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在国内外已有的文献资料基础上, 分别从世界和中国范围对潜叶类铁甲及其寄主植物的物种多样性进行系统研究。铁甲多样性非常丰富, 世界共计24 族185 属3273 种, 其中中国分布的共10 族32 属272 种, 占世界铁甲的8.3%;世界已报道的潜叶铁甲共383 种, 约占全部铁甲的11.7%, 主要集中在Chalepini 族和Hispini 族。潜叶铁甲的寄主植物种类繁多, 共涉及35 目80 科443 属, 其中以禾本科最多, 其次为菊科、豆科、棕榈科、锦葵科、壳斗科和蔷薇科等。不同潜叶铁甲类群的寄主谱差异明显: 在族级水平, Chalepini 族和Hispini 族的寄主范围最为广泛, 而Hispoleptini族和Prosopodontini 族寄主类群则比较单一; 在属级水平, 以趾铁甲属Dactylispa 寄主植物最多。研究发现, 铁甲在族级和属级阶元的种数与其寄主植物种数、属数和科数均呈现出明显的正相关性, 表明铁甲的种类越丰富, 所需要的寄主植物范围就越广泛, 反之则越狭窄; 不同寄主植物上的潜叶铁甲多样性也有明显不同, 单子叶植物上寄生的铁甲明显多于双子叶, 在科级水平上, 禾本科上潜食的铁甲种类最多, 其次为棕榈科、豆科、姜科以及蔷薇科。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寄生植物叶片功能性状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了西双版纳地区寄主植物对3种桑寄生植物叶片功能性状的影响,并分析了桑寄生植物与寄主植物叶片功能性状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不同寄主植物的相同寄生植物叶片功能性状存在显著差异,来自7种寄主植物的五蕊寄生(Dendrophthoe pentandra)的叶片含水量(61.2%~70.1%)、氮含量(9.6~16.0 g/kg)、碳氮比(30.8~48.5)以及缩合单宁含量(3.3%~11.0%)等性状的差异较大;从4种寄主植物上获取的澜沧江寄生(Scurrula chingii var.yunnanensis)的叶片含水量(60.0%~71.7%)、碳含量(431.3~502.3 g/kg)和缩合单宁含量(3.8%~9.9%)等性状也呈现较大种间差异,而在2种寄主植物上的离瓣寄生(Helixanthera parasitica)的叶片功能性状没有显著差异。桑寄生植物与寄主植物的叶片含水量、总碳含量、总氮含量、碳氮比和缩合单宁含量呈显著的正相关。寄主植物作为桑寄生植物营养物质的主要来源,会影响桑寄生植物叶片的相应功能性状。桑寄生植物能从寄主植物获...  相似文献   

3.
植物与昆虫之间的关系一直被人们作为重要的研究目标。昆虫依靠绿色植物生存,植物通过自身的化学物质影响昆虫的进化方向,两者形成了复杂的协同进化关系。本文阐述了昆虫在定居、产卵、取食过程中运用不同的嗅觉、味觉、触觉刺激标准来选择适宜的寄主或寄主位置的方法,以及植物体内的化学成分对昆虫的营养作用和通过毒杀、拒食、招引天敌寄生蜂等方式抵御昆虫的进攻。  相似文献   

