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008年5月在江苏省采到8只蝙蝠,经鉴定为皮氏菊头蝠(Rhinolophus pearsoni),为该省翼手目新纪录,这意味着我国大陆秦岭淮河以南地区均有该物种分布.江苏样本比文献记载的其他地区样本体重稍轻,体型略小,但回声定位声波主频率略高,符合菊头蝠主频率与体型大小成负相关的普遍规律.  相似文献   

2.
动物的声学信号在信息传递和维持社群稳定等方面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特别是对于占据夜空生态位并集群生活的蝙蝠,它们日间栖息于几乎没有光照的洞穴中。这些夜行性蝙蝠主要借助声信号介导重要生活史事件,包括生殖、觅食、通讯和空间导航等。分娩是动物生殖活动中的关键一环,决定了后代甚至母体的生死。一直以来野生动物的分娩行为,特别是分娩叫声鲜有研究。本研究以大菊头蝠(Rhinolophus luctus)和中菊头蝠(R. affinis)为研究对象,捕捉并录制其在分娩过程中的声信号,进而开展声谱分析和统计分类。研究发现,大菊头蝠和中菊头蝠在分娩过程中分别发出了6种和4种类型的交流声波。基于子集验证的判别式分析表明,大多数的音节类型都被正确划分。纳入多种声学参数的多维尺度分析显示,不同音节类型在三维图像中差异显著。此外,欧几里得距离分析发现,种间的叫声差异远大于种内的叫声差异。本研究结果可为深入揭示夜行哺乳动物的叫声功能和发声机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贵州五种菊头蝠的核型分析 *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采用常规骨髓细胞空气干燥法,研究了贵州5种菊头蝠的核型。贵州菊头蝠和中菊头蝠2n=62,两者染色体臂数(NF)均为60;托氏菊头蝠、小菊头蝠和栗黄菊头蝠的染色体数是2n=36,其中托氏菊头蝠和小菊头蝠染色体臂数(NF)是58,栗黄菊头蝠是60。5种菊头蝠的性别决定机制均是xY。  相似文献   

4.
During a survey of bat species diversity from July 2008 to February 2009 in Songtao county of Guizhou Province, one specimen of Rhinolophus was collected from Guizhou. It was identified as a Formosan lesser horseshoe bat, based on the following features: small body size, forearm length of 36. 3mm, the greatest length of skull was 15.16 mm, the cells of lancet were shorter and appeared triangular and showed an acute angle, and forward bending, the lancet was shorter and approximately triangular and had a narrow top, the anterior median swellings of the skull were higher and more vertical, the rear of the sagittal crest was thin, the upper molars were shorter and the length of C~1 - M~3 was 5. 36 mm, the width of M~3 M~3 was 5.24 mm. Rhinolophus monoceros, which is new record in Guizhou and the first found on the Chinese mainland, supports Simmons' prediction that Rhinolophus monoceros may occur in the south of China.  相似文献   

5.
四种菊头蝠染色体组型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分析了皮氏菊头蝠(R. pearsoni chinensis),鲁氏菊头蝠(R.rouxi sinicus),角菊头蝠(R.cornutus pumilus)及中菊头蝠(R.affinis)的常规核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2003年8月,笔者在调查四川美姑大风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小型兽类时,发现了一只菊头蝠,虽然外形和皮氏菊头蝠相似,但耳更大一些,鼻叶也更宽阔些。经鉴定为云南菊头蝠,并且为四川省哺乳类的新记录。  相似文献   

7.
河南省二种菊头蝠的核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取骨髓细胞采用空气干燥法对河南省二种菊头蝠的核型进行研究。结果:1.中菊头蝠染色体数为2n=62,N,F=60,属于Harada等划分的菊头蝠属的第1类群,即最原始的类群;2.马铁菊头蝠染色体数为2n=58.N.F=60,属于Harada等划分的菊头蝠属的第2类群;3.马铁菊头蝠的核型为国内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8.
湖南省翼手目新纪录——贵州菊头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吉首市矮寨镇四方洞和寨阳乡堂乐洞分别采到菊头蝠雌、雄性标本各1只,通过将其外形及头骨的测量数据同文献记载的外形相似的高鞍菊头蝠(Rhinolophus paradoxolophus)和马氏菊头蝠(R.marshalli)的特征进行对比,鉴定为贵州菊头蝠(R.rex),属湖南省翼手目新纪录,标本保存于吉首大学动物标本室.本文对其分布与保护现状也作了简要报道.  相似文献   

