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对罗氏电化学发光免疫法(ECLIA)检测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的临床价值进行评估。方法收集梅毒疑似病例血清标本132份,分别用ECLIA、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TPPA)和免疫印迹法(WB)进行检测,以WB为金标准,计算并比较ECLIA和TPPA的灵敏度和特异性,进而比较化学发光免疫法检测低S/CO值和高S/CO值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差异。结果针对132份血清标本,ECLIA敏感性为100.00%,特异性为83.33%,阳性预测值为96.43%,阴性预测值为100.00%,总符合率为96.97%。TPPA敏感性为93.52%,特异性为87.50%,阳性预测值为97.12%,阴性预测值为75.00%,总符合率为92.42%。ECLIA检测1≤S/CO3组与S/CO≥3组的敏感性均为100.00%,特异性分别为86.96%和95.24%,结论 ECLIA检测具有较高的敏感性,适合临床大样本筛查,对S/CO值低的标本应结合TPPA、WB及临床资料确诊。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化学发光法在梅毒实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化学发光法、RPR法、TPPA法分别检测150例梅毒患者及125例非梅毒患者血清。结果:化学发光法、RPR法、TPPA法对150例梅毒血清标本和125例非梅毒血清标本对照组的敏感性分别为98.0%、75.3%和97.3%,特异性分别为98.3%、81.6%和97.5%。化学发光法、TPPA法敏感性和特异性明显高于RPR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化学发光法和TPPA法相比,敏感性和特异性差别不大,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3种方法检测,梅毒诊断阳性率可提高到100%。结论:梅毒的化学发光检测法具有极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是一种自动化、定量检测方法,能够用于梅毒的准确诊断和疗效观察,与传统方法联检可防止误诊、漏诊,具有较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建立Immuno-PCR法诊断早期梅毒的方法学,评价其灵敏度、特异性、重复性及其临床应用。方法利用基因重组TpN47抗原免疫新西兰兔,制备抗体并用Weston blotting检测;利用抗TpN47抗体作为捕获抗体与血清中TpN47抗原结合,通过链霉亲和素、生物素化抗体、生物素化DNA和PCR扩增等建立Immuno-PCR法检测梅毒螺旋体抗原TpN47体系;评价该方法的灵敏度、特异性和重复性;收集200例临床标本通过Immuno-PCR法、ELISA、TPPA和TURST法进行临床应用比较。结果 Weston blotting结果显示TpN47抗体阳性;Immuno-PCR比ELISA法敏感性强103倍,比TPPA、TURST强105倍;特异性高,重复性好。临床标本中Immuno-PCR法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6.00%(P〈0.05)和100.00%,ELISA法为71.00%和98.00%,TPPA法为65.00%和100.00%,TRUST法为68.00%和95.00%。结论 Immuno-PCR法检测梅毒螺旋体TpN47抗原敏感性高,特异性强,重复性好,可作为梅毒螺旋体感染的早期诊断方法 。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法(chemiluminescence microparticle immunoassay, CMIA)检测临床血清标本梅毒螺旋体抗体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方法用梅毒螺旋体颗粒凝集试验(TVeponema Pallidum particie agglutination test,TPPA)法作为对照标准,采用CMIA法检测2012年11月到12月1200例住院患者的血清标本,并用卡方检验评价两种检测方法对同一个样本的化验结果的一致性。结果1200例血清标本中用CMIA法检出阳性率为11.3%,TPPA法检出阳性率为10. 9% ,以TPPA为标准,CMIA法敏感性为96. 9%,特异性为99. 2%,其中CMIA法检测血清S/CO值〉 4. 00的110例,用TPPA确认107例阳性,阳性预测值(PPV)为97.3%;CMIA法S/C0值在1.0-9.0,TPPA可出现阴性结果。结论CMIA法可替代TPPA法进行梅毒螺旋体抗体检测,对于CMIA法检测S/C0值1. 0-4.0的需进一步复检。  相似文献   

