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兴安盟3个民族7种不对称行为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31,自引:1,他引:30  
于1998年9月对内蒙古兴安盟的汉、蒙古、朝鲜族调查了1852例(男875例,女977例)中学生的7种不对称行为特征(利手、扣手、叠臂、叠腿、起步类型、利足、利眼)。结果显示:(1)3个民族中多数不对称行为特征的右型出现率过半。(2)扣手、叠壁、起步类型的出现率存在一定的民族间差异,而其它4种行征的出现率无此差异。(3)多数特征的出现率男女间差异不显著。(4)不对称行为特征间具有相关的数量较多,程序较高,所有存在相关的特征间均表现为同侧组合特征类型为其亲合特征。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拇指掌侧动脉起源、走行及其共干情况,探讨其分型特征。方法:72例手部血管标本,其中实体标本46例(左27例,右19例),铸型标本26例(左12例,右14例),观察拇指掌侧动脉即拇指桡掌侧固有动脉和拇指尺掌侧固有动脉的起源,走行及其共干情况并统计分析。结果:根据拇指掌侧动脉即拇指桡掌侧固有动脉与拇指尺掌侧固有动脉共干情况,将其分为2型,分别是Ⅰ共干型(32例,44.44%),Ⅱ不共干型(40例,55.56%)。根据拇指掌侧动脉的血供来源,Ⅰ共干型又分为3个亚型,分别为:a.共干-掌浅弓型(3例,4.17%),b.共干-掌深弓型(26例,36.11%),c.共干-桡动脉掌浅支型(3例,4.17%);Ⅱ不共干型又分为2个亚型,分别为:a不共干-掌浅弓、掌深弓型(27例,37.50%),b不共干-第一掌背动脉、掌浅弓型(13例,18.06%)。结论:根据拇指掌侧动脉即拇指桡掌侧固有动脉与拇指尺掌侧固有动脉共干情况及其动脉来源将其分为2型5个亚型。对拇指掌侧动脉进行分型可以充分了解拇指掌侧动脉的起源及走行变异,丰富解剖学资料,为临床拇指再植再造术提供解剖学基础。  相似文献   

3.
观察太行山猕猴跗骨形态结构,并初步探讨其两性分化的模式。根据猕猴齿式及骨垢愈合程度选择成年太行山猕猴跗骨标本52例(雄性15例,雌性37例)。选择4块跗骨(舟骨、骰骨和2块楔骨)的5个形态变量进行观察。数据分析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组间差异检验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猕猴跗骨5个变量的两侧差异性检验无统计学意义(P>0.05)。跗骨性别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均为雄性大于雌性;第3楔骨的前关节间宽性差最大(F=85.719,P<0.001);其次是舟骨的前关节宽(F=54.213,P<0.001)和第1楔骨的前关节间长(F=51.865,P<0.001)。猕猴足骨与其他灵长类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猕猴跗骨与人类跗骨形状和数量不同,存在着物种、生活习性和运动类型等差异,研究猕猴跗骨的形态结构和性差对生物进化和种间比较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龙继艳  刘冰  周阳艳  徐三妹  陈锦华 《广西植物》2022,42(10):1791-1796
在对湖南省硅藻多样性研究过程中,发现其中一采自湘江的桥弯藻种类具有以下鉴定特征:(1)细胞小,长度小于29μm;(2)壳面略微呈背腹之分;(3)远缝端末梢向壳面背侧弯曲;(4)顶孔区很小,由1~3横列形态不同的两种类型孔纹组成,一种孔纹与壳面上的孔纹相似,呈狭缝隙状,另一种为圆形小孔,其内部开口上方有袋盖状硅质突出物覆盖;(5)壳面背侧中部处线纹密度每10μm为10~12条、腹侧中部处每10μm为11~13条,孔纹密度每10μm为30~40个;(6)在靠近壳面腹侧中央区具有1~2个孤点。经与帕瓦拉桥弯藻(Cymbella pavanaensis A. Vigneshwaran et al.)模式种群相比较,该文确定上述桥弯藻即为帕瓦拉桥弯藻。该文提供了对帕瓦拉桥弯藻超微结构的更多清晰认识,扩大了其地理分布区域,且是该种在中国的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5.
长久以来植物学界认定稻(Oryza sativa L.)是单子叶植物.作者从稻胚发育的研究中确认稻胚具二型子叶,并非单子叶.稻属其他种的胚胎形态与O.sativa是否相同?是否具二型子叶?根据扫描电子显微镜的观察结果,稻属(Oryza) 22个种和亚种的胚的形态结构可以分为两种类型.O.sativa等16个种胚具腹鳞和侧鳞,属第一类型;O. meyeriana (Zoll. et Mor. ex Steud.) Baill.ssp. tuberculata W. C. Wu et Y. G. Lu, G. C. Wang等6个种(亚种)胚缺腹鳞和侧鳞,属第二类型.O.sativa和O. meyeriana ssp. tuberculata的胚胎发育过程所出现的盾片原基、胚根鞘原基、胚芽鞘原基和生长锥均来自原胚,前二者发育成胚套,是外围子叶;胚芽鞘原基发育成围在生长锥外并盖住生长锥的空心的倒锥状胚芽鞘,是顶生子叶.第一类型与第二类型稻胚都具有二型子叶.第二类型稻胚在盾片原基发育过程中并不分化出腹鳞和侧鳞,因而造成第二类型稻胚缺腹鳞与侧鳞.稻的二型子叶源于原胚的背腹极性分化.  相似文献   