9.
2011年3月至11月,在调查河南省洞栖蝙蝠过程中,分别在河南省信阳市新县沙窝镇胡山水库引水渠(N31°41′,E115°04′)、南阳市桐柏县桐柏山太白顶桃花洞(32°23′N,113°16′E)、洛阳市栾川县伏牛山龙峪湾矿洞(N33°42′,E111°45′)3地观察到大菊头蝠(Rhinolophus luctus),并各捕获1只个体共3只,对其外形和头骨特征进行了测量、描述,与其他地区的大菊头蝠进行了比较,经鉴定为大菊头蝠华南亚种(R.luctus lanous).标本现保存于河南师范大学标本馆.本文还探讨了大菊头蝠在河南省的分布状况.  相似文献   

10.
依据部分线粒体16S rRNA基因序列,我们对贵州九种菊头蝠进行了分子系统进化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马铁菊头蝠与其他菊头蝠亲缘关系较远,它可能是最原始的种类.中华菊头蝠和贵州菊头蝠聚在同一分支,表明它们之间亲缘关系非常接近,高鞍菊头蝠和贵州菊头蝠的DNA差异百分比最小(1.13%),因此认为这两个种亲缘关系也非常接近.  相似文献   

11.
河南省马铁菊头蝠肠道寄生吸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3年8月至2006年12月对河南省7个产地35只马铁菊头蝠肠道检查, 发现吸虫5种, 隶属于3科4属.即:软体肠前腺吸虫、长形肠前腺吸虫、软体亚睾吸虫、朝鲜斜睾吸虫和中孔吸虫未定种.马铁菊头蝠是软体亚睾吸虫的新宿主.软体肠前腺吸虫、长形肠前腺吸虫、软体亚睾吸虫是河南省蝙蝠寄生虫的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12.
2007年1月11日,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吉首市寨阳乡堂乐洞采到菊头蝠雌性标本1只,经鉴定为湖南省翼手目新纪录,属大菊头蝠华南亚种(Rhinolophus luctus lanosus)。  相似文献   

13.
对四川产中菊头蝠喜马拉雅亚种(Rhinolophus affinis himalayanus)和马铁菊头蝠日本亚种(R.ferrumequinum nippon)的23项外部形态指标和22项头骨形态指标进行了测量,并进行数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中菊头蝠喜马拉雅亚种和马铁菊头蝠日本亚种的23项外部形态测量指标中有2项差异显著(P<0.05),16项差异极显著(P<0.01),其中:中菊头蝠喜马拉雅亚种(n=14)体长小于59 mm(47.30~58.40),尾长小于26 mm(21.69~25.68),耳长小于22 mm(18.36~21.88),前臂长小于56 mm(50.9~54.20),第Ⅲ掌骨第一指节长小于16 mm(13.2~15.53),第Ⅲ掌骨第二指节小于32 mm(27.38~31.74);而马铁菊头蝠日本亚种(n=6)体长大于62 mm(62.43~66.76),尾长大于30 mm(30.56~36.18),耳长大于24 mm(24.47~27.20),前臂长大于56 mm(58.78~63.46),第Ⅲ掌骨第一指节大于19 mm(19.38~21.39),第Ⅲ掌骨第二指节大于34 mm(34.42~38.11),这些差异可作为区分四川产这两个种的依据。(2)中菊头蝠喜马拉雅亚种和马铁菊头蝠日本亚种的22项头骨形态测量指标中,除颅高、听泡间距差异不显著(P>0.05)外,其他20项指标都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  相似文献   

14.
应用石蜡常规切片、HE染色,对马铁菊头蝠消化系统各器官的组织结构进行了观察.结果 表明:食管粘膜上皮为复层扁平上皮,轻微角质化,前、中、后段的上皮结构没有显著差异,食管腺在前段较多,中、后段较少.胃固有层含有大量的管状腺.小肠粘膜表面有许多环形皱襞,在十二指肠上段粘膜下层分布有十二指肠腺.大肠粘膜表面光滑,无绒毛,在粘膜下层的结缔组织中有小动脉、静脉和淋巴管.肝内结缔组织多,肝小叶分界较明显,肝血窦发达.胰的小叶间分界不明显.  相似文献   

