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投资活动     
1988年8月15~31日进行了两项新的生物技术投资,数额150万美元,投资企业均在欧洲。其中80万由英格兰Xenova Limited of Slough公司提供。该公司建于1986年,用特殊方法筛选微生物代谢物研制新药。其余70万由Biodor Holding股份公司提供,这家以瑞士  相似文献   

2.
玛格丽特·撒切尔夫人干上周获悉公众坚持每年在重组DNA技术应用的基础的投资上通过制药及其他商品成本的降低获得157%的收益。比较起来,在研究和发展以及生产设施上的巨额投资意味着公司平均可获得15%的较为适度的利润。 撒切尔夫人的数据是当她逗留华盛顿期间参观Rockville地方杰耐克斯公司的实验室  相似文献   

3.
马萨诸塞州列克星敦市的合作研究公司,最近发表了为进行已知人遗传病胎儿期诊断的人的全基因图谱法计划。 为此,在5年期间共投资研究经费4500万美元,其中伊里诺斯州埃文斯顿市的美国医院供给公司投资20%。在诊断方法的试验阶段,该公司签订了诊断试验销售合同。  相似文献   

4.
分泌系统     
Genentech公司,Corining玻璃厂和A.E.Staley制造公司联合冒险投资的Grenencor公司报告他们已在若干生产菌中开发出分泌系统,除去年公布的Aspergillus indulans的系统外。  相似文献   

5.
用小鼠生产人类胶原蛋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Collagen Corporation公司已申请了一个在转基因动物奶中生产重组人类胶原蛋白的世界专利(WO94/16750,PCT)。GenPharm公司附属的欧洲子公司Gene Pharming Europe已与Collagen Corporation公司签定合同,生产出在其动物乳腺中表达人胶原蛋白并在其乳汁里分泌人胶原蛋白的转基因小鼠。目前,Collagen Corporation公司已投资160多万美元给GenPharm,以扩大其合同协议,使转基因奶牛奶液产生的人胶原蛋白商品化。这项投资有助于GenPharm公司在1994年期间提高资本800多万美元。  相似文献   

6.
2009年初,几家制药巨擎的首脑们聚会在一起,讨论一种新型的生物技术公司。它将是一种由药企指导的公司,旨在发现和研发制药企业界所欠缺的各种技术。但是,为了使之奏效,各家公司之间,甚至是竞争对手之间,必须一起工作,来找出产业界共同面对的最大的技术瓶颈。这家新公司,人们称之为“启蒙生物科学公司(Enlight Biosciences公司)”,并不仅仅要求技术方面的投入,还要求每家参与的公司注入1300万美元的投资。  相似文献   

7.
瑞士Novartis公司7亿美元和Lonza公司6亿美元,英国GlaxoSmithKline(GSK)公司2亿美元.美国Genentech公司1.4亿美元.这是上述公司在新加坡建设生物制药工厂的投资额。2006年左右开工建设的工厂,将于2009~2012年陆续开始生产。有人指出.抗体药品等生物药品的市场在急速扩大.而问题是.全球生物药品生产能力严重不足。从中看到商机的新加坡政府,着眼于打造亚洲首屈一指的生物药品生产基地,加紧从国外引进投资。  相似文献   

8.
BASF Plant Science公司是德国大型综合化学企业BASF公司的一家子公司,从事农业领域的相关业务。该公司宣布将在今后3年时间投资3.2亿美元用于植物生物技术研究。该公司此前一直从事植物生物技术研究,这次更是决定投入巨额资金全面推进研究工作。[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1984年2月美国工业生物工程学联合会(IBA)在劳德尔堡召开了生物工程市场预测讨论会,有32家公司参加了这次会议。一些生物工程风险资本投资市场预测人认为,到1983年底,全世界几乎所有的生物工程公司都是在做赔钱的买卖;这些公司的经营收入,大宗的是靠合同研究和劳务收入,真正属于本公司研制的产品销售获得的收入占的比率不大。但同时又绝  相似文献   

10.
同源重组是引起诸多生物技术公司和风险资本家感兴趣的一门最热门的基因拼接技术之一.目前刚进入此领域的是Cell Genessys公司.所有的生物技术公司均起步于1989年晚期,它们把种子资金和风险资本投资增加到850万美元,以通过同源重组技术应用于体细胞哺乳动物细胞生产人类治疗产物.投资单位有Mayfield Fund、Robertson Stephens&Co、美国Venture Partners、Interwest Partners以及Stanford大学.  相似文献   