6.
稻属植物胚的形态结构与二(异)型子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长久以来植物学界认定稻 (OryzasativaL .)是单子叶植物。作者从稻胚发育的研究中确认稻胚具二型子叶 ,并非单子叶。稻属其他种的胚胎形态与O .sativa是否相同 ?是否具二型子叶 ?根据扫描电子显微镜的观察结果 ,稻属 (Oryza) 2 2个种和亚种的胚的形态结构可以分为两种类型。O .sativa等 16个种胚具腹鳞和侧鳞 ,属第一类型 ;O .meyeriana (Zoll.etMor.exSteud .)Baill.ssp .tuberculataW .C .WuetY .G .Lu ,G .C .Wang等 6个种 (亚种 )胚缺腹鳞和侧鳞 ,属第二类型。O .sativa和O .meyerianassp .tuberculata的胚胎发育过程所出现的盾片原基、胚根鞘原基、胚芽鞘原基和生长锥均来自原胚 ,前二者发育成胚套 ,是外围子叶 ;胚芽鞘原基发育成围在生长锥外并盖住生长锥的空心的倒锥状胚芽鞘 ,是顶生子叶。第一类型与第二类型稻胚都具有二型子叶。第二类型稻胚在盾片原基发育过程中并不分化出腹鳞和侧鳞 ,因而造成第二类型稻胚缺腹鳞与侧鳞。稻的二型子叶源于原胚的背腹极性分化  相似文献   

