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用限制性内切酶BamHI分别酶解β-溶血性链球菌染色体DNA和pBR322质粒DNA,经T4DNA连接酶连接后转化到受体菌大肠杆菌C600,采用插入钝化法筛选含β-溶血性链球菌DNA片段的Ap~rTc~s无性繁殖系,然后利用受体细胞从营养缺陷型转变为原养型的遗传学功能互补选择方法筛选到含苏氨酸基因的57-5号菌。对57-5号菌进行营养标记和抗药性标记测定,证实它带有苏氨酸基因。通过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和电子显微镜观察进一步证实57-5号菌所含的杂种质粒pFD201 DNA是由β-溶血性链球菌DNA和pBR322 DNA重组而成。  相似文献   

2.
亲缘品种间原生质体的融合可产生有用的体细胞杂种植株。然而,远缘品种间原生质体的融合常常导致遗传不亲和性,这可能引起亲本之一染色体的快速消失。日本京都大学和京都医科大学的T.Endo等人发现,单个族间融合产物产生的愈伤组织系可能是连续遗传不稳定性的一个来源。他们分离出了由Duboisia hopwoodii细胞悬浮培养原生质体与烟草叶肉原生质体之间融合产生的单个杂种细胞。从融合产物长出了愈伤组织,从这些愈伤组织产生了10个  相似文献   

3.
以高等动物的体细胞为实验材料,采用细胞离体培养、细胞融合和遗传物质在细胞间转移等方法,研究真核细胞的基因结构、功能及其表达规律等的遗传学分支学科叫体细胞遗传学(Somatic cell genetics)。它具本世纪初出现的新兴学科之一,其研究成果已在植物育种中得到应用,且为人类遗传性疾病的基因治疗提供丁理论基础。产生与发展高等生物的遗传学研究一般是通过分析性状在有性生殖子代中的分布和出现频率来进  相似文献   

4.
引言 自从卡尔逊(Carson)报导了植物从组织培养分离突变体及产生体细胞杂种以后,人们对建立植物体细胞遗传系统方面具有浓厚的兴趣。在过去十年,已经在几个植物种获得了生化突变种,以及种间和属间的体细胞杂种。本章综述了胡萝卜体细胞遗传学的现状,同时强调使之作为对遗传学研究的一个合适的体细胞系统的那些属性。  相似文献   

5.
含胞嘧啶的T4 DNA用核酸内切酶Eco RI、Sal Ⅰ、和Hind Ⅲ切割,特别是用Eco RI不完全切割,所得片段以质粒pBR 322作载体,在大肠杆菌E.coli KH 802菌株中进行了无性繁殖。5,000个无性繁殖系经标记获救法作遗传鉴定,筛选基因42和43的无性繁殖系,并对其所带T4 DNA片段的图位和有关基因的功能表达进行了初步分析。试验证明,10个无性繁殖系带有基因43片段,其中CC-20还带有全部imm基因及基因42;基因43内B22和B263突变位点之间有一个Eco RI酶切位点,基因42或imm内也有一个酶切位点,无性繁  相似文献   

6.
1998年,Thomson等成功分离出了人类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tem cell,ES)系为研究再生医学和人类早期发育开辟了一个新领域.通过转染人类ES细胞进行遗传操作(genetic manipulation)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Es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同时为研究人类ES细胞在细胞及基因治疗中潜在的治疗用途提供了基础.本文综述了人类ES细胞外源基因转染方法及其应用的进展.  相似文献   