5.
三种方法检测梅毒螺旋体抗体的比较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应用ELISA法、TRUST法和TPPA法分别检测梅毒患者血清标本中梅毒螺旋体IgG抗体,比较3种方法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选择一种适合于梅毒螺旋体抗体检测的高敏感性和高特异性的血清学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6.
免疫-PCR法检测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梅毒螺旋体重组蛋白为抗原,应用免疫-PCR方法检测梅毒螺旋体抗体,并同常规ELISA法进行比较,探讨免疫-PCR方法检测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的可行性。结果免疫-PCR法敏感性是常规ELISA法的104倍,阳性检出率高于ELISA法;对照血清标本梅毒螺旋体抗体检测为阴性。表明免疫-PCR方法具有较高敏感性和特异性,有一定的临床推广价值,对梅毒患者的早期诊断及时治疗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旨在探讨西门子ADVIA Centaur XP梅毒血清学试验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 (CLIA) 检测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的测量阈值,并与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分析法 (CMIA)、梅毒螺旋体免疫印迹法 (TP-WB) 及梅毒螺旋体抗体颗粒凝集试验 (TPPA) 法检测结果进行比较,为CLIA方法的规范应用提供参考。收集河北燕达医院2018年7月至2019年7月雅培ARCHITECT i2000 CMIA法检测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筛查样本30 887例,选取CMIA法筛查梅毒特异性抗体中样品吸光度与临界值的比值 (S/CO) 为1–9的153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梅毒血清学检测逆序流程,并分别以TP-WB及TPPA法为确认方法,运用MedCalc对结果进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 (ROC曲线) 分析,获得截断值,采用卡方检验进行计数资料的差异显著性检验。采用不同方法对同一批血清样本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的检测结果存在差异,CLIA法与TPPA法差异不显著,与TP-WB法及CMIA法差异显著;分别以TPPA检测结果和TP-WB检测结果为金标准,ROC曲线分析发现,CLIA法的最佳诊断截断值分别为4.01和16.06,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61和0.838。采用不同梅毒血清学试验方法作为金标准时,CLIA法建议截断值差异较大,因此,CLIA测定梅毒抗体S/CO为1.00–16.06时,实验室血清学检测应推荐首选TP-WB方法学进行复核确证,避免临床误诊发生。  相似文献   

8.
一期梅毒实验室诊断差异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梅毒螺旋体初筛试验、确认试验和鉴别诊断试验,探讨一期梅毒实验室诊断差异性,最大限度减少漏诊与误诊,为深入研发新型早期梅毒诊断试剂奠定基础。方法依据2000年中国卫生部防疫司颁布的性病诊断标准,临床筛选一期梅毒患者86例(研究组)和非梅毒患者100例(对照组),对患者血清进行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RUST)初筛和梅毒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试验(TPPA)确认。筛选临床体征、TRUST法和TPPA法三者结果有差异的患者进一步鉴别诊断,鉴别诊断主要应用荧光定量PCR(FQ-PCR)法、免疫PCR法与自身抗体检测等试验。结果初筛TRUST法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为62.8%、93.0%;确认TPPA法灵敏度与特异性分别为66.3%、100%。TRUST法和TPPA法两者结果差异占12.8%;临床体征诊断、TRUST法和TPPA法三者结果差异占41.9%。TPPA法与TRUST法两者均阴性的一期梅毒患者中,FQ-PCR阳性率达88.0%,免疫PCR阳性率占40.0%。TPPA法阳性、TRUST法阴性的一期梅毒患者免疫PCR法与TPPA法结果一致;TPPA法阴性、TRUST法阳性11例患者中结核抗体阳性2例,类风湿因子阳性3例与抗Sm抗体结果阳性6例。结论一期梅毒患者实验室诊断结果差异性较大,漏诊与误诊的比例较高,有待研发新型的诊断试剂和提高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明胶颗粒凝集试验(TPPA)联合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在梅毒检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128例疑似梅毒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中43例临床确诊患者纳入梅毒组,余下85例为非梅毒组,全部受试者均接受ELISA法联合TPPA检测,比较单独ELISA法和ELISA联合TPPA检测的结果。结果梅毒组患者中ELISA法诊断阳性35例,阴性8例;ELISA联合TPPA诊断阳性42例,阴性1例;ELISA法假阳性率14.63%(6/41),明显高于ELISA联合TPPA法的2.33%(1/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63,P=0.041)。ELISA联合TPPA诊断梅毒的特异性、敏感性、阴性预测值及阳性预测值分别为98.82%、97.67%、98.82%、97.67%,均显著高于单独ELISA检测的92.94%、81.40%、90.80%、85.3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43.650、6.081、5.575、4.163,P0.001、=0.014、=0.018、=0.041)。结论 ELISA适用于大批量梅毒筛查,TPPA法的特异性及敏感性高,可作为梅毒血清抗体检测的确认试验。二者联合检测能够提高梅毒诊断效能,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前在国内医院、血站的实验室中梅毒血清学诊断主要应用非特异性试验 ,如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 (RPR)或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RUST) ,特异性试验主要应用 TPPA或 TPHA。我们用国产 ELISA试剂 (双抗原夹心法 ) ,对梅毒患者与非梅毒患者的血清进行检测 ,并同时作TRUST与 TPPA检测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1 .1 对象 患者组 ,两院皮肤性病科确诊梅毒患者84例 ;非患者组 ,两院门诊、住院及健康查体者各随机抽取 1 5 0例 ,并排除梅毒螺旋体感染。1 .2 试剂  ELISA试剂由广东中山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提供 ;TP…  相似文献   