7.
张氏格格翼龙正型标本(IVPPV 11981)是产自辽西北票四合屯义县组下部的一件保存不完整的梳颌翼龙类化石材料。本文记述的新材料IVPP V 11972与正型标本产出于同一地点的相同层位,具有正型标本的3个独有特征,即泪骨前突位于鼻骨之上,额骨前部和侧部边缘处有广泛蚀痕以及颈椎具有高的神经脊且背部有瘤状膨胀,据此将其归入张氏格格翼龙。通过对新材料V 11972和进一步修理的正型标本的形态观察,对张氏格格翼龙的特征进行了补充,增加一个属征:鼻骨背腹向具有两个小孔。这一特征在正型标本中同样被观察到,但在其他翼龙中都没有出现,仅在飞龙中观察到一个孔和一个凹陷。同时补充了张氏格格翼龙的椎体和肩带等的一些特征,如背椎没有完全愈合,荐椎数量为3~4枚,尾椎约9枚;肱骨三角嵴不是十分发育,三角嵴颈及其与肩胛乌喙骨相关联的关节窝不发育;具有前端呈扇形的前耻骨,耻骨闭孔有小骨片覆盖等。依据格格翼龙新的特征,将其与我国发现的归于梳颌翼龙科(Ctenochasmatidae)的华夏翼龙(Cathaypterus)、环河翼龙(Huanhepterus)及鸢翼龙(Elanodactylus)进行了对比。依据齿槽处的纵向沟、牙齿分布密度以及吻端的长度比例等,认为格格翼龙和华夏翼龙有一定区别,但亲缘关系较近,同属梳颌翼龙亚科(Ctenochasmaniae),并建议将华夏翼龙的鼻眶前孔较小的属征修订为其吻端较长。格格翼龙的个体远小于环河翼龙,依据牙齿数量和排列的差异推测它们的捕食方式和食物类型存在明显的区别,应不属于同一亚科。新材料与鸢翼龙的明显区别主要在肱骨上,前者肱骨的肩胛骨关节窝不发育,而后者的这一结构明显。由于鸢翼龙没有保存头骨,它的分类位置不是十分确定,同时鸢翼龙具有许多梳颌翼龙类所不具有的特征,如第一翼指骨短于第二和第三翼指骨,掌骨较短等。  相似文献   

8.
目的是了解太行山猕猴髋骨性差特征及异速增长模式。太行山猕猴髋骨标本66例(雄21例,雌45例)。选择髋骨4个比值变量。数据分析采用SPSS 20.0。组间均值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性别判别分析采用逐步判别法。结果表明:成年太行山猕猴大部分髋骨变量性差显著(P0.05)。根据髋骨变量的异速增长分析可以得到3种模式。回归模型检验有统计学意义(P<0.01)。用少量髋骨变量可以有效地识别性别,性别正确判别率是87.0%。结论:髋骨变量的性差与异速增长模式主要与雌性髋骨变量青春期异速增长有关,髋骨的形态特征是猕猴运动功能与生殖功能交互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盐边腹链蛇(Hebiusyanbianensis)由Liu等(2018)依据1号标本而命名,后续文献仅报道了四川盐边县和云南永仁县的各3号标本信息,其形态特征及分布范围都有待进一步研究。本文基于新鉴定的四川标本20号和新采集的云南标本1号,结合已有文献报道的标本7号,对其遗传分化、形态特征及分布范围进行了补充描述。线粒体Cyt b基因序列分子系统关系分析结果显示,盐边腹链蛇的云南宾川种群与四川盐边种群在系统发育树上聚为一支,但它们的遗传距离为1.4%,表明其有一定的遗传分化。盐边腹链蛇不同地理种群的形态特征总体相似,背鳞19-19-17行;在以下特征存在变异:其尾长与体长之比的范围为25.5%~36.2%,腹鳞数为159~175枚,尾下鳞67~90对。其在尾长与全长之比、背鳞行数、腹鳞数、尾下鳞数、背部花纹以及腹链有无与分布在中国的其他23种东亚腹链蛇属物种明显区分。盐边腹链蛇已知在其模式产地四川省盐边县以及云南省永仁县分布,本文确定其在四川省米易县、会理市、九龙县以及云南省宾川县亦有分布。研究结果显示,盐边腹链蛇形态特征总体较为稳定,但不同地理种群之间有一定的遗传分化。  相似文献   

