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75 毫秒
1.
恐龙(Dinosaur)是一类灭绝了的古爬行动物 ,生活在中生代(距今2 2亿年到6500万年) ,在地球上大约生存了1 5亿年。恐龙的研究 ,主要对象是它们遗留在岩层中的遗骸(遗体)、遗迹(足印)、遗弃物(蛋和粪)化石。恐龙的化石 ,在世界各大洲(包括南极大陆和北极之某些岛屿) ,都有发现。恐龙是研究生物大进化的最好例证。恐龙化石可作为洲际陆相地层对比的标志 ,它们的分布可作为大陆漂移的证据 ,它们神秘地、突然地在地球上消失 ,成为科学界一个难解之谜。近年 ,恐龙成了科幻小说、影视大片中的主角 ,掀起一浪高过一浪的…  相似文献   

2.
蜜蜂起源的问题是生物学家争论已久的问题,贵州农科院副研究员庄德安同志提出了东、西方大、小蜜蜂起源于印度和东南亚的假说。他认为:“蜜蜂随着植物的演化而演化,2亿年来,亚洲大陆一部分地区相对来说是比较稳定的,森林繁茂,植物进化迅速,大约在1.5亿年前,中国境内出现了华夏植物群,同时产生了蜜蜂的祖先;在距今5000万年前,地球板块再次发生运动,欧洲海退时传入了欧洲,以后随着喜马拉雅山运动,中亚一带与我国西北山系的发生与升高造成了地理的隔离,从而形成了东、西方蜜蜂。”笔者认为,在距今1.5亿年的侏罗纪时,由于印支运动和西未利运动的影响,在中亚和欧洲都形成了一些高大的山脉;此外,欧洲大陆与亚洲大陆还有宽阔的  相似文献   

3.
陈平富 《化石》2012,(3):70-77
2007年5月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IUGS,简称”地科联”)批准我国湖北省宜昌市至兴山县主干公路旁的黄花场剖面(北纬30°51’37.8″;东经110°22'26.5”)为全球中和下奥陶统暨奥陶系第三个阶(大坪阶)的界线层型剖面和点位(GSSP),俗称“金钉子”。这是世界第66枚、中国第7枚“金钉子”,也是地球年轮中奥陶纪时期的最后一枚“金钉子”,距今4.72亿年。  相似文献   

4.
吕君昌  汪筱林 《化石》2000,(2):22-23
翼龙类是一类独特的飞行爬行动物。它们产生于晚三叠世末(距今约2 25亿年) ,并且开始适应于空中生活 ,是地球历史上最早克服地球吸引力的脊椎动物(后来的飞行脊椎动物如鸟类和蝙蝠类 ,它们的产生都比翼龙类要晚得多) ,在地球上生活了将近1 6亿年 ,最后 ,与其同时代的其它爬行动物如恐龙类、鱼龙类等同时绝灭于0 65亿年前的白垩纪末期。目前绝大多数的翼龙类发现于海相或者是边缘海相的地层中 ,并且多数可能与海岸或海洋环境有着内在的联系 ,比如世界上著名的化石产地———德国的索伦霍芬、巴西的桑塔纳等 ,而真正在陆相沉积中…  相似文献   

