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艾琼华 《人类学学报》1986,5(4):377-382
1983年7月至1984年7月,用回忆法调查了新疆伊犁地区3972名12—23岁的女性的初潮年龄,其中哈萨克族924人,维吾尔族864人,锡伯族486人,回族209人,蒙古族216人,汉族1273人。其平均初潮年龄是:哈萨克族14.37±1.09岁,维吾尔族14.34±1.41岁,蒙古族14.21±1.05岁,回族13.89±1.32岁,锡伯族13.78±1.02岁,汉族13.61±1.11岁。各族中均以七、八、九三个月来月经的最多。此外,还发现六个民族中1969—1972年出生的与1961—1964年出生的相比,平均初潮年龄都明显提前。在八年中,回族提前2.67岁,蒙古族提前1.90岁,锡伯族提前1.78岁,汉族提前1.64岁,哈萨克族提前1.17岁,维吾尔族提前1.13岁。  相似文献   

2.
绝经年龄的变化与遗传力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86年8月至1987年4月,调查了内蒙古呼和浩特市8556名汉、蒙、回族妇女的绝经年龄。市区平均绝经年龄汉族为50.57±0.13岁,蒙族为50.47±0.19岁,回族为50.76±0.20岁,三民族间无显著差异。呼市郊区汉族为50.71±0.17岁,与市区汉族(50.59±0.13岁)无显著差异。汉族平均绝经年龄在近30年间推迟约4年左右,平均每10年延迟1.3岁。母女成对对比表明,女儿平均绝经年龄比母亲推迟1.81岁。母女间绝经年龄有显著相关r=0.4599,遗传力为0.7006。每人的初潮年龄与绝经年龄无显著相关。子女多的妇女平均绝经年龄晚。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不同民族(即维吾尔族、汉族、哈萨克族、回族)耳聋人群耳聋基因常见突变的一般特点。方法:选取4个不同民族共计714例耳聋患者(全部属于非综合征性耳聋患者),利用DNA技术对其耳聋基因突变进行分析。结果:在常见耳聋基因检出率方面,汉族为30.83%,哈萨克族为20.00%,回族为16.00%,维吾尔族为12.50%;235delC是汉族、维吾尔族、回族耳聋患者常见突变,35delG是维吾尔族、哈萨克族耳聋患者常见突变,IVS7-2AG是汉族耳聋患者常见突变,187delG是维吾尔族耳聋患者中第一次检测到的病理性突变。结论:在耳聋基因突变方面,4个民族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存在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4.
我国正常人共焦激光扫描视神经乳头地形图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运用共焦激光扫描检眼镜(LCSO)测定国人(汉族)视神经乳头(ONH)地形图参数的正常值范围,为临床上青光眼的早期诊断及随访提供依据。方法 用HRT(Heidel-berg Retina Tomograph)技术,检测我国(汉族)74只正常眼ONH地形图参数,经统计学处理,制定各参数的均数(Mean)、标准差(SD)、第5、50、95百分位数(P5、P50、P95)值。并分析ONH参数与种族、性别相关的差异;与年龄、眼别相关的差异作了探讨。结果 国人(汉族)ONH参数的正常值(Meen±SD)为视盘面积(DA)2.34±0.46;视杯面积(CA)0.48±0.28;杯盘面积比(CDR)0.2±0.1;盘沿面积(RA)0.18±0.38;视杯体积(CV)0.1±0.1;盘沿体积(RV)0.5±0.19;平均杯深(MeCD)0.18±0.08;最大杯深(MxCD)0.57±0.21;杯形测量(CSM)-0.25±0.06;曲线高度变化(HVC)0.41±0.12;平均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mRNFLt)0.27±0.08;视网膜神经纤维层交叉段面积(RNFLcsa)1.47±0.48;标准化参考平面高度(RH)0.29±0.11。各参数P5、P50、P95值分别为DA1、59、2.35、3.05;CA0.11、0.41、0.89;CDR0.06、0.19、0.36;RA1.28、1.82、2.49;CV 0.002、0.06、0.29;RV0.25、0.45、0.84;MeCD 0.05、0.18、0.34;MxCD 0.21、0.59、0.95;CSM-0.35、-0.25、-0.14;HVC 0.23、0.4、0.62;mRNFLt0.14、0.27、0.42;RNF  相似文献   

5.
