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报道来自黑龙江省帽儿山地区的尖毛虫科一新种,史氏尖毛虫Oxyrichashiisp.nov,对其形态,纤毛器,纤毛图式及相近种的异同做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新种具该科及属的典型特征,体柔软可曲,具球形成纵列并聚集成“簇状”的表膜下颗粒;口旁小膜带由(51.7±2.1)片小膜组成;额、腹、横、尾棘毛恒为8:5:5:3结构;背触毛8~9列。3根尾棘毛可自基部摆动。  相似文献   

2.
研究对采自青岛沿海的两种海洋纤毛虫-盾圆双眉虫与伪寡毛双眉虫做了形态学重描述。盾圆双眉虫与前人所报道的种群具有十分相似的纤毛图式,但在额-腹棘毛分布、大核片段、小膜及背触毛数目等方面表现出细微的变异性。此外,该青岛种群个体较小。统计学比较还表明,迄今缺乏研究的一海洋种,泥生双眉虫极可能为盾圆双眉虫(Diophrys scutum)的同物异名。伪寡毛双眉虫(Diophrys apoligothrix)为一新近报道的罕见种,研究基于新采集种群对其进行了补充性观察和描述。    相似文献   

3.
&#  &#  &#  &#  &#  &#  &#  &#  &#  &#  &#  &#  &#  &#  &#  &# 《水生生物学报》2015,39(6):1255-1260
{{@ convertAbstractHtml(article.abstractinfoCn, "cn")}}    相似文献   

4.
从活体形态及纤毛图式水平,对采自广东大亚湾潮间带的5个南海新纪录种纤毛虫,即德卢偏体虫Dysteria derouxi,斜带齿管虫Chamydodon obliquus,恩茨伸颈虫Trachelotractus entzi,异佛氏全列虫Holosticha heterofoissneri和美丽原腹柱虫Protogastrostyla pulchra行了形态学研究,其中对德卢偏体虫银线系统、恩茨伸颈虫皮层颗粒、异佛氏全列虫的皮层颗粒和大核等进行了补足性描述.  相似文献   

5.
借助活体观察和蛋白银染色方法对采集于中国山东、广东沿海的潮间带、红树林及淡水生境的10种旋唇纲纤毛虫(拉氏伪小双虫Pseudoamphisiella lacazei、四核伪小双虫Pseudoamphisiella quadrinucleata、中华偏全列虫Apoholosticha sinica、维尔伯特泡毛虫Tunicothrix wilberti、海洋后尾柱虫Metaurostylopsis marina、偏澳大利亚速体虫Notohymena apoaustralis、偏寡毛双眉虫Diophrys apoligothrix、寡毛双眉虫Diophrys oligothrix、盾圆双眉虫Diophrys scutum、张氏拟双眉虫Paradiophrys zhangi)进行了活体形态与纤毛图式水平的分类学研究。其中偏澳大利亚速体虫、偏寡毛双眉虫、张氏拟双眉虫为广东地区新记录种。基于新种群, 对张氏拟双眉虫给出了新定义。研究表明, 中华偏全列虫地理分布较广, 可适应从淡水到不同盐度的咸水生境。首次发现, 寡毛双眉虫可在盐度较低的咸水中生存, 显示出其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6.
青岛沿海7种异毛类纤毛虫形态学描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借助活体观察及银染法等对采集于青岛沿海的7种异毛类纤毛虫(绿色爽口虫Climacostomum virens、蓝菌丽克虫Licnophora lyngbycola、盐蚕豆虫Fabrea salina、佛氏环须虫Peritromus faurei、简单瓶囊虫Folliculina simplex、延长类瓶囊虫Folliculinopsis producta、弯曲突口虫Condylostoma curva)进行了活体形态与纤毛图式水平的分类学研究, 其中绿色爽口虫为国内新记录。对迄今缺乏详细研究的简单瓶囊虫与延长类瓶囊虫补充了大量活体形态描述, 如皮层颗粒、色素颗粒的分布与颜色变化等, 同时运用现代银染技术首次报道了该两种游泳体的纤毛图式。    相似文献   

