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科学有效的生态监管是落实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保障区域生态安全、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要途径和重要抓手。生态系统的监管涉及到社会、经济、自然等多个维度,水、土、气、生等多类要素,国家到局地等多个尺度。目前,已有生态监管常存在生态系统、生态要素、行政单元的割裂。如何整体考虑以上特征,开展科学的、系统的、空间显性的生态监管亟需理论技术的创新。通过整合等级斑块动态范式、复合生态系统理论、多功能景观理论,构建了多等级生态功能网格框架,以期为生态监管提供一个综合的概念与技术框架。等级斑块动态范式从等级作用的角度构建了多等级网格骨架,复合生态系统理论从多个维度丰富了多等级网格内涵,多功能景观理论明确了网格的功能。通过耦合多等级生态功能网格的划分、评价和监管,可实现系统、整体、差异化的生态监管,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2.
城市生态规划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18  
刘洁  吴仁海 《生态学杂志》2003,22(5):118-122
回顾了城市生态规划的发展情况,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从19世纪末至今,从Howard的“田园城市”到MacHarg的土地利用生态规划方法,再到基于生态系统理论的城市生态对策规划,城市生态规划的理论和方法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全球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带来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城市生态规划作为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之一,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为生态城市建设服务是城市生态规划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3.
涝渍害对稻飞虱及其节肢类天敌生态位关系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尝试将生态位理论应用到分析环境条件变异和人类干扰活动对天敌和猎物关系的影响,通过与非涝渍稻田对比分析,发现涝渍害综合作用对稻飞虱及其节肢类天敌的时间生态位,空间生态位以及时间一空间生态位均产生深刻的影响,涝渍害的作用使节肢类天敌和稻飞虱空间生态位宽度普遍缩小,使涝渍地各物种间空间生态位重叠亦普遍减小;使除稻红瓢虫和球腹蛛外的天敌时间生态位宽度扩大;各天敌和中性昆虫与飞虱的空间一时间生态位重叠亦普遍缩小,还讨论了这种影响的机制及改良的生态对策。  相似文献   

4.
湖泊水库结构生态动态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永泽  王煊 《生态学报》1999,19(6):902-907
综述了湖泊水库结构生态动态模型的研究进展及其在湖泊水库环境生态模拟中的应用。结果表明,热力学理论为获取湖泊水库生态系统的特性提供了一条整体性的途径,热力学概念“Yong”可将生态学理论(达尔文理论)和热力学理论(最大Yong原理)很好地联系起来。引入Yong后,许多重要模型参数的目标函数可根据最大Yong原理获得,达尔文“达者生存”理论可被定量为一个生态约束条件用于发展湖泊水库结构生态结构模型,从  相似文献   

5.
一、前言1985年,作者受上海市教学仪器公司的委托,研制生态球作活的直观教具供教学及观赏装饰用。生态球研制的核心问题是球内生物与非生物比例如何配置适当,保持各方面的平衡,使生物在密闭生态系统中能长期生活,不需由外界供给有机物、水、氧气、二氧化碳、无机物等。关于生态球作直观教具的研制,国外有些零星报道。作者在1985—1987年进行了系统试验,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6.
李梦皓  罗怀良  胡娟 《生态科学》2018,37(4):195-203
基于生态足迹理论, 通过对洪雅县人均生态足迹、人均生态承载力和人均生态赤字或盈余的估算, 按照全球标杆生态安全评价等级标准, 以可更新资源生态压力指数、生态可持续指数、生态占用指数、生态经济协调指数和可持续发展指数所构成的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 对洪雅县近10 年(2005-2014)来的生态安全状况进行评价研究, 结果表明: 洪雅县人均生态足迹具有振荡性下降趋势, 人均生态承载力有略微增长, 平均值在0.8 hm2·cap-1 以下, 全县整体处于生态赤字状态。近10 年来该县, 可更新资源生态压力指数从0.46 下降到0.38, 属于很安全状态 ; 生态可持续指数逐年上升, 但值均<0.2, 从强不可持续状态转变为中不可持续状态; 生态占用指数介于1.01-2.00 之间, 属于稍富裕状态; 生态经济协调指数后期略有上升(从0.36 上升到0.43), 均<1.00,处于协调性很差; 可持续发展指数略有下降(从0.49 下降到0.43), 跨持续性稍好和较好两个等级。根据评价结果来看, 洪雅县应着力于生态建设、环境保护, 发展绿色农业、循环农业, 抚育林木, 实现洪雅县经济发展模式由粗放、消耗型向集约、节约型转变, 提高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7.
马尾松纯林虫生真菌群落组成及优势种生态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麻姑山马尾松纯林的虫生真菌群落进行了调查研究,共发现了3科6属14种。该林区虫生真菌群落的主要成分是环链棒束孢、球孢白僵菌和粉棒束孢,虫生菌种类较少,较为单一。对3种优势虫生真菌环链棒束孢、球孢白僵菌和粉棒束孢的营养、时间及营养-时间二维生态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环链棒束孢与粉棒束孢的营养生态位重叠度最大,与球孢白僵菌时间生态重叠度最大。而球孢白僵菌的营养生态位宽度、时间生态位宽度和营养-时间二维生态位宽度都为最大。球孢白僵菌在自然界中发生时间长,分布范围广,寄主昆虫丰富,生存能力强的实际情况也支持这一分析结果。  相似文献   

