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人类D组和G组染色体的随体茎部为18S
和28S rRNA基因(即rDNA)的座位,该区
亦称为核仁形成区。应用细胞化学上的银染法
可以判断rDNA的活性。至今已经证明,银
染物质是同rRNA 转录有密切联系的蛋白质,
因而这是一个判别该区有何功能而不是有没有
形态结构的简便有效方法。周宪庭等田报道,
在中国人中,随着年龄增长,该基因活性有丢失
的趋势。银染法也很快用在肿瘤遗传学的研究
中。H. Hubbell和徐道觉[[41发现,一些肿瘤的
细胞株,其每细胞的纯-NORs(表示银染后出
现阳性的rRNA基因数目)与正常对照组相
接近,然而由于肿瘤细胞株的大多数细胞的染
色体数目大于46,故其D和G组的染色体数目
也超过正常者的10条,因此实际上有更多的
rDNA处于失活状态。D. A. Miller等【31运用
分子杂交、细胞杂交等方法得出,肿瘤细胞株
中不但含有更多的D和G组染色体,而且由于
纯-NOR基因并不比对照组有更多的失活,所以
肿瘤细胞中活性rDNA总数比正常细胞要多。
鉴于不同工作者对同一问题得出相互矛盾的结
果,因此有必要在病人的细胞中观察有活性的
rDNA数目究竟有没有变化,若有变化,则其可
能的意义又是什么?这便是本文探讨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检测HIV阴性隐性梅毒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NK淋巴细胞的比例,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43例未经治疗的隐性梅毒患者和46例已经数疗程驱梅治疗但RPR持续阳性2年以上的隐性梅毒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NK淋巴细胞的比例,并与30例健康人群的检测结果相对照.结果1.未经治疗的隐性梅毒患者和已经治疗但RPR持续阳性2年以上的隐性梅毒CD3、CD4及NK淋巴细胞的比例分别与健康人群的检测结果相比,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未经治疗的隐性梅毒患者CD8淋巴细胞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已经治疗但RPR持续阳性2年以上的隐性梅毒患者CD8淋巴细胞的比例高于对照组(P<0.05);未经治疗的隐性梅毒患者CD4/CD8的比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1),而已经治疗但RPR持续阳性2年以上的隐性梅毒患者CD4/CD8的比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2.未经治疗的隐性梅毒患者和已经治疗但RPR持续阳性2年以上的隐性梅毒患者的检测结果相比,CD3、CD4及NK淋巴细胞的比例及CD4/CD8的比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未经治疗梅毒患者CD8淋巴细胞比例高于已经治疗但RPR持续阳性2年以上的隐性梅毒患者(P<0.05).结论未经治疗的隐性梅毒患者和已经治疗但RPR持续阳性2年以上的隐性梅毒患者均存在细胞免疫不平衡和免疫抑制,这种异常可降低机体抵抗和消除梅毒螺旋体感染的能力,并且可能是梅毒患者难于治愈,RPR持续阳性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目的:检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探讨其与PBC发病的关系.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PBC患者及正常人外周血中CD3+、CD3+ CD4+、CD3+CD8+、CD4/CD8、CD3-CD 16+/CD56+、CD3+HLA-DR+细胞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PBC组CD3+CD8+、CD3+HLA-DR+细胞百分比明显减低(P<0.05),CD3-CD 19+、CD3-CD 16+/56+细胞、CD4+/CD8+明显增高(P<0.05),CD3+、CD3+CD4+细胞均有所升高,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PBC患者存在免疫功能紊乱.T淋巴细胞亚群的改变和NK细胞比例减少,导致B细胞功能亢进,产生多种自身抗体,在PBC的发病机理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小鼠原位肝癌模型外周血以及脾脏T淋巴细胞亚群与正常小鼠之间的差异变化,探讨其差异变化的意义。方法:在正常KM小鼠肝脏种植H22细胞,建立小鼠原位模型。采用流式细胞术,以健康正常小鼠为对照,检测肝癌小鼠外周血以及脾脏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结果:与健康正常小鼠相比,肝癌小鼠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CD4~+/CD8~+比例有显著性降低,CD8~+T淋巴细胞显著性升高;脾脏CD3~+、CD4~+T淋巴细胞有显著性降低。结论:小鼠原位肝癌模型外周血以及脾脏T淋巴细胞亚群发生异常,免疫系统紊乱,可以反映小鼠肝癌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5.