中国不同民族中苯硫脲味盲基因频率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用阈值法对中国15个不同民族的苯硫脲味盲基因频率进行了研究,共调查了7495人。结果表明,味盲基因(t)的频率以撒拉族为最高(0.3989),其余依次为鄂温克族(0.3886),甘肃回族(0.3586),藏族(0.3521),朝鲜族(0.3445),蒙古族(0.3279),广东回族(0.3259),苗族(0.3216),东乡族(0.3206),达斡尔族(0.3193),羌族(0.3129),汉族(0.3113),鄂伦春族(0.3030),保安族(0.2953),彝族(0.2635),而以黎族的频率为最低(0.2150)。各民族间味盲百分率差异是极显著的(p<0.01),各民族总计中尝味平均阈值在男、女之间也有极显著差异(p<0.001),而男、女受试者中的味盲率则没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6.
采用随机整体抽样方法分析了宁夏回、汉族掌纹样本共计614份,回族262人(男性129人,女性133人),汉族352人(男性206人,女性146人).结果表明:1)宁夏回族tPD值显著高于汉族(P<0.01),两民族tPD与atd均呈高度相关;2)两民族间手大、小鱼际出现率均无显著差异,但左手出现率显著高于右手(P<0.01);3)宁夏回族左手掌主线指数显著高于汉族(P<0.01),两民族均表现C线发育不良的出现率显著低于C线缺失的出现频率;4)宁夏回、汉族五种掌褶纹类型的出现率在两民族间均未出现统计学差异;5)不同地区回族大鱼际出现率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7.
叶片、细根功能性状对植物的入侵过程具有重要影响,探究植物叶片、细根功能性状间的差异和联系,阐明植物地上地下部分对异质生境的响应,对于理解生物入侵机制具有重要意义。以3种生境(旱生、湿生、水生)的喜旱莲子草(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为研究对象,应用野外调查的方法,测定其叶片、细根共20个功能性状指标,分析其在不同生境中的差异性及其相关性。结果表明:(1)3种生境下植物功能性状具有显著差异(P<0.05),其中旱生生境的叶鲜质量((1.12±0.14) g)、叶面积((4.80±0.57) cm2)、叶体积((1.12±0.16) cm3)最大;水生的叶长宽比(2.95±0.22)、根组织密度((4.14±0.52) g·cm-3)最大。(2)湿生叶片相对含水量变异系数最大(0.603),叶长宽比变异系数最小(0.057);旱生根分支数变异系数最大(0.453),水生根平均直径变异系数最小(0.065)。(3)叶片性状之间、细根性状之间联系密切,根-叶性状间的联系较少。(4)旱生偏向于获...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新疆博州地区汉族、维吾尔族和蒙古族3~5岁儿童的口腔唾液细菌优势菌群结构多样性的差异,并探讨与低龄儿童龋发生的相关性。方法从本课题组在新疆博州地区3~5岁儿童口腔流行病学调查时建立的资料样本库中选取唾液样本120例(汉族40例,维吾尔族40例,蒙古族4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每个民族中高龋组(ECC)各20例,无龋组(CF)各20例,取非刺激性唾液,提取细菌DNA后进行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和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分析,采用Quantity One软件对PCR-DGGE指纹图谱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DGGE总体图谱表明:口腔微生物菌群结构具有民族差异性和个体差异性;维吾尔族总的条带数和多样性指数(条带数:87.00±10.40,多样性指数:5.99±1.12)大于汉族(条带数:63.00±8.07,多样性指数:3.29±0.74)和蒙古族(条带数:71.60±5.79,多样性指数:4.98±0.50)(P0.05),高龋儿童组的细菌菌群结构多样性小于无龋儿童组(P0.05),无龋儿童组的细菌菌群结构多样性存在民族差异(P0.05);聚类分析发现:每个民族组内大部分样本均表现出明显的聚类群。结论博州地区儿童口腔唾液细优势菌群结构多样性在民族之间差异明显,在低龄儿童龋病进展中,细菌多样性逐渐减少。  相似文献   

9.