4.
【目的】地红蝽Pyrrhocoris tibialis是一种重要的农业植食性害虫,寄主范围广泛。本研究测定地红蝽对不同植物的取食偏好及分析寄主植物物理性状和营养物质在地红蝽成虫寄主选择行为中的作用,以期从寄主理化性状的角度来探讨地红蝽寄主选择行为机制,为指导作物抗虫育种提供依据。【方法】通过自由选择方法研究地红蝽成虫对5种寄主植物(谷子Setaria italica、高粱Sorghum bicolor、绿豆Vigna radiata、大豆Glycine max和玉米Zea mays)叶片的取食选择性;使用Y型嗅觉仪进一步检测地红蝽对5种植物叶片气味的趋性反应;测定分析5种植物叶片物理性状及主要营养物质含量与地红蝽取食选择性的相关性。【结果】地红蝽成虫对5种寄主植物叶片的取食选择率存在显著性差异,依次为谷子>高粱>绿豆=大豆>玉米,与对这5种寄主植物叶片气味的趋性反应百分率结果一致。相关性分析表明,地红蝽成虫的取食选择性与叶片长宽比、含水量和背面茸毛密度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81, 0.884和0.906,而与地红蝽成虫取食前后寄主植物叶片可溶性糖含量变化和总蛋白质含量变化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15和-0.951。通径分析表明,寄主植物叶片背面茸毛密度和总蛋白质含量变化是地红蝽寄主选择性的重要决定因素。【结论】地红蝽成虫对不同寄主植物存在取食选择和趋向性差异,地红蝽成虫取食选择与寄主植物叶片长宽比、背面茸毛密度、含水量以及可溶性糖和总蛋白质含量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5.
昆虫与植物关系的研究进展和前景   总被引:58,自引:0,他引:58  
钦俊德 《动物学报》1995,41(1):12-20
本文综述昆虫与植物之间关系的研究概况,包括历史渊源、昆虫选择寄主植物的生理机制,植物对虫害的反应、用抗虫基因在作物中移植以防治害虫和展望。着重叙述昆虫神经中枢对于植物理化特性所产生的感觉内导的综合作用,植物蒙受虫害后的补偿作用及由此诱导所产生的化学防御作用。讨论了以抗虫基因移植于农林作物来防治害虫是否会引起昆虫对这种新育成的植物产生适应或抗性。昆虫与植物之间的关系是一个重要的科研领域,对其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6.
寄主植物是影响昆虫抗寒力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综述了寄主植物对昆虫越冬虫态的发育进度及抗寒物质的积累、抗冻蛋白、冰核物质的形成、虫体含水量等方面的影响.分析了目前研究寄主植物对昆虫抗寒力影响中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外源基因导入对玉米叶片物理性状的影响,为转基因玉米的安全性评价提供基础资料,也为转基因玉米的科学、有效利用提供依据。【方法】在扬州大学实验农牧场种植大北农转基因(转Cry Ab和epsps基因)和大北农(对照)、IE09S034转基因(转Cry IE基因)和IE09S034(对照)、808-双抗-12-5转基因(转Cry Ab/cry2Aj和Gloevo-epsps基因)和808瑞丰-1(对照)3对玉米品种,室内测定了不同时期(苗期、穂期和花粒期)各品种叶片的蜡质含量、叶绿素含量、茸毛密度、维管束埋深及Si、K、Ca、S、P和Cl含量。【结果】转基因玉米的叶片中蜡质含量、叶绿素含量和维管束埋深较对应的常规亲本品种大,而叶片茸毛密度则较对应的常规亲本品种小。其中,穗期的大北农、IE09S034和808-双抗-12-5转基因品种叶片蜡质含量分别较对照高17.95%、48.30%和39.31%;IE09S034和808-双抗-12-5转基因品种穗期叶片的维管束埋深分别较对照高13.70%和9.21%,花粒期分别高10.81%和14.47%;IE09S034和808-双抗-12-5转基因品种穗期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分别较对照高18.11%和13.13%,花粒期分别高16.62%和14.61%;大北农、IE09S034和808-双抗-12-5转基因品种花粒期叶片茸毛密度分别较对照低17.70%、17.43%和17.78%。3个品种的转基因玉米叶表面元素含量均大于相应的对照。其中,与常规亲本相比,穗期大北农转基因品种叶片中Ca和S含量分别高64.71%和61.18%,IE09S034转基因品种叶片中Si、Ca、S、P和Cl含量分别高110.26%、16.67%、44.44%、46.32%和20.00%,808-双抗-12-5转基因品种叶片中Si、Ca、S和P含量分别高34.78%、50.52%、115.47%和20.41%。【结论】外源基因的导入会诱导玉米叶片相关物理性状的改变。  相似文献   

8.
用石蜡切片法在显微镜下观察白蜡虫[Ericerus pela(Chavannes)]7种寄主植物叶的解剖结构。结果表明,寄主植物的叶脉、表皮、栅栏组织、海绵组织、维管束解剖结构及数量性状特征在属、种间存在显著差异。7种寄主植物中,华南小蜡(Ligustrum calleryanum Decne.)和白蜡树(Fraxinus chinensis Roxb.)表皮被毛,华南小蜡表皮毛浓密,白蜡树表皮毛稀疏,其它寄主植物表皮无毛;女贞树(Ligustrum lucidum Ait.)栅栏组织、海绵组织和叶脉的厚度最厚、维管束直径最大,其它寄主植物相对较小。因此,叶片表面光滑、叶脉发达、叶片肥厚是白蜡虫优良寄主植物的重要解剖学特征。7种寄主植物中脉和侧脉发达,近轴面凹陷,远轴面突起,肉脉包埋在叶肉中,推测叶脉突起和凹槽可能是白蜡虫固定位点选择的关键线索。  相似文献   