7.
利用活体观察、蛋白银染色技术对1种海水腹毛目纤毛虫-红色伪角毛虫Pseudokeronopsis rubra的青岛种群之活体形态和纤毛图式做了研究.其特征如下:虫体呈长带状,尾钝圆,身体柔软,高度可曲;皮层颗粒棕黄色,主要呈玫瑰花形分布,其余散布;表膜下具另1种无色、双面凹形颗粒.口围带小膜数为48~55;左、右缘棘毛各1列,中腹棘毛排成典型的锯齿状并延伸至横棘毛附近;额棘毛无明确分化,呈冠状排布并与中腹棘毛列相连续;口棘毛1根,额前棘毛2根;背触毛4列.大核90~140枚.伸缩泡位于体后左侧1/3处.经比较表明,尽管纤毛图式高度相似,P.rubra仍可以很容易地依据体色、伸缩泡的位置、皮层颗粒的大小、颜色、排布等活体特征与相近种区分.说明活体观察在纤毛虫种类鉴定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本报道采自黑龙江省帽儿山地区的尖毛虫科一新种,史氏尖毛虫Oxytricha shiisp.nov.,对其形态,纤毛器,纤毛图式及相近种的异同做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新种具该科及属的典型特征,体柔软可曲,具球形成纵列并聚集成“簇状”的表膜下颗粒,口旁小膜带由(51.7±2.1)片小膜组成,额、腹、模、尾棘毛恒为8:5:5:3结构,背触毛8 ̄9列,3根尾棘毛可自基部摆动。  相似文献   

9.
在纤毛虫无性生殖中,生命活动受阻时经常会发生形成包囊的现象。研究纤毛虫的包囊现象,已成为揭示真核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细胞模式形成与控制机理的一个重要方面。目前,对腹毛目纤毛虫中游仆虫类包囊的形态及其生理生化特征已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积累了较多的资料,但对其他类  相似文献   

10.
孙萍  宋微波 《动物学报》2005,51(1):81-88
利用蛋白银染色技术研究了海洋纤毛虫———黄色伪角毛虫Pseudokeronopsisflava (Cohn ,186 6 )Wirns berger,Larsen&Uhlig ,1987无性生殖期间的细胞发生学。其主要特征为 :1)前仔虫口原基以独立发生的方式出现并独特地形成于口前庭右侧的皮层深处 ,由其对老口围带进行完全的更新 ;2 )老口器不参与新口器的形成 ,完全被吸收 ;3)前仔虫的额 -腹 -横棘毛原基同样为独立发生 ,老结构可能不参加其随后的发育 ;4 )后仔虫的口原基、波动膜原基及额 -腹 -横棘毛原基均来自最初排列无序的毛基粒发生场 ;5 )背触毛及缘棘毛的更新发生在老的结构中 ,并向前后延伸取代老结构 ;6 )在整个发生过程中 ,无大核融合现象。文中同时对该种所表现的发生学特征及系统学意义做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腹柱虫属一新种及其形态发生(纤毛动物门:腹毛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记述采自哈尔滨和大庆市近郊的一种腹毛目纤毛虫。用蛋白银的不同改进法显示间期细胞的纤毛器和分裂期的形态发生,与其近似种小腹柱虫Gastrostyla minima Hemberger,1982进行比较,确定本种为腹柱虫属一新种,命名为后枝腹柱虫Gastrostyla opisthoclada sp.nov.。模式标本保存于哈尔滨师范大学生物系原生动物研究室。  相似文献   

12.
螅状独缩虫表膜下纤毛系及形态发生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施心路  余育和  沈韫芬 《动物学报》2001,47(1):13-18,T001,T002
利用蛋白银技术研究了螅状独缩虫无性生殖周期中的形态发生。结果表明:(1)在大核形态尚未出现明显变化时,生发毛基索(GK)的前端即出现原基,随后原基增生扩大。最早出现的是两条将来分别演化为新仔虫第三咽膜(P′3)和第二咽膜(P′2)的原基带,随后出现的是位于外侧的新仔虫的单毛基索(HK′)。同时,新仔虫的第一咽膜(P′1)也开始由老单毛基索(HK)复制,并在细胞分裂后期与老结构分离;(2)大核在虫体分裂过程中由长带状逐渐缩短变粗至扁圆形,于虫体即将分开时迅速拉长,然后分裂为二个新大核;小核分裂先于大核,在两仔虫口毛器即将分开时完成;(3)原帚胚及柄归属老仔虫,新仔虫的帚胚在虫体分裂后逐渐形成,柄内肌丝则在柄鞘形成后逐渐长出。  相似文献   