调查云南泸西县汉族群体17个Y-STR基因座的多态性分布, 探讨其群体遗传学及法医学应用价值。应用AmpF?STR?Yfiler荧光标记复合扩增系统扩增156名汉族无关男性个体的17个Y-STR基因座, 用ABI3100遗传分析仪进行基因检测, 计算等位基因及单倍型频率, 并结合已公开发表的国内外其他16个群体的遗传学资料, 分析各群体间的遗传距离。云南泸西汉族男性群体中, 共观察到154种单倍型, 其中152种为仅观察到1次的单倍型, 2种单倍型观察到2次, 单倍型多样性(HD)值为0.9998, 基因多样性(GD)值在0.3901(DYS437)—0.9632(DYS385a/b)。17个群体遗传距离分析提示, 国内人群云南泸西汉族与湖南汉族的遗传距离最小(0.005), 与闽南汉族的遗传距离最大(0.035); 在中国周边群体中,云南泸西汉族与新加坡华人的遗传距离最小(0.015), 与日本人和马来西亚印度人群的遗传距离最大(0.060)。结果表明, 17个Y-STR基因座在云南泸西汉族中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态性, 适用当地的法医学应用。与其他民族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比较, 对了解各群体的起源、迁徙及相互关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应用等电聚焦-免疫印迹法调查了广东省四个民族(汉、苗、黎和回族)C6遗传多态性。广州地区汉族C6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C6*A0.4225,C6*B0.5288,C6*B2 0.0387和C6*R(M91,M92,M11,B21)0.0100。海南岛三个少数民族C6遗传特点与广州汉族相似,均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共发现五个罕见基因的杂合子,其中三个等位基因为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11.
分析2014年7-18岁内蒙古汉族、蒙古族和日本学生身高及体质量最大发育年龄差异。汉族和蒙古族数据来自《2014年内蒙古自治区学生体质与健康调查研究》;日本数据来源于"平成26年(2014年)度体育与运动调查统计情报"。结果显示:7-18岁各年龄段汉族男女生身高分别比蒙古族高出1.98 cm和1.54 cm;高出日本2.59 cm和2.91 cm(P<0.05)。汉族男生体质量平均高出蒙古族1.97 kg、高出日本4.01 kg;汉族和蒙古族女生体质量分别比日本高出2.59 kg(P<0.05)和2.67 kg(P<0.05)。2014年内蒙古汉族和蒙古族学生身高和体质量发育水平优于日本学生。汉族男生身高最大发育年龄分别提前蒙古族和日本1.73岁和0.9岁;汉族和蒙古族男生体质量最大发育年龄分别比日本滞后1.17和1.07岁;日本女生身高最大发育年龄比汉族和蒙古族提前0.68岁和0.37岁。  相似文献   

12.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入选标准①有明确的创伤(包括外伤、烧伤等)史.②4周以上未愈合的创面定为慢性皮肤创伤性溃疡.③无糖尿病、结核病和恶性肿瘤等病史.④来诊前1周未曾全身及局部用抗真菌药.临床特点 312例慢性下肢创伤性皮肤溃疡患者,其中男185例,女127例;年龄最小13岁,最大82岁,平均(47.7±2.64)岁;病程最短2个月,最长4.2a,平均(4.46±0.89)个月;溃疡发生于足部及小腿者227例(72.76%),下肢其他部位者85例(27.24%);单个溃疡者213例(68.27%),2个及以上者99例(31.73%);外伤后不同程度使用抗生素者282例(90.38%),平均使用抗菌素时间(28±2.35)d.  相似文献   

13.
在23只隔离灌流颈动脉窦区的麻醉大鼠上, 观察了链霉素(streptomycin, SM)对动脉压力感受器反射影响的离子机制.结果: (1) 用SM (200 μmol/L)隔离灌流大鼠颈动脉窦区时, 压力感受器机能曲线向右上方移位, 曲线最大斜率及反射性血压下降幅度均减小(P<0.01), 提示SM对压力感受器反射有抑制作用; (2)预先灌流高Ca2+溶液(4 mmol/L)后, 可部分消除SM (200 μmol/L)对压力感受器反射的抑制作用(P<0.01), 使其压力感受器机能曲线向左下方移位, 曲线的最大斜率由0.27±0.04增至0.37±0.02 (P<0.01), 反射性血压下降幅度由4.32±0.14 kPa增至6.18±0.17 kPa (P<0.01), 而阈压和饱和压则分别从10.29±0.29和27.26±0.42 kPa降至9.98±0.33 和25.22±0.38 kPa (P<0.05); (3) 用Ca2+通道激动剂Bay K 8644 (500 nmol/L)预处理, 可完全消除SM (200 μmol/L)对压力感受器反射的抑制效应; (4)预先给予Ca2+激活性K+通道阻断剂(charybdotoxin, ChTX, 100 nmol/L), 对压力感受器反射无明显影响, 加入SM后仍呈现抑制作用.以上结果表明, SM可能是通过抑制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中机械敏感性通道的Ca2+内流而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4.
