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四川山鹧鸪于攀枝花市发现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川山鹧鸪Arborophilarefipectus是我国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 ,以往仅知分布于四川省的中部 ,南可抵(长江上游的 )金沙江。因其分布范围极为狭小 (直线距离南北约 10 0km ,东西约 150km) ,所以被视为是全球极危物种 (CriticallyEndangered) (Collaretal.,1994 )。基于对山鹧鸪属Arborophila种类在分布型上不应出现明显间断 ,且金沙江亦不应成为对四川山鹧鸪的天然阻隔这一认识 ,作者据 1997年证实该种在云南省的东北部 (至少是在绥江 ,可能还有永善、盐津等地 )确有分…  相似文献   

2.
四川山鹧鸪 (ArborophilarufipetusBoulton)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目前仅报道分布于大凉山脉东北端两侧的四川省甘洛县东北部、马边县、雷波县北部、美姑县东部、峨边县以及屏山县和与屏山县隔金沙江相望的云南省绥江县北部 ,分布范围较为狭窄。 1999年 3月 ,笔者在四川省攀枝花市盐边县国胜乡获得一雌性个体 ,量度为 :体重 2 70 g ,全长 2 75 ,嘴峰 18,翅长 148,尾长 70 ,跗 47mm。形态 :额基及眉纹黑色 ,其上有微杂以黑点的浅黄色纵纹 ;眼先黄白色 ,具矢状黑斑 ,头顶及枕部橄榄褐色 ,羽均具有黑色羽干…  相似文献   

3.
基于2006年4月—2018年6月四川老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四川山鹧鸪Arborophila rufipectus固定样点监测数据,对四川山鹧鸪栖息地利用及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1)不同年间四川山鹧鸪对样点的利用率存在差异,2006—2012年对样点的利用频次呈现下降趋势,2012年后呈现上升趋势;(2)利用样点的平均海拔为1 580 m±183 m,年间差异不大,总体保持稳定;(3)对人工林的利用频次最低,2006—2012年对原始林和次生林的利用偏好不明显,2012年之后对原始林的利用率大于次生林;(4)高频利用的生境具有海拔较高、坡度较小、灌丛盖度和竹丛盖度较大、且为原始林的特点。高海拔区域的原始林是保护区需要重点加强保护的区域;加强对低海拔区域人类活动的管控,促进次生林恢复,同时加强对人工林的改造,促进人工林林下灌丛和竹丛生长,将有利于保护区内四川山鹧鸪的栖息与繁衍。  相似文献   

4.
四川山鹧鸪Arborophila rufipectus属鸡形目雉科山鹧鸪属,是我国特产珍稀鸟类,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IUCN濒危物种。本文应用卫星遥感影像解译技术对该物种的现实栖息地和潜在栖息地进行了分析和预测。结果表明,现存四川山鹧鸪分布格局自四川中南部向云南东北延伸,跨越金沙江,呈现西北-东南走向,分布区涉及大相岭山系南缘、小相岭山系东缘、凉山山系东北部、乌蒙山山系西部,行政区域涉及2省5市(州)19县(区)。栖息地由10片现实栖息地和36片潜在栖息地组成,总面积约5869 km2。"甘洛-金口河-峨边-马边-美姑"片和"雷波-马边-屏山"片是四川省境内呈南北布局的两大核心分布区,"绥江-永善-水富-盐津-大关"片为云南省境内的核心分布区。  相似文献   

5.
四川山鹧鸪的冬季生态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四川山鹧鸪调查在四川省马力县黄连山林区。冬季单只、成对活动。其数量在原始林为每平方公里2.75只,人工杉木林和自然更新林为每新林为每平方公里0.75只。主食草子、根等物,夜栖树上。冬季的主要天敌为猛禽。野外考察还发现沐川县为新的分布。  相似文献   