人外周血淋巴细胞酶超微结构定位与活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电镜酶细胞化学方法研究了人外周血淋巴细胞ATP酶、G6P酶、5′ND酶的超微结构定位与活性。结果:1ATP酶主要定位在淋巴细胞膜下方,在内质网及线粒体等膜相结构也见到此酶的分布。G6P酶主要定位在内质网、线粒体等膜相结构。5′ND酶主要定位在细胞膜外表面。三种酶定位准确,颗粒清晰。2此结果与我们对人体淋巴结淋巴细胞酶超微结构定位结果相同。结果提示应用电镜酶细胞化学方法可以检测人外周血淋巴细胞酶活性变化,对于判定免疫细胞功能状态,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恶性血液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变化特征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64例初诊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的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病种包括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霍奇金淋巴瘤(Hodgkin’s lymphoma,HL)、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lymphoma,NHL)。分析比较30例正常人的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与实验组的差异,并对64例恶性血液病患者中连续动态监测的21例急性白血病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结果变化与预后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不同成人恶性血液病患者年龄分组淋巴细胞亚群变化无明显差异;恶性血液病患者中CD3 +CD8 + T淋巴细胞百分比、Treg细胞百分比均增加;CD16 +/CD56 +NK细胞百分比及CD4 +/CD8 +比值均下降;CD3 +T淋巴细胞数量、CD3 +CD4 +淋巴细胞数、CD3 +CD8 +淋巴细胞数量、CD3 -CD19 +淋巴细胞数量、CD16 +/CD56 +NK淋巴细胞数量及CD4 +/CD8 +比值均减少;急性白血病及恶性淋巴瘤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存在一定的差异;急性白血病未缓解组的Treg细胞比例明显高于急性白血病首疗程缓解组及对照组;急性白血病复发组Treg细胞比例明显高于急性白血病持续缓解组以及对照组;对21例急性白血病患者动态监测的淋巴细胞亚群发现,化疗缓解的患者Treg在化疗过程中逐渐下降,至第3~6个疗程逐渐接近正常对照,化疗未缓解的患者Treg细胞在化疗过程中逐渐上升或持续大于10%,明显高于完全缓解组,复发患者Treg在化疗过程中先下降后明显上升。 结论: 恶性血液病患者免疫功能显著低于健康人,且伴随免疫功能紊乱,且不同疾病类型、不同的疾病状态免疫紊乱的程度不一,Treg细胞比例可以用来预测急性白血病患者疗效及复发,可以为患者的临床治疗方案及用药强度提供指导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 (SLE)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膜电压依赖性钾 [K(V) ]通道电流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采用膜片钳全细胞电流记录方法 ,记录了SLE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膜K(V)通道电流。结果 :SLE患者淋巴细胞膜K(V)通道电流明显下降 ,正常人该通道电流幅度为 (2 5 8.6± 112 .5 )pA ,SLE患者的为 (139.4± 5 8.5 )pA(P <0 .0 5 )。通道的其它特性包括激活电压、失活特性、通道关闭动力学特性及药理学特性未见变化。结论 :SLE患者细胞免疫功能下降可能与淋巴细胞膜K(V)通道电流幅度减小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为研究趋化因子配体18(CLL18)在肝癌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探讨其在肝癌癌浸润、转移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08.1-2010.12年我科的原发性肝癌患者,均经病理或临床确诊,年龄18~70岁,如曾实施化疗,须化疗结束1个月以上而有实体瘤者或手术未能切除者.有转移组50例,其中男性25例,女性25例.无转移组50例,其中男性25例,女性25例.对照组50例,为正常健康人群50例,其中男性25例,女性25例.以ELISA法检测外周血CCL18含量.结果:有转移组患者外周血中CCL18浓度为(137.63± 35.56)pg/mL显著高于健康人(47.53± 17.22)pg/mL(P<0.05).无转移组患者外周血中CCL18浓度为(260.27± 73.41) pg/mL显著高于健康人(P<0.05).结论:肝癌患者血浆中的CCL18水平显著高于正常人,并能反映肝癌的进展,有助于对肝癌患者进行预后判断,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测定外周血CD4+CD25+Foxp3+调节性T(Treg)细胞比例,探讨其与消化道肿瘤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156例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消化道恶性肿瘤组)与50名健康体检者(对照组)的外周血中CD4+CD25+Foxp3+Treg细胞的水平,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消化道肿瘤患者CD4+CD25+Foxp3+Treg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且随疾病进展恶性肿瘤患者外周血CD4+CD25+Foxp3+Treg细胞的比例升高.