8.
本文运用免疫组化显示Fos蛋白的方法首次研究了棕色田鼠脑和行为不同发育阶段副嗅球和主嗅球的细胞活动。当不同年龄阶段的幼鼠同时暴露于自己家庭的熟悉底物和另一家庭的陌生底物时 ,嗅闻和呆在自己熟悉底物上的时间较多 ,直到产后 15d、 2 0d和 2 5d时 ,幼鼠探究不同底物的行为显示出显著性差异。脑的大小随着日龄增加而增加 ,但从产后 1到 15d ,脑重、脑宽和嗅球大小随着日龄增加特别显著。当不同日龄幼鼠暴露于陌生底物或者暴露于自己的熟悉底物时 ,从产后 5到 15日龄 ,主嗅球僧帽细胞层、颗粒细胞层、副嗅球僧帽细胞层和颗粒细胞层Fos免疫阳性细胞随着日龄明显增加 ,但直到 15和 30日龄时 ,和对照组相比 ,陌生底物可引起幼鼠主嗅球Fos免疫阳性细胞明显增加 ,从 2 0日龄起 ,陌生底物可引起副嗅球Fos免疫阳性细胞明显增加。主嗅球颗粒细胞层Fos免疫阳性细胞随着日龄的增加从边缘到中心逐渐出现 ,而副嗅球Fos免疫阳性细胞随着日龄的增加从顶部到底部逐渐出现。以上结果说明产后第 1d到 15d左右可能是棕色田鼠脑结构发育的重要阶段 ,而从此以后棕色田鼠主嗅球和副嗅球就具有区别熟悉气味和陌生气味的能力 ,表明棕色田鼠行为、脑发育和细胞活动间有紧密关系  相似文献   

9.
生态整合与文明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如松 《生态学报》2013,33(1):1-11
探讨了快速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的生态学成因,总结了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概念提出30年来理论和方法的研究进展,阐述了生态整合的内涵、方法和将生态文明融入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的科学基础、系统方法和整合技术,指出新时期生态学的研究对象正从组分到关系、从物质到信息、从结构到功能、从学苑到社会转型;生态学的研究方法正从测量向测序、寻优向寻适的方向演化.提出社会小康、生态中和、科学大智是生态文明新时代美丽中国的新形象.  相似文献   

10.
前言在研究生态经济问题时,常常感到理论上的虚弱,不能从理论上解说生态经济这一庞大、复杂的综合体是如何由生态、经济的相互作用衍变而成的。在生态和经济的复杂性的尺度上我们能把握多少?我们对于生态、经济关系能否及时调控和调控到什么程度?等等,如能从理论上给这些问题作出说明,相信会对生态经济理论及实践都有裨益。为此,我们对生态经济系统作了简化,只讨论了工业增长、农业增长和环境质量三者间的相互作用并用微分方程组表述,试定量说明生态系统、经济系统的复合系统的复杂性和发展。生态系统的复杂性自牛顿建立牛顿力学以来,尽管经典物理  相似文献   