5.
鼎湖山季风常绿阔叶林凋落物层化学性质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研究了鼎湖山自然保护区内季风常绿阔叶林林下凋落物层现存量及其化学性质,研究结果表明:1)林下凋落物现存量与年凋落物总量相当,分别为8.74和8.84(7~11)thm-2,系统养分循环速率参数为0.99,循环强度强烈,说明枯枝落叶分解快,养分周转快;2)营养元素在凋落物层中的含量分布格局为:N、Ca、Mg、Mn元素未分解层(L层)>半分解层(F层)>已分解层(Y层),P、K、Fe则是Y层>F层>L层;3)元素贮量(kghm-2),N102.08,P4.33,K48.94,Ca17.38,Mg10.43,Fe54.87,Mn1.80,在各亚层中的分布有L层>F层>Y层(N、P、Ca、Mg、Mn),Y层>F层>L层(K、Fe);4)有机物质含量和贮量均为L层>F层>Y层;5)林下凋落物的分解过程是一个养分释放过程,这一过程和营养元素及有机物质在各亚层的分布格局对林木生长极为有利。体现了作为顶极群落的季风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本身在养分循环和利用效率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6.
漫谈中生代空中霸王——翼龙(一)吕君昌众所周知,翼龙类是一种飞翔爬行动物,它们大约从2.25亿年前的三叠纪末开始适应于空中生活,是地球历史上最早克服地球吸引力的脊椎动物,在地球上生活了将近1.6亿年,最后与其同时代的恐龙类及其他爬行动物同时绝灭于0....  相似文献   

7.
王大锐 《化石》2003,(1):32-34
在地球生命发育的数十亿年漫长历程中,曾经历过多次十分惨烈的大灭绝,尤其是在有硬体化石记录的近6亿年中,已经查明的大灭绝事件就发生过6次,其中最惨烈的一次就是距今约2.6亿年前二叠纪末期发生的大灭绝。在那次大灭绝中,海洋中占统治地位的古生代群体不是彻底消失就是大大地减少了,它们中间包括多种珊瑚、有铰腕足动物、多种棘皮动物、三叶虫和菊石、大量陆地植物、昆虫和四足动物等等,据不完全统计,在当时存在的十块古大陆中的九块上都发生了大灭绝,地球上的生命几乎被一扫而光。这一大灭绝改变了地球上生物遗传的次序,为…  相似文献   

8.
将一株弗氏中华根瘤菌(R.fredii)QB1130的Tn5插入突变株ON-2用于生态学研究,以评估Tn5在自然环境中的水平转移以及各种水势下Tn5对突变株ON-2在土壤中运动的影响.试验表明,在自然潮湿的土壤中,Tn5本身的水平转移频率很低,且与Tn5插入相关的突变株卡那霉素抗性表型标记在非选择性平板上连续传40代后仍然稳定.突变株ON-2与相对应的野生型菌株QB1130在各种相同水势的土壤中的运动无明显差异(P=0.01),表明Tn5的插入不影响突变株的运动.因此,Tn5可作为研究R.fredii基因工程菌大回应用的一个稳定有效的生态学标记.  相似文献   

9.
龙头山森林公园景区的树种选择与配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龙头山座落于黄埔区大沙镇中心城区东南,面积183hm2,由10多个100m以上的小山头组成,以龙头山最高,海拔197.3m,为距今1.4-1.5亿年前燕山运动形成的地貌。其花岗岩体经风化遂形成了奇特的石旦景观。植被繁茂,但种类单纯,以马尾松(Pinusmassoniana))为主的针叶林及部分马尾松、木荷(Schima superba)、按树(Eucalyptus))混交的次生林,是黄埔区的“绿肺”。虽然马尾松具有耐干旱、耐贫瘠的特点,是荒山恢复植被的先锋树种,但它毕竟是不稳定的林分,在不经常受…  相似文献   

10.
《昆虫知识》2010,(6):1029-1030
蛩蠊目(Grylloblattodea)起源古老,至少可追溯到上石炭纪(距今约3亿年),特征原始,是昆虫纲孑遗类群之一,又被称为昆虫纲的“活化石”,在我国属一级保护昆虫。  相似文献   