结论:CD4+CD25+Foxp3+Treg在消化道肿瘤患者外周血中比例升高,提示其可能是癌症患者细胞免疫功能削弱的机制之一,与消化道肿瘤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本文报告30例HBsAg阳性乙型肝炎患者、40例患者子女、20例正常成人对照组和3例儿童对照组外周血淋巴细胞SCE频率的观察结果,表明:(1)HBsAg阳性乙型肝炎患者SCE率明显高于正常人对照组,差异高度显著(P<0.01);(2)患者发病后出生子女的SCE率明显高于发病前出生子女和正常儿童对照组,差异也非常显著(P<0.01);(3)在患者发病后出生的子女中,母亲发病后与父亲发病后出生的、母亲妊娠期与非妊娠期发病出生的,双亲一方发病后出生的双胞胎与非双胞胎,SCE平均频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是都明显高于患者发病前出生子女的SCE率,差异非常显著(P<0.01)。 相似文献
11.
B细胞表面抗原是目前研究B细胞激活、增殖和分化调控的两个重要领域之一。B细胞表面抗原作力B细胞表面标志,其研究已相当深入,这些抗原的表达细胞种类、分布谱和生化特性都已基本明确。其中一些抗原的生物学意义也已明确,如已证明CD19抗原的功能是抑制B细胞激活、相反CD20抗原能启动B细胞激活;CD21、CD22和CD40却能增强B细胞的增殖;CD23则又能与B细胞自分泌生长有关等。不但如此,许多实验室已使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克隆各CD抗原的编码基因,从分子水平上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究化疗对小细胞肺癌(small cell lung cancer,SCLC)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 方法 选择2013年1月到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95例小细胞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第一周期、第二周期化疗前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分别按照不同疗效及不同化疗方案对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进行比较。 结果 (1)化疗后,95例患者CD3+、CD4+、CD8+细胞平均值增加,CD19+、γδT细胞平均值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CD8+细胞平均值增加,CD19+细胞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依托泊苷联合顺铂(EP)方案组化疗后患者CD3+、CD8+细胞平均值增多,CD19+细胞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化疗可以调节小细胞肺癌患者的免疫功能,增强细胞免疫,降低体液免疫,其中EC方案对患者细胞免疫的增强作用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13.
未经治疗梅毒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检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检测未经治疗梅毒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 ,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 36例 HIV阴性未经治疗的二期及隐性梅毒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及 NK淋巴细胞 ,并与 30例健康人群的检测结果相对照。结果 :患者 CD3、CD4 及 NK淋巴细胞与健康人群的检测结果相比差异均无显著性 (P>0 .0 5 ) ,而患者 CD8淋巴细胞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P<0 .0 0 1) ,CD4 / CD8的比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P<0 .0 0 1) ;RPR滴度为 1∶ 2~ 1∶ 8的梅毒患者 CD3淋巴细胞的比例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显著性 (P<0 .0 5 ) ;二期与隐性梅毒患者之间以及不同 RPR滴度梅毒患者之间 T淋巴细胞亚群及 NK淋巴细胞差异均无显著性 (P>0 .0 5 )。结论 :未经治疗的梅毒患者外周血存在细胞免疫不平衡 ,CD8明显升高可能降低机体抵抗和清除梅毒螺旋体感染的能力。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鼻咽癌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的特点、影响因素及临床意义。方法:运用流式细胞仪对66例鼻咽癌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进行检测,并分析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比较其与正常人群对照组的差异。结果:鼻咽癌患者CD4+细胞数减少(40.58±15.26%),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CD8+细胞数增加,Th/Ts比值下降或倒置(0.92±0.57)。结论:鼻咽癌患者存在细胞免疫功能紊乱,检测鼻咽癌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表达对评估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疾病的治疗及预后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患者外周血B淋巴细胞PD-L1的表达及其在SLE发病中的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荧光标记和流式细胞仪技术检测SLE患者外周血B淋巴细胞上PD-L1的表达水平.结果 活动期SLE患者外周血B淋巴细胞CD19+、CD19+/PD-L1+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SLE非活动期患者(P<0.05)和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 活动期SLE患者B淋巴细胞的PD-L1表达异常增加,其可能在SLE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SCE须率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姊妹染色单体交换(SCE)系一条染色体中