11.
西南岩溶区广西生态安全及资源利用效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吴玉鸣  张燕 《生态学报》2007,27(1):242-249
构建了基于生态足迹理论的生态安全综合评价模型,然后基于生态安全评价指标,把数据驱动下动态计量经济学的单位根检验和与协整分析模型引进到生态安全与资源利用效率之间的动态均衡关系的研究中来。以西南岩溶区广西为例,首先采用生态足迹理论方法来测算1990~2003年广西生态安全的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生态盈亏及生态压力指数,然后采用动态计量的协整分析方法对广西区域资源利用效率与生态安全状况诸指标之间的长期关系进行了协整分析。结果显示,广西生态足迹呈不断增加趋势,生态承载力呈不断下降趋势,出现了严重的生态赤字,生态足迹压力增幅明显,从临界安全状态发展到不安全状态;资源利用效率不高与生态安全指标之间呈现一种长期稳定的趋势,这表明岩溶区广西的资源利用效率不高,生态安全形势不容乐观,需要及时采取应对策略与措施加以调控。  相似文献   

12.
我国生态补偿研究中的科学问题   总被引:65,自引:1,他引:64  
杨光梅  闵庆文  李文华  甄霖 《生态学报》2007,27(10):4289-4300
我国生态补偿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对生态学意义上生态补偿的探讨和经济学意义上生态补偿的摸索;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后,进入主动的基于环境损失赔偿的理论探讨阶段;随着生态保护的加强、生态工程的实施以及保护和发展矛盾的加剧,生态补偿涵义拓展到对生态环境保护者进行补偿,进入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阶段,并成为国内社会各界的热点问题。但是目前生态补偿的涵义、理论依据和补偿标准等生态补偿研究的核心问题仍然存在不确定性。我国生态补偿涵义经历了从生态学意义到经济学意义的发展历程,目前阶段的生态补偿涵义与国际上的"生态系统服务付费"比较接近。理清生态补偿费与环境费、资源费的关系是生态补偿定位的关键,主要是确定与后者的包含或者补充关系;生态补偿的环境经济学理论来源是基本一致的,即环境外部成本内部化原理和公共物品理论,但是生态系统服务作为生态补偿的理论依据还存在基于效益补偿还是基于价值补偿的争论;生态补偿标准确定主要包括基于生态系统服务量化、成本(机会成本)或通过供需双方的博弈等方法,目前仍然处于探索阶段。上述科学问题是决定生态补偿实施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的关键性问题,需要从我国的实际出发,从不同区域的现实出发结合理论探讨和实践需求进行研究,建议日后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1)与现实需求一致的生态补偿概念的确定和科学定位;(2)以现实有效性为基础的理论依据和补偿标准计算;(3)基于利益相关方多方参与的生态补偿机制研究;(4)生态系统服务研究与生态补偿研究的结合。  相似文献   

13.
鸡血清蛋白质遗传多态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彬  陆曼妹  俞渭江 《遗传》1992,14(4):15-17
用聚丙烯酸胺凝胶电泳技术对鸡血清蛋白质多态性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在凝胶图谱上,鸡血清蛋白质从原点到阳极端基本上可划分成,γ-球蛋白、β-球蛋白、α-球蛋白和清蛋白4个区域。各区域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遗传多态现象,总共约有15条谱带左右。  相似文献   

14.
以光合效率度量天然白桦种群生态位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位常被理解为“一个生物单位 (个体、种群或物种 )生存条件或适应性的总集合体[3 ,5] 。过去常用于动物种群生态学研究 ,Whittaker首次将生态位理论应用于森林生态学研究[5] 。目前 ,国内外对生态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①把生态位与资源利用谱等同起来 ;②生态位占据与竞争联系在一起 ;③生态位是多维空间内具有一定功能的 ,为一个种或种群所占有的功能单位 ,亦即符合该种适合性的小区。这就涉及到“功能单位”的应有宽度及其计测标准和方法 ;④各种有机体均有其在自然群落中的地位、功能作用或某种生活方式 ,它们之间…  相似文献   