11.
昆虫谷胱甘肽S-转移酶分离纯化的新方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谷胱甘肽S-转移酶(glutathioneS-transferases,GST)是一类具有多种生理功能的同功酶.从蜡螟幼虫(Galeriamelonela)的提取液中分离纯化谷胱甘肽S-转移酶的基本方法如下:首先将冷冻的蜡螟幼虫在磷酸缓冲液中匀桨,经10000g和100000g分级离心;取上清液通过QAE-SephadexA-25离子交换柱层析除去部分色素和杂蛋白;然后采用谷胱甘肽-琼脂糖凝胶亲和层析(GSH-QT4),四溴酚酞二磺酸盐-琼脂糖凝胶亲和层析(BSP-QT4),铜离子-琼脂糖凝胶螯合层析(Cu2+-QT4)及PBE94-Sepharose(PBE94)聚焦层析等层析技术进一步分离纯化.将上述方法获得的色谱峰以CDNB和DCNB为底物检测生物活性.具有生物活性部分的蛋白质,通过SDS-PAGE测定其分子量.实验结果表明,采用GSH-QT4亲和层析法获得的活性峰,在SDS-PAGE图谱上呈现出两条带,分子量为24kD,24.5kD左右;Cu2+-QT6螯合层析法分离的活性峰,呈现出一条带,分子量为24kD左右;PBE94-聚焦层析法分离获得三个活性峰:第一色谱峰,呈现出一条带,分子量为23kD左右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闽南绿竹(Dendrocalamopsis oldhami)林硅素的含量特征,库存量及年动态。结果表明:1.绿生林各组分硅素含量有较大差异,分布很不均匀。含量范围为0.208%-6.346%之间,各组分的含量大小顺序是:叶〉细根〉枝〉根茎〉杆;2;绿竹林硅素的现存库存量为261.168g/m^2,其中地上部为20.7385g/m^3,地下部为53.783g/m62,其中地上部为207.385  相似文献   

13.
尽管对地球生命起源的时间和早期生命形式还有很大争议,但大部分科学家认为在距今约38-40亿年前,地球上就出现了最低等的原始生命,距今约24-6亿年前的元古代产生了早期的原核微生物.早期的地球虽然已形成了原始的岩石圈、水圈和大气圈,但地壳很不稳定,火山活动频繁;距今7 000万年前,地球环境才变得与今天的状况基本相似,约6 300万年前才出现了灵长类动物的共同祖先,并最终在240万年前出现人类.现代科学研究揭示,地球从一个没有生命的荒芜星球演变成一个充满微生物、植物、动物的蓝色星球,不仅经历了生命的出现与数十亿年的进化,而且也经历了生物对地球环境的改变,今天的地球环境实际上是地质、气候、生物共同作用的结果,而早在人类出现前就在地球上生活了数十亿年的微生物对地球环境的演变更是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训练和非训练大鼠运动前、运动到50%耐力时间(T1/2)和衰竭时丘脑下部和血浆β-内啡肽(β-EP)的含量,探索了训练与β-EP对急性运动反应的关系。结果表明:训练组大鼠丘脑下部β-EP含量在运动到T1/2和衰竭时分别较安静时提高了4%和15%;对照组大鼠在T1/2时,β-EP的变化趋势同训练组,以后随运动生理负荷的增强而迅速降低,衰竭时较T1/2时降低了26%,较训练组降低了32%(P<0.05)。训练组大鼠血浆β-EP含量随运动开始迅速上升,T1/2时较运动前增加了5.7倍(P<0.01),以后上升的幅度减小;非训练组大鼠血浆β-EP也随运动开始迅速提高(P<0.01),T1/2后趋于稳定,在T1/2和衰竭时分别比训练组低22%和26%。表明非训练组大鼠丘脑下部β-Ep对急性运动呈明显的双相变化,训练提高了大鼠丘脑下部和血浆β-EP对衰竭运动的反应。  相似文献   

15.
窄叶鲜卑花(Sibiraeaangustata(Rehd.)Hand.Maz.)灌丛是青藏高原东缘高山灌丛中特有的、具代表性的类型。选择该群落的典型分布区域,运用数值分类法,将窄叶鲜卑花群系分为4个群丛组、10个群丛类型。用PCA排序技术定量分析了各类型在空间地理上的分布格局,以及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各类型的分布主要取决于环境中土壤条件(主要是土壤水分和土壤有机质含量)和热量条件的垂直梯度变化,而群落的分类等级越低,对环境因子的变化越敏感。生物量的研究表明,窄叶鲜卑花灌丛的群落生物量在38.99~47.72t·hm-2之间,其中灌木层和草本层的生物量分别在25.87~32.16t·hm-2和12.05~13.73t·hm-2之间,而地下部分的生物量通常高于地上部分。  相似文献   

