PSⅡ和光合能力表现比较稳定。因此,为培育耐光抑制的籼粳杂交稻,筛选耐性强的品种作母本是籼粳亚种配组的重要原则。  相似文献   

14.
籼粳质核互作雄性不育恢复基因等位性研究严菊强,沈圣泉,薛庆中(浙江农业大学农学系,杭州310029)TG7是由CPSLOI7/明恢63经花药培养产生的广谱型广亲和恢复系,对珍汕97A等籼型和7627A等粳型质核互作雄性不育系均有恢复能力,并带有与CP...  相似文献   

15.
光敏核不育水稻农垦58S与其衍生不育系的叶绿体DNA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扩增了光敏核不育系农垦58S及从它衍生出来的5个两用核不育系叶绿体DNA的ORF(open reading frame)100、ORF29-TrnC^GCA、rps16(ribosomal proteins16)基因内含子和TrnT^UGU-TrnL^UAA(tRNA^Thr(UGU)-tRNA^-Leu(UAA)等4个片段,并测定了其序列。研究结果表明,粳型光敏核不系农垦58S的叶绿体为粳型。农垦58S衍生的核不育系中,粳型核不育系7001S以及3个籼型核不育系1103S、培矮64S和广占63S的叶绿体DNA为粳型,与选育者提供的细胞质系谱一致。籼型核不育系W6154S的叶绿体DNA为籼型,与选育者提供的细胞质系谱不一致,推断选育者在选育过程中更换过细胞质(曾用不育系作过父本)。5个粳型叶绿体DNA的rps16基因内含子和TrnT^UGU-TrnL^UAA间区的序列相互之间有1-2个单核苷酸的变异。  相似文献   

16.
光敏核不育水稻恢复基因对数和等位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不同遗传背景和熟期的9个粳型恢复系相互间和与农垦58S配制杂交组合,1997~1999年研究了农垦58S光敏核不育基因的遗传规律。结果表明,供试恢复系均携带恢复农垦58S光敏核不育性的1对或2对主效显性基因。T984和农垦58的1对主效恢复基因等位。其它7个恢复系携带2对等位的主效恢复基因,暗示农垦58S的光敏核不育性涉及到2对隐性基因,遗传背景仅影响微效基因的表达和分离。  相似文献   

17.
籼粳稻光合作用的光抑制特性及在正反交F_1杂种中的表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粳稻02428、029和籼稻3037、Palghar进行杂交,探索籼粳亚种光抑制特性在F1杂种中的遗传表现。结果表明:通常粳稻表现耐光抑制,籼稻表现对光抑制敏感。杂种F1的光抑制特性因正反交有明显差异。粳/籼F1光合光抑制与其母本粳稻相似,因其来自母本质基因编码的QB蛋白与14C-Atrazine结合的Kb值和光抑制条件下QB蛋白维持能力接近;籼/粳F1比母本机稻耐光抑制,因其QB蛋白维持能力有所增加,这可能与来自核编码的SOD诱导活性增加有关。杂种稻光抑制特性受双亲核质基因互作调控.其中质基因影响较大。因此选择耐光抑制的母本是杂优育种中选亲配组的重要原则之一。  相似文献   

18.
对籼粳测验种与光壳稻、02428和Dular配制的122个组合F1及其亲本在云南籼粳交错区宜良县进行亲和性鉴定分析表明,云南光壳稻资源中蕴藏着耐冷性强于02428、Dular的广亲和基因源。籼稻测验种与光壳稻单交F1育性易受低温影响,巴利拉与光壳稻单交F1易产生低温敏感不育现象。Dular与光壳稻、籼粳测验种间抽穗期的遗传差异较大及对低温敏感是造成杂交后代结实率低的直接原因。用亲和指数将籼粳测验种与光壳稻、02428、Dular单交F1组合划分为低温不育型、低温敏感型、亲和型和耐冷亲和型四大类型;并将亲本品种分为四大类型即:Dular属于低温不育型,明子谷、大白糯、毫梅和毫秕属于低温敏感型,02428、矮嘎、扎那嘎、镰刀谷属于亲和型品种,花二早、花二早l属于耐冷亲和型品种。  相似文献   

19.
张桂权  卢永根 《遗传学报》1993,20(3):222-228
Oka建立了台中65等基因F_1不育系,并把该试验的结果作为支持重复配子致死模式的证据。本研究利用台中65及其3个等基因F_1不育系分析了花粉育性的分离方式。试验结果符合单基因座孢子体-配子体互作模式,而不符合重复配子致死模式。假设在S-E2、S-E3和S-E5基因座上,台中65的基因型为,等基因F_1不育系E2的基因型为,等基因F_1不育系E4的基因型为,等基因F_1不育系E5的基因型为。在杂合株中,等位基因互作导致携带s~f基因的雄配子不完全败育。对采用与Oka不同的基因模式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20.
栽培稻F1花粉不育基因座S—a的分子定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庄楚雄  张桂权 《遗传学报》1999,26(3):213-218
以栽培稻品种台中65及其等基因F1不育系TISL4为材料,用RFLP和RAPD等技术,对F1花粉不育基因座S-a定位。通过用RFLP和RAPD方法对亲本间进行多态性分析,发现亲本间的多态性很低,说明经多代回交后,在等基因系基因组中供体亲本的DNA片段所占的比例很小。通过连锁分析,将S-a定位在第1染色体。S-a与分子标记CDO548、O11-1000、RG146和Y13-500之间的遗传距离分别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