15.
棉蚜及其捕食性天敌时空生态位研究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3  
研究结果表明,棉蚜的时间生态位宽度较小而空间生态位宽度较大,说明棉蚜种群的发生有高峰期明显和全株为害的特点.棉蚜的时动空间生态位宽度与种群密度无相关性,说明棉蚜的为害较复杂.捕食性天敌中草间小黑蛛和龟纹瓢虫的时空生态位宽度较大,说明它们发生期较长、分布范围较广.八斑球腹蛛和龟纹瓢虫与棉蚜的时间生态位重叠度较大,八斑球腹蛛和草间小黑蛛与棉蚜的空间生态位重量度较大.与棉蚜的时间×空间生态位重叠度,八斑球腹蛛>龟纹瓢虫>草间小黑蛛>其它天敌合计>三色长蝽>三突花蛛>小花蝽,这一结果同棉蚜与捕食性天敌数量的关联度大小排序相一致,表明捕食性天敌与棉蚜的时间同步和空间同线性与天敌的捕食作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丘间低地生态过程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乐  刘志民 《生态学杂志》2007,26(7):1101-1106
丘间低地是《国际保护日程》所列的重点保护生境,近50年来一直受到生态恢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专家的关注.本文从丘间低地植被过程、土壤发育过程、水文过程、尺度对丘间低地生态过程的影响,以及丘间低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及生态恢复等方面概述了丘间低地生态过程的主要研究内容、趋势和进展.近十几年,丘间低地生态过程研究体现了从单尺度到多尺度或跨尺度、从表征描述到机制探讨、从野外调查到控制试验过渡的趋势.然而,丘间低地生态过程的尺度性仍有待进一步探讨,丘间低地景观格局对生态过程的影响尚不清楚.今后,半干旱内陆地区丘间低地生态过程的研究将趋于增多,干扰生态学和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将会在丘间低地研究中得到更多应用.  相似文献   

17.
河套灌区是黄河中游的大型灌区, 也是我国设计灌溉面积最大的灌区, 2019年被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为探究河套灌区在近十年来的生态变化情况, 基于Landsat系列卫星2010年TM及2016年和2020年OLI/TIRS数据, 利用绿度、湿度、干度、热度构建了遥感生态指数等指标, 分析了河套灌区的近年来的生态环境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 从2010年至2020年, 研究区的植被覆盖区域的绿度水平显著提高, 湿度增加变化明显, 干度和热度两大指标均有所下降, 遥感生态指数由0.45上升到0.57, 生态水平有所提高。沙漠及盐碱化地区的生态水平有变好的趋势, 部分区域完成了从无植被到有植被覆盖的转换, 人为影响因素显著, 极大提高了区域生态环境水平。本次研究通过多种环境因子、遥感生态指数等手段研究河套灌区的生态变化情况, 探讨人为因素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以期为河套区域生态保护提供理论参考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正>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一年四季的变换带给我们不一样的感受和心情。在生态资源调查日益形式化和快速化的今天,我有幸参加了一个慢节奏的生态调查——河南黄柏山国家森林公园生态资源调查,这个项目仅野外调查就持续一年,至少调查5次。这样的机会,让我见识到了持续深入的生态调查之魅力,更是领略了黄柏山的春华秋实。单单从植物调查方面来说,收获颇丰。在项目即将结束的时候,满满的尽是美好的回忆。  相似文献   

19.
生态球是目前西方一些发达国家热门的室内装饰品,其结构是在直径9—12厘米的玻璃球内装一些水、空气、绿藻、一条小虾和一些肉眼看不到的细菌,然后将球密封。生态球实际上是个小生态系统。在生态球内,小虾以绿藻为食,吸收绿藻光合作用放出的氧气赖以生存。绿藻则依靠自身的叶绿素,利用阳光、水和小虾呼出的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合成自身的组织,放出氧气。小虾排出的粪便由细菌分解,分解后的粪便正是绿藻的良好肥料。只要选材大小、数量适合,小虾可以在  相似文献   

20.
祁新华  程煜  胡喜生  陈烈  林小阳  周燕萍 《生态学报》2010,30(16):4512-4520
生态-地理过程(Eco-geographic process,EGP)是现代生态学、地理学与人居环境科学交叉与融合的重要研究方向。阐述了人居环境系统演变的内涵,并指出人居环境系统演变一般是从乡村人居环境,到边缘区人居环境,再到核心区人居环境,由此形成一个不可逆的演替序列。在此基础上,以广州市为例,综合运用生态学与地理学等分析方法,从边缘区与核心区、乡村人居环境系统及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角度,将人居环境系统演变的生态-地理过程划分为4类,即入侵(渗透、跳跃、蚕食、延伸)、竞争(分化和共生)、反应和调控,并构建了大城市边缘区人居环境系统演变的生态-地理过程概念模型。生态-地理过程研究对理解大城市边缘区演变机理与生态调控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