16.
黑石顶森林群落光能的时空变化与利用效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黑石顶森林群落各高度层光合有效辐射(PAR)的季节变化,昼夜变化垂直空间方面的变化规律及其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研究表明,光量子通量密度(PFD)从群落第一层至第四层呈指数形式减少,群落第四层常小于1.0mol.m^-2.d^-1群落中植物叶片净光合作用速率(NPR)是:第一层〉第二层〉第三层〉第四层。同一高度层植物叶片NPR比较接近,但了在物种间的差异,PFD是影响植物光合作用的最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17.
鹅掌楸属植物花粉萌发前后壁的超微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观察描述了在电镜下中国鹅掌楸(Liriodendronchinense)和北美鹅掌楸(L.tulipifera)2种植物花粉壁的超微结构及其水合后的变化。(1)成熟花粉壁由6层组成,即外壁3层──外层,中层1和中层2,内壁3层──内壁1,内壁2和内壁3。(2)花粉水合时,在内壁3与质膜之间由P一粒子(多糖-粒子)和被膜小泡参与形成新层。(3)花粉萌发时,由内壁3的一部分和新层突出萌发孔共同形成花粉管壁。(4)新层于花粉管形成早期分成2层──外染色深的果胶层和内电子透明的胼胝质层。  相似文献   

18.
福建武夷山甜槠群落能量的研究   总被引:43,自引:0,他引:43  
在生物量、生产力研究基础上,对武夷山甜槠(Castanopsis eyrei(Cham p.ex Benth.) Tutch.)群落各组分的热值、群落能量现存量、能量年净固定量以及太阳能转化效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甜槠群落各组分样品的干重热值具有一定的差异,树皮热值最高,细根热值最低。(2)甜槠群落的能量现存量达780584.1 kJ·m - 2,其中地上部分为678913.8 kJ·m - 2,占总量的86.98% ;地下部分为101670.3 kJ·m - 2,占13.02% 。(3)甜槠群落的能量年净固定量(1992年)为26856.2 kJ·m - 2·a- 1,林地太阳光合有效辐射能的转化效率为1.296% 。  相似文献   

19.
广州市空气可吸入性颗粒物的污染水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安德森双道采样器,Teflon膜在广州市城区采集大气细颗粒物(Φ〈2.5μm,PM2.5)和粗颗粒物(2.5≤Φ〈10μm,PM2.5-10)两者之和为PM10。每季度采样一次,连续采样15-30d,每天采一个24h样品,污染点1995,1996年的污染水平接近,对照点1996年的污染水平明显低于1995年,1995,1996年污染点PM2.5的24h均值分别为0.025-0.506和0.017  相似文献   

20.
运动对大鼠血小板L—精氨酸转运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工作在游泳大鼠模型上,观察血小板L-精氨酸(L-Arg)转运特征,并观察凝血酶和PAF对血小板L-Arg转运的影响。结果发现,运动大鼠血小板L-Arg转运明显高于未运动对照大鼠,表现在高亲和性最大转运速率(Vmax)明显增高(50.56±3.27pmol/108vs45.84±2.36pmol/108血小板/min。P<0.05),米氏常数亦显著增加(2.14±0.23μmol/Lvs1.46±0.13μmol/L,P<0.01)。应用刺激剂凝血酶和PAF诱导运动大鼠血小板L-Arg转运速率增加的幅度明显高于未运动对照大鼠(P<0.01)。实验结果表明,运动能增强血小板转运L-Arg的效率。提示,运动可能促进血小板一氧化氮(NO)生成,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治血管栓塞性疾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