6.
四川山鹧鸪 Arborophila rufipectus 系由R.Boulton于1932年依据F.T.Smith'.在原两康省某地"Ta Cho.Fu"采获的单独一号雄性标本而定名.中国鸟类学家以往多认为该种的模式标本产地为今四川甘洛县的大桥乡.通过对大桥乡所在地理坐标的实测,并使用Google Earth对该地区进行查检,作者曾提出"Ta Cho Fu"当在今四川汉源县境内,并指出对该地点具体位置的订正和重新定位,使四川山鹧鸪的总分布区域北推了至少100 km范匍.尽管'"Fraylor(1967)曾对"Ta Cho Fu"这一地点给出过一个差异颇大的地理坐标,作者通过进一步研究和对相关史料的分析,认为F.T.Smith当年采得四川山鹧鸪的地点仍应当是在四川汉源县境内.  相似文献   

7.
四川山鹧鸪Arborophila rufipectus是我国特有珍稀鸟类,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应用3S技术制作其栖息地分布和保护区位置图层,并对栖息地破碎化情况和受保护状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无论现实栖息地还是潜在栖息地,破碎化程度都高;部分栖息地斑块相互邻接,具备连通的可能性;分布区内初步形成的保护区网络还需完善。文末提出了景观保护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为了有效地保护四川山鹧鸪Arborophila rufipectus这一中国特有珍稀濒危鸟类,本研究采用454 GS FLX对该物种基因组测序,首次利用微卫星搜索软件搜索并初步统计和分析基因组微卫星序列,共搜索到l~6个碱基重复类型的完美型微卫星335 263个。不同类型微卫星中,单碱基重复类型数目最多,为197 913个,约占总数的59.03%,其次是四碱基、三碱基、六碱基、二碱基和五碱基,分别约占微卫星总数的13.59%、8.39%、7.55%、6.49%和4.95%。单碱基微卫星中A重复类型数量最多,两碱基中AC最多,三碱基中AAC,四碱基中AAAC最多,五碱基中AAACA最多,六碱基中AGGGTT最多。A、AGGGTT、AAAC、AC、AAAT、AAC、C、AG、AAAG、AAACA、AAT、AGG、AT、AGC、AAGG、CCG是在所搜索到的四川山鹧鸪微卫星中数量最多的16种重复拷贝类型。本研究深化了对四川山鹧鸪基因组的认识和了解,并为以后开发和筛选大量高质量微卫星标记提供数据支持,也为利用微卫星标记研究更加有效地保护和管理四川山鹧鸪这一珍稀濒危动物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四川山鹧鸪Arborophila rufipectus系由R.Boulton于1932年依据F.T.Smith在原西康省某地"Ta Cho Fu"采获的单独一号雄性标本而定名,中国鸟类学家以往多认为该种的模式标本产地为今四川甘洛县的大桥乡。通过对大桥乡所在地理坐标的实测,并使用GoogleEarth对该地区进行查检,作者提出"Ta Cho Fu"当在今四川汉源县境内,对该地点具体位置的订正和重新定位,使四川山鹧鸪的总分布区域北推了至少100km范围。  相似文献   

10.
四川山鹧鸪的巢、卵和鸣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四川山鹧鸪(Arborophila rufipectus)是我国的特产雉类,迄今所知,仅分布于四川省屏山、马边、峨边和甘洛等县,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 该鸟自博尔顿(R.Boulton)1932年根据采自甘洛县大桥乡的一号雄性标本命名以来,至今仅获得14(10,4)号标本,除武汉大学有一号雄性标本外,其余标本均保存于四川农业大学,李桂垣等(1974)首次报道了雌鸟的形态特征。 作者于 1988年 4—5月,1989年 6月和 1990年 4—5月,先后在四川省马边县黄连山林区,对四川山鹧鸪进行了野外考察,获得一些第一手资料。鉴于有关此鸟生态和生物学方面的资料至今仍无人报  相似文献   

11.
四川邛崃山系小熊猫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0-2002年,对四川邛崃山系11个县(市)的小熊猫分布状况进行了调查.共完成调杏样线2332条,发现有小熊猫痕迹样线130条,分布在9个县,样线平均遇见率为5.57%,样线遇见率最高的是汶川县和崇州市;估算整个山系有小熊猫栖息地面积5107.82km2,以宝兴、汶川和天全3县的面积最大,分别占总面积的34.08%、30.65%和16.61%,这3个县占总面积的81.34%;小熊猫分布密度等级最高的区域是崇州市的四川鞍子河自然保护区.在山系内7个自然保护区中有小熊猫栖息地面积2166.84km2,占栖息地总面积的42.4%.小熊猫空间分布格局极不连续,存在许多空白区域,栖息地存在破碎化趋势,应进一步加强对邛崃山世界遗产地内小熊猫种群的保护.  相似文献   