翁自力  袁义达 《遗传学报》1990,17(4):260-268
根据中国13个人口逾百万的民族及台湾高山族的红细胞血型座位的基因频率,分析了各血型系统的分化程度。结果表明,中国人群在MNSs系统上的分化十分显著。对各民族间的亲缘关系分析表明,汉族、朝鲜族、蒙古族、回族,满族和藏族等北方民族首先聚集在一起,侗族、高山族、壮族和彝族等聚集在一起,然后白族与南北两大人集聚集在一起,最后才是维吾尔族与其它人群相聚。本文以华北汉族作为蒙古人种的代表,探讨了世界上三大人种间的遗传关系,结果表明,黄种人与黑种人之间的遗传差异最小,而黑种人与白种人之间的遗传差异最大。根据基因分化系数(G_(ST))和Shannon信息测度(H),中国民族间的遗传差异均仅占中国人总遗传变异量的2%左右,这说明,绝大部分遗传变异存在于各民族之内。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维、汉民族H型高血压血清Hcy浓度差异。方法:用横断面调查的方法收集2011年6月-2012年12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住院587例H型高血压患者进行调查,资料收集包括民族、高血压分级、血清Hcy。共收集汉族305例(男:203例;女102例),其中高血压Ⅰ级、Ⅱ级、Ⅲ级分别为176例、85例、44例;收集维族282例(男:187例;女:95例),其中高血压Ⅰ级、Ⅱ级、Ⅲ级分别为157例、71例、54例;以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清Hcy水平,分别以维、汉民族间性别及高血压分级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维族男性血清Hcy水平(16.30±9.97μmol/L)明显高于汉族男性(13.12±7.43μmol/L)(P0.05),维族女性血清Hcy水平(14.91±9.62μmol/L)明显高于汉族女性(11.12±8.43μmol/L)(P0.05);维族高血压Ⅰ级血清Hcy水平(11.40±5.97μmol/L)与汉族高血压Ⅰ级血清Hcy水平(11.36±4.27μmol/L)相当(P0.05),维族高血压Ⅱ、Ⅲ级血清Hcy水平(16.55±6.69、28.87±9.12μmol/L)均高于汉族高血压Ⅱ、Ⅲ级血清Hcy水平(14.45±5.61、22.36±10.15μmol/L)(P0.05)。结论:维、汉民族H型高血压血清Hcy浓度可能有一定差异,且维族高于汉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喀什地区维吾尔族和汉族丙肝患者的实验室检查特征,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424例丙肝患者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抗-HCV,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丙肝RNA,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FER、CA125、CA199,采用酶法检测GGT,ALT,AST.结果:维吾尔族丙肝患者HCVRNA的阳性率65.25%明显高于汉族患者54.26%,且维吾尔族丙肝患者血清FER(476.35± 120.50)和GGT(71.22± 21.84)水平均高于汉族患者FER(333.44-105.71)、GGT(55.63± 15.1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民族患者间抗-HCV阳性率、CAl25、CA199、ALT、AST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喀什地区维吾尔族和汉族丙肝患者不同,维吾尔族丙肝患者HCVRNA阳性率、FER、GGT水平均高于汉族患者,本研究提示维吾尔族丙肝患者可能肝细胞损害较重,更易发展为肝癌,临床应加以重视.  相似文献   

17.
缓激肽抑制麻醉大鼠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反射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Wu YM  He RR 《生理学报》1999,51(3):303-309
在36只隔离灌流左侧颈动脉窦区的麻醉大鼠上观察了缓激肽(bradykinin,BK)对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反射的影响.结果如下:(1)以BK (1.0μmol/L)隔离灌流大鼠颈动脉窦区时,压力感受器机能曲线向右上方移位,曲线的最大斜率(peak slope,PS)由0.44±0.14降至0.31±0.01(P<0.01),反射性血压下降幅度(reflex decrease,RD)由6.85±0.18 kPa降至4.46±0.16 kPa (P<0.01),阈压(TP)由7.76±0.20增至10.04±0.09kPa (P<0.05),其中RD,PS和TP的变化呈明显的剂量依赖性.(2)用环氧酶抑制剂消炎痛(indomethacin,10 μmol/L)预处理后,对BK (1.0μmol/L)抑制压力感受器的作用无影响; (3)预先灌流NO合酶阻断剂(L-NAME,100μmol/L),则可完全消除BK (1.0μmol/L)对压力感受器反射的抑制效应; (4)预先给予转换酶抑制剂(captopril,20μmol/L),可加强BK对压力感受器反射的抑制作用.以上结果表明:BK对大鼠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反射有抑制作用,此作用系BK引起血管内皮细胞生成NO所致.  相似文献   

18.