11.
国家电网公司在2006年6月初参加在瑞典举行的世界生物能源大会时,与瑞典投资促进署签署了合作谅解备忘录,计划在今后投资20亿瑞典克朗(约合人民币21.6亿元)参与瑞典生物能源产业建设。 据悉,国家电网公司下属的国能生物发电公司分别与瑞典海热达林环保能源有限公司、瑞典国家电力公司、瑞典国家森林公司和银雪坪EnaKraft生物能热电厂签署了合作意向。根据合作意向,国能生物发电公司将与瑞典合作开发下列三大项目:最大的项目是位于瑞典北部Harjedalen的生物能源热电厂,同时生产加工木材球和酒精燃料;  相似文献   

12.
虽然股票市场仍然只热衷于大名鼎鼎的生物技术公司,风险资本家对该行业新崛起的公司的热情似乎日趋增长。在1987年6月至1988年6月间对生物技术的投资中,有大约60%是由风险资本家提供的。在这12个月中,有200项投资,其中大多数是由风险资本投给新堀起的公司。其中有80项成功,这里面大约50项是由风险资本家支持的。要列出以前几年的比较数字是困难的,但有关资料也证明风险资本家对生物技术的兴趣增强了。风险资本家的投资从1984年的4.8亿美元增至1987年的23亿美元。估计1988年将超过28亿美元。1986~1987年生物技术的公众集资中大约60%是由风险资本家提供的,  相似文献   

13.
今年7月2日,ICOS Corp.(西雅图华盛顿州)公布完成了聚资,数额达3300万美元.这在生物技术行业起始投资史上闻所未闻,并使之在一夜之间跻身美国25家最大的生物技术公司行列中. 公司创建人兼总裁是Robert Nowinski.该氏与1981年创建Genetic Sytems公司,并于1985年将其售予Bristol-Myers公司.参加新公司管理的有Ggorge Rathmann(Amgen创始人)和Christopher Henney(协助创建Immunex者).  相似文献   

14.
大型制药企业在再生医疗领域里开展合作的消息时常见于报端。2011年5月,日本武田药品工业公司决定向美国Fate Therapeutics公司注资。Fate Thrapeutics公司,从事着促进组织再生或抑制肿瘤生长的低分子药物及生物制剂的开发。武田药品工业公司将其投资定位为进入再生医疗领域的一个环节。  相似文献   

15.
英国政府始终对科研开发积极支持,仅2004年就计划在未来4年内投入1.34亿英镑,用于扩大临床试验药物的范围和数量。到2007年为止已达到34亿英镑。英国也是几大生物技术基金投资的理想国,2004年英国生物技术公司共获得5.13亿英镑的股权投资。  相似文献   

16.
三菱化成公司和三菱商事公司的合办企业——植物工学研究所宣布,今年把在美国栽培的油菜面积扩大到1万英亩,约为1988年的7倍。该所和三菱商事公司是委托美国农家栽培的,预计产量约达1万吨。打算由三菱商事公司投资100%的子公司Praemier Edible Oils公司(前Palmco公司)榨油、出售。植物工学研究所计划1990年进一步扩大栽培面积。在确保栽培场所和商品化渠道的同时,植物工学研究所正在开发油菜的杂交品种。油  相似文献   

17.
正巴斯夫公司于2016年10月18日宣布,将在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的Somersby投资约100万澳元扩大其生产设施。该投资将扩大生产基地的现有装置,专门生产生物作物保护产品,从2017年开始生产巴斯夫的Velifer杀虫剂。来自Somersby的生产将支持Velifer杀虫剂的全球市场。Velifer是一种生物杀虫剂,含  相似文献   

18.
宝酒造公司在30年前就开始挑战跨行业发展,并创建了今天的宝生物科技公司(TaKaRa BIO)。引导公司从成立到发展壮大的是宝控股公司(TaKaRa Holdings)社长大宫久。“仅凭试剂就实现赢利并不是梦想”.“生物科技产业还处于前期投资的阶段”,大宫社长憧憬着将来的腾飞,执着地追求着。[编者按]  相似文献   

19.
2011年3月中国浙江海正药业公司宣布,向美国Photolitec公司投资600万美元。600万美元中的200万美元立即注资,剩余部分每年各投入100万美元。Photolitec公司位于美国纽约州巴法罗,是由Roswell Park Cancer Institute(RPCI)创办的风险企业,2010年12月中旬成立。  相似文献   

20.
美国公司与中国有关机构近期的两项联合风险投资,表明美国方面对在中国发展生物技术的兴趣及在中国承担风险投资的意愿。 Cell Technology公司与中国医学科学院签署了进行联合研究的协定。该公司还将与中国肿瘤研究所协作,在中国开展Imuvert的临床试验,Imuvert是该公司主要的治疗脑肿瘤的抗肿瘤药物,是利用生物反应调节物技术研制的。 New Brunswick Scientific公司与华东化工学院签属了一项关于新技术产品和设备的R&D协定。这可能是首次使中国的研究者得以分享他们研究出的产品的专利使用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