12.
四川石渠县夏季藏原羚的分布和栖息地特征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藏原羚 (Procaprapicticaudata)是青藏高原特有的有蹄类动物之一。在 2 0世纪 80年代以前 ,藏原羚的分布较广、数量较多 ,其游牧习性有利于草场植被的持续稳定 ,在青藏高原的草原生态系统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生态地位 (Schaller,1998;尹秉高和刘务林 ,1993)。然而 ,由于人类活动的增多直接导致其栖息地的退化 ,同时掠夺式的过度猎杀使这一重要物种的分布区正在不断缩小 ,数量也在急剧减少 (Schaller,1998;朴仁珠和刘务林 ,1993;刘永生 ,1988;毕俊怀和凤凌飞 ,1999) ,如在西藏 ,从 2 0世纪 80年代后期至 90年代中后期约十年的时间 ,藏原羚的…  相似文献   

13.
栖息地选择的理论与模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栖息地选择理论和模型的发展经历了两个主要阶段:理想自由分布模型和空间直观的栖息地选择模型。随着对理论模型假设的放宽,近年来产生了越来越多的新模型。通过对栖息地选择过程的分析,提出了栖息地选择的几个关键环节:栖息地偏好、信息获取、行为决策及选择行为。在建立栖息地选择模型的各个关键环节上均存在大量有待解决的问题。目前对栖息地偏好的研究主要为相关分析,栖息地信息获取的过程仍然是一黑箱;对动物在栖息地选择过程中的行为决策以及对其生理状态的影响尚不了解,而解决这些问题需要生态学、生态学及认知学等多个领域的研究结果支持,也有待新的理论及方法加以充实,甚至还需要其他学科的介入。  相似文献   

14.
四川梅花鹿Cervus nippon sichuanicus为国家Ⅰ级重点保护动物,四川铁布梅花鹿自然保护区分布有我国现存最大的梅花鹿野生种群。2011年6—9月,采用样方法对保护区梅花鹿夏季栖息地选择进行了调查,共布设109个样方(利用样方61个,对照样方48个),测量并比较了海拔、坡度等20个生境因子。结果显示,梅花鹿偏好利用的植被类型为灌丛、草甸、针叶林,同时选择隐蔽度较高的生境;此外,距水源距离、灌木高度、灌木盖度、灌木密度、草本高度和草本盖度6个连续变量在利用样方和对照样方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0.05或U<0.05)。回归模型分析结果表明,梅花鹿夏季偏好选择草本盖度大、靠近水源和林缘的生境,回避远离水源和林缘的生境。  相似文献   

15.
川西北高原马麝(横断山亚种)的夏季生境选择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张洪茂  胡锦矗 《四川动物》2004,23(2):98-103
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利用数量化理论处理分析数据,对川西北高原马麝(横断山亚种)夏季生境选择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影响马麝(横断山亚种)夏季生境选择的主要因子有植被类型、隐蔽条件、坡向和人为干扰,次要因子有食物丰盛度、坡度、坡位、水源和天敌干扰,其最适生境条件为隐蔽条件好、干扰少、主要位于阴坡的灌丛。  相似文献   