人类苯硫脲(phenylthiocarbamide;PTC)尝味多态性有种族及民族差异,国内曾报告过一些少数民族的群体资料。1985年10月,我们在西安市莲湖区测定了回族的尝味能力,计算群体中PTC味盲频率和隐性基因频率,并与同一地区的汉族和国内其他地区的回族群体进行比较分析。 调查对象为随机选择的回族中小学生1,476人,其中男715人,女761人。年龄7—  相似文献   

19.
AIM: To evaluate changes in neurotransmission induced by a psychoactive beverage ayahuasca in the hippocampus and amygdala of naive rats. METHODS: The level of monoamines, their main metabolites and amino acid neurotransmitters concentrations were quantified using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 Four groups of rats were employed: saline-treated and rats receiving 250, 500 and 800 mg/kg of ayahuasca infusion(gavage). Animals were killed 40 min after drug ingestion and the structures stored at-80 ℃ until HPLC assay. The data from all groups were compared using Analysis of variance and Scheffé as post test and P 0.05 was accepted as significant. RESULTS: The results showed decreased concentrations of glycine(GLY)(0.13 ± 0.03 vs 0.29 ± 0.07, P 0.001) and γ-aminobutyric acid(GABA)(1.07 ± 0.14 vs 1.73 ± 0.25, P 0.001) in the amygdala of rats that received 500 of ayahuasca. Animals that ingested 800 mg/kg of ayahuasca also showed a reduction of GLY level(0.11 ± 0.01 vs 0.29 ± 0.07, P 0.001) and GABA(0.98 ± 0.06 vs 1.73 ± 0.25, P 0.001). In the hippocampus, increased GABA levels were found in rats that received all ayahuasca doses: 250 mg/kg(1.29 ± 0.19 vs 0.84 ± 0.21, P 0.05); 500 mg/kg(2.23 ± 038 vs 084 ± 0.21, P 0.05) and 800 mg/kg(1.98 ± 0.92 vs 0.84 ± 0.21, P 0.05). In addition, an increased utilization rate of all monoamines was found in the amygdala after ayahuasca administration in doses: 250 mg/kg(noradrenaline: 0.16 ± 0.02 vs 0.36 ± 0.06, P 0.01; dopamine: 0.39 ± 0.012 vs 2.39 ± 0.84, P 0.001; serotonin: 1.02 ± 0.22 vs 4.04 ± 0.91, P 0.001), 500 mg/kg(noradrenaline: 0.08 ± 0.02 vs 0.36 ± 0.06, P 0.001; dopamine: 0.33 ± 0.19 vs 2.39 ± 0.84, P 0.001; serotonin: 0.59 ± 0.08 vs 4.04 ± 0.91, P 0.001) and 800 mg/kg(noradrenaline: 0.16 ± 0.04 vs 0.36 ± 0.06, P 0.001; dopamine: 0.84 ± 0.65 vs2.39 ± 0.84, P 0.05; serotonin: 0.36 ± 0.02 vs 4.04 ± 0.91, P 0.001). CONCLUSION: Our data suggest increased release of inhibitory amino acids by the hippocampus and an increased utilization rate of monoamines by the amygdala after different doses of ayahuasca ingestion.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中缅树鼩(Tupaia belangeri)体温、代谢率和蒸发失水的日节律变化,采用植入式体温计测定了中缅树鼩24 h的体温,以及24 h中4个时间段(05:00~07:00时、11:00~13:00时、17:00~19:00时和23:00~01:00时)热中性区(30℃)的静止代谢率(RMR)、非颤抖性产热(NST)和蒸发失水(EWL)。结果显示,中缅树鼩的体温具有日节律变化,最高值和最低值分别出现在11:00时和03:00时,各为(39.45±0.26)℃和(36.34±0.24)℃;静止代谢率、非颤抖性产热和蒸发失水在4个时间段都有显著差异,表现出显著的日节律变化,代谢率在23:00~01:00时最大,O2含量为(2.58±0.04)ml/(g.h),在11:00~13:00时最小,O2含量为(2.28±0.09)ml/(g.h);非颤抖性产热在05:00~07:00时最大,O2含量为(3.08±0.14)ml/(g.h),在11:00~13:00最小,O2含量为(2.69±0.63)ml/(g.h);蒸发失水在17:00~19:00时最大,失水量为(3.60±0.31)mg/(g.h)。结果表明,体温的日节律变化主要与环境温度的日节律变化和下午出窝取食活动性增强有关;当夜晚环境温度相对较低的时候,通过增强静止代谢率和非颤抖性产热来增加产热,而白天环境温度相对较高的时候,通过增强蒸发失水散热来调节体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