11.
沙门菌CWDMs脂代谢检测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采用毛地黄皂苷敏感试验和菌细胞胆固醇、甘油三脂及胆碱酯酶定性与定量分析法,检测伤寒杆菌和甲型副伤寒杆菌经L 型变异后形成的细胞壁缺陷突变株(CW DM )的脂类代谢活性,了解这些CW DM 变异的性质和探讨细菌细胞壁缺陷突变与细菌演变的关系。结果表明,沙门菌CW DM s 具有显著的胆固醇和甘油三脂代谢活性、对毛地黄皂苷高度敏感并且还具有与白色念珠菌相似的胆固醇和甘油三脂的含量,但未能检出胆碱酯酶活性。CW DM s返祖菌丧失了脂类代谢酶类和胞浆膜不含胆固醇,恢复了与其亲代细菌型相似的代谢特征。提示在沙门菌天然即存在有与脂类及胆固醇代谢相关的基因,细胞壁的缺陷导致这些脂类及胆固醇代谢基因活化,以致 CW DM s 能够表达固醇和甘油三脂代谢活性和胞浆膜含有胆固醇  相似文献   

12.
13.
沙门菌CWDMs氨基酸代谢的检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易旭  王和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00,12(3):142-143,145
采用氨基氨利用生长试验和谷丙转氨酶(GPT)、谷草转酶(GOT)、乳酸脱氨酶(LDH)、肌酸激酶(CK)、α-闳丁酸脱氢酶(α-HBD)、γ-谷志肽酶(γ-GT),酸性磷酸酶(ACP)定性与定量分析法,检测伤CWDMs变异的特点及其机制,探讨CWDMs变异的性质及其与细胞壁缺陷突变的关系。结果表明,沙门菌CWDMs变异的性质及其与细胞壁缺陷突变的关系。结果表明,沙门菌CWDMs在仅含蛋氨酸或脯氨  相似文献   

14.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检测伤寒杆菌和甲型副伤寒杆菌的CWDMs及其宁代细菌型和伤寒杆菌粗糙型的乳酸脱氢酶(LDH)同功酶,以了解沙门菌CWDMs生物氧化的特点和机制,探讨CWDMs变异的性质。结果表明,伤寒杆菌和甲型副伤寒杆菌的细菌型及伤寒杆粗糙型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后显示出相同的4种具有不同泳动速率的LDH同功酶,但CWDMs仅显示2种LDH。CWDMs的2种LDH同功酶与其亲代细菌型及伤寒杆  相似文献   

15.
16.
两种蚤的幼虫形态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肖柏林 《昆虫学报》1990,33(2):250-253
关于蚤类幼虫形态的研究,进展比较缓慢,我国王敦清1956年首次描述7种蚤的幼虫形态以后,由柳支英,虞以新(1957),孙昌秀(1965),叶瑞玉(1982,1986),费荣中(1986)等学者先后共描述过约29种蚤的幼虫形态。到目前为止,我国已知蚤类幼虫形态约36种,隶属6科19属。本文描述未见报道的无棘鬃额蚤Frontopsylla aspiniformis Liu etWu(1960)和青海双蚤Amphipsylla qinghaiensis Ren et Ji(1979)两种蚤山幼虫形态。  相似文献   

17.
光照对蕨类植物配子体假根向重力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8种蕨类植物配子体假根向重力性反应的研究结果表明,除卷柏Selaginella tamariscina Spring配子体假根无向重力性反应并且其生长方向与光照方向无关外,其它7种的配子体假根均有向重力性反应,并且假根的向重力性反应在配子体发育初期,因光照的方向不同而异,表现为负向光性。随着配子体发育至片状体阶段,光对其向重力性反应的影响逐渐减弱,而重力的影响增强。在蕨类植物配子体发育初期,光对  相似文献   

18.
作者解剖观察了33种,隶于4目、7亚目、15科、19属的中国鳐类脑颅的形态。研究结果认为:锯鳐目和鳐目是原始类群,它们均具吻软骨,其中圆犂头鳐科和团扇鳐科是特化类群。电鳐目亦具吻软骨,它们是特化和退化类群。在较高等的鲼目则无吻软骨。依据鳐类不同的分类阶元,其脑颅亦各具有不同的式型。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