15.
湖北省兽类一新纪录——贵州菊头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7年12月11日上午10点在湖北省兴山县石家坝镇进行上海至成都高速公路宜昌至巴东段岩洞生物多样性调查时,在石家坝镇坤檐山坤檐洞离洞口100 m处捕获一只雌性蝙蝠--贵州菊头蝠Rhinolophus rex.该种蝙蝠为中国的特有分布种(罗蓉,1993),是在湖北省首次发现.  相似文献   

16.
中国翼手类新记录--马氏菊头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3 年9 月8 日, 在云南省红河州弥勒县白龙洞(24°12′N , 103°21′E) 获得一号蝙蝠标本, 雄性(共捕捉和测量了7 个此种蝙蝠的个体, 但鉴于数量稀少, 故仅保留一只个体用来制作标本, 其余测量后放飞) , 经鉴定为马氏菊头蝠, 为中国新记录。本文给出了这种蝙蝠的特征描述和相关测量数据, 并对这种蝙蝠的分布进行了分析。标本保存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相似文献   

17.
广东五种菊头蝠的核型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本用蝙蝠的新鲜肺组织和尾椎进行组织培养,然后在光学显微镜下计数30个染色体分散良好的中期分裂相细胞,并进行摄影、剪贴和测量。分析了广东地区5种菊头蝠的核型,即小菊头蝠的核型为2n=62,FN=60;角菊头蝠的核型为2n=62,FN=60;中菊头蝠的核型为2n=62,FN=60;大耳菊头蝠的核型为2n=62,FN=60;中华(栗黄)菊头蝠的核型为2n=36,FN=60。大耳菊头蝠的核型为首次报道。角菊头蝠和中菊头蝠的核型与前人报道的结果基本相同。中华(栗黄)菊头蝠的核型(2n=36)与张维道报道的鲁氏菊头蝠相同,而与印度和斯里兰卡产R.rouxii的核型2n=56迥异。最后对东亚地区菊头蝠多样性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皮氏菊头蝠夏季的捕食行为对策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利用蝙蝠超声波探测器和CoolEditor 2 0 0 0声波分析软件研究了皮氏菊头蝠 (Rhinolophuspearsoni)的超声波信号 ,同时在野外研究了其捕食行为。研究结果显示皮氏菊头蝠是FM/CF/FM型的食虫蝙蝠。其回声定位信号的CF声波两端均附有短暂的FM信号 ,每次声波脉冲包含 2段信号 ,第 1段信号的CF频率为 (6 1 0 8±0 0 19)kHz ,持续时间为 (4 6 85± 3 72 )ms ;第 2段信号的CF频率为 (6 0 97± 0 0 3)kHz ,持续时间为 (35 12± 2 6 7)ms。在对皮氏菊头蝠的捕食行为研究中 ,通过运用生物多样性指数分析和Spearman相关性分析 ,结果表明皮氏菊头蝠在常绿阔叶落叶混交林中主要以式捕食鳞翅目 (Lepidoptera)、鞘翅目 (Coleoptera)等中型个体的昆虫 ,对食物种类及其体型具有选择性。此外 ,其形态与回声定位功能之间还表现出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裴俊峰 《动物学杂志》2011,46(6):130-133
2010年4月16日,在陕西省安康市镇坪县的一无名岩洞获得1号蝙蝠标本.该标本为雄性,体型较大.马蹄叶发达、覆盖上唇且两侧无小附叶.鞍状叶呈三角形,向两侧明显扩张成翼状.体毛细长柔软而稍卷曲.经鉴定为大菊头蝠(Rhinolophus luctus),属陕西省翼手类新纪录.标本保存于陕西省动物研究所标本室.本文报道了这种...  相似文献   

20.
中菊头蝠中国三亚种的形态特征比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比较了四川、广东和海南3地的中菊头蝠(Rhinolophus affinis)种群的外部和头骨形态差异。在测量23个外部可量性状以及22个头骨可量性状的基础上,运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12.0对其中12个外部可量性状以及22个头骨可量性状进行数理统计。主成分分析的结果表明四川、广东和海南3地的中菊头蝠在外部形态和头骨形态上均有明显差异,用判别分析对主成分分析结果的正确性进行验证,证明了中国的中菊头蝠划为喜马拉雅、华南、海南3个亚种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