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葡萄果肉同化物卸载区细胞间的共质体联系与隔离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应用透射电镜技术对葡萄果肉同化物卸载区细胞(周缘维管束韧皮部及其周围同化物库细胞)的超微结构及胞间联系进行了系统观察。结果表明:在葡萄果实发育前期,韧皮部筛分子(SE)与伴胞(CC)之间、SE/CC复合体之间、SE/CC复合体与韧皮薄壁细胞之间,以及韧皮薄壁细胞相互之间都有十分丰富的胞间连丝,因此,韧皮部内之间、SE/CC复合体与韧皮薄壁细胞之间,以及韧皮薄壁细胞相互之间都有十分丰富的胞间连丝,因  相似文献   

2.
胞间连丝是植物细胞质信息交流的通道。依据胞间连丝的来源不同,胞间连丝被分为初生胞间连丝和次生胞间连丝2种类型;依据形态结构的不同,胞间连丝又被分为简单的胞间连丝和分支的胞间连丝。本文介绍了胞间连丝的结构,不同类型胞间连丝的发生、修饰与其在植物体中存在的位置,同时介绍了胞间连丝的结构改变、数量与类型的变化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植物病毒在细胞间转运的机理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植物病毒在寄主体内的移动包括细胞间转运和系统性转运两个部分。在这两个过程中,如何有效地利用和修饰胞间连丝,是病毒成功侵染的关键。病毒通过编码运动蛋白与寄主因子互作靶定于细胞质膜,然后通过一系列复杂机制修饰胞间连丝从而顺利完成细胞间转运。综述了植物病毒在细胞间转运过程中与寄主发生的一系列互作,着重阐述了病毒与胞间连丝之间互作的机制,旨在为相关研究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兔主动脉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共培养体系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建立兔主动脉内皮细胞(ECs)和平滑肌细胞(SMCs)共培养体系,为进一步开展相关研究打下基础。方法:以Transwell膜为载体,将原代培养的ECs接种在Transwell膜的一侧,将SMCs接种于膜的另一侧或培养板底部,模拟血管壁的结构关系,建立两种共培养体系,并利用电镜对其进行观察。结果:原代培养的ECsⅧ因子免疫细胞化学染色阳性,ECs和SMCs在Transwell膜上生长良好,ECs单层生长,呈“鹅卵石”样外观;SMCs多层生长,呈明显“峰-谷”状外观。膜两侧的ECs和SMCs可以发生细胞连接。结论:我们建立的兔ECs和SMCs共培养体系是成功的,能较好地模拟血管壁的结构关系。  相似文献   

5.
设计一种具有“微坝”和“微缝”结构的微流控芯片,能够物理隔离不同细胞,而且培养基中小分子营养物质可以自由流通。实验结果表明在芯片上可以共培养人肺腺癌细胞(A549)、人胚肺成纤维细胞(HLF-1)和人内皮细胞(HUVECs)三种细胞,在72 h培养后三种细胞生长状态良好,具有细胞图形化的特点和功能,为下一步开展多种细胞相互作用等相关研究提供重要的技术平台。  相似文献   

6.
李明义 《植物学报》1998,15(Z1):47-53
 通过对胞间连丝的起源、形成及其调控物质运输机理的讨论,说明胞间连丝是物质运输和信息传递的重要通道。并且比较了高等植物和低等植物胞间连丝的发生和次生变化。由于酶的作用,胞间连丝向胞间通道转化,形成了约100~1000nm的开放性通道。  相似文献   

7.
目的:建立裸鼠皮下共培养人肝癌细胞与肝星形细胞模型,观察人肝癌细胞与肝星形细胞间相互作用后超微结构的改变.方法:将16只裸鼠分为两组,肝癌细胞单独培养组和癌细胞与肝星形细胞共培养组,40天后将荷瘤组织切片行光镜及透射电镜观察.结果:肝癌细胞单独培养组中可观察到肝癌细胞的胞质液化及早期细胞凋亡现象,而共培养组中可见肝星形细胞时肝癌细胞的趋化现象,可观察到肝癌细胞结构完整且有增殖趋势.结论:裸鼠皮下荷瘤三维立体模型建立成功,该模型能够模拟肝癌微环境中肝癌细胞与肝星形细胞问的作用,为进一步研究肝癌细胞与肝星形细胞间的相互作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真菌B-39与虎杖悬浮细胞的共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初步探讨了虎杖来源真菌B-39与虎杖悬浮细胞之间的共培养关系及其白藜芦醇的积累特征。通过肉眼和光学显微镜观察真菌B-39与虎杖悬浮细胞的形态结构及生长情况,并用HPLC检测其白藜芦醇的积累特征,结果表明,两者均能在共培养体系中正常生长,且生长量可达4.908g,但白藜芦醇的含量下降了50μg/mL,而真菌接种量的大小可与虎杖悬浮细胞共培养建立一种动态平衡体系,由此推测真菌B-39与虎杖悬浮细胞可能为共生状态。  相似文献   

9.
植物细胞次生壁形成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综述了近年有关植物细胞次生壁形成的研究进展 ,包括目前次生壁研究采用的主要实验系统、研究技术与方法、次生壁分子结构、次生壁形成与细胞骨架变化、激素、钙离子和钙调素等在次生壁形成中的作用以及次生壁形成与细胞程序性死亡的关系等  相似文献   

10.
贺新强  崔克明 《植物学报》2002,19(5):513-522
综述了近年有关植物细胞次生壁形成的研究进展,包括目前次生壁研究采用的主要实验系统、研究技术与方法、次生壁分子结构、次生壁形成与细胞骨架变化、激素、钙离子和钙调素等在次生壁形成中的作用以及次生壁形成与细胞程序性死亡的关系等。  相似文献   