10.
在贵州省六盘水市杨梅乡慕尼克村,利用陷阱法捕捉到3号麝鼩属(Crocidura)标本。本次采集标本的体形较小,头体长(49.0 ± 0.8)mm,尾长[(41.8 ± 4.2)mm]略短于头体长(尾长/头体长为85%)。背毛呈浅灰褐色,腹毛颜色浅于背毛,呈灰色。尾部双色,背侧黑褐色,腹侧淡于背侧。前足背部白色,后足则为淡灰色。尾近乎裸露,尾基约1/3着生稀疏白色长毛。颅全长(15.92 ± 0.55)mm,脑颅高(4.75 ± 0.18)mm。上门齿1枚,有一长而大的前尖和一小而矮的后尖。上单尖齿3枚,第1单尖齿最大,第2单尖齿略大于第3单尖齿,1枚第四前臼齿(P4),3枚臼齿。上述特征与东阳江麝鼩(C. dongyangjiangensis)模式标本的描述和鉴定特征基本一致,因此将3号采集标本鉴定为东阳江麝鼩。基于Cyt b基因进行分子系统发育分析,采集标本与麝鼩属物种中的东阳江麝鼩遗传距离最近,在0.004 ~ 0.027之间。系统发生树显示,3号标本与东阳江麝鼩构成一个单系进化分支,进一步证实本次采集的3号标本是东阳江麝鼩,为贵州省分布新记录种。  相似文献   

11.
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是指由于异常异常威胁性或灾难性心理创伤延迟出现和长期持续的精神障碍,其临床表现以再度体验创伤为特征,并伴有情绪的易激惹和回避行为。中缝背核(raphedorsal nucleus)位于脑桥上部向上至中脑动眼神经核尾侧部,在中央灰质的腹侧,已有大量研究证实中缝背核在情感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实验探讨PTSD大鼠中缝背核细胞色素C的表达变化,  相似文献   

12.
在湖南省娄底地区调查了汉族湘语族群507例(男269例、女238例)高中学生的7项不对称行为特征(扣手、利手、叠臂、叠腿、利足、起步类型和优势眼)。研究结果显示:1)湘语族群叠臂与起步类型L型率高于R型率, 其余5项均R型率高于L型率。2)湘语族群利手、叠臂、利足出现率存在性别间差异, 其余4项出现率均不存在性别间差异。3)在已发表的资料中, 湘语族群扣手和起步类型右型率中等偏高, 利手右型率处于中等水平, 叠臂和叠腿右型率低,利足和优势眼右型率高。4)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 汉族各族群不对称行为特征有一定的共性, 相对接近于中国北亚类型族群, 而与南亚类型族群差距较大。中国族群间不对称行为特征的差异, 主要反映在叠臂率差异、利足率差异。  相似文献   

13.
古河祥  周婷 《四川动物》2005,24(1):54-55
2001年, 广东惠东港口海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在 1000 多枚绿海龟的卵孵化过程中, 发现一例白化稚绿海龟 (见封3图版, 1)。现报道如下。白化稚绿海龟通体白色; 背甲、腹甲和四肢发育正常, 其量度见表 1。背甲卵圆形, 中央隆起,椎盾5枚, 肋盾8枚, 颈盾2枚, 左侧缘盾12枚,表1 白化稚绿海龟 (编重量体长背甲长背甲宽腹甲长腹甲宽15 2 53 38 40 9 35 3 25 01 23 36   人类白化病患者眼睛呈肉红色[1]。白化龟、白化鳖眼睛曾出现红色和黑色两种现象。该稚绿海龟白化个体因无眼睛, 故不知其…  相似文献   

14.
对448例(男232例,女216例)湖北侗族进行了90项体质人类学特征的调查(观察项目32项,测量项目58项),计算出40项体质指数,对身高和10项指数进行了分型统计。结果表明,1)湖北侗族上睑皱褶出现率88.11%,蒙古褶出现率47.13%,达尔文结节出现率82.14%;多数人前额发际为三角形;颧部与颏部突出不甚明显;头发浓密,黑而平直;眼裂上斜型,高度中等;鼻根及鼻翼高度中等,鼻梁男多直形、女多凹形,鼻基与鼻尖上翘型居多;口裂男性较宽,女性中等;上唇皮肤部多正唇且红唇较厚;耳壳多椭圆或卵圆形,耳垂以圆形为主。2)体质特征表现为身材矮短;瘦长体型;中躯干型;窄肩型;中腿型;宽手型;圆头型、高头型、中头型;阔鼻型;阔面型。3)与我国南方其他36个少数民族群体进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湖北侗族体质特征与湖南侗族和贵州布依族最接近。湖北侗族具有典型的蒙古人种的南亚类型体质特征。  相似文献   

