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我国的林业和林业产业都取得了一定的发展,造林技术作为林业发展的基础技术,也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成就。尤其是雨季造林,对林业产业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出银杉直播造林切实可行的技术方法,为珍稀树种银杉野外回归提供新的途径,并为合理保护银杉及银杉自然保护区的可持续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设计不同地点、不同整地方式、不同遮阴度的直播造林试验,对银杉出苗率、死亡率、苗木生长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与海拔约700 m的玉溪镇插旗比较而言,银杉直播造林在海拔约1 400 m的阳溪镇青菜坪,出苗效果好,死亡率低,保存率高;整地方式以小块状整地为宜,大块状和带状整地破土面积较大,导致直播苗在裸露的地上生长,故保存率较低;当林分郁闭度超过0.7时,发芽率显著降低,苗木死亡率显著提高,说明银杉小苗不特别耐阴。结论:银杉直播造林宜选择在海拔约1 400 m、土层深厚、排水方便、黄壤或黄棕壤等与天然银杉分布立地条件相近的地方,采用小块状整地,郁闭度不宜超过0.7;银杉种子萌发有隔年出苗现象,银杉直播萌发出苗集中在5~6月,幼苗死亡高发期为6~8月,必须加强苗期前三年的管理,重点是5~8月。 相似文献
3.
2004年3~7月,在陕西省洋县对人工饲养条件下朱鹮(Nipponia nippon)的自然繁殖进行了研究。18对繁殖鸟的窝卵数平均为(3.10±0.54)枚,孵化率26.2%,育雏成功率64.7%。当笼舍面积低于某一阈值时,窝卵数与笼舍面积呈明显正相关(Pearson,r=0.591,P<0.01)。出壳数、出飞数均与巢距遮荫树的距离呈负相关(Pearson,r1=-0.674,P1<0.05;r2=-0.677,P2<0.05)。亲鸟的繁殖经验对繁殖成功率没有显著影响,营巢环境是影响自然繁殖成功率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植苗造林是以苗木作为材料进行栽植的造林方法,又称栽植造林,是应用最普遍的一种造林方法。加强生态林业建设是当前林业工作的主要任务,天然林资源受到严格保护,木材生产逐步由以采伐天然林为主,大规模的退耕还林渐次展开,那么,植树造林、增大森林覆盖面积很有必要。文章对植苗造林的方法及技术做出简单的介绍。 相似文献
5.
6.
在自然植物种群中,病原菌与寄主植物不仅在个体发育的水平上相互作用,而且在系统发育的水平上相互作用。这后一种相互作用的结果就是病原菌与寄主植物的共进化。本文论述了病原菌与寄主植物共进化的主要方面病原菌的致病力和寄主植物种群的遗传结构。鉴于传媒方式在进化上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还简单介绍了媒体传布的菌病的种群模型 相似文献
7.
自然价值是认知并解构自然资源与人类福祉关系的核心概念, 旅游如何更好生产自然价值是管理体系转型背景下保护地高质量发展和社区人类福祉实现的内在诉求。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理论、IPBES理论和自然关系价值理论, 构建旅游介入下保护地社区自然价值与人类福祉关系理论框架, 以国家公园候选区黄山周边农业主导型、农旅兼顾型和旅游主导型三种典型保护地社区进行实证。(1)特征分析表明: 在农业主导型社区中自然工具价值生产水平较低, 关系价值塑造衰减, 导致福祉欠缺问题; 农旅兼顾型社区中自然工具与关系价值生产较高水平集聚, 福祉相对均衡; 旅游主导型社区中工具价值生产空间差异显著, 且经济关系价值分布悬殊, 导致福祉两极分化。(2)机制分析发现: 农业为主导的自然价值传统生产方式有助于维持人类福祉所需的基本物质保障和社会关系基础, 但生产效率有限, 无法满足人类福祉的提升需求。旅游介入应融合传统自然价值利用基础, 维持自然状态和社会氛围; 通过业态丰富工具价值生产, 通过休闲机会强化非经济关系价值塑造, 实现人类福祉均衡提升。 相似文献
8.
自然圣境(sacred natural sites,简称SNS)是自然保护地体系的重要构成,也是典型的文化景观。它们作为人与自然互动的历史记录,所蕴藏的文化价值是其赖以存在的根基。从单纯的自然保护到融合文化价值的整体性保护,反观国外SNS保护工作的方向性转变,有助于在全球发展主义时代背景下从“术”的层面重新审视中国SNS保护工作中面临的诸多挑战,对于推进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大意义。从世界遗产角度,在阐述SNS概念的基础上,全面梳理不同国际组织机构参与下的SNS保护实践进展;总结目前在其保护中涉及的景观方法和生物文化多样性方法等主流保护方法;最后指出在国家公园体制背景下,充分开展本土SNS基础调研,完善相关规划并确立保护条例,在遗产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协调SNS中的人际间及人与其他物种的公平关系是中国SNS保护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在人类积极的土地利用调控下(植树造林),研究景观格局变化对城乡热场环境的影响,可为今后的城市造林工程建设与优化提供参考,并为未来景观格局与热场环境的相关研究提供新视角.本研究以北京平原区百万亩造林项目为背景,运用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利用矩阵转移及耦合分析,评估平原造林对城市热场环境的实际作用,探究因城市造林工程引起的景观格局变化与城市地表温度变化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 北京平原造林工程后,森林和公园的面积比例分别增加了7.6%和0.5%;平原区有19.2%区域热场强度降低,其中,城郊有23.3%区域的热场强度减弱,但仍有23.5%的城市区域存在热场增强的情况;在城乡尺度上,森林和公园面积比例、森林和湿地的平均斑块面积(MPS)与地表亮温(LST)变化呈显著负相关;在城市市区,森林的面积加权平均形状指数(AWMSI)与LST变化呈显著正相关;在城郊区域,森林的MPS和AWMST与LST变化均呈显著负相关,而公园则相反.北京实施平原造林工程后,增加的城市森林和公园对城市热场的缓解有一定作用,但范围有限,主要集中在城郊区的造林点周围,且森林与湿地越集中,越有利于热场的缓解;受研究粒度、时相、地形、人类活动等因素影响,土地利用结构调控引起的景观格局变化与地表温度变化之间存在非线性相关. 相似文献
10.
城市近自然园林的理论基础与营建方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近自然园林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园林规划和建设理念,是生态园林建设的模式之一,也是实现节约型园林的主要措施和未来园林的发展方向。本文在分析我国园林建设问题的基础上,阐述了近自然园林的概念、内涵与理论基础,提出了近自然园林营建的基本原则,详细总结了近自然园林的设计、营造和管护方法,并探讨了当前近自然园林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措施,为强化近自然园林理念、促进我国城市近自然园林的研究与建设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