9.
《动物学研究》2001,22(2):137-141,T001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寄主多样性和寄主功能性状对桑寄生植物的寄主专一性的影响,调查了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内桑寄生和寄主植物种类。结果表明,桑寄生植物共有2科5属6种1变种,感染隶属于58科190属286种寄主植物1 323株。桑寄生在不同生境的寄生强度具有极显著差异(P0.01),单一种植园的寄生强度最高,而在森林的分布最少。不同种类桑寄生的寄主范围存在较大差异,专一性程度(H′)为1.92~7.05,多度较高的植物更容易被感染。冗余分析表明,寄主植物的胸径、树皮含水量和树皮粗糙度对不同桑寄生的寄主利用差异有显著影响,而木质密度和树皮pH的影响不显著。因此,不同种类桑寄生在热带植物群落的寄主专一性程度有较大差异,对寄主植物特定功能性状的偏好能解释部分差异。  相似文献   

11.
寄主挥发物、叶色和表皮毛在美洲斑潜蝇寄主选择中的作用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在室内条件下 ,初步研究了寄主挥发物、叶色和表皮毛在美洲斑潜蝇寄主选择中的作用。在嗅觉仪试验中 ,寄主叶片挥发物对美洲斑潜蝇雌成虫没有明显的引诱作用 ;在叶色反应试验中 ,美洲斑潜蝇雌成虫在叶子圆片上停留的时间明显大于在滤纸圆片上停留的时间 (p<0 .0 1) ,其在有叶片区域分布的数量明显多于空白对照 (p <0 .0 1) ;在表皮毛试验中 ,美洲斑潜蝇在无毛叶片上的产卵量明显大于在有毛叶片上的产卵量 (p <0 .0 1)。上述结果表明 ,在对寄主的定向和定位过程中 ,美洲斑潜蝇的视觉起着重要的作用 ,而嗅觉不起作用 ;叶片表皮毛有抑制产卵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龙眼荔枝卷叶蛾类寄主植物种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忠实  邓国荣 《昆虫知识》2005,42(6):639-642
对广西龙眼荔枝卷叶蛾类寄主植物种类的初步考查结果表明,目前所采到的卷叶蛾种类中,它们的寄主范围不尽相同。柑桔褐带卷蛾Adoxophyes cyrtosema达15科31种;柑桔长卷蛾Homona coffearia和棉褐带卷蛾A.orana的寄主分别有14科21种和13科20种;后黄卷蛾Cacoecia asiatica和柑桔黄卷蛾Archips seminubibis的寄主有10科14种和8科13种;三角新小卷蛾Olethreutes leucaspis、圆角卷蛾Ebodocellerigera和斜斑小卷蛾Andrioplecta oxystaura,目前仅发现危害龙眼及荔枝。新发现柑桔长卷蛾可危害翠蜜枣、指天椒和皱果苋,柑桔黄卷蛾危害粪箕笃、苦丁茶、指天椒,柑桔褐带卷蛾可危害黑面神(Breyniafruticosa)。  相似文献   

13.
14.
虫瘿多样性及其与寄主植物和环境间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虫瘿是自然界极常见的生物现象,凝聚着昆虫与植物间显著、复杂而密切的协同关系。本文主要阐述了致瘿昆虫的主要类群及其在植物上的致瘿部位、虫瘿外部形态、虫瘿发育过程、虫瘿内部结构、虫瘿寄主植物多样性以及虫瘿空间分布规律等,探讨了致瘿昆虫和寄主植物间相互关系,以及影响虫瘿空间分布的环境因素等。最后对目前虫瘿生物学存在的问题及以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讨论,以期为有害虫瘿的控制和有益虫瘿的开发与利用,以及致瘿昆虫与寄主植物间协同演化关系、致瘿昆虫的致瘿机理等研究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论昆虫与植物的相互作用和进化的关系   总被引:77,自引:4,他引:77  
钦俊德  王琛柱 《昆虫学报》2001,44(3):360-365
昆虫与植物是陆地生物群落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二者间的相互作用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昆虫选择植物作为食物和生长场所、昆虫为植物传授花粉两方面。该文集中讨论这两方面的相互作用有哪些因素与进化有密切的关系。植食性昆虫根据其寄主植物范围,通常分为专食性(寄主范围窄)和广食性(寄主范围广)。从生态关系来看,广食性的取食行为比专食性的更为有利,但实际情况却与此相反,统观植食性昆虫的取食行为,有向专食性演化更为普遍的倾向。专食性发展有利于提高昆虫对寄主植物的选择效率,还可缓和天敌作用所造成的压力。根据昆虫与植物相互作用的特点,目前已提出很多昆虫与植物的进化理论,包括成对的协同进化、弥散的协同进化、群落的协同进化以及顺序进化。在昆虫对寄主植物的选择中,以植物对昆虫的影响较昆虫对植物的影响更为重要,称为顺序进化是适宜的;昆虫为被子植物传授花粉造成互惠共生,其中的进化关系应称为协同进化。  相似文献   