15.
银粉背蕨是一种小型观赏蕨类植物,但目前我国对该蕨的研究还不够成熟。本文利用改良Knop's培养基和腐殖土培养银粉背蕨的孢子,观察其配子体及幼孢子体形态发育特征,并研究了其配子体发育的最适培养基pH值。研究结果显示:(1)银粉背蕨孢子黄褐色,具三裂缝,极面观三角圆形,赤道面观为近半圆形,孢子具网状纹饰;孢子萌发为书带蕨型;原叶体发育为水蕨型;颈卵器和精子器为薄囊蕨型;成熟原叶体为对称的心脏形,不具毛状体;上述特征为银粉背蕨孢子和配子体发育的稳定特征。(2)培养基pH值在7.0~9.0时随着碱性的增强,银粉背蕨孢子萌发和配子体生长发育速度逐渐增加。(3)利用腐殖土培养银粉背蕨孢子,7~8周可发育成幼叶,成苗率达90%,成苗健壮,根系发达,是扩繁银粉背蕨的适宜方式。本文为资源植物银粉背蕨人工繁殖和演化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四川动物》2005,24(3):330-334
根据野外观察和解剖标本,本文报道蛇亚目、游蛇科、水游蛇亚科中国南方常见优势种铅色水蛇的生物学研究初步结果。1,长度:112号雄蛇全长范围286~466mm,151号雌蛇全长范围306~504mm。海南陵水103号雄蛇最大全长358+54=412mm,137号雌蛇最大全长443+61=504mm。2.鳞片的变异:根据299号标本观察,数量恒定无变异的鳞片有:吻鳞(1),鼻间鳞(1),前额鳞(2),额鳞(1),顶鳞(2),鼻鳞(每侧1),颊鳞(每侧1),眶上鳞(每侧1),前颞鳞(每侧1),颏鳞(1),颔片(2对),背鳞(19-19-17行),肛前鳞(完整);根据鳞片有变异的67号标本观察,可出现变异鳞片的变异范围及其频率:眶前鳞1(1→2,4.5%),眶后鳞2(2→1,3.0%),后颞鳞2(2→1.1.5%),上唇鳞3-2-3(3-1-4,0.75%),下唇鳞10(9,0.75%;11,2,25%);腹鳞与尾下鳞则绝对有变异:腹鳞雄性112号变异幅度124~136(平均128.2),雌性151号变异幅度123~132(平均126.1),尾下鳞雄性107号变异幅度36~41(平均39.7)对,雌性149号变异幅度31~36(平均33.7)对。3.两代之间变异的消失和出现:两例母蛇的右侧眶前鳞均变异为2,她们的全部仔蛇21号均正常为1;一例母蛇的下唇鳞为正常的10枚,而她的仔蛇6号中有两号分别有一侧或两侧变异为9。4.垂直分布范围:沿海低地到海拔985m。5.栖息环境:各种水域,以静水水域为主,在海南陵水县吊罗山大里乡以灌水后的稻田为主,极少数发现在静水水域或流动缓慢的灌溉渠内。6.摄食和食性:每年4月开始摄食,6月为摄食高峰,9月停止;食物以小形蚌类和蝌蚪为主,其次为小鱼。7.繁殖习性:二级性征主要反映在雄性尾的比例较长,尾下鳞的数目相应较多;二级性比(出生时的性比)接近1:1,三级性比在居群较大的情况下也约为1:1,而在居群较小的情况下统计约为0.5:1;雌性性成熟期(以开始产仔为依据)全长都在350mm以上;解剖28号孕雌得知输卵管卵数3~12(平均6.3)枚;卵在母体内发育进程:解剖41号成熟雄性得知4月卵尚未发育,5月及6月处于发育中或晚期、产仔或已产出,7月基本都已产毕;统计两窝21仔得知初产出仔蛇全长127~139mm,母蛇体长大者其仔蛇亦较长;统计同窝9仔得知初生仔蛇重量2.4~2.5g,平均2.47g。本文是作者早期未发表的工作,现整理供对蛇类有兴趣的青年同行参考。本研究所用全部标本(包括3号雌蛇及其刚产出的仔蛇)均保存在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两栖爬行动物标本馆。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85例(男46,女39)国人寰椎进行了四项测量,其性差均非常显著,但两性重迭率≥38.9%。另算出两项指数,其性差不显著。从中挑选全宽(X_1)和矢径(X_2)两个变量经计算得判别式Z=X_1+2.21098x_2,临界值Z_0=172.9102。经组内外回代误判率分别为18.5%和12.9%。对四项测量作了相关分析,其中寰椎矢径与椎孔横径、全宽与椎孔矢径均呈中度正相关。并用寰椎矢径(X_2)推算椎孔横径(y),其男性Y=18.01±0.2579X_2,女性Y=4.88±0.5505X_2。  相似文献   