7.
一、前言体细胞遗传学研究始于本世纪五十年代初期。作为一种分析基因型和合成新基因型的工具,体细胞遗传学研究的对象,从霉菌开始,进入哺乳动物细胞,特别是人类细胞,使得这一新的学科得到很大发展,以后又发展到高等植物领域。本世纪六十年代末至七十年代初,由于花药培养与原生质体培养技术的建立,以后又发展了在细胞水平上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以自主研发的聚偏二氟乙烯膜(PVDF)细胞培养技术进行了梅花鹿(Cervus nippon)体细胞的航天培养及生物诱变,并分析了其细胞在航天诱变后的生长曲线和核型特性。采用耳缘皮肤组织块贴壁培养的方法进行体细胞的原代培养;胰蛋白酶消化的方法完成细胞的传代培养;依照程序降温的方法完成细胞的冷冻保存;每天计数24孔板每孔的活细胞数并利用Excel 97-2003绘制出细胞的生长曲线,采用IBM SPSS Statistics 23统计软件回归分析程序中的非线性回归分析子程序Logistic曲线模型分析细胞生长曲线的拟合度;以常规染色体标本制备技术,利用细胞遗传工作站(AI)软件对梅花鹿体细胞的染色体核型进行分析。实验结果表明,新开发的PVDF膜细胞培养技术可有效保持梅花鹿体细胞在太空飞行过程中的存活并成功回收、传代建系。通过细胞传代培养观察发现,该体细胞经航天诱变后保持正常的成纤维细胞特征,生长曲线呈"S"型,航天诱变组体细胞在培养4 d进入对数生长期,与对照组体细胞在培养2 d进入对数生长期相比其细胞增殖速度减慢。拟合生长曲线分析表明,航天诱变组细胞生长拟合度值与对照组相似,但细胞增殖拐点时间、拐点细胞量分析结果证明,航天诱变后的体细胞增殖速度减慢。核型分析显示,航天诱变梅花鹿体细胞染色体数保持2n=66,染色体形态正常,核型为66(XX),其中32对常染色体,1对性染色体。本研究建立了哺乳动物在航天运行条件下的细胞培养PVDF新技术,并分析了航天诱变对于梅花鹿细胞生物学特性变化的影响,为以后进行相关研究提供了基础信息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9.
植物细胞一般都包被一层坚硬的细胞壁,除某些例外,细胞壁能阻止细胞质膜间的相互接触,因而细胞间不能融合。随着适用于溶解细胞壁的酶类的开发和无壁细胞(原生质体)的产生,现已能克服这一限制植物细胞融合的困难。将不同来源的原生质体融为一体以创造新的体细胞杂种,这不仅为体细胞遗传学研究提供了新机会,还为植物的遗传操纵提供了新方法,这在目前具有更大的实际意义。现在已可以从一系列典型植物种和农作物种分离出原生质体。原生质体可培养在合适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免疫磁性纳米粒子分离人脐血CD133细胞的方法,了解分离出的CD133细胞在体外短期培养中的变化及其在体外扩增的可能性。方法:通过化学沉淀法制备具有超顺磁性的r-Fe_2O_3纳米粒子,在其表面包裹具有生物亲合性的二氧化硅,并在其表面通过化学修饰使其成为生物功能化的磁性纳米粒子。再通过一定的化学连接方法将单克隆抗体CD133连接到生物功能化的磁性纳米粒子表面使其成为免疫磁性纳米粒子,然后利用自制的免疫磁性纳米粒子从单个核细胞中分离出CD133细胞,并分别对单个核细胞和CD133细胞在体外短期培养中的动态变化进行了初步观察和比较。结果:经免疫磁性纳米粒子分离的脐血中CD133细胞平均数为(5±1.4)×10~7/ml,占单个核细胞数的(3±0.3)%;单个核细胞(对照组)和CD133细胞(实验组)分别进行红、粒系集落扩增培养14天、21天,实验组中两种造血祖细胞集落扩增倍数都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使用自制的免疫磁性纳米粒子能较好的分离脐血中的CD133细胞,分离与纯化出来的CD133细胞不仅细胞活力不受影响,而且与单个核细胞相比具有更强的增殖能力。  相似文献   

11.
全苏工业微生物遗传与育种研究所分子遗传学部主任、莫斯科大学遗传学教研室教授S.I.Alichanian博士领导基因工程研究,在创建工业微生物高产菌株方面取得进展,分离到能编码合成苏氨酸突变基因无性繁殖系,得到相应的受体株(E.coli),产量  相似文献   

12.
大蒜体细胞胚胎发生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大蒜生产主要靠无性繁殖 ,因此 ,进行大蒜体细胞胚发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大蒜体细胞胚发育的影响因子进行了综述 ,其中较高浓度的维生素B1 及还原态氮源可能有利于胚胎发生 ,而大蒜体细胞内含物则不利于胚胎发生。此外 ,对大蒜体细胞胚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讨论 ,并认为系统开展体细胞胚发生的细胞分子生物学机理研究、建立悬浮培养体系以及进行大蒜体细胞胚无性系变异的研究等 ,具有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13.
高述民  陆帼一 《植物学报》2000,17(4):338-344
大蒜生产主要靠无性繁殖,因此,进行大蒜体细胞胚发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大蒜体细胞胚发育的影响因子进行了综述,其中较高浓度的维生素B1及还原态氮源可能有利于胚胎发生,而大蒜体细胞内含物则不利于胚胎发生。此外,对大蒜体细胞胚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讨论,并认为系统开展体细胞胚发生的细胞分子生物学机理研究、建立悬浮培养体系以及进行大蒜体细胞胚无性系变异的研究等,具有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14.
动物细胞的培养技术是1907年哈里逊在淋巴块中对蛙的神经板培养成功开始的,其后近一个世纪以来,陆续成功地培养了哺乳动物、昆虫等各种动物细胞,并广泛用于生物科学的各个分支。鱼类的细胞培养的系统研究和建系实践大约起始于60年代,被公认的真骨鱼类的第一个永久性的细胞系——虹鳟性腺细胞系(RTG-2)是由Wolf建立的。随后各种鱼类细胞系相继建立,涉及的组织来源有吻端、肾脏、卵巢、尾鳍、性腺、肝脏、胚胎、囊胚、原肠胚、鳍条等,同时也进行了细胞体外培养条件、保存条件以及生物学特性的研究,为渔业生产和科学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研究者可利用来自不同种的培养细胞进行细胞杂交(融合)、核移植、DNA介导的基因转移以及一些物理图谱的建立等。细胞系在细胞生物学、遗传学的研究及培育动植物新品种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本文首先对鲤鱼的尾鳍和吻端上皮细胞进行培养,建成鲤鱼体细胞系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分析。在此试验中我们侧重寻找适合做克隆供体的细胞达到最佳状态的条件, 以优化供体细胞的质量(另文报道)。此研究正在进行中。  相似文献   