16.
钦州湾越冬鸻鹬类对不同生境利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12月至2009年1月及2011年12月至2012年1月先后两次对钦州湾的越冬鸻鹬类进行了调查,对越冬鸻鹬类退潮后在各类型生境的分布情况和原因进行了分析,以期为制定有效保护越冬鸟类及其生境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在不同的天气情况下退潮后各生境内记录到的鸻鹬类物种数和种群数量均不同,钦州湾不同生境鸻鹬类结构特征随天气变化改变。相似性比较显示,晴天各生境中鸻鹬类相似性指数最高的是盐田-养殖塘生境和农田生境,相似性指数为0.96;鸻鹬类相似性指数最低的是红树林滩涂生境和光滩生境,相似性指数为0.49。阴冷天气各生境中鸻鹬类相似性指数最高的是光滩生境和盐田-养殖塘生境,相似性指数为0.79;最低是红树林滩涂生境和光滩生境,相似性指数为0.52。分析表明人类活动的干扰对越冬鸻鹬类生境选择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7.
莲花山斑尾榛鸡春季栖息地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 0 3年 3~ 4月 ,在甘肃省莲花山自然保护区 ,利用无线电遥测和直接观察 ,分析了斑尾榛鸡(Bonasasewerzowi)的栖息地选择特征。结果表明 ,斑尾榛鸡春季栖息地一般在东北坡向 ,并具有高大乔木、下层植被盖度较高、灌丛较丰富的特点 ,这与食物丰富度较高及环境隐蔽性较强有关。栖息地质量对于配对活动的成功与否有一定影响。分析表明 ,栖息地内 0 5~ 2 5m植被水平遮挡度、柳树数量、箭竹数量是影响斑尾榛鸡春季栖息地选择的关键因子。建议在对斑尾榛鸡栖息地采取保护措施时 ,不仅要保护原生乔木 ,还要加强对灌丛生境的保护。  相似文献   

18.
蜂桶寨自然保护区小熊猫对生境的选择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18  
2002年4月至11月,在邛崃山系宝兴蜂桶寨自然保护区设点,应用资源选择函数和资源选择指数研究了小熊猫对生境的选择和利用。结果表明,影响小熊猫生境选择的关键因子是水源距离、竹子基径、灌木密度;次关键因子是坡位、树桩密度、倒木密度;次要因子是坡向、乔木密度;而郁闭度、坡度、植被类型、乔木高度、灌木高度、树桩高度、树洞密度、人为干扰的影响不明显。小熊猫喜欢在水源较近(<250m)、竹子长势良好(基径大于4 0mm)、灌木和乔木密度大(大于1 5株 20m2)、树桩和倒木数量多(>1根 400m2)、中上坡位、南坡的针叶林或针阔混交林活动。小熊猫的生境资源选择函数为:logit(P)=-13 527-3 180×水源距离 2 702×竹子基径 2 582×灌木密度 2 134×树桩密度 2 104×坡位 1 622×倒木密度-1 066×坡向 0 934×乔木密度……小熊猫对生境的选择概率为:P=elogit(P) (1 elogit(P))  相似文献   

19.
拉萨藏雪鸡春季栖息地选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2005年3—4月,在拉萨曲水县雄色寺周围山上的灌丛地,对藏雪鸡栖息地选择,通过调查和测量与其有关的14个参数,发现雪鸡喜欢在灌丛盖度较低、距离民居近的地方觅食,并喜欢在灌丛盖度较低、草本种类较少、草本盖度较低、岩石较多、距民房距离较近的地方休息。另外还发现,人类保护和投食对雪鸡栖息地选择也有很大的影响。调查结果显示,研究地区的雪鸡活动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人类活动。  相似文献   

20.
利用合适的统计学方法能够更准确地理解动物的栖息地选择。本文通过对2003~2012年期间,10个国际期刊所发表的177篇关于鸟类和兽类栖息地选择论文的30种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简要概述了目前流行的栖息地选择统计学分析方法及特点,同时对同时期的中文文献也进行了简要分析。目前关于动物栖息地选择较为流行的分析方法主要有逻辑斯蒂回归、资源选择函数、成分分析、广义线性模型、多元方差分析、基于欧几里德距离的方法、广义线性混合模型、生态位因子分析、基于个体模型、典型相关分析、物种分布模型等。广义线性模型、逻辑斯蒂回归、多元方差分析和基于欧几里德距离这些方法可以很灵活地用来分析数据,但是缺乏一个有生态学意义的理论框架。资源选择函数和生态位因子分析各自为栖息地选择研究提供了一个统一的理论框架。基于个体的模型是一个自下而上的过程,很难在系统水平形成理论。232篇国内文章中使用较多的方法是主成分分析、Mann-Whitney U检验、t检验、卡方检验、判别分析、方差分析、Vanderloeg选择系数和Scavia选择指数、逻辑斯蒂回归、Kruskal-Wallis H检验和多元回归分析等。在实际研究中,应根据所要解决的研究问题,选择切实可行的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