18.
[卡其].肯拜尔鸭和北京鸭胰脏和胰管的比较解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济五  李谦正 《动物学报》1991,37(2):127-134
本研究共观察[卡其]·肯拜尔鸭(Khaki Campbell)45只,北京鸭[Pekin duck(Anas domestica L.)]41只,比较了两种鸭胰叶和胰管的形态结构。结果如下:[卡其]·肯拜尔鸭和北京鸭的胰脏都分为背侧胰叶,腹侧胰叶和脾胰叶。除有背侧胰管和腹侧胰管外,还观察到自背侧胰叶尾端发出另一胰管入十二指肠,并命名为第一胰管。[卡其]·肯拜尔鸭和北京鸭的背侧和腹侧胰管入肠类型均可分为三种:背、腹侧胰管以左、右向排列;背侧胰管在前,腹侧胰管在后;腹侧胰管在前,背侧胰管在后。此外,[卡其]·肯拜尔鸭出现多条胰管入肠的例数多于北京鸭。  相似文献   

19.
丛氏原鸽(Columba congi)出土于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早更新世第12地点(~1.7 Ma)。丛氏原鸽共出土11件骨骼碎片,但是由于年代久远,仅遗存4件肱骨标本,且遗存标本的形态学特征并不支持最初的物种鉴定特征。对遗存的4件肱骨标本进行了重新描述和对比,其肱骨气窝腹侧外缘平直和背髁上突位于肱骨更远端的位置这两个特征或为作为灭绝鸽类物种的丛氏原鸽提供稳定的识别特征。丛氏原鸽是亚洲地区已知最古老的鸽属化石,推测其生存于温暖且潮湿的森林环境。对丛氏原鸽的研究或能为解决鸽属物种的古生物地理分布以及目前广泛分布的原鸽的起源等问题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20.
以铸型技术观察了梅花鹿(Cervus nippon)肝的门静脉系统。发现门静脉左支发出左外侧叶背侧静脉、左外侧叶腹侧静脉、左内侧叶外侧静脉、左内侧叶内侧静脉,尾状叶支和方叶支;右支缺如;右内侧叶静脉、右外侧叶背侧静脉、右外侧叶腹侧静脉直接由门静脉分出,尾状突静脉由右外侧叶腹侧静脉分出。梅花鹿肝如人、兔、猪、山羊、猕猴一样可分为二叶、四段,即左、右叶和左外侧叶(段)、左内侧叶(段),右内侧叶(段)、右外侧叶(段),尾状叶的左、右部可分别隶属于左、右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