16.
The use, as opposed to the procurement, of transgenic crop plants is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Transgenic crop plants must not be used until appropriate strategies for their use have been designed and not before crop plants with a variety of insect defenses have been developed. The use of a crop plant with a single defense will pose as strong a selection pressure as the use of a single synthetic insecticide, since insect herbivores are able to evolve effective counter-defenses. The defenses of insects in natural plant-insect associations and with regard to synthetic insecticides are described to demonstrate that there is nothing unique about insecticide resistance. It is the inevitable alternative to local extinction in response to a persistent and predictable selection pressure. Plants counteract insect defensive evolution by keeping the selection pressure as variable as possible. This leads to the conclusion that the best use of biotechnology in crop protection is to reintroduce chemical diversity into crop plants.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亚洲柑桔木虱Diaphorina citri Kuwayama的虫口密度及活动与柑桔黄龙病的田间传播、流行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寻找合适的室内饲养条件能够便于观察和研究其生物学特性和传病机制。【方法】本文以九里香Murraya exotica(L.)Mant.、酸桔Citrus sunki Hort.ex Tanaka和马水桔Citrus reticulata Blanco.cv.Mashuiju 3种寄主植物不同成熟度离体梢为研究材料,(1)比较亚洲柑桔木虱卵分别在3种寄主植株和离体嫩梢上的孵化率;(2)比较3种寄主不同成熟度离体梢对各龄若虫存活率和蜕皮的影响;(3)比较3种寄主不同成熟度离体梢对成虫存活率的影响。【结果】(1)亚洲柑桔木虱在植株嫩梢上卵的孵化率高于离体嫩梢,九里香表现最明显;(2)低龄若虫在叶片未完全展开的离体嫩梢上存活率最高,而高龄若虫在完全展开的嫩梢上最高;(3)用离体成熟梢饲养柑桔木虱成虫存活率高于离体嫩梢,酸桔和马水桔离体梢饲养的存活率较九里香高。【结论】用寄主植物离体梢饲养的亚洲柑桔木虱卵孵化率和若虫、成虫存活率都较高而且较稳定,该方法可用于这种木虱的室内繁殖中。  相似文献   

18.
美洲斑潜蝇的寄主植物种类、适合度及其为害性的评价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在山西省调查结果,美洲斑潜蝇的寄生有29种栽培植物,11种野生植物,它们分属16个科,其中以葫芦科,茄科和豆科的种类居多。应用选择系数法和适合性指数法定量测定了16种常见寄生对美洲斑潜蝇的适合度,建立了选择强度与适合度估测模。根据适合度将美洲斑潜蝇的寄生植物划分为3个类型,即适宜寄主、较适宜寄主和次要寄主,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测定了该在不同寄主上的虫道面积和蛹的重量,明确了不同寄主植物对害虫发育的  相似文献   

19.
Performance of leaf beetle larvae on sympatric host and non-host plants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Studies asking the ability of insects to utilize novel host plants often use novel hosts that are allopatric with the insect population under investigation. However, since the outcomes of species interactions are often site-specific, such studies cannot tell us whether a plant would actually be used by a given insect population if the plant grew sympatrically with it. We therefore performed a quantitative genetics experiment to analyse the performance of larvae of the leaf beetle Oreina elongata Suffrian (Coleoptera: Chrysomelidae, Chrysomelinae) on two host and three non-host plants, collected from a site where insects and plants co-occur in the Western Alps. When raised on the non-host Petasites albus (L.), larvae were able to survive equally well as on the two hosts, Adenostyles alliariae (Gouan) and Cirsium spinosissimum (L.), whereas they did not survive on the two other non-hosts, Peucedanum ostruthium (L.) and Rumex alpinus L. On P. albus, growth rate was slightly lower and development time slightly longer than on the two hosts. We found a genotype by environment interaction only for growth rate but not for development time and survival. However, the shape of the reaction norms of growth rates suggests that it is unlikely that selection could favour the inclusion of P. albus into the host range of the study popul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