11.
Two cell lines, white tobacco (Nicotiana tabacum) cell line and green carrot (Daucus carota) cell line, each with very distinct cellular structure markers by which the two cell lines could be identified at levels of callus cells, with light microscopy and electron microscopy, were established and used for interfamilial cell co-culture in which callus cells were well mixed and finely dispersed and treated with K+ hypotonic solution. Variegated interfamilial chimeral calli were observed after 10 to 15 days of co-culture. An isolation layer was formed and became thickened at the interface between the two attached unrelated callus cells and the heteroplastic cell wall complex was gradually established. Then the isolation layer became thinned and disappeared and plasmodesmata were formed secondarily within the thinned region and the interfamilial cell symplast was established. The wall in the region with isolation layer was about twice as thick as the fused cell wall of the symplastic. The developmental process of the interfamilial cell symplastic connection was discussed and it was suggested that (1) the nonspecific formation of isolation layer as initial adhesion between the two attached unrelated cells was the prerequisit for symplastic connection de novo formation, and (2) the specific cell recognition leading to disappearance or thickening to lignification or suberization of isolation layer and formation of plasmodesmata started within the isolation layer.  相似文献   

12.
13.
多巴胺能神经元的体外培养及其纯度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通过建立体外培养的多巴胺能神经元模型,应用于帕金森病(PD)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等基础研究.方法用孕14d的胎鼠中脑嘴侧被盖部组织进行分散细胞原代培养,并用酪氨酸羟化酶(TH)免疫组化染色法鉴定其纯度.结果本实验可观察细胞历时20~30d的生长过程,并观察到细胞生长的第7~11d是细胞生长最旺盛的时期,最适宜加入处理因素观察细胞变化.培养10d的神经细胞进行TH免疫组化染色,可见胞浆被染成棕黄色的细胞遍布视野,阳性率达90%.结论体外培养的神经细胞可保持结构和功能上的某些特点,提供了体内生长过程在体外重现的可能,可广泛应用于PD病因和发病机制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新生大鼠小肠上皮细胞分离培养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本实验比较了4种分离大鼠IEC的方法,结果显示联合应用粗胶原酶和中性蛋白酶分离效果最好,细胞贴壁生长能力强。胶原涂膜改善玻璃培养瓶或盖玻片表面的性状有利于细胞贴壁生长。细胞的增殖依赖于培养液的质量、成分及细胞间的相互作用。培养细胞一般1~2天贴壁,7~8天明显增殖,10~14天汇合成片。培养细胞细胞角质蛋白、碱性磷酸酶染色阳性,光镜和电镜检查均显示为IEC。本文所建立的新生大鼠IEC体外培养方法为研究IEC生理和病理提供了一个十分有用的实验模型。  相似文献   

15.
生物诱导子在植物细胞培养生产次生产物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物诱导子作为一种有效的调控手段,在植物细胞培养中能促进生物碱,皂甙、酚类、萜类、黄酮类等多种次生产物的积累,因而得到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6.
植物细胞培养与有用化学物质生产的研究动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引言人类生活中所需的药物、调料、香料等天然化合物,高等植物是它们的最丰富来源。虽然随着化学的进步,许多有用化合物可以通过化学合成来取得。但是,有些结构复杂的化合物,人工合成还有困难;有些复杂的混合物,还不能用人工来组成。因此,  相似文献   

17.
以经过预培养的斑叶海棠为材料,取叶柄表层3—4层细胞,切成8×10mm大小作为外植体,所用培养基采用MS基本成份附加不伺浓度的2,4-D。结果如下:1.在含0.1mg/l 2,4-D的培养基上,大多数叶柄表皮细胞可以进行一次无丝分裂。与有丝分裂一样,无丝分裂中有核仁和核膜的消失和再现。分裂过程中核始终靠近细胞壁,细胞分隔部分的伸展也是单向的。2.实验中2,4-D对表皮细胞产生了很特殊的效应。在0.1mg/l 2,4-D的培养基上培养45小时后,细胞都发生收缩。收缩以前大多数细胞都有过一次无丝分裂。如果2,4—D的浓度降至0.01mg/l,细胞将反复进行无丝分裂形成疏松的愈伤组织而不发生收缩。  相似文献   

18.
高山红景天(Rhodiola sachalinensis A.Bor.)细胞悬浮培养中,通过降低培养基pH值能有效地诱导培养细胞中红景天甙的胞外释放。红景天甙的跨膜运输是一个与H~ 对运的动态过程,培养基pH值决定了红景天甙在胞内外含量的分布。细胞组织在pH值大于3的培养基中处理3h以内,对细胞活性的影响不大。将诱导释放处理过的细胞组织转入到新鲜的生产培养基中,细胞仍具有合成红景天甙的能力。  相似文献   

19.
本文就膜反应器在植物细胞培养中的研究现状进行了评述,并探讨了各类膜反应器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黑果绣球胚的离体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不同发育时期黑果绣球(Viburnum lantana)胚的离体培养,找到了胚培养发芽率最高的取材时期,在北京地区是8月下旬到9月上旬。使用的基本培养基是MS培养基。使茎段分化的培养基是MS BA0.5 2ip5.0 zt0.5(单位mg/l下同。),培养40天后能得到大量的苗。切取带4片叶以上的苗,转接在大量元素减半的1/2MS IBA0.2的生根培养基土,10天以后开始生根。15天后经锻炼的小植株可移栽到瓦制花盆或营养钵中,盆土基质为1:3(体积比)的沙与草炭上的混合土,置于全光苗床(自然光照下,自控间歇喷雾保持叶面湿度。),室温18—25℃,生长10天就可以移入冷室,按一般植物管理。成活率80%以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