两条姊妹染色单体之间同源节段的互换。SCE
可以自发产生,各物种细胞中自发SCE频率
相对比较稳定。但若用诱变剂或致癌剂处理细
胞,则SCE频率可显著提高u1。已经证实,一
些物质的诱变、致癌力与诱发SCE能力之间
存在很高的相关性[=,330目前,国内SCE技术
已用于多种遗传病、肿瘤和病毒性传染病的病
因学研究,以及化学“三致即物质作用机理的研
究[[3,A)。对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患者细胞SCE
频率尚未见报道。为了从细胞及亚细胞水平探
索本症的病因.,作者对20例毒性弥漫性甲状腺
肿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SCE频率和20例正
常人细胞SCE频率进行了分析研究,现报告
如下。 相似文献
17.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7,(34)
免疫评价指标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的比值(NLR)被发现和许多肿瘤的病理特征有关联。NLR由于其便于检测、可重复性以及低廉的检测价格而受到研究者的关注。许多研究显示实体肿瘤中如乳腺癌、结直肠癌、肺癌、胃癌等的高的NLR和高的致死率或者高复发率有着联系。因此,研究NLR在肿瘤患者的诊断、治疗、预后中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其机制可能与中性粒细胞对肿瘤的促进作用与淋巴细胞的肿瘤抑制作用有关。且NLR与其他炎症指标如血小板计数(Platelet count)、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lasgow Prognostic Score,GPS)以及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CEA(carcino-embryonic antigen CEA)、甲胎蛋白AFP(α-fetoprotein,αFP或AFP)等可以对癌症的预后进行联合预测。而NLR作为一种新兴的检测指标同样也存在着不足与缺陷。本文就NLR对各个系统中的肿瘤的临床应用与其他诊断指标的关系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胃肠道癌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p16、cyclinD1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取43例健康人为对照组、病例组为73例经病理确诊的胃肠道癌患者.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其外周血淋巴细胞p16和cyclinD1的表达.用mann-whitney U检验分析病例组及对照组外周血淋巴细胞p16、cyclinD1表达的差异性及外周血淋巴细胞p16、cyclinD1在胃肠道癌患者不同分期中表达的差异,并绘制ROC曲线,确定临界值,计算p16、cyclin D1的特异度和灵敏度.结果:胃肠道癌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P16及cyclinD1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01);绘制ROC曲线,复发临界值:P16为3.66;cyclinD1为3.84.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为:P16:80.8%、76.7%、79.3%;CyclinD1:80.8%、56.8%、71.6%;两指标联合检测并联试验灵敏度达90.4%,串联试验特异度达83.7%.而胃肠道癌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P16及cyclinD1表达水平则与临床分期无关(P<0.001).结论:胃肠道癌外周血淋巴细胞p16、cyclin D1表达高于正常人群,二者联合检测对胃肠道癌的判断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 相似文献
19.
对《肝癌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出现率的观察》(实验生物学报第13卷第4期421页),有两点不同看法: 1.文中认为许多资料都曾指出微核不见于正常人,其根据不足。据笔者所知,绝大多数作者都认为正常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可以见到微核。在普通血片上直接观察,平均微核率自 相似文献
20.
对rDNA转录活性的图象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低浓度的放线菌素D(AMD)处理人的外周血淋巴细胞,可以导致细胞周期各阶段核仁形成区(NOR)的银可染性显著减少,表明了放线菌素D对rDNA的转录活性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本实验采用IBAS图象分析系统,对经不同浓度的放线菌素D处理过的外周血淋巴细胞进行形态学测量和计算机统计分析,其结果阐述了细胞中NOR的银可染性(即rDNA的转录活性指标)与AMD浓度梯度的相关性,并以此建立了相应的回归方程。本文结果表明,间期的银染核仁面积是检测rDNA转录活性较为敏感的指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