15.
植物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组织培养技术的日益成熟,使数以千计的植物通过器官或胚胎发生形成了再生植株。按照Haberlandt的细胞全能性学说,即植物的每个体细胞具有相同的遗传信息,因此人们起先认为本质是无性繁殖的组织培养所得到的再生植株应与原来植株的基因型是一致的。但是,随着有人首先注意到培养的细胞和再生植株有形态及染色体变异以来(Blakely等,1964),已有众多的报道发现植物离体培养物和再生植株会发生各种各样的变异。其中许多变异在品种改良上颇有价值,引起了研究者们的广泛兴趣。一些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对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现象作了很好的综述(Larkinand Scowcroft,1981;Orton,1983;Maliga,1984;商效民,1984;朱至清,1991)。本文结合近些年的新进展,对植物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研究领域进行较系统的评述,以丰富体细胞遗传学的内容,促进其在植物改良上应用研究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获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典的遗传学成果年度1933194619581959196219651968获奖人 (美)摩尔根(T .H.Morgon)l引0年开始以果蝇为材料进行遗传学研究,发现连锁交换规律,确立染色体遗传理论,并提出基因学说. (美)穆勒(H .J.Muller)1927年首先用x射线诱发了果蝇的突变,开始了人工诱变和应用的遗传学研究. (美)比德尔(G .W.Beadle) (美)泰特姆(EL.Tatum) (美)莱德伯 (英)桑格 (F名anqer)比德尔和泰特姆于194、年发表链抱霉营养缺陷型的研究成果,提出一个基因一种酶.学说,开辟了生化遗传学的研究.莱德伯格和泰特姆于1946年至1947年发现并证实了…  相似文献   

17.
模拟青霉素分批补料发酵过程的细胞自动机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青霉素产生菌的生长机理和青霉素分批补料发酵过程的动力学特性,在Paull等建立的形态学结构动力学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模拟青霉素分批补料发酵过程的细胞自动机模型。模型采用三维细胞自动机作为菌体生长空间,采用Moore型邻域作为细胞邻域,其演化规则根据青霉素分批补料发酵过程中菌体生长机理和简化动力学结构模型设计。模型中的每一个细胞既可代表单个产黄青霉菌体细胞,又可代表特定数量的这种菌体细胞,它具有不同的状态。对模型进行的仿真实验结果表明:模型不但能一致地复现形态学结构动力学模型所描述的青霉素分批补料发酵过程的演化特性,而且较形态学结构动力学模型更加直观地刻画了青霉素分批补料发酵过程的演化行为。最后,对所建模型在实际生产过程中的应用问题进行了分析,指出了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在植物细胞遗传学研究中,体细胞染色体的鉴别,主要是以其全长、臂长、着丝点位置和特殊的结构如随体等为依据的,近年来用有荧光性的喹吖咽(quinacrine-fluorescent)或Giemsa染色的分带技术进行研究,可以在很多植物中鉴别单个的染色体,但遗憾的是,荧光性喹吖咽或Giemsa分带程序比起常规的  相似文献   

19.
李默怡  罗卓娟  樊红 《遗传》2021,(5):390-392
遗传学是一个古老而发展迅速的基础学科,基于细胞或生物个体的基因结构、功能及其表达模式的研究,解析生物遗传性状的传递和变异规律.遗传学理论与技术已经渗透到生物学及其相关的学科领域,成为理解生命本质最重要的基础学科.我国遗传学研究从初始到如今的蓬勃发展已有百年历史.江苏省遗传学学会也历经了几十年的峥嵘岁月.在纪念江苏省遗传...  相似文献   

20.
王澄澈  梁枝荣   《微生物学通报》2000,27(4):272-274
带有单一营养缺陷的凤尾菇和裂褶菌的单核体菌株经亲和性交配,各自交配产生后代,从中分离出遗传特性稳定,生理特征表型正常的双重缺陷营养害变型菌株,为原生质体融合育种研究提供了可靠的亲本菌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