13.
钟形钟虫形态学及表膜下纤维系统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利用活体观察及蛋白银染色技术对钟形钟虫的形态学及表膜下纤维系统进行了研究,分别给出活体及蛋白银制片后标本的鉴别特征及表膜下纤维系统。本种活体鉴定主要特征为虫体呈宽钟状,细胞质不透明,镜下明显银制片后标本的鉴别特征及表膜下纤维系统,本种活体鉴定主要特征为虫体呈宽钟状,细胞质不透明,镜下明显可见有散布的脂滴存在,蛋白银制片特征为口器明显呈横位,第1(P1)和2咽膜(P2)汇合后形成的短咽膜弯曲程度较甚。纵向纤维粗壮而稀疏,40-50条;口围盘纤维网粗壮,呈轮辐状排布,相邻两轮辐外部末端多呈闭合态。第3咽膜(P3)由3排毛基索组成,其靠近P2侧的一列毛基索在P1与P3的汇合处终止,其长度只及另外两条毛基索长度的一半,故由P1和P3汇合后所组成的咽膜共由5排毛基索构成,对以上特征在分类学上的意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4.
苔藓织毛虫的形态和形态发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邹士法  张作人 《动物学报》1992,38(4):345-351
应用蛋白银染色和扫描电子显微镜技术研究了苔藓织毛虫的形态和形态发生过程。首次显示了由纤毛、毛基体和基体托架组成的棘毛立体构型,揭示了细胞周期中大核内出现为蛋白银着色的纤维状结构,以及新背触毛原基的产生与裸毛基体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5.
暗尾丝虫的形态与形态发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微波 《动物学报》1991,37(3):233-243
本工作采用Chatton-Lwoff氏银浸法及Wilbert氏蛋白银染色法研究了淡水纤毛虫暗尾丝虫Uronema nigricans(Muller,1786)的形态、核器、纤毛下器、银线系及详细的形态发生过程。结果显示其口器发生与已知的同属种类海洋尾丝虫具相似的过程及形式。其口器发生及演化的基本模式可表达成: 前仔虫:原口侧膜→口侧膜,盾片; 后仔虫:原口侧膜→口侧膜,第1小膜,第2小膜,盾片; 原盾片→第3小膜。 文中另外列表比较了本属与其它属的形态发生特征,并据此建立了一新科,拟梭虫科。  相似文献   

16.
背联体贻贝棘尾虫的每一虫腹面含有相当于正常棘尾虫的腹面纤毛系统,背联两虫任意一侧属于一虫的背面有4列背触毛,它们的排列分布相似于正常棘昆虫的第1—4列背触毛,另一虫背面打2列背触毛,它们相似于正常棘尾虫的第5、6列背触毛。结果表明,背联体棘尾虫是其中两虫各以背面第4列和第5列背触毛之间的皮层区相联接形成的。也有的背联体中背部皮层联接区有变化。无性分裂中背联两虫皮层纤毛结构的形态发生相似于正常棘尾虫,并且两者其皮层纤毛器如口围带、额腹横棘毛、左、右缘棘毛和背触毛等相应结构的发育是同步进行的,推测背联两虫的皮层发育既是相对独立的,又有某种机制控制着相互间的协调。背联体棘昆虫在无性生殖周期中总是经历着一个调节成单体的过程,认为这于背联两虫都具有一套结构功能正常的运动胞器(特别是口围带),而产生向不同方向运动的“不协调”的力有关。  相似文献   

17.
红色角毛虫的形态学和形态发生过程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观察并描述了上海采集到的红色角毛虫的形态结构和形态发生过程。发现形态发生时虫体分别于前、后两个区域发生前、后两个口围带原基,并且由同一个体分裂而成的前,后两个仔虫内,额、腹、横棘毛和缘棘毛的分化并不完全相同,以至造成两个仔虫上棘毛的数目和缘棘毛的列数有明显差异。根据红色角毛虫的形态结构及其形态发生中的一些不够稳定的特点,推测它可能是一种还处于分化中的腹毛类纤毛虫。  相似文献   

18.
利用蛋白银染色技术,观察和研究海洋游仆虫-四核舍太虫Certesia quadrinucleata(纤毛门,游仆目)二分裂期间的形态发生学。其主要特征如下:(1)老口围带完全被前仔虫继承;(2)后仔虫口原基独立产生于皮膜深层;(3)老口侧膜参与前仔虫口侧膜原基形成,前后仔虫的口侧膜原基均发生于细胞表面, 向前贡献出第一根额腹棘毛;(4)额-腹-横棘毛以初级5原基模式产生, 且以"3:3:3:3:3"的方式分化出新的棘毛;(5)背触毛与左缘棘毛原基均来自老结构, 无尾棘毛产生。研究首次给出了背面纤毛器的发生图示,为进一步探讨舍太虫的系统地位提供了一份补足性的发生学基础资料。游仆目纤毛虫的核糖体小亚基基因HelixE10-1区域二级结构一共存在9种模式, 该区域序列长度的变异性揭示了游仆目纤毛虫在进化中可能处于比较特殊的地位。    相似文献   

19.
利用蛋白银染色法研究了毛尾刺虫的形态及无性生殖周期中的形态发生,其过程为:(1)后仔虫口原基出现在左缘棘毛内侧深层,其内的毛基体组装成整齐排列的小膜并分化成新AZM1,AZM2和口侧膜,(2)前仔虫口原基出现在老仔虫AZM2之前方深处,其随后发育成前仔虫的AZM2口侧膜及AZM1的一部分,并更新老结构的AZM1中第7-11片小膜,(3)额腹横棘毛原基为5列,分别以3:3:2:2:3方式分化最终产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